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9

第19章 结语

一、中国古代知行观的历史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就对认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知识的来源、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知行的难易,知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等问题,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阐发了各种各样的知行观,成为尔后知行学说的源头。秦到唐代,哲学家们在知的来源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形成了尖锐的分歧。西晋后,佛教各派的神秘主义知行学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至清代,由于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封建道德的教育和实践,和道德伦理密切融合的知行问题得到理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哲学战线的理论中心问题之一。不少哲学家阐发了系统而完备的知行观,由此也推动了不同知行学说的斗争。明末清初出现了王夫之、颜元和戴震等坚持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哲学家,对以往唯心主义知行观作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其中王夫之更是作了总结性的批判。中国古代知行观经历了一个连绵不断、日益丰富的过程,而且独具特色,内容丰富。某些外国学者否认中国古代哲学有认识论问题,是完全不符合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发展史的实际的。

二、中国古代知行观的几个争论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知行问题的探讨,最主要的是知行有无先后、孰先孰后的问题,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有三种不同的主张: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行合一。持前两种主张的哲学家所讲的“知”多指经验知识,提出后一种主张的哲学家(王守仁)所讲的“知”则着重指先验的“良知”,至于所讲的“行”,普遍是着重指道德实践。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一个基本特点。古代知行观的其他问题,如知行的轻重和难易的问题等,都是从上面关于知行的先后问题的三种基本主张衍生出来的,而且论定知和行在先者为重、为难,在后者为轻、为易。也就是说,凡持知先行后说的,一般都主张知重行轻和知难行易;凡持行先知后说的,则一般都主张行重知轻和行难知易。但是也有例外的复杂的情况。下面就争论问题作一总结性的说明。

(一)知行先后问题的三种不同学说:一是知先行后。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程、朱,他们强调先致知,后涵养。二是行先知后。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王夫之、颜元,他们都主张行而后有知,知从行出。从认识的基本过程来考察,知行的先后问题,直接涉及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的问题,是在知行观问题上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凡是持知先行后说的是偏于唯心主义,而持行先知后说的则是唯物主义。三是知行合一。孟子的“良知”说已含有知行合一的思想倾向,而王守仁则加以继承而发挥为典型的知行合一论。应当承认,王守仁猜测到了知和行的统一关系,是有辩证法因素的。但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基本上是奠基于以知为行的基础上的,因而是唯心主义的。应当指出,王夫之在认识来源问题上主张行先知后,而在认识运动、认识过程问题上又看到了知和行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相须,并进而有功,是比较正确和全面地表述了知和行的统一性。我们可以看到,王守仁和王夫之都主张知行统一,但其间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这也说明了知行的统一是不同的哲学家都可以承认的,问题是统一在知还是行的基础上,这也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问题。

(二)知行轻重问题的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知重行轻。如程颐的“以知为本”说就是强调重知的。二是行重知轻。孔子已有这种思想的萌芽,墨家、王夫之、颜元都明确地主张行重知轻。朱熹虽和程颐一样,持知先行后说,但又和程颐不同,主张行重知轻。这也说明了古代同一学派的不同哲学家在知行观问题上的复杂性。还说明,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一样也是可以重行的。这种哲学史上的复杂现象给我们一个重要的理论启示:在认识论和道德上重视行并不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键,在于是否承认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是否承认知随着行的发展而深化。有的唯心主义者虽然也重行,但并不承认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仍然是唯心主义。三是知行并重。这是唯物主义者的普遍主张,其中如王廷相的“知行并举”是这种主张的典型论点。此外,一些宗教家主张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并重,是一种特定意义的知行并重思想。

(三)知行的难易问题,这是一个与知行的先后,尤其是和知行的轻重直接相联系的问题。凡是重行,如唯心主义者朱熹和唯物主义者王夫之都赞同伪《古文尚书·说命中》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命题,主张知易行难。程颐重知轻行,则主张知行都难,而实质上含有知难行易的思想。知行作为无限的认识阶段和过程,很难区分难易,只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才有一定的意义。如对有丰富知识而缺少实践的人,或对有丰富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的人来说,强调行难知易或知难行易,才有某种现实意义。

三、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理论缺陷

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主要缺陷有两个:

(一)没有真正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应当说,中国古代哲学家已经提出了实践这个范畴,如王廷相、王夫之、颜元都讲到实践。其中,王夫之讲的实践,虽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实践,但也包含了某些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的创造活动。如王夫之重视“厚生利用”的生产活动,强调与自然界争胜,“以人造天”,他说:“以天治人而知者不忧,以人造天而仁者能爱,而后为功于天地之事毕矣。”(《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第九章)把“以天治人”和“以人造天”结合起来,人们的实践活动既要受客观世界的制约,又要努力改造客观世界。在社会历史活动方面,王夫之认为“君相可以造命”,而且“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德宗·三》)。不仅帝王将相可以创造历史,就是普通平凡的人也参与历史活动。此外,如王充、王安石等人也看到了劳动者生产经验的重要性。当然古代哲学家都不可能看到实践的基本涵义是指能动地变革、改造现实的活动,他们只是具有这方面的思想萌芽。我们既不能无视这些宝贵的思想萌芽,也不能混淆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实践范畴的原则区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道德实践是否应包含在实践范畴之内呢?我们认为是应当的。实践的内容是广泛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的基本内容是生产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则阶级斗争也十分重要,而科学实验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愈来愈重要。人们将会看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道德实践也是愈来愈重要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古代哲学家之所以不能深刻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其原因,一是古代哲学家基本上都是学者,有的则是兼教育家、政治思想家,这种职业上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大多数只集中于认识世界、说明世界,而不免忽视改造世界即实践的重要性。二是剥削阶级的立场决定了古代哲学家们,除了在革命阶段具有进取精神外,其保守性是长期的、顽固的,他们往往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协助王朝稳定和维护封建秩序为己任,而轻视、仇视乃至反对调整、改造社会格局的斗争。三是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靠天吃饭的成分很大,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不容易看到人在生产斗争中的作用和生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的实践范畴的提出,只有在工业化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才有可能。

