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4

第14章 隋唐时代知行观(2)

(一)程颢的“心以知天”说

程颢认为,人的感官和感觉经验是不足的、有限的,而心则能具有普遍的知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见《二程集》,第1册,119页。)人心本有知,“人心莫不有知”(同上书,123页。),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内心。程颢所讲的“知”是良知,是人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1册,20页。)程颢把天道德化,天赋予人以良知良能,人有天赋的先验认识。因此,程颢认为求知就是从心上求:尝喻以心知天,犹居京师(开封)往长安,但知出西门便可到长安。此犹是言作两处。若要诚实,只在京师,便是到长安,更不可别求长安。(同上书,15页。)比如从开封到长安,只要内心真诚,在开封也就到了长安。又说: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⑤“天”,指德化的天。心就是天,从心上反省内求,就可以认识天之本性,可以知天,即可以认识一切真理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

(二)程颐的“以知为本”说

程颐继承《大学》、《中庸》的思想,并吸取张载的两种知识说,详尽地阐述了知行观。

1.“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程颐和张载一样,也把知识分为两种,他说:闻见之知,非德性之和。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317页。)物物相交,感官有所闻见,形成了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如博物多能,是“闻见之知”,即相当于感性认识。“德性之知”,不来自感性认识。程颐的“德性之知”是指关于伦理道德的认识,又是关于世界的一般原理的认识,而这两种认识是统一的。程颐认为“闻见之知”不是内在自生的,这是含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观点,而认为“德性之知”是主观自生的,则是先验论的观点。

2.“知吾固有”与“格物致知”

关于认识的来源,程颐说: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316页。)知是先天固有的,人所以知之能与所知之理,都是固有的。这就和上面所说的“闻见之知”非内在自生的说法相矛盾,而把一切认识都归结为天赋观念了,两种知识都是先验的东西了,这是和张载的观点不相同的。

程颐认为知是人所固有的,但心并不能直接认识固有的理,所以又说致知在于格物。什么叫做“格物”呢?他说: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8页。)又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316页。)所谓“格”就是“至”和“穷”的意思,所谓“物”是指“理”,一物上的一理。所以,“致知在格物”就是致知在穷理。格物即穷理。这是肯定格物有认知的意义。那么,怎样“格物”或“穷理”呢?程颐说: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至如言孝,其所以为孝者如何穷理?如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难者,各随人深浅。如千蹊万径,皆可适国,但得一道入得便可。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157页。)这是说格物穷理,要根据不同情况,选取一物一事以穷其理,然后要注意以此一物一事的理类推其他事物,因为万物都是一理,理是相同的。又说: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8页。)“穷理”的途径很多,如读书、讨论历史人物,应接事物都是。这三种途径说的是关于儒家经典的义理,人物行为的是非邪正,处事是否合乎道德准则的体验认识,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科学探讨。程颐有时也讲研究自然现象,如说:“语其大,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至一物之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同上书,193页。)大至天地的高厚,小至一物的所以然,都应当明白。但是,格物最重要的还是内省功夫:“‘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七,见《二程集》,第1册,175页。)察身内求是最重要的。由此看来,格物主要是自我内心反省,即道德修养的方法,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次要的,而且也是为了辅助道德修养的。

程颐还认为“穷理”是一个过程:“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8页。)必须一件一件进行研究,积习多了,然后就能豁然贯通一切道理。这种贯通是恍然觉悟,“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七,见《二程集》,第1册,175页。)。这里包含了认识需有过程,达到一定限度以形成飞跃的思想,是有合理因素的。

“格物”主要是道德修养的方法,“致知”主要是道德修养的境界,“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河南程氏外书》卷第二,见《二程集》,第2册,365页。)。“致知”最重要就是寡欲。程颐最早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方法论的命题提出来,但将其主要的方面归结为道德论,这也是程颐的“格物致知”说最终导致唯心主义的重要原因。

3.“先知后行”与“行难知亦难”

程颐认为,知与行相较知是本,他在中国哲学史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念,他说: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为不知。(《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164页。)这是说知之必能行,人不食有毒的东西,不往水火里走,是因为知道对生命有危害。又说:到底,须是知了方行得。……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将去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7~188页。)认为知是行的指导,知了才能行,并强调学者应该具有真知,以便于行。这是具有合理性的观点。但是,以知为本,就是以行为末,否定了行的重要性;而且强调知先行后,不讲知从行中来,这又从根本上颠倒了知行关系。

程颐还进而提出行难知亦难的观点,他说: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此固是也,然知之亦自艰。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自古非无美材能力行者,然鲜能明道,以此见知之亦难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7页。)程颐不同意儒家经典《尚书》所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话,强调只有先知才能行,并认为自古以来明道的人要比力行的人少,这实际上包含了知比行更难的用意。

