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5

第15章 隋唐时代知行观(3)

(三)知行“常相须”、“互相发”

朱熹对知行的关系也作了详尽的论述,他在《中庸章句》第二十章中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于行也。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中庸》原来是把学、问、思、辨、行五者并列的,而朱熹把五者分为知与行两个阶段,其中学、问、思、辨为知,求有关道德等的知识,行即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朱熹认为,五者不能废其一,即知与行不能废其一。知行是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须”,通“需”,资,用。知行是互相为用的。知行如果“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同上)。偏一边就废一边,被废的一边就会受病。知行不偏废,知行并进,就能使知行互相发明,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朱熹说: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同上)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语类》卷十四)朱熹的知行相须相发的观点,是对知行辩证关系的猜测,具有合理因素。但是,他的知行关系主要是统一在最高范畴“理”的基础上的,即以所知的天理来指导行,以所行的天理来体现知,这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四)“知先行后”

知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就两者的先后来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朱子语类》卷九)“须先致知,而后涵养。”(同上)为什么说知先行后呢?朱熹的理由是:知是人固有的,他说:“物莫不有理,人莫不有知。如孩提之童,知爱其亲,及其长也,知敬其兄,以至饥则知求食,渴则知求饮,是莫不有知也。”(《朱子语类》卷十五)其次,不知就不能行,知之就必能行,知明行也就正当。他说:“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朱子语类》卷九)“未能识得,涵养个甚?”(同上)“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同上)不见、不知、不明,人无法行路,无从践履。又说:“既知则自然行得。”(《朱子语类》卷十八)“穷理既明,则理之所在,动必由之。”(《答程允夫》,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一)既然已知,已经明理,就自然会体现在行动上,会使自己的道德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就一个具体知行过程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人们知了就会有正确的行动。但是,从认识的总过程来说,行是第一位的,知是第二位的,知来源于行,然后再指导行。朱熹否定知来源于行的事实,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五)“行重知轻”

和程颐的重知轻行的主张不同,朱熹在知先行后说的基础上却提出了行重知轻的观点,他说:“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就知行的重要性来说,行比知更重要,更迫切,他说:书固不可不读,但比之行,实差缓耳。不然,则又何必言“行有余力而后学”邪?(《答吕子约》,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八)

若曰讲习渐明,便当痛下克己功夫,以践其实,使有以真知其意味之必然,不可只如此说过,则其言为无病矣。(《答吕伯恭》,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这是说,读书、讲习都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只求明白道理,而不去践履。为什么呢?因为行是知的目的:“为学之功,且要行其所知。”(《答吕道一》,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答郭希吕》,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穷理即“知”在先,但最终是要力行其所知,对所知的理付诸实行。知理是为了行理。朱熹还说:“知而未能行,乃未得之于己,此所谓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则未有不能行者。”(《杂学辨》,见《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只有通过行才是真知,不能行的知不是真知。所以,行重知轻。朱熹强调力行比穷理更重要,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他所讲的行主要是指对儒家道德原则的践履,是狭隘的、片面的。

四、陆九渊的“易简工夫”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继承孟子的“尽心”、“良知”的观点,和程颢的“心是理,理是心”(《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三,见《二程集》,第1册,139页。)的命题,还吸取佛教的“明心”、“顿悟”的思想,宣传“理在心中”,提倡反省内求的易简工夫,作为认识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一)“理在心中”

