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8

第18章 隋唐时代知行观(6)

2.行才能发挥知的实际作用。王夫之说:“且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中二》)“功”,功效。知必须通过行才能发挥它的实际作用,而行则不必通过知来发挥它的实际作用。这里包含了认识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思想因素,是对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的充分肯定。

3.行是检验知的手段。和行能够发挥知的实际作用的观点相联系,王夫之说:“行焉可以得知之效。”(《四书训义》卷九)“效”,效验,效果。“行”可以体现出“知”的效果。这是关于检验真理标准的问题,留待下章再论。这里要指出的是,王夫之所强调的“知”必须“以行为功”和“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的观点,已经触及知所没有而为行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和优点。

4.行是知的目的。王夫之说:“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张子正蒙注·正当篇》)又说:“以知知义,以义行知,存于心而推行于物,神化之事也。”(《张子正蒙注·神化篇》)人们在取得认识以后,就应当再返回于实践,即将“存于心”的认识再“推行于物”,付诸实践。又说:“知而后行之,行之为贵,而非但知也。”(《周易外传》卷一《乾》)“行之为贵”,人们求知,不是为知而知,而是为了更好的行。这是一个精辟的观点。

5.行高于知。王夫之认为,在认识过程中,行处于主导地位,行高于知。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中二》)又说:“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是故知有不统行,而行必统知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六《论语·卫灵公篇》)行既包括知,又统率知,而知则不能包括和统率行。所以就知行比较而言,“以在人之知行言之,闻见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周易内传》卷五《系辞上传》)。“亲行”不仅高于“闻见之知”的感性认识,也高于“心之所喻”的理性认识,行比知更根本。这是实践高于认识的思想的朴素表述。

6.行难知易,行先知后。王夫之反对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的说法,他认为根据行比知难的观点,应当说行在知先。他援引伪《古文尚书·说命中》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和孔子说的“仁者先难”的话,认为“先难”,就是难者在先,“艰者必先也。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中二》)。行难,所以行也在先。王夫之以为知行有难易之分,并从难易的角度来论证知行的先后,是不科学的。但是,他肯定行在知先,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重要创见,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建树。王夫之突出地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他对中国古代知行观所作的最大贡献。

(五)“知以审行”

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同时也重视知对行的反作用。他认为知是保证行而有利的重要前提,他说,知可以“察事物所以然之理,察之精而尽其变,此在事变未起之先,见机而决,故行焉而无不利”(《张子正蒙注·神化篇》)。人们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及时决策,采取行动,取得效果。所以,他说:“君子之知,以审行也。”(《诗广传》卷一《卫风·一》)“审”,明。君子的知是用来明悉、指导行的。又说:“夫人必知之而后能行之,行者皆行其所知者也。……喻之深,察之广,由是而行,行必安焉。”(《四书训义》卷二十)人们只有知而后才能去行,知得愈深愈广,行得愈是稳妥可靠。他还强调:“要以所行者听乎知,而其知也愈广大愈精微,则行之合辙者,愈高明愈博厚矣。”(《读四书大全说》卷四《论语·为政篇》)行一定要知,知得愈广愈精,行就合乎轨道,愈高明愈博厚。王夫之看到了知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重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正确的、深刻的观点。

五、颜元的重“习行”的思想

明末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颜元,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经世致用之学,猛烈抨击程朱理学。他在知行观上特别强调“习行”的重要。

(一)“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问?理学家们认为“好学”,即读书就有知识,有学问,读书愈多,知识愈多,学问愈大。颜元反对这种观点,他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作,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习斋记余》卷四《答齐笃公秀才赠号书》)能说会写无济于事,只有亲身实行,具有实践经验才算有知识。他还继承和发挥陈亮的强调事功之学的观点来论证:陈同甫谓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兵食以用而见其盈虚,安坐而盈者不足恃。吾谓德性以用而见其醇驳,口笔之醇者不足恃;学问以用而见其得失,口笔之得者不足恃。(《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这是说,人才的高下,兵食的盈虚,德性的纯杂,学问的得失都必须通过“用”来检验,他反对安坐不动和徒事口笔的空谈无用之学。

