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16

第16章 隋唐时代知行观(4)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王守仁认为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他说: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这是说,知和行只是一事的两个方面,不能“分为两截”,加以隔断,否则就不符合知行的本来状态了。王守仁认为知行互不相离,同时并进,主张知行统一,是有理论意义的。王守仁还对“知行合一”的涵义作了明确的表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为一也。(《与陆元静》,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五)认为使本来具有的“良知”显露出来就是“知行合一”。这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先经论。展开说,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的要点是知行交渗、行先知后和以知为行,这三点构成知行合一说的基本内容。

1.知行交渗。王守仁说: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只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答友人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六)就是说,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行是一个工夫,两者互不分离,互相包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在行在,行在知在。王守仁认为行中有知,是正确的。王守仁认为行是知的体现、完成的观点,包含了强调行比知更为重要的意义。他又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知有真知与非真知的区别,作为“真知”必然要表现在行动上,不实行不能叫做真知。王守仁认为离开行无真知,主张“在事上磨炼”,应当承认这是有道理的。

2.行先知后。王守仁强调“不行不足谓之知”,只有行了才能称为真知,由此他反对“知先行后”说,提出了行而后知的观点。他举例说:“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可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同上)要了解食味的好坏,必须要亲口尝试才能知道。又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传习录上》,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仅仅口头上说孝说弟,不去行孝行弟,不能算知孝知弟。这是说,感觉、认识、道德意识等都来自亲身的实际活动,只有通过行而后才有知。这包含了认识来源于现实活动的思想萌芽,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也是与其知识来源于自心的基本观念相矛盾的。

3.以知为行。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重点所在。王守仁重视行,但他所谓行的涵义极广,以至把知也作为行了。他说: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答友人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王守仁认为行是“著实”去做事,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把属于知的范畴的学、问、思、辨,也作为行是错误的。他还把知得切实用力叫做行,行得明白叫做知,这是不正确的,其实知得真切还是知,行得明白还是行。王守仁还明确地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一念发动处”,指感情的活动、意志的决定、行为的动机。王守仁认为这些主观精神活动,心理活动都是行,这是以思想动机为行。他还举例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传习录上》,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这里以好恶爱憎的情感为行,是错误的。“见”与“好”,“闻”与“恶”,只是从五官感觉到心理活动这样一种认识深浅层次的不同,是同属于知的范围,不能把前者说成知,后者说成行。王守仁还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意”,意念活动。王守仁认为意念活动就是行。这里,知不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行也不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而都被归结为意念、欲望、感情的活动。这也就是以知为行。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受到王夫之的严正批评: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以知为行,则以不行为行,而人之伦、物之理,若或见之,不以身心尝试焉。(《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中二》)王守仁所讲的知是非知,行是非行,而以知为行就是取消行。

(三)“致良知”

王守仁还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作为道德修养和认识活动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任务。所谓“致”,是致得,达到,致的工夫就是行。“良知”就是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知行合一的发展。王守仁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大学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他还举例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良知”是先天的道德观念,是不学自能,不教自会的。所谓“致良知”,就是达到本心的良知,即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在王守仁看来,达到了对道德原则的自我认识,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成为圣人。

(四)“格物致知”

王守仁还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与朱熹不同的解释。关于“格物”,他解释为正事,他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大学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这是说,“格”就是正,即改正、端正。“物”就是事,即意念之所在。所谓“格物”就是要端正自己思念的内容,改正那些错误的思念。他举例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这是以事亲、治民、读书各为一物。这里讲的“事”、“治”、“读”是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讲的“亲”、“民”、“书”是客观事物,人的活动和客观事物是有区别的。王守仁把这两者合起来作为一物,就是把客观事物看作不能离开主观而存在的,实际上也就取消了事物的客观性。

关于“致知”,王守仁解释“致”为“至”,“知”为“良知”,他说: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大学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王守仁十分重视“致知”,说:“‘致知’二字是千古学圣之秘,……此是孔门正法眼藏(“正法眼藏”:亦称“清净法眼”,佛教禅宗用语,指佛教的正法。),从前儒者多不曾悟到,故其说卒入于支离。”(《寄薛尚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五)认为“致知”是学以成圣人和秘诀,是孔学的正法,也就是宣传“致良知”是根本的“为学之方”。王守仁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把我自己心中的良知推至事事物物,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就是说,良知就是天理,把我心中固有的天理推至事事物物中去,事事物物都得到天理,比如事亲、治民等都体现了天理,即合乎传统道德原则,就是格物致知。可见,王守仁所讲的格物致知,就其基本倾向来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道德论。

