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6

第16章 隋唐时代知行观(4)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王守仁认为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他说: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这是说,知和行只是一事的两个方面,不能“分为两截”,加以隔断,否则就不符合知行的本来状态了。王守仁认为知行互不相离,同时并进,主张知行统一,是有理论意义的。王守仁还对“知行合一”的涵义作了明确的表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为一也。(《与陆元静》,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五)认为使本来具有的“良知”显露出来就是“知行合一”。这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先经论。展开说,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的要点是知行交渗、行先知后和以知为行,这三点构成知行合一说的基本内容。

1.知行交渗。王守仁说: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只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答友人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六)就是说,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行是一个工夫,两者互不分离,互相包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在行在,行在知在。王守仁认为行中有知,是正确的。王守仁认为行是知的体现、完成的观点,包含了强调行比知更为重要的意义。他又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知有真知与非真知的区别,作为“真知”必然要表现在行动上,不实行不能叫做真知。王守仁认为离开行无真知,主张“在事上磨炼”,应当承认这是有道理的。

2.行先知后。王守仁强调“不行不足谓之知”,只有行了才能称为真知,由此他反对“知先行后”说,提出了行而后知的观点。他举例说:“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可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同上)要了解食味的好坏,必须要亲口尝试才能知道。又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传习录上》,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仅仅口头上说孝说弟,不去行孝行弟,不能算知孝知弟。这是说,感觉、认识、道德意识等都来自亲身的实际活动,只有通过行而后才有知。这包含了认识来源于现实活动的思想萌芽,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也是与其知识来源于自心的基本观念相矛盾的。

3.以知为行。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重点所在。王守仁重视行,但他所谓行的涵义极广,以至把知也作为行了。他说: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答友人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王守仁认为行是“著实”去做事,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把属于知的范畴的学、问、思、辨,也作为行是错误的。他还把知得切实用力叫做行,行得明白叫做知,这是不正确的,其实知得真切还是知,行得明白还是行。王守仁还明确地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一念发动处”,指感情的活动、意志的决定、行为的动机。王守仁认为这些主观精神活动,心理活动都是行,这是以思想动机为行。他还举例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传习录上》,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这里以好恶爱憎的情感为行,是错误的。“见”与“好”,“闻”与“恶”,只是从五官感觉到心理活动这样一种认识深浅层次的不同,是同属于知的范围,不能把前者说成知,后者说成行。王守仁还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意”,意念活动。王守仁认为意念活动就是行。这里,知不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行也不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而都被归结为意念、欲望、感情的活动。这也就是以知为行。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受到王夫之的严正批评: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以知为行,则以不行为行,而人之伦、物之理,若或见之,不以身心尝试焉。(《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中二》)王守仁所讲的知是非知,行是非行,而以知为行就是取消行。

(三)“致良知”

王守仁还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作为道德修养和认识活动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任务。所谓“致”,是致得,达到,致的工夫就是行。“良知”就是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知行合一的发展。王守仁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大学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他还举例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良知”是先天的道德观念,是不学自能,不教自会的。所谓“致良知”,就是达到本心的良知,即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在王守仁看来,达到了对道德原则的自我认识,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成为圣人。

(四)“格物致知”

王守仁还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与朱熹不同的解释。关于“格物”,他解释为正事,他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大学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这是说,“格”就是正,即改正、端正。“物”就是事,即意念之所在。所谓“格物”就是要端正自己思念的内容,改正那些错误的思念。他举例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这是以事亲、治民、读书各为一物。这里讲的“事”、“治”、“读”是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讲的“亲”、“民”、“书”是客观事物,人的活动和客观事物是有区别的。王守仁把这两者合起来作为一物,就是把客观事物看作不能离开主观而存在的,实际上也就取消了事物的客观性。

关于“致知”,王守仁解释“致”为“至”,“知”为“良知”,他说: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大学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王守仁十分重视“致知”,说:“‘致知’二字是千古学圣之秘,……此是孔门正法眼藏(“正法眼藏”:亦称“清净法眼”,佛教禅宗用语,指佛教的正法。),从前儒者多不曾悟到,故其说卒入于支离。”(《寄薛尚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五)认为“致知”是学以成圣人和秘诀,是孔学的正法,也就是宣传“致良知”是根本的“为学之方”。王守仁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把我自己心中的良知推至事事物物,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就是说,良知就是天理,把我心中固有的天理推至事事物物中去,事事物物都得到天理,比如事亲、治民等都体现了天理,即合乎传统道德原则,就是格物致知。可见,王守仁所讲的格物致知,就其基本倾向来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道德论。