颜元还针对当时程朱理学盛行,程朱著作充塞书市,士人只读《性理大全》的具体情况,指出:“但入朱门者,便服其砒霜,永无生气生机。”(《朱子语类评》)“读书愈多愈惑”(同上)。颜元认为:“读书特致知之一端耳。”(《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法乾》)读书是取得知识的一个方面。“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工于习行者八九。”(《存学编》卷一《总论诸儒讲学》)书是要读的,但主要是习行。颜元强调习行,也主张读书。他的“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的命题,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萌芽,这是值得肯定的。颜元对程朱理学的抨击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从反对程朱理学而得出的贬低读书重要性的看法,是片面的。

(二)“格物致知”

颜元认为学问从“行”中出,据此他又对传统的命题“格物致知”作出新的解释。明代学者刘宗周曾说:“前后言‘格致’者,七十有二家。”(《大学辨一》,见《陈确集》,557页。)在宋代以前,言“格致”的多限于训诂,如汉代著名经学家郑玄训“格”为“来”,以“物”为“事”。宋代理学家开始从认识论角度阐释,如朱熹训“格”为“至”,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大学章句》)。王守仁训“格”为“正”,“物”为“事”,“格物”即为“正事”。颜元不同意这些解释,他吸取《史记》卷三《殷本纪》说纣“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和《后汉书》卷十一《刘盆子传》“皆可格杀”的话,对“格”作了创造性的解释:按格物之“格”,王门训“正”,朱门训“至”,汉儒训“来”皆似未稳,……元谓当如史书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习斋记余》卷六《阅张氏王学质疑评》)他还把“格物”解为“犯手实做其事”(《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刚峰》)。这是赋予“格”以搏斗、斗争、变革和实行的含义,超过王夫之及其以前所有的解释,是前无古人的。

颜元还对“格物致知”作了全面的解释,他说:知无体,以物为体。犹之目无体,以形色为体也。故人目虽明,非视黑视白,明无由用也。人心虽灵,非玩东玩西,灵无由施也。今之言致知者,不过读书、讲问、思辨已耳,不知致吾知者,皆不在此也。……辟(譬)如欲知乐,任读乐谱几百遍,讲问思辨几十层,总不能知;直须搏拊击吹、口歌身舞,亲下手一番,方知乐是如此,知乐者,斯至矣。是谓“物格而后知至”。(《四书正误》卷一《大学》)就是说,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必须有客观事物作为对象,因此,眼睛必须以事物为对象进行视觉活动,心(指思维器官)必须以事物为对象进行思维活动。读书、讲问、思辨并不是知识的来源。比如知乐,光读乐谱是不行的,必须亲自“下手一番”,才能真正知乐。这是强调行在获知中的作用,同样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因素。

(三)“只向习行上做工夫”

颜元把“格物”也称为“习行”。所谓“习”,颜元说:“习者,学之不已,如鸟数飞。”(《四书正误》卷三《论语上》)“习”即含有反复实行的意义,是和“行”不可分的。他认为行先于知,行重于知。由此又提出“只向习行上做工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王次亭》)的命题,强调“习而行之”,即反复实行的重要性。颜元反对空谈心性,他说自己写作《存学篇》的目的是:“将偕吾党身习而实践之,易静坐用口耳之习,为手足频拮据之业,非存性空谈之比。”(《存学篇》卷一《学辨一》)颜元重视习行和直接经验,认为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这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但是,颜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说:“身也,心也,一也。”(《颜习斋先生言行集·禁令》)“治耳目即治心思也。”(《四书正误》卷六《孟子下》)忽视了耳目感官和思维器官的区别,贬低思维器官的作用,轻视理性认识,这是以往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倒退。

六、戴震的“血气心知”说

清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戴震,在认识论上主张“血气心知”说,以否定程朱学派的“理具于心”和陆王学派的“心即理”的说法。