知先行后和行难知亦难,是程颐以知为本思想的具体化。这些观点是其唯心主义唯理论和道德论的推演。人人先天具有天理,重要的是要通过内省体认天理,只要认得天理也就恍然觉悟,进入了道德理想境界。沿着这样的思路,程颐必然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突出知的重要,强调知在先,知为难了。

三、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和“知先行后”说

南宋最大哲学家朱熹在知行观上继承和发展程颐的思想,阐述了“闻见”与“道理”、感觉与思维、格物与致知、知与行等一系列问题。

(一)“闻见”与“道理”

朱熹受张载和程颐的影响,在解释“张子之书”时,也论述了“闻见”与“道理”两种知识的问题,他说:闻见之外,犹有我不闻不见底道理在。若不知闻见之外犹有道理,则亦如何推得?要之此亦是横渠(张载)之意。(《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张子(横渠)此说是说圣人尽性事。如今人理会学,须是有见闻,岂能舍此?先是于见闻上做工夫到,然后脱然贯通。(同上)朱熹也认为有两种知识,并且看到了“闻见”的必要性,主张先从“闻见”上下工夫,然后达到“脱然贯通”。朱熹还说:问:知有闻见之知否?曰:知只是一样知,但有真与不真,争这些子,不是后来又别有一项知,所知亦只是这个事。(《朱子语类》卷三十四)这是说“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不是互相妨碍的,是可以合而为一的。朱熹的这种观点是和张载不同的。

与两种知识说相一致,朱熹还论及认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他说:耳司听,目司视,各有所职而不能思,是以蔽于外物。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则亦一物而已。又以外物交于此物,其引之而去不难矣。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凡事物之来,心得其职,则得其理,而物不能蔽;失其职,则不得其理,而物来蔽之。此三者,皆天之所以与我者,而心为大。若能有以立之,则事无不思,而耳目之欲不能夺之矣。(《孟子集注》卷十一《告子章句上》)这是区分耳目为感觉器官,心为思维器官。朱熹除了把感官作为感觉即认识世界的工具之外,还以其不能思维辨别为理由,视作物欲的媒介,这实含有视感官为罪恶源泉的思想。这种看法既与朱熹本人的两种知识关系的观点相矛盾,而且也是错误的。朱熹把思维作用归结为得“理”,不为外物所蒙蔽、陷溺,强调心要驾驭感官,以摒斥物欲的引诱、干扰。这是把认识论和道德观搅和在一起了。

(二)“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大学》有关于“格物致知”的阙文,特作了一段“补传”,文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万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这段话是对程颐“格物穷理”说的阐述,也是朱熹认识论核心思想的集中概括,成为了后来对“格物致知”的权威说明。

关于朱熹《大学章句》的补格物章,后来的学者理解分歧很大,有的认为是体现了探求事物规律的科学精神,有的则认为是先验道德的修养论。究竟什么是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本义呢?什么是“格物”,又什么是“致知”呢?

朱熹在《大学章句》注中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物”是彻底探求事物的理,以达到它的极处。注又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是把自己的知识推求到无不尽的极端。也就是:“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答吴晦叔》,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应当承认,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具有认知的意义,即有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理的意义。朱熹也肯定探求事物道理和道德修养是有区别的,他说:涵养必以敬,而进学则在致知,此两言者,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未有废其一而可行可飞者也。(《答孙敬复》,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三)持敬和致知两者不能偏废。但是朱熹又说: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者,两言虽约,其实入德之门无逾于此。(《答吕伯恭》,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认识和修养同是入德的门径。由此种观点支配,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内容又偏重于天理、人伦方面,而认为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具体事物的探讨是次要的,他说: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先后缓急之序,岂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格物穷理》引)朱熹所讲的“格物”包括了对“草木器用”之理的探求,但主要是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人伦”体现“天理”,“圣言”阐发“天理”,“世故”含蕴“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都为“天理”所涵盖。由此看来,朱熹所谓“格物”的“物”主要是指“天理”的体现,而朱熹所谓“致知”的“知”主要也是关于“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的学问,即主要是道德知识。《大学章句》就“物格而后知至”的“知至”作注说:“知所止”。又对“知止”的“止”作注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止”,相当于归宿。这是要求“知”即认识达到“至善之所在”,使“志有定向”。显然,这个“知”也主要是指道德知识,而不是科学真理。可见,朱熹的格物致知,虽然包括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理(否定这一方面是不正确的),但主要的不是求科学之真,而是明道德之善,归根到底是为体认“天理”,提高道德修养境界。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渗透了道德修养的要求、内容和特征。

