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800000014

第14章 汉代婚姻关系形成的基本步骤(1)

在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中,一般不需复杂的婚仪,“野合而婚”、“走访婚”等当代一些落后民族保存的原始婚姻习惯提供了实际例证。

在一夫一妻制固定化之后,成婚前的手续和成婚时的礼节也不断发展、演变成为复杂的结婚仪式。成婚步骤在各民族中具有若干共同之处:如礼节和仪式的行动性、象征性、戏剧性;成婚时的各项表演、游戏、舞蹈、娱乐;参加婚仪者的范限是“夫妻双方较近的亲族”,而“结婚的中心一幕,当然是遣送新嫁娘进入夫门”①。(①[苏]柯斯文(Косвеи,М,О.)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史纲》,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两汉时期,在婚姻关系形成的基本步骤方面,既具有古代世界婚仪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的若干特点。同时,它对汉代社会生活和后代的婚姻典仪产生了一定影响。

密切衔接的八个环节

以往,研究汉代社会史的学者把汉代人婚姻形成的步骤归纳为“六礼”②,(②如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指出:汉代“婚仪亦如古之六礼”(11页)。陈顾远的《中国婚姻史》,赵凤喈的《中国妇女在法律上之地位》以及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有关著作,都有相同看法。所谓“六礼”包括如下几个内容: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其中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经过少数人有目的进行理论加工过的礼仪规范与实际状况远非处处契合。考核汉代史实,“六礼”之说是值得再讨论的,下面缀合有关史料,依次叙述汉代婚姻形成过程中的八个步骤。

一、排除婚姻禁忌因素

首先,是仇人之间不能通婚。先秦时代,复仇之风大兴,仇家之间相互残杀,绝无通婚之理。《礼记·曲礼上》云:“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共,交游之仇不同国。”以至为仇家主婚的行为也要受到舆论的猛烈抨击。①(①参见《左传》隐公十五年、《国语·周语》。)两汉时期,复仇风习炽盛如故。②(②参见彭卫:《论汉代的血族复仇》,载《河南大学学报》,1986(4)。)除去个别“豁达”、“谨诚”之人试图通过通婚来化解与仇家的怨仇,绝大多数仇家之间是绝不通婚的。这不仅可以从汉代人婚前夫妻双方家庭关系得到说明,也可以从婚后的某些个案记述中找到旁证。如刘向《列女传·节义传》“郃阳友娣”条载:任延寿与妻兄结怨,遂杀之。其妻曰:“杀夫不义,事兄之仇亦不义……何面目以生而戴天履地乎?”“遂以襁自经而死。”

其次,同姓之间的通婚也大受限制。先秦时代“同姓不婚”便已成为婚嫁时的一条原则。《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就有“男女辨姓”之说。《论语·述而》也记述孔子批评鲁昭公娶同姓的吴女为夫人,是“不知礼”的行为。

当时,人们认为同姓不能通婚是从四个方面考虑的。其一是重宗族。《礼记·大传》认为同姓不婚是保持宗族昌盛的必要条件:

“同姓从宗,合族属……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其二是重人伦。《礼记·曲礼》指出:同姓不婚是最根本的礼法,它可以起到维系人伦的作用。其三是避免灾难。《国语·晋语四》云:异姓通婚,是使“男女相及,以生民也”;而同姓相婚则“怨乱毓灾,灾毓灭性”,故“娶妻避其同姓,畏灾乱也”。其四是同姓相婚会在人口繁衍上造成不良后果。《左传》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③(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传》。)的话。

在这四个理由中,重人伦和重繁衍是最基本的。能够从人口质量上进行分析,是古人对近亲结婚所造成不良后果长期观察的结果,殊堪称道。④(④吕思勉先生对“重繁衍”之说颇存疑窦之意。他在《中国婚姻小史》(龙虎书店,1935)一书中指出:“若其男女二者,本无不善之质;则亦初无可虑。其同有善质者,子孙之善性,亦将因子而益显也。至于‘致疾’之说,则尤无据矣。医学者未有言之者?则古人之言,何自来邪?其出于迷信邪?抑或亦有事实为据邪?”按,春秋战国时,中国(然)传统医学已具雏形。而且,近亲通婚对后代的危害,凭经验性的直觉观察亦可得知。因而,吕思勉先生似乎过于谨慎。)