陆九渊阐述了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的关系。他也以心为思维器官,说:“心于五官最尊大。……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陆九渊集》卷十一《与李宰·二》)又以理或道为认识的唯一对象,陆九渊说:“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塞宇宙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陆九渊集》卷十二《与赵咏道·四》)还说:“古之君子知固贵于博,然尽知天下事,只是此理。”(《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陆九渊所讲的理或道,既是道德原理,又是宇宙本体。陆九渊认为,人的认识对象——理或道就在人的心中,他说:“道未有外乎其心者。”(《陆九渊集》卷十九《敬斋记》)又说:“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陆九渊集》卷二十二《杂著·杂说》)认识来源于内心,心包含了认识的对象。这是将认识对象置于认识器官之中,用心吞并理,使心理融为一体。陆九渊的这个观点受到朱熹的批评:识得记得,不知所识所记指何物而言?若指此心,则识者、记者复是何物?心有二主,自相攫拿,圣贤之教,恐无此法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答项平父》)朱熹持理和心不同的观点,批评陆九渊的心理合一的说法。应当说,朱熹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先立乎其大者”

陆九渊把认识对象置于心中以后,进而认为认识的任务、方法都非常简单,认识就是本心的自我认识。他说:“所贵乎学者,为其欲穷其理,尽此心也。”(《陆九渊集》卷十一《与李宰·二》)心中原来具有理,只要“尽心”即反省内求就可以穷理了。由此陆九渊还着重强调和发挥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的命题。“大者”指心体。孟子认为,身体是小体,心体是大体,是身体的主宰。一个人如能从心体上立根。扩充善性,那么言行就必能合乎理。陆九渊以此为自己心学的重要标志,他说: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何尝腾口说?(《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

吾之学问与诸处异者,只是在我全无杜撰,虽千言万语,只是觉得他底在我不曾添一些。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吾闻之曰:诚然。(《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只要尽心就能穷尽天下万物的理。学圣的功夫在于撇开格物、致知、穷理的纠缠,直悟心体。所以他又提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人如果恢复了“本心”,六经就成为“本心”的佐证、注脚。这是和程颐、朱熹不同的。陆九渊还说: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先知者,知此而已;先觉者,觉此而已。(《陆九渊集》卷十九《武陵县学记》)“此”,指良知。这是进一步说,理在于心,是在于心的良知,良知是认识的根源和对象。这也是对孟子良知观念的发展。

(三)对朱熹“为学之方”的批评

陆九渊和朱熹都认为,穷通天理是为了成为圣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共同的,但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方法并不相同,由此双方展开了“为学之方”的辩论。公元1175年,史学家吕祖谦曾约朱、陆等人在江西信州(今上饶)鹅湖寺集会讨论这个问题。陆九渊十分自负地把自己与朱熹比较说:“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讥讽朱熹“泛观博览”的一套是“支离”即烦琐哲学,宣扬自己的“尽心”是“易简工夫”。他还说:学无二事,无二道,根本苟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所谓可久可大者,不出简易而已。(《陆九渊集》卷五《与高应朝》)这里说简易工夫“无二道”,是讲可以认识全部真理。陆九渊说:“知道则末即是本,枝即是叶。”(《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认识了道,就本末枝叶全部都认识了。陆九渊认为这种“易简工夫”,还可以长久坚持。陆九渊也不赞成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他认为“格物致知”就是“尽心”:所谓格物致知者,格此物致此知也,故能明明德于天下。《易》之穷理,穷此理也,故能尽性至命。孟子之尽心,尽此心也,故能知性知天。学者诚知所先后,则如木有根,如水有源。(《陆九渊集》卷十九《武陵县学记》)这里讲的“此”都是指“心”而言。意思是说,格物是格吾心之物,即格除物欲。也就是“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致知是致吾心之知。格物致知被说成只是“尽心”的简易工夫。陆九渊认为通过“尽心”可以达到“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同上)的精神境界,此时“无事时,只似一个全无知无能底人,及事至方出来,又却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同上)。这和佛教禅宗所讲的修持方法与成佛境界何其相似乃尔!陆九渊把认识途径说得十分简单,就容易导致否定这样的封建传统观念,即人在认识能力上有高低贵贱之别是不能成立的。这在朱熹看来是对政治统治十分不利的,他批评陆九渊的学说说:陆子静之学,看他千般万般病,只在不知有气禀之杂,把许多粗恶底气,都把做心之妙理。(《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在朱熹看来,陆九渊学说的根本缺陷是不讲先天禀气的不同,忽视圣贤与愚不肖的区别,从而客观上动摇了等级制度的理论根据。