(五)略评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是针对程朱一派的“知先行后”和把知行分开的倾向而发的,他说:“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不得已而为此补偏救弊之言。”(《答周冲书五通》,见《中国哲学》,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79。)但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实际上也吸取了程朱一派的思想。程朱一派主张知先行后,但也有肯定知行统一的思想,如程颐说:“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宋元学案》卷十五《伊川学案上》)“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便是泰然行将去也。”(同上)朱熹也认为“知行常相须”,“互相发”。朱熹的弟子陈淳更发挥说:“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先致知然后行,只是一套底事。行之不力,非行之罪,皆知之者不真。须见善真如好好色,见恶真如恶恶臭,然后为知之至,而行之力,即便在其中矣。”(《宋元学案》卷六十八《北溪学案》)王守仁实是反对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说,而又继承他们的知行统一的观点,并加以系统化、明确化而形成知行合一说。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在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史上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肯定知行的统一,别树一帜,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贡献。知行合一说虽然最终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但也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并在唯心主义的系统中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因而也为一些唯物主义者,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先行思想资料和理论思维经验教训。而且还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如魏源、章太炎直至郭沫若以积极的影响,推动他们的进步斗争。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的社会作用,总的说是消极的。王守仁提出这种学说的目的是,要求人们把传统道德的认识和践履统一起来,以拯救专制社会的危机,维护专制统治。他在后半生,一面带兵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一面竭力从思想上消除人民的反抗意识。这也就是他的“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同时并举的两手策略。这种策略就是以知行合一说为理论基础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这里,王守仁把知行合一说的实际目的和社会实质和盘托出了。

二、王廷相的“知行并举”的思想

明代唯物主义者王廷相对理学和心学的流弊,痛加指斥,他尖锐地指出:“近世学者之弊有二:一则徒为泛然讲说,一则务为虚静以守其心,皆不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家藏集·与薛君采二》)为了纠正“徒为讲说”和“静以守心”的偏向,王廷相阐发了“知行并举”的思想。

(一)“思与见闻之会”

王廷相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认识的产生是主观认识能力与客观事物相接触的结果,他说:“夫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雅述》上篇)“会”,结合。人的认识是“思”与“见闻”的结合。对于“思”与“见闻”,王廷相展开说: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自圣人以下,必待此而后知。故神者在内之灵,见闻者在外之资。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同上)“思”是精神意识的妙用,即认识能力,相当于理性活动、理性认识。“见闻”是人凭借自己的感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相当于感性活动、感性认识。王廷相认为,人只有运用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接触,对“物理”有所见闻,才能形成认识,就是圣哲也不能例外。他还举例说: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辨牛马矣,而况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节度乎?而况万事万物几微变化,不可以常理执乎?(《家藏集·石龙书院学辩》)一个婴儿诞生后长期幽闭,不和外界接触,长大后是一无所知的。

“思”与“见闻”是什么关系呢?王廷相说: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是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讨诸理而尤贵达于事。(《慎言·潜心篇》)就是说,广识不如思真,泛讲不如习熟。不但要通过“见闻”来“博于外”,更要通过“思”来“精于内”,不但要了解各种道理,更要通达事情。这里包含了必须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思想,也隐约地含有认识必须见诸行动的思想。

(二)“天性之知”与“人道之知”