不过,尽管在最初同姓属于同一血缘宗族或亲族,但长期的演变与发展,同姓者也有可能在血缘上变得毫无联系。王符指出:“故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亦有杂厝,变而相入,或从母姓,或避怨仇。”①(①《潜夫论·志氏》。)在汉代此例颇多。如东汉人庆纯为避安帝父讳,改姓贺氏。②(②参见《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注引虞预《晋书》。)东汉有中垒姓,“刘向为汉中垒校尉,支孙以官为氏”③。(③《风俗通义》佚文,见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459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陔余丛考》卷三十一。)故此,“同姓不婚”也有其拘泥的地方。

另一方面,同姓相婚的事情时有所出,法律也没有对同姓结婚加以制止,毋宁说,先秦时代的“同姓不婚”只是流行的伦理道德观念,而非法律限制。

汉代是否实行“同姓不婚”,史学界普遍持肯定态度。清人赵翼认为:“同姓为婚,莫如春秋时最多。此皆春秋时乱俗也。汉以后此事渐少。”④(④参见《日知录》卷六《娶妻不取同姓》。)顾炎武亦持此议。⑤(⑤参见《日知录》卷六《娶妻不取同姓》。)今人瞿同祖先生据《白虎通义》等汉人著述中禁止同姓通婚的理论,断定秦汉时期广泛采用了这一禁忌⑥,(⑥参见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英文版),35页,华盛顿大学,1971。)所言是。不过,汉代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一方面,汉代学者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并援引先秦的其他理论,倡导“同姓不得相聚,皆为重人伦也”⑦。(⑦《白虎通义·通姓名章》。)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同姓相婚的实例。如王莽之妻王氏是宜春侯王咸之女。⑧(⑧参见《汉书·王莽传中》。)东汉人陈恭为其妻弟陈氏所杀⑨,(⑨参见《三国志·魏书·李通传》。)可见陈恭的妻子也姓陈。陈矫本姓刘,又娶刘姓女子为妻。

显然,汉代“同姓不婚”的情形与先秦时基本相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伦理道德观念加以提倡,并对婚姻关系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但人们对此却没有十分严格遵循。在现在可考的344例婚姻个案中,异姓通婚者占338例(97%),同姓通婚者占6例(3%)....,这说明,“同姓不婚”在汉代不失为一条婚姻禁忌。

汉代婚姻关系中,还排除了直系亲族和若干分系亲属之间的通婚。①

二、媒人的联系过程

在汉代之前,媒的制度在内地人民的婚姻关系中已普遍化。反映周王朝历史实际的《诗经·齐风·南山》中有这样的句子: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战国时社会上把通过媒人缔结婚姻看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②(②例如《战国策·燕策一》十分轻蔑地把不靠媒人通婚者比作贱价出售的物品:“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弊而不售。”)两汉时期,婚家双方的联系大都要经过媒人的中介。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把联系男女婚姻关系的媒人比作推荐贤士的人:“故士因士,女因媒。”③(③《盐铁论·大论》。)刘向在《新序·杂事》中也说:“妇人因媒而嫁。”特别是东汉末,人们更是普遍认为“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④。(④《三国志·魏书·陈萧王曹植传》。)《华阳国志·广汉士女》说蜀郡人何玉通过“媒介”求婚,亦是相关事例。