先秦时代荀子曾说:“有血气之属必有知”(《荀子·礼论》)。《礼记·乐记》也说:“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血气”,指人的形体感官,也指感觉能力。“心知”,约指思维能力。戴震继承和发挥了这个观点,说:味也、声也,色也在物,而接于我之血气;理义在事,而接于我之心知。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口能辨味,耳能辨声,目能辨色,心能辨夫理义。(《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是说血气心知是人生而具有的感觉和思维能力。戴震是着重从认识论的角度发挥,认为人具有感觉和思维能力,而味、声、色在物,即在自然中,理义在事,事包括自然和社会的现象,理义在普遍现象中。这是肯定味、声、色和理义都是外在的、客观的,从而也就否定了“理具于心”的唯心论。戴震也区别了感官和心(思维器官)的不同作用,前者辨别臭味声色,后者则是辨别理义。

戴震就感官和思维器官、血气和心知的关系作了辩证的阐述。他说:“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原善》卷中)。感官接触外物,而心则认识其规律。又说:“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原善》卷中)“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神明。”(《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神明”,内心的清明,指对事物规律的明确了解。有血气而后有心知,即有感觉而后有思维。有心知,然后再达到内心清明的境界。这都是强调“血气”是“心知”乃至“神明”的基础,重视感觉的作用。戴震又说:“心之精爽驯而至于神明也,所以主乎耳目百体者也。”(《原善》卷中)思维器官(“心”)的精爽进而达到神明,所以是主宰五官形体的。这是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戴震还重视增强人的认识能力,他说: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如血气资饮食以养,其化也,即为我之血气,非复所饮食之物矣;心知之资于问学,其自得之也亦然。以血气言,昔者弱而今者强,是血气之得其养也;以心知言,昔者狭小而今也广大,昔者暗昧而今也明察,是心知之得其养也,故曰“虽愚必明”。(《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人的血气心知,是固有自具的认识能力,如果加上后天的滋养和学习,就能增强其功能。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观点。

戴震还明确地批判了程朱学派的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的先验论,他说: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有物必有则”,以其则正其物,如是而已矣。就人心言,非别有理以予之而具于心也;心之神明,于事物咸足以知其不易之则,譬有光皆能照,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谬也。(同上)理义不在事物之外,不在人心之内,而是在事物之中。人心不具有理而有辨别事物的理则的能力和作用,人心达到神明境界,就能够了解事物的理则。这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戴震不仅以此否定了程朱学派的“理具于心”的理论,也否定了陆王学派的“心即理”的理论。

同类推荐
  •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就是涩泽荣一的《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系涩泽荣一讲演与言论集,汇集了其一生学习《论语》的体会与经营企业的经验,集中表达了儒家的经营理念与儒商的处世之道。书中作者倡导的“《论语》加算盘”,伦理道德与工商经济的统一的经营模式,颠覆了鄙视金钱利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义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现代儒商根本精神基础,对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热门推荐
  • 厚爱晚成

    厚爱晚成

    岳然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十点了,昨天凌晨一点才回到家,洗了澡就睡下了,做空姐这一行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睡觉睡到自然醒。昨晚回来,当她打开了卧室的灯后看到的却是一张冷冰冰的大床,应该在家的老公齐子阳却不在家里。老公深夜不归,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什么?可是岳然却一点都不担心,如果有人告诉她齐子阳和别的女人在一起风流快活,那么她一定会一笑置之。她为什么这么自信呢?当然因为齐……
  • 豪门婚怨:苏少只爱二手妻

    豪门婚怨:苏少只爱二手妻

    一场被安排的英雄救美,一桩可悲可笑的婚姻。傅锦凉被渣男小三榨干了所有。流产,破产,百年祖屋被推平——家人处境,惨不忍睹,最后,就连她的命也搭了进去。无意重生,她带恨归来,发誓要讨回所有。没想到,在这关键时刻,却又遭遇了一场叫做“苏清泽”的风暴。他总能在她最不经意的时候,以最骚包的姿态从天而降,拖她后腿,扯她裙摆,然后再嬉皮笑脸的勾着她的肩,调情调情再调情。凉凉,我自倾怀,你且随意。凉凉,我爱你,与你无关,你只需享受就好。凉凉,我信任你,就像昏君信任奸妃一样。
  • 颠倒鸾凤:君后太嚣张