五、叶适的“内外交相成之道”的命题

叶适,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南宋初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浙江永嘉人,其学派亦称永嘉学派。叶适在朱熹、陆九渊各派唯心主义哲学流行时,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唯心主义认识论。

叶适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客观事物,因为“道”(原理、原则)就在具体事物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非知物者不能至道”(《习学记言》卷四十七《吕氏文鉴》)。不了解事物就不能把握道。又说:“道行于天地万物之中”,“道不可见,……其散在事物,而无不合于此,缘其名以考其实,即其事以达其义,岂有一不当哉?”(《叶适集(本书所引版本为中华书局1961年版。)·水心别集》卷七《进卷·总述》)了解事物就能把握道。他强调人们一刻也不能脱离客观事物,“是故君子不以须臾离物也。夫其若是,则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七《进卷·大学》)。只有不脱离客观事物,才是格物致知。叶适认为,“格物”就是“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同上),主观服从客观,否则“自用则伤物,伤物则己病矣”(同上)。以主观代替客观,就违背客观事物,而使自己犯错误。他认为“致知”是自身“与物皆至”(同上),即主观与客观相适应、符合。这是唯物主义的格物致知论。

叶适认为人们获知的途径是耳目感官与心官交互作用,同时又强调感官作用的重要性,他说:按《洪范》,耳目之官不思而为聪明,自外入以成其内也;思曰睿,自内出以成其外也。……古人未有不内外交相成而至于圣贤,故尧、舜皆备诸德,而以聪明为首。……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而专以心性为宗主,致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习学记言》卷十四《孟子·告子》)这是说,耳目感官取得感性认识是从外到内,心官的思维是从内到外,感官与心官交互作用而形成认识,而其中感官的作用是首要的。尧舜之后,学者转而注重心性,空想多,臆测广,不用实力观察事物,积累的经验也很少,这样感官与心官相互作用而形成认识的学问也被废弃了。叶适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批判,应当说是比较深刻的。

叶适还批判一次就能穷尽真理的形而上学观点,他说:“仁必有方,道必有等,未有一造而尽获也;一造而尽获,庄、佛氏之妄也。”(《叶适集·水心文集》卷十七《陈叔向墓志铭》)这是对道家和佛家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的批判。第五节明清时代知行观

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明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是在“心即理”的宇宙观基础上,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出来的,晚年他又在知行合一说的基础上系统阐发“致良知”的学说。王守仁的知行观主要是讨论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问题,同时也包含了认识论的一般意义。

(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守仁认为天地万物都不离内心,万物的理都不外于己心,作为认识对象的“理”就在自己的心中。他说: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这是说,感官以认识对象为体,心以认识对象的是非为体,离开对象,就无所谓能知。这是认为心和物、能知和所知是相对待的。就离开对象不能有知的观点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王守仁的根本观点是,认识对象离开被感知就不存在,即事物不能离开心而独立存在。他说:“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同上)“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心、意、知与身、物,本是一件事。所谓物就是意。“意”指意会活动。物就是意会的内容。由此看来,离开物无所谓知,也就是离开意念活动无所谓知的意思。王阳明批评程、朱的“穷理”的主张,肯定理全在心中,他说: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同上)宇宙万物的理都在我自己的心中,知识来源于心,不在外物,不必外求。

