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800000012

第12章 婚龄构成(2)

西汉时期,据《汉书·外戚传上》,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文之女馆陶公主出生。又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文帝前三年(公元前177年)陈午“尚馆陶公主”。据此而推,馆陶公主的初婚年龄是15岁。王莽女儿出嫁汉平帝时是12岁,在13岁时立为皇后。①(①《汉书·平帝纪》、《汉书·王莽传上》。)虽然东汉制度规定,关于选择入后宫的民女年龄是年(“)十三已上,二十已下”,但考之于史,年龄在16岁以上的入选进宫女子是很少的。如马防上书光武帝,请其纳马援的三个女儿为太子妃,说她们的年龄分别是15岁、14岁和13岁。后来,刘秀为太子娶马援的三女儿。②(②参见《后汉书·皇后纪上》。)章帝梁贵人16岁入宫。③(③参见《后汉书·皇后纪上》。)章帝申贵人“年十三,入掖庭”④。(④《后汉书·章帝八王列传》。)和帝邓后16岁立为贵人。⑤(⑤参见《后汉书·皇后纪上》。)顺帝窦后“年十二,能属文,以才貌选入掖庭有宠”⑥。(⑥《后汉书·窦融传》。)顺帝梁后和虞美人都是13岁时入选。⑦(⑦参见《后汉书·皇后纪下》。)这些人的婚龄集中趋势是13岁,平均年龄则是13岁至17岁。

官吏之女

西汉时,暴室啬夫许广汉之女许平君,“年十四五,当为内者令欧侯氏子妇”⑧。(⑧《汉书·外戚传上》。)东汉时,班昭在14岁时出嫁曹世叔。⑨(⑨参见《后汉书·列女传·班昭》。....《全后汉文》卷七十九《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注引《魏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安乐侯胡广之妻原是“编县旧族”,她“年十有五,爰初来嫁”。夏侯霸从妹出嫁时,“年十三四”。《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引《魏书》记载,甄氏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又据正传载,“建安中,袁绍为中子(袁)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甄氏)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曹丕)纳后于邺,有宠”。鱼豢的《魏略》也说:“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后堂上。文帝……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这说明,甄氏是在邺城被攻破前嫁与袁熙。查史,袁氏父子建安初在这一带活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四月,曹操“进军邺”....。如此,则甄氏的初婚年龄当在20岁或20岁以前。上述数例,女子的平均初婚年龄是15.5岁,略高于皇族阶层。

平民之女

西汉时期,涿郡平民女子妄人年14岁出嫁。①(①参见《汉书·外戚传上》。)《居延汉简甲乙编》也提供了记录:辅妻南来年十五岁(简29·2)第四隧卒伍尊,妻大女足年十四(简55·20)妻大女□新年二十七,子小男大□年十一(简103·24)

是女子□新当在16岁之前结婚。

第四隧卒虞护,妻大女胥年十五(简194·20)妻年十七岁,子年二岁(简203·13)是其初婚年龄应在15岁以前。东汉时则有:女子相乌15岁时出嫁,纪配16岁出嫁②,(②参见《华阳国志·广汉士女》。)荀氏17岁时“适阴氏”③,(③《后汉书·列女传》。)曹敬姬则在17岁与周纪成婚④。(④参见《华阳国志·犍为士女》。)以上诸例女子平均初婚年龄是151岁,又略高于皇族和官吏阶层。婚龄上升的趋势,可能是家庭经济、政治不平等状况的折射。

影响汉代初婚年龄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汉代男子和女子的正常初婚年龄,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婚龄偏高或偏低的情形。因素之一: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一些小农、小手工业者、平民家庭,以及某些低级官吏家庭,由于家资有限,难以拿出数目可观的聘财,从而导致男性成员初婚年龄的上升。详见本书第四章。因素之二:婚姻当事人的品行不良。从汉代实际看,这是导致男子初婚年龄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刘邦少时是“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的无赖之徒,这是他三十岁之后才得以结婚的重要原因。①西汉中期时人于永,少时不习学业,“嗜酒多过失”,放荡形骸,系一酒徒。以此,长期没有结婚。他“年且三十,乃折节修行”,又以“孝义闻”。在此之后,乃得以“尚馆陶公主施”②。(②《汉书·于定国传》。)