王廷相根据知识的来源,把知识分为两类:“天性之知”与“人道之知”,他说:婴儿在胞中自能饮食,出胞时便能视听,此天性之知,神化之不容已者。自余因习而知,因悟而知,因过而知,因疑而知,皆人道之知也。(《雅述》上篇)所谓天性之知,即天生之知,是先天而有的知,指饮食生理本能和视听感官能力而言。实际上这不是知,王廷相以此为知是错误的。王廷相强调其他的即由于接习、领悟、错误的教训和怀疑思索而得的知,都是“人道之知”,即人自身通过见闻和思虑而取得的知,“夫神性虽灵,必藉见闻思虑而知”(同上)。这又是反对先验之知的。与此相联系,王廷相还批判了“德性之知”的说法,他说:世之儒者乃曰思虑见闻为有知,不足为知之至,别出德性之知为无知,以为大知。嗟乎!其禅乎!不思甚矣。殊不知思与见闻必由吾心之神,此内外相须之自然也;德性之知,其不为幽闭之孩提者几希矣。禅学之惑人每如此。(同上)“德性之知”为张载所提出。王廷相认为宣传“德性之知”是无所不知的观点,实际上是和不与外界接触、禁闭在幽室中的小孩一样的无知,是和佛教的脱离实际的修持没有两样。王廷相说:“张横渠云:‘读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此与维摩诘(“维摩诘”:梵文音译,意译“净名”,略称“维摩”,佛教菩萨名,据《维摩诘经》载,他是神通广大的大乘居士。)数念珠何异?”(同上)这个批评是中肯的。

(三)“知行并举”

王廷相还重视“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反对那种重知不讲行的倾向,他说:学之术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慎言·小宗篇》)

虽然,精于仁义之术,优入尧、舜之域,必知行兼举者能之矣。(同上)“行”,履事,即实际地做事,实际行动。“学之术”不能光知不行,必须知行两者相兼,“知行兼举”。又说: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家藏集·与薛君采二》)王廷相认为通过“行”所得到的知识是真知,这与那种只讲不行,遇事就迷惑的假知识是根本不同的。王廷相还重视“于实践处用功”,这里讲的“实践”,即实际践履,实在地去做。王廷相提出“实践”的概念,是对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史的一个贡献。

三、陈确的“知行无穷”的观点

同类推荐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本书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 本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热门推荐
  • 绝品废柴狂妃

    绝品废柴狂妃

    叱咤风云的杀手之王异世重生,沦为废柴嫡九小姐。只因无法聚气修炼,竟然被家族亲人合谋抛弃!遇到自称本尊的狂傲男子,竟然擅自决定她是他的女人!重生而来,她绝不可欺!高阶修为护体,狂狷冷王护航!看她强势回归,一雪前耻!
  • 王爷的极品娇妻

    王爷的极品娇妻

    绿色的青藤密密的爬满了灰色的墙,午后的阳光很好,暖暖的,并不很刺眼。我低着头,一步一步踩着脚下的青砖,很小声的喃喃念道,“一、二、三…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一,又是八十一步!自我打小,便长在这个九九重楼里。我们是书香门第,我是深闺小姐,表面看来风光无限,事实上,外面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我的天地,就只有这八十一步。☆★☆★☆★☆★☆★☆★☆★☆★☆★☆★☆★☆★☆★☆★☆★☆★和刚才的朗声大笑不同,他只是微微勾起一个弧角,眼睛里闪烁着暧昧不清的光芒,看的我心里怦怦乱跳。“你真是一个有趣的女人!”他收回手指。以为他终于放过我,暗暗吐了口气,我正要侧身离开,却突然被他按到了身后的柱子上。他凑近我,几乎要抵到我的鼻尖。一手撑在柱子上,一手将我圈在他和柱子之间。高大的身形显得我异常渺小,仿佛他伸出一只手便可以将我掐死。☆★☆★☆★☆★☆★☆★☆★☆★☆★☆★☆★☆★☆★☆★☆★☆★“你怎么就知本王雄才大略?这马屁拍的可不好!”他嗤笑一声,咄咄逼人的跟上一子。我不慌不忙回了一击,笑道,“这不是马屁,而是私心!”“私心?”赫连昭挑眉看了我一眼,笑着说,“哦,说给本王听听,这是什么私心?”“这是女人的私心。”我微微一笑,“在每个女人的眼中,自己的夫君都是天底下最棒的!这,就是妾身的私心!”☆★☆★☆★☆★☆★☆★☆★☆★☆★☆★☆★☆★☆★☆★☆★☆★暂时的简介,随时更新,请大家期待!自备纸巾和止痛药,不会很虐身,但请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尝,虐心文!同时声明,本文创作灵感来源于好友兔子的短篇《九九重楼》,感谢兔几!很动人的故事!☆★☆★☆★☆★☆★☆★☆★☆★☆★☆★☆★☆★☆★☆★☆★☆★☆★☆★☆★☆推荐好书:“曾经”和偶同一天开坑的周玉大神的《火爆妖夫》同属小妾系列的倾城大神的《小妾不乖》西来的《王爷的艳妾》(很暧昧很勾魂)推荐若曦完结V文《欲之淋漓》(一定能让你看的痛快淋漓)隆重推荐佛奴宫斗力作《宫乱—谁主风流》很好看的文文哦!强烈推荐老乡乡正剧力作《景云谣》,沉稳老练的笔调为你讲述一个不一样的穿越故事。小人物,大着点,大唐盛世,如何在这极盛的时代谱写最动人的爱情恋歌,敬请移步欣赏,带给你不一样的震撼!
  • 来自未来的历史档案