媒人联系婚家的条件是双方家庭地位相近,以及才能、相貌等因素。

①参见本书《汉代婚姻关系中的法律规定》和《汉代婚姻关系中的原始婚俗》两章。另外,在下列状况中,婚姻的缔结也可能受到干扰:(1)娶同僚之女。东汉末,张昭之子张承与诸葛瑾过从甚密切,二人又同在孙权手下任职,年龄亦相差无几。张承之妻死后,张昭“欲为索诸葛瑾之女”,但张承却以“相与(诸葛瑾)有好,难之”。张昭亦无可如何。后来,孙权亲自出面,“劝焉,遂为婿”(《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其因盖在于娶同僚之女后,便要执子婿之礼,使原来的关系发生变化。(2)娶与自己同一宗族人的孀妻。刘备夫人穆氏,先为刘焉子刘瑁妻。刘瑁死后,穆氏寡居。有人劝刘备聘之,刘备却“疑与瑁同族”而不肯娶穆氏。后在法正的力劝之下,才勉强与穆氏完婚(《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又如,赵云代赵范任桂阳太守,“范寡嫂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因辞不许”(《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但需要指出的是,汉代人婚约只能由父母通过媒人来安排决定的传统说法有某些片面性。当时存在着一些例外:其一,皇帝纳妃娶后不需媒人的环节(详见下节)。其二,男女私奔成婚者亦不需媒人。如西汉中期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便未请媒人从中联系。⑤(⑤参见《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其三,汉代的媒人地位不像后世那样高,一般只起一种传递信息的作用。媒人地位尚未得到法律认可。加之,是时男女往来比较随便。因此,当时有一些青年男女在媒人牵线联系之前,就已相亲相爱了: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①(①繁钦:《定情诗》,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38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三、占卜(第一度)

紧接媒人联系,便是占卜过程。占卜分两个阶段。第一度占卜的目的是考虑到姓氏变迁,当时虽非同姓,但祖先可能是同姓,故以此手段察看是否同姓。王充指出:“父母姓转易失实,礼重取同姓,放必卜之。”②(②《论衡·诘术篇》。)当然,对于不重视同姓禁忌的人,也可不经过这一步骤。

四、男方家庭正式向女方家庭送聘金

婚姻嫁娶送聘金是买卖婚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汉代,这是确定婚姻关系至关重要的环节。如《隶释》卷十二《戚伯著碑》记戚伯著“娉妻朱氏”。

五、占卜(第二度)

聘金送后,婚姻关系基本确定。这时,女方家庭着手准备嫁妆;同时,男女双方家庭同时找卜者确定吉日。卜者通过观察卜骨上的裂纹决定婚日。《史记·龟策列传》收录了这方面资料:“横吉榆仰首俯……可居家室,以娶妻嫁女。”狐络卦,“可娶妇嫁女”。

占卜吉日的方法在汉代历时两个阶段。西汉武帝之前,有五行等七种卜法,其中有些内容可能沿袭了秦代占卜之术。睡虎地秦简《日书》即有如下简文:

阴日,利以家室。祭祀、家(嫁)子、取妇。(简6正贰)平日,可以取妻。(简17正贰)春三月季庚辛,夏三月季壬癸,秋三月季甲乙,冬三月季

丙丁,此大败日,取妻,不终。(简1背)

汉武帝询问诸家“某日可娶妇乎”?结果,“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丛辰家曰大凶,历家曰小凶,天人家曰小凶,太一家曰大吉”。这一场纷纷扬扬的争吵竟引得汉武帝出面裁决:“避诸死忌,以五行为主。”①(①《史记·日者列传》。)此后,以五行占卜便成了嫁娶时卜吉日的主要方法。

东汉时,婚嫁占卜吉日的风气更盛。人们普遍认为:“戮辱欢笑,皆有所犯……嫁娶,不择吉日,不避岁月,触鬼逢神,忌时相害。”②(②《论衡·辩祟篇》。)武威汉简也中有“亥,毋内妇,不宜姑公”③(③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13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的简文。当时人们深信:如果不选择吉日贸然成亲,就会给全家乃至家族带来“发病生祸。法入罪,至于死亡,殚家灭门”④(④《论衡·辩祟篇》。)的厄运。至东汉时还出现占卜吉凶的书籍。如《移徙法》一书规定,嫁娶时要避开“太岁”⑤,(⑤《论衡·难岁篇》。)这一说法的影响延及后世⑥。(⑥据《隋书·经籍志》,隋代流行《六合婚嫁历》一书,把婚日分为“冲”与“合”两类。“冲”日属“不利”(凶),“合”日为“利”(吉)。这也与东汉时人们视历择日的作法十分相近。《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描写太守聘刘兰芝后,便“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由此可见,流行于隋代的《六合婚嫁历》当与汉代人以六合法确定吉日的作法有继承关系。)