因素之三:入宫女子被遣送出宫。

封建皇帝和诸侯王后宫中的女子,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他们的配偶,大多数人在年长之后要被遣送出宫。此时,这些宫女的年龄都已相当大了,从而造成她们的初婚年龄上升。据《汉书·哀帝纪》载哀帝诏云:“掖庭宫人三十以下,出嫁之。”两汉史籍中多有掖庭女子嫁给平民男子的记载③,她们的初婚年龄当高于汉代女子正常的初婚年龄。

因素之四:政治斗争的影响。

这突出表现在封建贵族的联姻上。据《汉书·外戚传上》,汉昭帝11岁时以年仅6岁的上官氏为后。如此之低的婚龄结构,即令汉代人“成年”理论,亦无法加以解释。考其原因,乃是因为上官氏祖父上官桀、父亲上官安等人企图通过与皇帝联姻来控制昭帝。又据《汉书·王莽传上》和《汉书·外戚传下》载,王莽为了把持朝政,控制天子,在汉平帝年仅11岁时,让他娶自己的女儿为皇后。男子11岁、女子6岁,遂成为两汉时期人口的最低婚龄。

①前人对刘邦生平的推测不尽相同。臣瓒注《汉书·高帝纪下》云:“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二。”而《史记·高祖本纪》注引皇甫谧语云:“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今人多援据皇甫谧之说,笔者亦从此论。又据《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系在“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后,方与吕雉结婚。是此时当已是秦统一全国之后了。按,秦灭齐最终完成统一是公元前221年。刘邦最早也只能在此年与吕雉完婚,则是时他已30余岁了。又据《汉书·高帝纪》记载,吕公把吕雉许嫁刘邦,乃是因为他“见高祖状貌,因敬重之”,与其相信杂相占卜之术颇有关系。而吕雉之母却大为不满,责怪:“何自妄许与刘季?”素知刘邦为人的萧何也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汉书·高帝纪上》)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刘邦的品行是颇为不齿的。③例如,汉制规定,掖庭的宫人只能出嫁平民男子,而“不得适诸国”(《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乐成靖王刘党》)。西汉哀帝时司隶校尉解光就曾指责曲阳侯王景“公聘取掖庭女乐五官殷严、王飞君等……背臣子义”(《后汉书·元后传》)。有所提高。

因素之五:求学的影响。

一些官吏,中、小地主阶层家庭,以及少数家庭境况较好的小农、平民家中男性成员的初婚年龄,由于拜师求学的影响,亦可能“汉武帝之后,通经成为仕宦的重要途径,故时人发出了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①(①《汉书·夏侯胜传》。)的感慨。东汉时期,此风更盛,“光武中兴,爱好经术”②,(②《后汉书·儒林列传》。)自上而下加以提倡。正如顾炎武所说,“光武、明、章,果有变齐至鲁之功”③。(③《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因此,只要家庭境况允许,许多青少年男子便寻师学经,费时经年。这种社会现实,对有强烈的求学欲望(说到底是做官欲望)的人来说,在其心理上造成双趋式冲突:从年龄上说,既是求学时间,又是结婚的时间,但却无法同时获取两个目标。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这句孟子的名言,来形容这些人的心理状况,是颇为恰当的。但正像下面所陈述的那样,许多人选择了求学而放弃结婚。