    颠倒鸾凤:君后太嚣张

    五年前,她遭人暗算却命不该绝,失忆坎坷一波波来袭。待她回忆一切,黑如曜石的双眸意外坚定,红唇勾起嗜血的情怀:敢伤她?自不量力。五年后,她带着两只活宝闯走大街,见到登徒子便徒手袭去,黑丝凌乱刹那唯美。“娘亲,有人喜欢你。”“乖,喜欢娘亲的都是白痴。”追妻晌久的某妻奴幽幽说道:“娘子,儿子他说想要个妹妹。”“你自己生。”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皇后太无耻

    皇后太无耻

    “相公?你还是来找我了!我就知道你不会不要我的!”厚颜无耻!厚颜无耻!花千袭找不到别的词语来形容这个女人,衣不蔽体的在大街上让人围观,就算是青楼女子也不敢如此豪放。该死的,竟然死抱着他不放,谁是她相公?这女人到底要不要脸了啊?如果他有这样的妻子,他绝对会让人把她乱刀砍死,扔在乱葬岗.不是说他残忍无比,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决心,绝对绝对不会和这个厚颜无耻的女人扯上关系!真的!绝对不会!@@@片段一@@@夜深人静的时候:皇帝大人在批奏折的时候斜了一眼站在自己身边昏昏欲睡的随侍官!“风小福!给我倒杯水!”“风小福!给我端些点心过来!”“风小福!过来给我扇扇风!”“风小福……”“够了!!花千袭!你还叫上瘾了?你存心的吧?”某人终于发飙了!花千袭抬头很是无辜的看了她一眼,“这不是你选的么?做个宫女随侍御书房?”“反正我就不做你的妃子!你这该死的王八蛋!”风醉凝火大的拼命的扇着风!真想借来铁扇公主的宝扇将这人扇到十万八千里之外!@@@片段二@@@艳阳初升的时候:“把他拉下去!明日午时处斩!”花千袭冷声说着!从御书房随侍顺利转型为全天候随侍的风醉凝好奇的看了一眼跪在大殿上明日将被处斩的人!四目相接!一瞬间好像全是的力气都被抽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泪水竟然悄无声息的落了下来!“不要杀他!我求你!不要杀他……”“他是你什么人?你竟然这般为他?”花千袭不解的看着哭的梨花带雨风醉凝,这人除了第一次相遇!从来没有真正掉过眼泪!也从来没有下跪过!这次竟然为了别的男人……“不是的!求你不要杀他……”风醉凝不断的摇头,一时之间竟也说不清楚。只想先保住那人的命!她以为再也见不到的……“把他拉下去!退朝!”花千袭冷然说道。“不要……”@@@片段三@@@华灯初上的时候:娘啊!我怎么也感觉这人是我爹呢!他长得很像我耶!小号帅哥看着大号帅哥很是疑惑的说。啪的一声!一个响亮的小巴掌就落在乖乖小帅哥的后脑勺,“你是相信你的感觉还是相信你英明睿智的娘亲啊!我再怎么没眼光也不会看上这一无是处的小白脸啊!你是怀疑我的智商还是怀疑你的?”“娘!你真的确定他不是我爹!还是你死要面子不敢承认他就是抛弃你的负心汉?”“小子!你想挨揍呢!小心我揍得你爹娘都不认识!”“我爹本来就不认识我!娘!就算你把我打得面目全非你也该认识我吧!毕竟你是罪魁祸首!”
  • 侠女笑泪之断情剑

    侠女笑泪之断情剑

    这是一部反映西汉末年百姓与朝廷之间矛盾日趋激化的长篇武侠小说。女主人翁天生笑洒泪珠,后来由世外高人指教,行侠丈义,杀富济贫,用以笑泪得天独厚的绝世功夫摆平了天下武林败类。她的母亲施展“小剑”杀开一条血路……故事情节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美与丑以及紧张而又曲折的情景场面。写爱,爱之铭心。写恨,恨之入骨。一波三折,扣人心弦。……那女婴突然开了腔:“娘,我不会哭,我生来只会笑,我要笑得山崩地裂,我要笑得海水横流……”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
  • 财富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财富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有时候,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就可以让孩子的性格发生改变,受益或受害终生。“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