王守仁从理在心中的基本观念出发,认为“知”就是内心的“良知”,即先验的道德意识,但有时也承认“见闻之知”,并把“见闻之知”归结为“良知”的作用,以突出“良知”的重要地位。他说:“良知之外更无知,……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与马子莘》,见《王文成公全书》卷六)又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杂于见闻。(《传习录中·答欧阳崇一》,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这是肯定有良知和见闻两种知识,两者不互相妨碍。良知不是从见闻而产生的,但又不离开见闻,也不滞于见闻。见闻是良知的作用和表现,是从属于良知,受良知支配的。可见,良知是最重要的知。王守仁又说: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这是强调“天理”和自然知识的不同,即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的不同。圣人只求知本来(本体)明白的天理,而不必探求关于天下事物的见闻之知。王守仁把通晓传统道德观念作为求知的根本任务。

(二)“知行合一并进”

同类推荐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菜根谭(白话全译)

    菜根谭(白话全译)

    《时光文库:菜根谭(白话全译)》分为修身篇、劝学篇、处世篇、经世篇、治家篇、出世篇、养生篇七部分,近400余则。每一则格言都添加标题,配有注释、译文、解读,方便阅读。在解读部分,我们用中华古典人物故事来解读原文,力求广大读者对每一条名言加深理解,加强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热门推荐
  • 大学中庸(国学启蒙书系列)

    大学中庸(国学启蒙书系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在本书中,编者韩震等人采用活泼插图的表现方式,编选相关的精彩故事,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青少年在诵读中轻松快乐地亲近本书,更直观、真切地感受本书的魅力,在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从而受益一生。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人如其名,颇具传奇与神秘色彩。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的《鬼谷子》,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斗争权谋,全面总结了战国纵横家的理论精华,是此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子书。在当代,它称得上是一部军事、外交、商业和公关领域的智慧宝典、中国说服修辞术。《鬼谷子》立论高深玄远、行文奇古精妙,与中国一贯遵循的儒家传统相比,颇具异类色彩,历代褒贬悬殊,争议不断。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爆宠

    爆宠

    一场雨林中的乱情,全身重伤的她被无情的凌辱而怀有身孕,但也让她从低贱的奴隶成为镜帝国的王妃。大婚之夜,她怀有身孕照样逃婚,带着他的孩子逃之夭夭。“孩子!抓牢你老妈的肚子,老妈带你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恶的女人,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本王也要把你抓回来!本王的孩子你休想带走!”“想抓我!你以为老娘是软柿子?”怀孕又如何,毁容又如何,是奴隶又如何,她照样翻云覆雨,俯视苍穹,成就一方霸业,让整个大陆最杰出的男人为她争得头破血流,而自己拈花淡笑,独自妖娆!好友文文推荐:埖埖的文文岚赏弃妇要休夫:暮阳初春总裁姐夫好凶猛艾晓朵戏宠………...................................................................................本文诚招收藏者,待遇优渥,不包吃包住,不过包看。不包五险一金,但包N险N惊。每天上班时间只需几分钟,打卡制(留言投票),无假期。有意应聘者请点放入书架那个按钮,无需面试,来者不拒。此文的群:100359218,进群说角色名字即可。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蜜爱帝国王妃》
  • 真婚厚爱

    真婚厚爱

    【现代豪门宠文,男女主身心干净。】她不是公主,老天却给她配了个王子。顾墨笙,锦城五少之首,M集团的掌舵人,这个尊贵的男人,真心实意的对她好,把她视若珍宝。夏语,C大建筑系应届毕业生,她的人生理想很简单:找份过得去的工作,嫁个平凡的好男人。可顾墨笙的出现,却颠覆了她的所有!【情节一:】“顾墨笙,我不想参加商业宴会。”“嗯,不想去就不去。”说完,男人拿出手机,拨通了慕三少的电话,“老三,晚上的商业宴会你替我去。”“顾墨笙,我想吃酸奶蜂蜜冰淇淋。”“好,你等着,我现在去弄。”“顾墨笙,我不想早起晨练,我要睡懒觉。”“好好,你想睡到几点就几点。”.她有求,他必应,宠她如命。他愿为港,护她周全,而她愿成舟,为他搁浅。深情爱恋,宠溺无限。
  • 腹黑王爷的绝色弃妃