(五)略评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是针对程朱一派的“知先行后”和把知行分开的倾向而发的,他说:“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不得已而为此补偏救弊之言。”(《答周冲书五通》,见《中国哲学》,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79。)但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实际上也吸取了程朱一派的思想。程朱一派主张知先行后,但也有肯定知行统一的思想,如程颐说:“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宋元学案》卷十五《伊川学案上》)“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便是泰然行将去也。”(同上)朱熹也认为“知行常相须”,“互相发”。朱熹的弟子陈淳更发挥说:“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先致知然后行,只是一套底事。行之不力,非行之罪,皆知之者不真。须见善真如好好色,见恶真如恶恶臭,然后为知之至,而行之力,即便在其中矣。”(《宋元学案》卷六十八《北溪学案》)王守仁实是反对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说,而又继承他们的知行统一的观点,并加以系统化、明确化而形成知行合一说。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在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史上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肯定知行的统一,别树一帜,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贡献。知行合一说虽然最终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但也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并在唯心主义的系统中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因而也为一些唯物主义者,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先行思想资料和理论思维经验教训。而且还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如魏源、章太炎直至郭沫若以积极的影响,推动他们的进步斗争。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的社会作用,总的说是消极的。王守仁提出这种学说的目的是,要求人们把传统道德的认识和践履统一起来,以拯救专制社会的危机,维护专制统治。他在后半生,一面带兵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一面竭力从思想上消除人民的反抗意识。这也就是他的“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同时并举的两手策略。这种策略就是以知行合一说为理论基础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这里,王守仁把知行合一说的实际目的和社会实质和盘托出了。

二、王廷相的“知行并举”的思想

明代唯物主义者王廷相对理学和心学的流弊,痛加指斥,他尖锐地指出:“近世学者之弊有二:一则徒为泛然讲说,一则务为虚静以守其心,皆不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家藏集·与薛君采二》)为了纠正“徒为讲说”和“静以守心”的偏向,王廷相阐发了“知行并举”的思想。

(一)“思与见闻之会”

王廷相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认识的产生是主观认识能力与客观事物相接触的结果,他说:“夫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雅述》上篇)“会”,结合。人的认识是“思”与“见闻”的结合。对于“思”与“见闻”,王廷相展开说: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自圣人以下,必待此而后知。故神者在内之灵,见闻者在外之资。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同上)“思”是精神意识的妙用,即认识能力,相当于理性活动、理性认识。“见闻”是人凭借自己的感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相当于感性活动、感性认识。王廷相认为,人只有运用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接触,对“物理”有所见闻,才能形成认识,就是圣哲也不能例外。他还举例说: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辨牛马矣,而况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节度乎?而况万事万物几微变化,不可以常理执乎?(《家藏集·石龙书院学辩》)一个婴儿诞生后长期幽闭,不和外界接触,长大后是一无所知的。

“思”与“见闻”是什么关系呢?王廷相说: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是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讨诸理而尤贵达于事。(《慎言·潜心篇》)就是说,广识不如思真,泛讲不如习熟。不但要通过“见闻”来“博于外”,更要通过“思”来“精于内”,不但要了解各种道理,更要通达事情。这里包含了必须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思想,也隐约地含有认识必须见诸行动的思想。

(二)“天性之知”与“人道之知”

王廷相根据知识的来源,把知识分为两类:“天性之知”与“人道之知”,他说:婴儿在胞中自能饮食,出胞时便能视听,此天性之知,神化之不容已者。自余因习而知,因悟而知,因过而知,因疑而知,皆人道之知也。(《雅述》上篇)所谓天性之知,即天生之知,是先天而有的知,指饮食生理本能和视听感官能力而言。实际上这不是知,王廷相以此为知是错误的。王廷相强调其他的即由于接习、领悟、错误的教训和怀疑思索而得的知,都是“人道之知”,即人自身通过见闻和思虑而取得的知,“夫神性虽灵,必藉见闻思虑而知”(同上)。这又是反对先验之知的。与此相联系,王廷相还批判了“德性之知”的说法,他说:世之儒者乃曰思虑见闻为有知,不足为知之至,别出德性之知为无知,以为大知。嗟乎!其禅乎!不思甚矣。殊不知思与见闻必由吾心之神,此内外相须之自然也;德性之知,其不为幽闭之孩提者几希矣。禅学之惑人每如此。(同上)“德性之知”为张载所提出。王廷相认为宣传“德性之知”是无所不知的观点,实际上是和不与外界接触、禁闭在幽室中的小孩一样的无知,是和佛教的脱离实际的修持没有两样。王廷相说:“张横渠云:‘读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此与维摩诘(“维摩诘”:梵文音译,意译“净名”,略称“维摩”,佛教菩萨名,据《维摩诘经》载,他是神通广大的大乘居士。)数念珠何异?”(同上)这个批评是中肯的。

(三)“知行并举”

王廷相还重视“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反对那种重知不讲行的倾向,他说:学之术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慎言·小宗篇》)