除占卜吉日与忌日外,还有一些固定的婚嫁忌日,包括:

(1)伏日汉代人认为“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⑦,(⑦《后汉书·和帝纪》注引《汉宫旧仪》。)由于这一天“万鬼行”,于婚嫁喜庆自然十分不利,故汉人每每避开。

(2)反支日唐人李贤注《后汉书·王符传》:“凡反支用月朔为正。”可见,所谓反支,乃是由每月之朔的地支来确定何日为反。陈梦家先生在《汉简年历表叙》一文中,考释了汉代反支日的出现规律,并得到银雀山汉简历谱的进一步印证:

戌、亥:一、七、十三、十九、廿五

申、酉:二、八、十四、廿、廿六

午、未:三、九、十五、廿一、廿七

辰、巳:四、十、十六、廿二、廿八寅、卯:五、十一、十七、廿三、廿九子、丑:六、十二、十八、廿四、卅①(①陈梦家:《汉简年历表叙》,载《考古学报》,1964(4)。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元光元年历谱简,参见罗福颐:《临沂汉简概述》,载《文物》,1974(2)。)

例如汉成帝建始四年正月是戊寅朔,正月反支日查表,即是五、十一、十七、廿三和廿九日。从表中可以看出,每月中有五天是反支日。

汉代人普遍认为,反支日是不祥的灾日。《汉书·游侠传》载,张竦在官府中“为贼兵所杀”。注引李奇语曰:“竦知贼当去,会反支日不去,因为贼所杀。”其影响于此可见。居延汉简也保存了边地人民忌讳反支日的简牍。②(②参见《居延汉简甲乙编》简111·6。)东汉时一如既往:“俗禁者若前汉张竦行避反支。”③(③《礼记·王制》正义。)王符在《潜夫论·爱日篇》中也指出:“孝明皇帝尝问今旦何得无上书,左右对日:反支故。”从上述记载看,避免反支日之害的最好方法是“不行”,即不出门。而婚日既要迎接新妇入门,又要邀请宾朋相贺,所以,汉代人也避开反支日举行婚庆。

(3)血忌日汉代人迷信血忌日,认为在血忌日不得杀牲。《论衡》指出:“血忌不杀牲。”④(④《论衡·辩祟篇》。)又云:如在血忌日杀牲,则“必有患祸”⑤。(⑤《论衡·讥日篇》。)汉简中也有关于血忌日的记录。《流沙坠简·术数类·永元六年历谱》云:“十一日甲午破血忌。”从血忌日不得杀牲见血的规定看,汉代人是不会选择这个不祥之日结婚的。唯史料缺罕,尚无法确定血忌日的时间。

(4)戊寅之旬此是王莽新朝时制定的婚嫁忌日。王莽掌权时颁令:“昏以戊寅之旬为忌日。”⑥(⑥《汉书·王莽传中》。)不过,这是政府强制规定的忌日,遵循者寥寥无几,“百姓多不从”,故戊寅之旬禁婚在当时并未普遍化。

(5)父母亲以及祖父母亲的丧日现存于杭州西泠印社的东汉早期石刻文字《三老讳字忌日记》刻石⑦,(⑦参见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把刻石者父母和祖父母的死亡之日作为忌日清晰地标出,其中尤以父母亡日重要。

此外,在某些月份中,汉代人的结婚可能也要受到影响。

首先,是五月。在汉代人看来,五月是颇为神秘的。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①(①《风俗通义》佚文,见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434页。)“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②(②同上书,415页。)五月的其他日子也不吉利:“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又曰,不得曝床席薦。”③(③同上书,436页。)对五月的恐惧延续到两晋南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俗称恶月”,“汉魏未改”。

其次,是十二月或冬至以后105天。《后汉书·周举传》载,汉代太原地区,“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曹操《明罚令》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④(④《全三国文》卷二魏武《明罚令》。)连热食都无法制作,婚日庆贺自然不能进行。