    腹黑王爷的绝色弃妃

    因为她的貌不惊人,被皇帝退婚转嫁给了嗜血残忍冷酷无情的二王爷,洞房夜等来的便是无尽的羞辱,正牌王妃变成了下堂弃妇,傻女重生,不再奢望他的爱,这一世,她定要惊才绝艳,凌驾九宵之上。
  • 婆媳大战

    婆媳大战

    婆婆与媳妇,自古来便是站在楚汉两界的敌对方。当然,婆媳关系好的也有,但在少数。导火索,源于争夺她们之间互爱着的男人,这个好似老鼠钻进风箱的男人,担当着两种角色,一头是儿子,一边是丈夫。几千年来,这个战场销烟弥漫,喊声震天。时光荏苒,双方战术在不断更新,决胜方的地位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以前,处在上风的是婆婆,她老人家只要眉头轻轻那么一蹙,老手随意那么一扬,儿子们便得高唱一曲《孔雀东南飞》,貌似兰芝的媳妇便只能掖着休书哭哭啼啼地回娘家。如今,媳妇昂首挺立,不仅与婆婆分庭抗礼,而且,当仁不让地霸着“导火索”,再也不许婆婆多染指。婆婆岂甘就此拱手相让?绝对不行!先揪过沉浸在老婆温柔乡里的儿子,劈头盖脑的一通训,然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来一通革命家史教育,可效果甚微。婆婆对分不清“敌友”的混小子既是失望更是生气,可她老人家将一切归咎于这个成天打扮成小妖精似的儿媳妇。都是她,媚惑得儿子都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再这样下去如何了得?婆婆决心与媳妇来场PK,来个争夺战!很不幸,本书中的女主柳芊芊恰好是现代时尚超前的媳妇,而书中的婆婆却是个看不惯一切,独尊,与时代有些格格不入的传统人物。婆婆扯过亦步亦趋地跟在新婚媳妇身后的儿子,一脸的不满:“每天都不知道早起给自已的婆婆和爷们做早饭,你娶得是啥媳妇?”新娘子柳芊芊气得满脸红晕,举起大红枕头便朝新郎林晨飞扔去:“跟你娘睡去,成天你妈你妈的。”战场摆开,狼烟顿起。除了这个主战场外,还有另外三个次要的战区。这三对婆媳,或婆强媳刁,或婆蛮媳悍,或婆土媳洋…总之,开战伊始,形态各异,精彩纷呈。呵呵,这下可有热闹看喽。在这里,婉儿要特别感谢可爱的小冰月,是她不厌其烦地替婉儿做封面,做了一张又一张。小冰月,新年快乐哈!还有,咱们的宝贝狼儿与小冰月合作,替婉儿重新做了一张封面,在此,婉儿祝狼儿在家乡一切安好,新春快乐!推荐一下自已完结的文文《惹火小丑后》强力推荐好友的文文:筱语依依:玩毒小王妃静窗幽恋:王爷奴家有了宋喜:肥婆皇后梦幻的色彩:《爱上吸血鬼总裁:》三木目:幸福那根骨头瑜玥:皇帝弃了种蓝羽水月:皇宫宝贝之睿智六公主晨曦梦晓:想跑没门久仙::惹上邪总裁落櫻:这家伙好拽流泪的天空:战神总裁潇丹青:替欢小娇妻
  • 网游之修真法师

    网游之修真法师

    奇迹是被创造的,那么神话呢?网游中可寻找奇迹,但是网游中的神话却是需要创造。意外往往是成就神话的起始点……儿时的意外让他获得混沌能量体……意外让他获得超级功法却无法修炼……太多的意外,却也正是这些意外成就了他……网游无情,兄弟有情!神话的背后,却是有着一群铁血豪情的兄弟!网游神话的创造者,意外离开网游,再回网游是否再续神话?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