虽然,精于仁义之术,优入尧、舜之域,必知行兼举者能之矣。(同上)“行”,履事,即实际地做事,实际行动。“学之术”不能光知不行,必须知行两者相兼,“知行兼举”。又说: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家藏集·与薛君采二》)王廷相认为通过“行”所得到的知识是真知,这与那种只讲不行,遇事就迷惑的假知识是根本不同的。王廷相还重视“于实践处用功”,这里讲的“实践”,即实际践履,实在地去做。王廷相提出“实践”的概念,是对中国古代知行学说史的一个贡献。

三、陈确的“知行无穷”的观点

同类推荐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热门推荐
  • 雪豹悲歌

    雪豹悲歌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 顶尖管理九定律

    顶尖管理九定律

    无论你从事哪一类的管理,这些定律都适合于你,因为这些定律是世界级工商领袖和管理大师们在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性认识,是管理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正确地运用这些定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根本保证。
  • 马云教典:成就阿里巴巴帝国的36个法则

    马云教典:成就阿里巴巴帝国的36个法则

    本书共分八章,从36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马云成功的方法,全面解读了马云的务实、创新精神。如果本书对您做事或者创业有所启发,将是对作者莫大的奖赏。
  • 武道修罗

    武道修罗

    昔日天才被逐出师门,废掉经脉,难道就此沦为废物?一部神秘的修魔功法,若是修至大乘,注定要屠尽万千生灵,脚踏无尽枯骨……且看少年如何强势证明自己,为追求那巅峰强者之路,愿以一颗武道之心,成我修罗之名!
  • 重生女主路

    重生女主路

    作为吃喝不愁父母疼爱的小公主,钟灵以为她真的可以当一辈子的公主。却忘记了她家还有那三个极品亲戚——一个爱装白莲花,一个喜当绿茶婊,还有一个破罐子破摔,直接不装了。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凑一块,直接把她家害得家破人亡。如果可以重活一回,钟灵一定不会让这些悲剧再次上演。没想到,钟灵真的重生了。
  • 家庭生活万事通

    家庭生活万事通

    本书从家居艺术、恋爱婚姻、家庭安全、服饰打扮、卫生保健、防病治病、居室美化、购物技巧、法律常识等方面,共汇集了1000多个生活技巧和生活难题的解决方法。全书内容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为你提供轻松时尚的生活方案。
  • 拜堂不洞房:王妃不给力

    拜堂不洞房:王妃不给力

    【本故事纯属虚构】他以为她费劲心思的想要嫁给他。。。没料想,她却是一门心思的想要逃离他,和自己的挚友厮守;天凉国高高在上的王爷,何曾受过这样的侮辱。。。他决定要征服她。。。暴力、抠门、性别抽象平胸女王小妃VS花心、冷血、男女通杀妖魅男乔禹一。茉:两方皆实力战将,输赢难料,欢迎大家下注。。。
  • 独笑倾城:浅爱,恨悠长

    独笑倾城:浅爱,恨悠长

    苏沫沫的脸瞬间惨白,直愣愣地看着上官浅,还来不及躲开。突然,脚底一滑,狠狠摔了下去。这一系列动作,丝毫不少落入男子眼中。远远站着,帝王一样的姿态,性感磁性的声音响起,“老婆,你就这样急着......投怀送抱!为夫实在受宠若惊!”销魂一笑,好不倾国倾城。
  • 穿越之灵月皇后(完结)

    穿越之灵月皇后(完结)

    她,一个平凡无知的少女。他,一个雄心勃勃的帝王。他,一个不问世事的王爷。他,一个忠心耿耿的将军。然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爱恨纠葛?最后她又会情归何处?穿越比翼双飞燕,转首已是百年身。愿与君随生死别,相望共享明月圆。欢迎大家加入《穿越之灵月皇后》群:66739311,验证请输入书名。-------------------------友情链接:《天使之泪:熙恋雪》http://m.pgsk.com/a/107951/《反穿之灵雪公主》发表时会通知各位的。本书已解禁,像尽快看到全文的请加群:66739311
  • 凰女纤华

    凰女纤华

    她是九天凰女,羽族女皇,天地初开,三界混乱,神魔大战,她率领羽族辅助天帝,抗衡魔界,意气风发,杀伐决断,名震九天!天地初定,她扶摇直上九万里,不问世事!他是鬼域魔神,邪恶、俊美,是天使般的魔鬼,对待感情可以一成不变,也可瞬息万变,没有人能够让他交出他的心,却因一颗凤凰珠泪,牵扯出一段爱恨情仇!最终他还能保持一成不变吗…他是羽族将领大鹏一族的骄子,羽族的佼佼者,因误闯圣地,被放逐于人间,保护凰女是他的使命,当一切沉淀,繁华洗净,他又该怎么面对自己的心,何去何从,他的选择又是什么!下凡凰女因爱成痴,因怨成恨,当一门血洗,当爱人离去,生死之际,是看破红尘得大智慧,还是沉沦爱恨,痴念轮回!-----------------------------------------------------------------------------佛曰:“大鹏,你欲何往!”大鹏:“我愿用最后残余的三百年寿命,陪着她。”..................................................................敬请关注........................《凰女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