(二)不懂得知行的辩证发展过程。除王夫之等少数哲学家对于知行的辩证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以外,绝大多数古代哲学家都不能揭示出由行→知→行的循环往复的无限运动,不懂得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史实表明,一些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由于没有坚持认识辩证法思想,不仅不能使自己的理论深化、提高,也不能有效地抵制唯心主义的侵蚀、进攻,有的甚至由此而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四、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特点

首先,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伦理化的倾向。中国古代知行观和西方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具有类似的内容和共同的规律。但是由于具体国情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也各有不同的特点。西方的知行学说较多地与数学和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相联系,而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则较多地与伦理学说、道德修养方法相结合,呈现出鲜明的伦理化的倾向。这是缺点,又是优点。缺点,相对地说来,是较少与自然科学及其方法的联系(不是完全没有联系),影响和限制了对自然现象的探讨和认识。优点是重视人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古代的治国安邦。为了克服缺点,对于当代的中国哲学史工作者来说,加强自然科学的认识论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其次,中国古代相当长时间内,佛教的宗教知行学说占十分突出的地位,这也是一个特点。佛教的知行观是一种神秘思想,但是如果净化其宗教内容,剥取其带认识色彩的思想因素,对于总结古代知行学说也是有意义的。

五、一点启示——哲学家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非一致性

一般说来,一个哲学家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是一致的,但是,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史昭示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即在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中,认识论和本体论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墨子在认识论上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而在本体论上却是天志论。又如,张载在本体论上强调气的聚散形成万物,即以气(物质)为万物的本原,这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在认识论上,他却讲先验的“德性之知”,陷入唯心主义。在西方,康德也这样,他的本体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认识论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这说明一个哲学家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并不是都一致的。形成这种现象,是由于认识论和本体论是哲学中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问题,是属于不同序列的哲学问题。由于哲学家研究问题的重点、深度的差别,所受先行思想资料的不同影响,就容易出现两者不相一致的情况。

同类推荐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就是涩泽荣一的《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系涩泽荣一讲演与言论集,汇集了其一生学习《论语》的体会与经营企业的经验,集中表达了儒家的经营理念与儒商的处世之道。书中作者倡导的“《论语》加算盘”,伦理道德与工商经济的统一的经营模式,颠覆了鄙视金钱利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义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现代儒商根本精神基础,对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原书共分十卷,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好妈妈会改变孩子的一生。那么,3-6岁孩子的妈妈应该怎样做呢?也就是说,好妈妈到底怎样做,怎样去教,怎样去塑造,才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这正是本书要告诉每一位好妈妈的。
  • 汤姆索亚历险记(世界最美儿童文学第二辑)

    汤姆索亚历险记(世界最美儿童文学第二辑)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 于1876年。小说描述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丰富多彩的浪漫生 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 了种种冒险的事。《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虽是为儿童写的,但又是一本写给所 有人看的读物。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的:“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 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子看的书就将它束 之高阁。”因为阅读这部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 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 雍正的智慧

    雍正的智慧

    公元1678年十二月十三日,也就是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伴随着几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男婴诞生在皇宫中。康熙皇帝给他的这第十一个儿子取名叫“胤禛”,在这名字里面“胤”字代表他们兄弟的排行。而这“禛”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是“以真受福”,康熙希望这个儿子对上天和祖宗真诚,并以此得到福祉。同时也希望这个儿子能健康成长,因为虽然之前康熙皇帝有十个儿子,但不幸的是这些男孩中有不少幼年夭折,活下来的也就只有胤裎、允礽和胤祁三人,所以这样算下来,这个婴儿就成了康熙的第四个皇子。它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雍正,一个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的皇帝。
  • 农家小调

    农家小调

    外出从夫,家内从己,一切从简。换得了煤气,扛得起大米,打得掉老鼠,灭得了蟑螂。这是八零后女青年木小菲的三从四德。她本想凭借这套独特的理念,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为自己谋得一安宁之所,做一名称职的家庭主妇。只是,一朝穿越,返古入农家,三从四德已变样,主妇变媳妇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圣羽四少之爱上天使

    圣羽四少之爱上天使

    一个禁忌之名;四个神秘的转校生,她们清纯,性感,妩媚,冶艳,精灵……她们带着乔希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眼前,是个局还是意外?随着这几个绝美的转校生的到来,皇家贵族圣羽学院频频掀起大波,怪事连连不断……扬名在外的圣羽四少又将如何面对?
  • 碧瞳

    碧瞳

    她是被遗弃的小孩,受人嘲笑,任人欺凌。垂死边缘被他救回,从此有一个人成为他的牵挂。为了她被逐出师门,他无怨无悔,谁想噩梦将至人鬼永分。放弃一切只为留下一丝魂魄,人面兽心换来转世重生。终认出那个为她倾尽所有的他,但是他已是全身毒发……她不要他就这样离开,即使是一缕魂魄伴着自己也好。
  • 奥运精神

    奥运精神

    奥运精神铸就伟大企业,奥运品格塑造接触员工,奥运心态成就辉煌人生。用奥运故事激励员工的最佳读本。每个故事都让你感动、流泪、坚持、成功。秉承“更快、更高、更强”奥运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是冠军。
  • 核能:威力惊人的能量(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核能:威力惊人的能量(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核能:威力惊人的能量》这本书带领读者了解核能的惊人威力。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