同类推荐
  • 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

    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

    古代文明探索之旅系列丛书发现古老的文明,探寻逝去的记忆,掀开古 代世界神秘的面纱,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展示各大 文明的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辉煌,带你领略几千年前古代人类的风采 ,充分了解人类无穷的智慧和叹为观止的成就……  拨开历史的层层迷 雾,人类文明之谜向你娓娓道来!
  • 拜占庭文明探寻

    拜占庭文明探寻

    本书是一部关于拜占庭帝国历史的史学专著。全书分为帝国兴衰记,国家、领土与人民,宗教、法制与社会文化三大部分,详细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历史内容,适合史学爱好者及史学研究者参考学习。
  • 中国织绣

    中国织绣

    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向来被视为辅佐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的必学科目,也是今日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参照这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历史是最不该被忽视的智力资源。关于今人面临的竞争、成败、取舍、抉择等生存问题,过去的时空中早就有过相关的案例:终南捷径、东山再起、狡兔三窟、择木而栖……破解尔虞我诈的政治权谋,领略对抗性的精英思维,悠悠青史,无疑是国人最可宝贵的阅历。
热门推荐
  • 缘定三生

    缘定三生

    第一世:他们是兄妹;第二世:他们是主仆;第三世:他们是同学;因为一把玉笛定情,因为一把玉笛缘定三生;
  • 田园无小事

    田园无小事

    这地儿依山傍水,土也肥,水也甜只是房子破烂不堪,没吃没穿,而且还附带一只拖油瓶。瞧周围勉强算是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小豆丁,瞧你也是个可怜的,走,姐姐带你种田去!~~~~~~~~~~感谢小无(无名指的束缚)同学的封面还有,本书新建了一个群,喜欢书的同鞋欢迎来加:127657059,进群敲门砖:女主捡来的拖油瓶叫什么?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弃妇何愁嫁

    弃妇何愁嫁

    开了新坑《绝色魔君你好坏》自己做了个视频,大家来看看:?pstyle=1现代穿越女,无奈的穿越,穿过去第二天就被狠心的爹娘以嫁为名卖给了江家。故事就此展开。江家老爷江晴初,美则美矣,对女人却非常狠辣:“嫁到我江家的小妾都活不过七日,你已混到第六天,看你还有没有命撑到第七天。”将他归为禽兽一类!不鸟他。只求有多远就跑多远。江某某的儿子,摇身一变,却成了龙种:“你要等我,等我长大了,我让你做我的皇后。”小毛头说要娶她,摇头又叹气,太小太小,等你长大咱都成老太婆了。温某,俊雅不凡,胸怀天下,却被人负之。将她全身上下摸个遍后:“你放心,我会对你负责的。”谢谢你,温爷,虽然很想和你那个,但是这种施舍怜悯咱不要。朱某,江湖浪子,宰相儿子,因被她诬陷,给他老爹留信一封:“想抱孙子,除非将那弃妇迎进门。”对不起,猪头男,你的自己以为是咱还看不上,走人。最后:江某:跟我走,我温柔待你一辈子。龙种:你不当我的皇后,我就死给你看。温某:我等了你千百年,你绝不能负我。朱某:肠子都悔断了,怎么就不知道先下手为强。阴阴地一笑,弃妇又如何,有人疼来有人爱,照样不愁嫁不了人。大家且看,穿越时空,寻寻觅觅,辗转颠沛,经历磨难,最后花落谁家?走过路过的亲们看看这里呀,很重要的通知:本文新建群:34518812,欢迎大家进去多提宝贵意见。(请以前入群的读者重新进入这个新群,以前的那个群因群主不在带给大家很多不便,这个新群小星会全天都在。谢谢!)————————————本文感情路线一对一,不是NP,男主对女主痴心绝对。本着自娱自乐的心情写这篇文,喜欢的就留个脚印,欢迎多提建议,不喜欢的可以绕道而行。推荐好友的文,文笔不错哦!老公,咱们小气的过日子都市兰竹(现代都市)贤妻良母鹦鹉晒月(穿越时空)坏坏相公倒霉妻夜初(穿越时空)桃妖乱灵路(架空历史)医仙孽爱寒姿(穿越时空)
  • 豪门试婚:绯闻老婆别想逃