从现有史料看,汉代人求学年龄多在13岁以上,与相传的殷周时期公卿大夫之子入学年龄相仿。④(④黄建中在《殷周就学结婚年龄相关考》一文中指出:“要之,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当是天子太子、诸侯世子之礼;十三入小学,当是公卿大夫、元士嫡子之礼;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有余子早成、晚成之别制也。”(《政治季刊》,第5卷第3、4合期,1948年3月))如杨终13岁,“遣诣京师受业”⑤;(⑤《后汉书·杨终传》。)邓禹13岁“受业长安”⑥;(⑥《后汉书·邓禹传》。)杜安13岁“入太学,号‘奇童’”⑦。(⑦《后汉书·杜根传》。)也有一部分人15岁之后才去求学。如管辂“时年十五,来至官舍读书”⑧;(⑧《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注引《辂别传》。)刘备15岁从卢植学《经》⑨;(⑨参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后汉书·李固传》。....参见《后汉书·王龚传》。....《后汉书·鲁恭传》。)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刘表17岁从王杨学习。学业一般是3至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

儒生在研读学业期间是难以完婚的。如东汉人鲁恭“十五,与母及(弟)丕俱居大学,习《鲁诗》”。按当时惯例,太学生可以把家属带入太学中居住。鲁恭已与其母、弟共居于太学,如果他有妻子不一同带入,于情理不通。这说明鲁恭当时尚未完婚。由此看来,如果男子15岁以上出门求学,其初婚年龄就有可能上升到18岁以上。《后汉书·郦炎传》载,儒生郦炎之妻,“始产而惊死”。始产,指产第一胎。同年,郦炎亦死,终年27岁。由此可见他至早也不过是在20岁出头结的婚。有的人为了完成学业,还将原来的结婚时间推迟。如东汉人戴封15岁入太学习《经》,而后,其师申君病故。戴封护送其灵柩还乡。路经其家,戴封父母“以封当还,豫为娶妻”,戴封却“暂过拜亲,不宿而去,还京师卒业”①。(①《后汉书·独行列传·戴封》。)

因素之六:战乱与社会动荡的影响。

战乱与社会动荡不宁,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诸阶层的大多数人都饱受其苦,在动乱的旋涡中沉浮升降。这种震波也影响了人们的婚龄。西汉初年女子婚龄的普遍提高,便与战乱频仍密切相关。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再次出现动荡,检核这一时期的婚龄状况,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向。如周瑜24岁娶妻乔氏②,(②参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顾劭27岁左右时与孙氏结婚③,(③参见《三国志·吴书·顾劭传》。)他们的初婚年龄远在汉代男子的普遍初婚年龄之上。而一般百姓受到的干扰强度可能还要更大一些。

因素之七:其他原因。

西汉时期,身患疾病、或相貌丑陋、或卜相等某些偶然因素,也可以导致人们初婚年龄的提高。

例一,疾病因素所致。如《太平广记》卷二一八引《独异志》记东汉时女子某的晚嫁:

极美丽,逾时不嫁,以右膝上常患一疮,脓水不绝。

例二,相貌丑陋因素所致。《易林》卷七《豫》云:

东家中女,嫫母最丑,三十无室,媒伯劳苦。

例三,卜相因素所致。如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18岁才入皇宫与元帝成亲,其初婚年龄也高于当时女子的平均初婚年龄。其原因在于,王政君曾先后多次许嫁他人,但“所许者死。后东平王聘政君为姬,未入,王薨”。王政君父王禁在困惑苦恼中,听信了卜筮者所说他的女儿“当大贵,不可言”的话,教王政君习书文及声乐舞蹈技艺,从而耽延了其婚龄。①(①参见《汉书·元后传》。)

例四,婚姻当事人的自己选择。如东汉女子孟光父母已为她选定了夫家,但由于孟光“择对不嫁”,不同意父母的决定,以致到了30岁时,仍然没有结婚。②(②参见《后汉书·独行列传·梁鸿》。)

上述七个因素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不同阶层的影响程度,并不是相同的。如果抛开比较少见的第七个因素,择大端而言,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下的主要是平民。由于平民人数超过贵族,所以,其作用较大。政治联姻影响的是贵族阶层。求学习经影响的则是中、小地主和少数平民阶层成员。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婚龄波动幅度较为剧烈的时期是西汉初期、西汉(包括新朝)末至东汉初和东汉末至三国初这三个阶段。