    来自未来的历史档案

    来自万年后未来的科技,穿梭时光后来到这个正处于突然历史阶段的时代,寻找着历史断代与转变的原因,探索出基因的秘密,神奇的历史,以及这个时期,涌出现的神话中的种种传奇生物——龙、凤……
  • 午夜撞见狄更斯

    午夜撞见狄更斯

    “狄式”惊悚悬疑小说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心脏骤然紧绷,更有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在一个个看似怪异荒诞的故事背后,深藏着社会中的荒谬和冷漠,也隐含了人性中的贪婪与险恶,当然也有世界上的真挚、善良和温情。
  • 肥婆王妃有喜了

    肥婆王妃有喜了

    此文:狗血,积极减肥,让她在古代发光发亮。“孩子到底是谁的?”二人怨怒抛出疑问。纤纤玉指轻点朱唇,时尚女王穿越成重达一八百的肥婆时,林小黛没有怨天尤人,她幽幽回答:“你猜!”从来都是龙子争皇位,三岁小儿不负所望,林小黛逆袭古代,对外腹黑,对她乖巧,来一场双龙争嫡子,最后双双强势来逼婚。吃干抹净,两大美男齐失踪,只能望着儿子兴叹:“这孩子的脸蛋长的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三年后,小恶魔横空出世。折磨负心男最狠的办法是生个儿子来逆袭,肯定是我的孩子。“他的眉宇和嘴角和我一个印子刻出来的。那夜太混乱,巴望转眼瘦成一道闪电,谁X了谁,惨遭小人忌妒,下春药想毁她名声,谁下的种,准备来个现场搞基场景大饱眼福,如今一概不知,一觉到天亮!相府嫡女太尊贵,温馨,结果却变成了三人同床共枕,有爱有虐,所幸,绝顶聪明,男强女强,露出胜利的微笑,强强打压,独遗林小黛一人承受恶果,玩弄两美男团团转,胜者为王!,她借花献佛连夜约会两俊美王爷。”另一个强硬力争林小黛恶毒的望着二人,精彩片段从此拉开序幕。”
  • 无双狂神

    无双狂神

    一个五岁时被截断心脉的废材,他受尽屈辱,但从未放弃!一个倒霉的半吊子炼器师,炼什么废什么,却一直希望炼出最棒的神器!一块黑玉残片,却让这个几乎一事无成的废柴,华丽逆袭,成为不败战神!一段波澜壮阔的百族争霸拉开序幕,在这段争霸中,这个原本该注定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成就了一番无双霸业!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办公室风声 已出版上市

    办公室风声 已出版上市

    简介:五星大酒店,唯一“申奥”良机!管理层两大派系针锋相对,办公室暗涌危机。机密资料大量外泄,内忧外患,每个人都在演戏!孰真孰假,谁才是老鬼?风声鹤唳,职场新秀夏商竟破格提拔,机会还是阴谋?她如何才能在派系斗争中生存?如何才能应付对手打压和同事搞鬼?如何才能不穿小鞋,不背黑锅,不做炮灰?办公室好戏连台,生活远比影视更精彩……出卖OR被出卖?职场,野蛮才能生长!比快,更比慢!比聪明,还要比傻!比实力,更要比演技!有人卖你,有人踩你,也会有人拉你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方是职场大智慧!看《办公室风声》,职场无往而不胜!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