    豪门试婚:绯闻老婆别想逃

    她前有严母管教,后有闲夫调教。“天啊!难道人世间无我容身之处。”前有粉丝,后有绯闻。“没想到一个娱乐圈,居然让我八卦满身飞。“亲,你确定要与为夫为敌?”某男邪魅一笑,对于席乐馨的反击不疼不痒。阵阵败下场之后,席乐馨捂脸:“现在认错,会不会有些不要脸了。”某男眉毛一挑,笑得得一脸不怀好意的道:“或许,暖床更适合让你报复~~~”席乐馨:“……好像不要脸的人不是她哈?”
  • 纨绔萌妃

    纨绔萌妃

    她与他指腹为婚,大婚之际,他抱着另一个女人弃她而去,她成为全城笑柄。她是京都纨绔四少之一,风采绝艳,是他心爱却不敢爱的四弟。然而,他却不知,在娶她的婚礼之上,弃她如敝履,待回首,她已属于另外一个人,一个宠她如命,纯如赤子的苏佑傻子。曾经:“阿墨!苏苏会撒娇!会卖萌!还会种宝宝哟!”后来:某纨绔小侯爷邪肆地勾起美人下巴:“苏苏小美人,小爷宠你。”某妖孽男狭眸微挑,眸底掠过邪火:“来,怎么宠?”某男扯开腰带,眼眸邪肆炽热!某纨绔色变!“你、你想干什么!你别过来!流氓!啊!救命啊!”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娘子为夫帅不

    娘子为夫帅不

    人说倒霉的时候,连喝水都会噎死,我现在是彻底相信了。莫名穿越到这该死的古代,落后的要命不说,还让我青春靓丽的美少女当起了奶妈!偏偏,这个男人还是个超级自恋狂外加大唐僧。镜头一:“娘子,为夫帅不?”某人手里拿着镜子,笑得一脸花痴。“帅,当然帅了,你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连啤酒见了都开盖…”“娘子,啤酒是什么酒?我怎么没喝过?好喝吗?娘子…”省略N字“…闭嘴!”镜头二:“娘子,为夫帅不?”某人趴在我床边看着我,笑得一脸灿烂。“帅,美过嫦娥,赛过貂蝉,胜过西施,拜托,行行好吧大少爷,让我睡一觉吧。”“娘子…你不要我了吗?你不喜欢我了吗?你已经讨厌我了吗?娘子…”某人两眼汪汪,可怜兮兮的看着我,好像我就是那始乱终弃的负心汉。“…乖,不哭啊,娘子等会给你买糖吃。”镜头三:“娘子,为夫帅不?”某人声音低哑,两眼喷火的看着我,笑得一脸无害。“帅,非常帅,可是…你还小。”“为夫已经不小了。”“可是,你是人,还是男人。”我不死心的继续劝说。“当然,否则我怎么娶妻?”“既然如此,你就更加不能这样做,这不是大丈夫所为…”信念一点一滴的远去,我的防线正在一点一点的瓦解。“娘子,这不能怪为夫哦…”就这样,那个不小心摸了我小手的男人被他打的鼻青脸肿,三天下不了床。【声明】因故事情节需要,本小说节选了部分历史背景与人物,但纯属戏说娱乐,请广大读者不要对号入座,砖下留情。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究!【更新时间:下午2:00——5:00之间,因工作在身,更新可能有时会比较慢,但是清风绝不是喜欢弃坑的人,亲们请放心看文!此文绝对会完美结局!】特别感谢舞轻寒给《娘子》一文做的视频,喜欢的亲们可以去看看,做的很好:推荐清风已经完结的宫廷谋略文《绝色国师》免费滴哦,大家尽管看吧,那是小风第一次尝试写谋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飘雪的好文《驭妖》推荐风之孤鸿的好文《皇妃爬上凤凰台》推荐花花非公子的好文《嚣张丫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