朱熹认为,格物和致知是不可分离的,实际上是一回事,他说: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日又致知。格物以理言也;致知以心言也。(《朱子语类》卷十五)格物是从“理”上讲的,即向外而求;致知是从“心”上讲的,即向内而求。“格物致知只是穷理。”(《答黄子耕书》,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格物致知只是穷致其理。人心具有天理,万物体现着天理,格物致知就是合内外的理。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前面提到,程颐曾说:“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188页。)朱熹对此解释说:“一日一件者,格物工夫次第也。脱然贯通者,知致效验极致也。”(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格物穷理》引)又说:“如读书,今日看一段,明日看一段;又如今日理会一事,明日理会一事。积日多后,自然贯通。”(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格物穷理》引)一日格一件是格物功夫,脱然贯通是知致效验的极致。这就是说,一个人经过知识的逐渐积累以后,就能自然地豁然贯通,这时“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全体大用”,指天理。从对外来说,一切事物的大关细节无一不能贯通,就对内来说,心所本有的天理无不通明。朱熹的这一思想猜测到了认识的阶段性,是有合理因素的。但是认识是无止境的,朱熹的“无不到”、“无不明”的说法,是穷尽真理的形而上学观点。

总起来说,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包括两重思想:一是探究天下万物之理,以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二是通过对于天下万物之理的认识而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即达到心的自我认识,提高精神境界。这既是求知方法,又是修养方法,是两者的结合。这种认识论和道德论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同类推荐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热门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创造进化论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创造进化论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
  • 后寺鬼事

    后寺鬼事

    乱了,一切都乱了。死人,到处都是死人,不是一个个,而是一片片,死人如遭遇了风暴的麦田般,尸体堆积盈野。妖魔鬼怪,全都跳了出来。平日安静的农村化为了妖魔的集中营,妖现身人间,鬼杀人害命。谁能拯救天下,挽回这个小小村庄往日的宁静?看一个普通的学生如何带领一帮热血的青年,与强悍的鬼怪相抗衡,打破千年前留下的诅咒。看似普通的小小村庄,却隐藏着一个千年前绝世强者遗留下来的秘密,这个秘密成了无数妖魔争夺的焦点。一个片小小的激浪中的树叶,任风吹雨打,飘零难耐。
  • 代嫁宠妃不下堂

    代嫁宠妃不下堂

    她,是现代闻风丧胆的军区第一杀手,一枪夺人生死。他,是祁朝名震江湖的轩夜国将军,一战名扬天下。她,亦是现代的肚皮舞老师,魅人心神,夺人心魄。他,亦是祁朝腹黑的摄政王,冷静睿智,杀伐果断。当她以邻国公主的身份嫁到他的身边,他们的命运成了一个谜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符箓少女种田记

    符箓少女种田记

    林幼娘的优势就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好活命。画笔在手,符箓我有。前面帅哥你慢走,养在乡下别院,本姑娘见你骨骼清奇,姑奶奶要收了。且看美术系小妞变身超级符箓少女,一朝穿成大户人家不受宠的大小姐,炮灰嫡女大翻身。神马?你是我哥?那啥……亲哥哥,种种灵田修修仙,见到亲妹子先赏个红包玩玩吧,太少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吧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听雨南窗

    听雨南窗

    本书是宗孝祖的第一部诗词集,收录了他创作的格律诗词300首,90%是他近几年写的新作。这些诗词或气象宏阔、境界深远;或自然清新,流丽洒脱;或婉转缠绵,细腻深挚,有清水芙蓉的明净利落;大量作品以理性的关照,烛照细致入微的情感世界,凝聚了灵动多姿的生活瞬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妃乃杀手:腹黑娘子嗜杀夫君

    妃乃杀手:腹黑娘子嗜杀夫君

    【本文完结】(不悲剧,喜欢请点‘收藏’)从小在杀手党长大的她,知道杀手是不能拥有感情的,可她还是情不自禁的沦陷到这份不该有的感情里。这样的代价是一场悲剧的穿越之旅,他依旧是他,眉眼和表情都和现代一样,她不敢爱了,理所当然的将他的好当成了阴谋。曾经他深情款款的对着她说,“我不会放开你的手。”可她还是无动于衷。最终他还是说出,“我累了,我想放开你的手了……”并且在她的眼前逐渐倒下……在他倒下的瞬间,才让她明白,她在现代对他的恨早已经跟着时间的流逝而卸去,留下的依然还是那份深情……【此故事纯属虚构】
  • 一次读完50场经典战争

    一次读完50场经典战争

    战争,不单单是为了争而战,战争的意义比它本身更重要、更耐人寻味,战争不仅是将士之间力的较量,还是策划者之间思想与智慧的较量。战争是人类长久的话题,尤其是那些激烈而又充满智慧的战争往往最能打动人的心灵,因为那是很多人用自己的身体、灵魂、生命铸造的历史精彩。那么请你锁定本书的50场经典战役的精彩,也祝愿未来将是一个永远没有战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