也是由于这些原因,使汉代人口的初婚年龄呈现出两种波动情形,大多数的波动是正常波动(男子14岁至18岁,女子13或14岁至16或17岁),少数则是异常波动。

汉代婚龄结构对后世的影响

汉代人口普遍初婚年龄的结构,大致稳定了近四百年,从而对以后人们的婚龄结构及婚龄起始观念起了颇大影响。“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的儒家说教再也不被人们提及了,从两晋到隋唐,中经五代末辽金元,又到明清这近两千年间,男子和女子的初婚年龄大致都在这一范围中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代人婚龄的形成,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到了奠基作用。

不仅如此,在婚龄结构的其他方面,汉代形成的一些习惯,也深深影响了后代,积淀延续至近世。

(1)家庭血亲成员的结婚年龄差在一个家庭内部,兄或姊的完婚次序一般要早于弟或妹。从皇族、贵族和官吏阶层看,汉惠帝刘盈的完婚时间晚于其姊鲁元公主。①(①《汉书·张耳传》记载,鲁元公主在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与张敖成婚;又据《汉书·惠帝纪》记载,汉惠帝在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正式立皇后。据此推定,汉惠帝比其姊晚结婚13年。)汉武帝刘彻结婚晚于其姊平阳公主。②(②参见《汉书·外戚传》。)文帝刘恒系淮南厉王刘长之兄,刘恒约在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结婚,而刘长则约在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结婚。东汉时,官吏家庭的女子甄氏在出嫁之前,“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③,(③《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引《魏略》。)可见,其兄在她婚前便已结婚了。平民中此类情形亦颇广泛。据《汉书·外戚传上》,王仲有二女,长女已出嫁,而次女尚未结婚。在长女入太子家后,“女弟儿姁亦复入”。东汉时期,钱塘女子吴氏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她在出嫁之后,其弟吴景才结婚。④(④参见《三国志·吴书·妃嫔传》。)汉乐府诗《孤子生行》(又作《孤儿行》)也以文学形式描述了这种情形:

孤儿生,孤儿偶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⑤(⑤《乐府诗集》卷三十八。)

和一切事物相似,在普遍状况之外,还有例外。如果民间女子被选入后宫,则其初婚年龄可能早于年龄比她大的兄、姊。如马援共有三女,三人的自然年龄差分别只有一岁。后来,年龄最小的女儿被选入后宫,首先成婚。而其二姊尚待聘在家。

兄或姊先于弟或妹结婚,在两汉时期主要取决于下述三个因素。首先,从人的生理生长发育看,兄和姊要早于弟或妹,所以,他们先行婚嫁也是理所当然的。其次,在汉代人看来,弟、妹已婚而兄、姊尚未结婚,违背了“长尊幼卑”的封建伦理等级原则。再次,在父母死后,兄、姊往往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者,弟、妹要随其居住,在经济上也无法自主,而且往往要由兄、姊决定其婚姻。《居延汉简甲乙编》简29·1云:

橐延寿隧长孙时符妻大女昭武万岁里孙第卿年廿一子小女王女年三岁弟小女耳年九岁

不难看出,由于年龄的优势,孙时符对于其妹孙耳有着极大的支配权。

参照古代世界其他地区,可以发现,婚嫁顺序都是长在先,幼在后。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希伯来族和塞姆族中,都有此俗。《旧约全书·创世记》谓:“幼者先于长者婚嫁的事情,不得见诸于我国”。古代印度也以结婚时不得僭越长幼次序为“适当婚姻”,并流行违反这一原则,就会打入地狱的说法。显然,汉代的这一状况与古代世界其他国家是相扣合的。

同类推荐
  •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富有风趣的风俗和生活习惯。这些民情,就像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灿烂瑰宝,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宝库,显示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 学洒脱斋夜话

    学洒脱斋夜话

    最近要出个新册子《学洒脱斋夜话》,依例总得有个序,他序也好,自序也罢,别一开卷就秃头把脑的歇着个大顶,好像咱内分泌多旺盛似的。忽一日,在网上闲溜达,见一网友趣解“洒脱”一词,说何为洒脱?就是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不禁莞尔。随即一想,坏了,居然让这小子一语道破“洒脱”真谛,拔了个头筹。你想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活一世,明白到这个份上,还不叫洒脱吗?有首歌扯起嗓子叫唤“潇洒走一回”,可到头来你不会、不敢、不能“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走人,潇洒就算潇洒,那离洒脱还远得很。
  • 服饰通览(生命百科)

    服饰通览(生命百科)

    服饰通览中国服饰文化演变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
热门推荐
  • 涅槃血:下堂少奶奶【完本】

    涅槃血:下堂少奶奶【完本】

    安青的坚持,冷幼蓉,以残花败柳之身嫁入皇甫家。公公视她如苍蝇,丈夫看她有了心理阴影,对她好的婆婆却性格懦弱。比她小两岁的小叔子,多次出手相帮,可惜,不过是个庶出的孩子,在家总是没有发言权。一次酒醉,丈夫弄进一个大肚小妾。一次生意,意外相遇故人,却引来一系列误会~到最后,深深潭水边,又有哪个女子会被沉下?我无法决定故事的开头,那么,不如连结局都不要罢……——本文非悲剧,后期女主灰常强大,结局会出乎意料,喜欢的亲亲收藏投P撒花~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中学生高效学习方法指导

    中学生高效学习方法指导

    本书针对当代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习惯进行分析,再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答,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根据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纠正,以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另外本书针对外界给现在学生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对中学生的道德及行为规范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 超级阅读力训练

    超级阅读力训练

    ,人生有许多乐趣来自于阅读。也许还能洞察细枝末节,但总体上的统领和运筹帷幄上的才干,然而,我们亲自经历的事情却是有限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无限丰富的知识,这就是阅读的魅力。阅读是人生的最大享受之一。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多彩,经验丰富的人固然能做事。因为,则惟有出自于那些博学阅读的人士。通过阅读所体现的幸福主要体现在独处和索居时:通过阅读所养成的斯文主要体现在谈吐上;通过阅读所发展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办事的决断和处理上
  •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汤一介先生抽到的是;“仁者寿”。如果差50分,陈祖芬在她写的小说里要成立爱与快乐研究所,也招来。王蒙夫人瑞芳抽到的是:“你坐上了爱情幸运号”。他会对北大有关人士讲,提供了寻找优雅、寻找纯真的机会。那天席间轮到抽签游戏了,少年班招生时,简称L&J。陈祖芬抽到的是:“这也好那也好,要注意这个人,因为你是青春宝”。张颐武教授说,这部小说是她的原形毕露,是这个时代,一定以为是又一个少年作家新鲜出炉。,如果不是看到她的名字。孔庆东教授说,季羡林先生抽到的是:“看见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 婚厚溺爱

    婚厚溺爱

    蔚恬墨望着坐在旁边,双脚放在方向盘,一脸轻松的男人,她不知道自己是该露出笑脸,还是该露出苦逼的脸。这个男人是蔚恬墨的姑妈介绍的,只是蔚恬墨已经不知道这是自己和徐承允分手后,家里面介绍的第几个人了。但今天算是遇上了极品,连咖啡钱都省了,在蔚恬墨家楼下,接了蔚恬墨后就说在车上聊天。X市的8月恰好是三伏天,外面是烈烈的红日,车子里面压抑的开着空调也觉得异常的不舒服。 ……
  • 帝王业:娘子太冷酷

    帝王业:娘子太冷酷

    她恨轩辕晋,若不是他,母亲也不会死。而她却不忍杀他。她只有一个恩人,就是梁溪铭。她女扮男装苦练剑术,只为有朝一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未曾想到,再次见面,却只能身相许。嫁给自已最厌恶的人。她尝尽勾心斗角,阴谋算计,本以为就此修成正果,却发现,这只是一个阴谋的开始......
  • 基督山伯爵(下卷)

    基督山伯爵(下卷)

    小说主要讲述的十九世纪一位名叫爱德蒙·堂泰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后的悲惨遭遇以及日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复仇的故事。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