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52

第52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3)

“如”,即真如,指一切事物的本来实相。这段话的意思是,真如是自性清净的,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既然是不生的,那么,也就是不灭的。所以,也可说不生不灭就是如,真如。真如佛性是清净的,这是心的本原,也是众生和佛同样具有的。由于心是本来清净,不生不灭的,因此也是“无有分别”的。心的这三种规定性是从不同侧面说明心的原本性质、状态,即“自性圆满清净”。或者说,由心的本来清净,而不生不灭,而无有分别,三者具有前后的推导关系。总之,这是强调心具有清净性、永恒性、绝对性的特质,是众生和诸佛的共同本原、本体。

守心的心,《最上乘论》也称作“自心”、“本心”、“真心”、“本真心”。该论援引了《华严经》经文来说明“守本真心”的意义。说:“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注释:同上书,378页中。]这是从论识论和宇宙论的角度,强调要在日常生活和修持中,了解“守本真心”对于认识世界虚幻的重要性。又说:“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注释:《大正藏》第48卷,378页上。]“我所”,指为我所有之观念。这是从心性与成佛的关系,即心性生佛的角度强调众生要先摄守真心,以使妄念不生,灭除执著外物为我所有的观念,然后就得以成佛。“守本真心”是众生成佛的起点、根据和关键。在《最上乘论》看来,众生转化成佛,就是守住真心,不使驰散,不起妄念,不和我执的工夫。众生一旦了悟心愿,真心不失,妄念不起,也就解脱成佛了。对自性或真心的迷悟是为众生与佛的分水岭。

道信和弘忍树立的东山法门有着共同的禅法、禅风。相比较而言,两人又各有所重。道信信奉《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尤为侧重于后者而倡导“念佛”、“看净”(空无一物)。弘忍则侧重于《楞伽经》和依魏译《楞伽经》所作的《大乘起信论》,更推崇“看心”、“守心”。道信和弘忍的法门及其变化,反映出他们心性理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之点是他们都信奉《楞伽经》,都以众生同具如来藏或佛性为理论基石,都以心性为本,倡导“即心是佛”说。不同的是,弘忍比道信更强调“守本真心”,即把“守心”的心明确地落实到《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从而更鲜明地在心性论上表现出返本归源的倾向。这也就游离了菩提达摩通过壁观而与道冥合的禅法,转而通过看心而守心,强调在摄守人类心灵本原上着力用功,即更注重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转换与超越,从而淡化了对佛教经典的信奉和对宇宙万物空性的体认。

道信和弘忍的心性论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弘忍从一心说转而采用《大乘起信论》的染净二心说,阐扬妄心不起、真心不失的思想,为后来禅师们所继承、运用。由于侧重点不同,有的后继者偏于息灭妄心,有的后者重在直指真心,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由于弘忍注重摄守本心,从而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特重法统传承的典型中国化的慧能禅宗南宗一系开辟了道路。

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

稍晚于道信又略早于弘忍的法融(594-657)是江苏丹阳人。他早年饱读各类典籍,认为“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观,实可舟航”[注释:《法融传》,《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卷,603页下。]。于是,19岁时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灵法师剃度,并潜心钻研“三论”和其他经论,深有造诣。后又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注释:《法融传》,《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卷,603页下。]认为全凭文字知解并不能获得心灵的解脱,因而再入静林,凝心默坐,修持习定20年。最后入牛头山,建茅茨禅室,日夜参究,不再离开。法融是一位由般若三论而入禅门、禅教并重而又更侧重于禅悟的学者,著有《心铭》和《绝观论》[注释:《绝观论》又名《达摩和尚绝观论》、《入理缘门论》和《观行法》(无名上士集)等,全书为问答体,共107番问答。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一),245~254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等。他祖述般若三论,主张心性空寂,以寂静虚明为理想的精神家园。与此相应,他在禅法上提倡无心绝观,认为没有心可守,也没有什么可观,表现出了与道信、弘忍一系截然不同的禅风,因此,后世一些禅宗学人把他的禅法称为“泯绝无寄宗”,他本人则被称为“东夏之达摩”。

二、“无心”合“道”

法融心性论的核心思想是无心说,这一学说,涉及了心的涵义和状态、无心的意义、无心合道的命题以及否定安心说等比较丰富而独特的心性论哲学内容。

据延寿《宗镜录》卷97引《绝观论》说:“问云:‘何者是心?’答:‘六根所观,并悉是心。’”[注释:《大正藏》第48卷,941页上。]“六根”,指五种感觉、认识器官和内在意识。法融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精神作用,总称为心。又说:“问:‘心若为?’答:‘心寂灭’。”[注释:《大正藏》第48卷,941页上。]心的本性是空寂的。心性本寂就是“无心”。“心性寂灭为定,常解寂灭为慧。”[注释:《大正藏》第48卷,941页上。]这是说,心理活动归于寂静是“定”,日常见解归于息灭是“慧”。定和慧是佛教修持的基本内容,达到心性寂灭和常解寂灭是佛教空宗的要本要求。《绝观论》认为智慧的作用是对境界产生见解,而智慧的境界是主体自身的心性。[注释:同上书,941页中。]由此真正的智慧就是要对心性有正确的见解,即要把握心性空寂的道理。法融还认为心有两种形态:“舒”,照用,活动;“卷”,寂灭,静止。“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疑为‘踪’字之误)迹难寻。”[注释:同上书,941页中。]认不心发生照用时,能远游无边法界,心处于静止时则无来去,无踪迹。心寂静时无踪迹可寻,这说明心和万物都是空的、不可得的。“目前无物,无物宛然”[注释:《心铭》,《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7页下。]。明白了万物皆无,心也就空寂了。这也就是所谓“心境本寂”的思想。《心铭》说:“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处无境,境处无心。……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菩提影观,心水常情。”[注释:《心铭》,《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7页下。]这也是从心与境的关系上,强调心随境而起,而实际上并没有境,境也没有心。心是空寂的,境应随心而灭,同时心也随境而无。如此两者不生,同时寂灭,境灭心无,而得菩提觉悟。

《宗镜录》卷45所引的法融的话,集中地表述了法融的“无心”观念,文说:

融大师云。镜像本无心,说镜像无心,从无心中说无心。人说(“说”字,衍文)有心,说人无心,从有心中说无心。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众生计有身心,说镜像破身心。众生著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若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若知本无亦假名,假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注释:《大正藏》第48卷,681页中。]

这段话是从价值判断和修持境界两个层次上阐述“无心”意义的。法融运用般若学的“无所得”和“本无”观念,以镜像为喻,从镜像毕竟空论证身心毕竟空,即身心本无,也即无心。这里法融还联系一切事物乃至佛道都是本无、假名来强调身心的本无,表现出般若空宗彻底反对执著的思想,体现出对身心的否定性价值判断。同时,上述引文的末后两句“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又肯定了心性空寂,有如日照世间,是一种极高的悟证境界。《心铭》说:“慧日寂寂,定光明明,照无相苑,朗涅盘城。”[注释:《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8页上。]是说众生若果修持得心性空寂,也即具有“灵知”、“妙智”,慧和定同时发生作用,洞照万物无相,也就成就了涅盘境界。这种空寂之心即无心之心,被认为是禅修成佛的根本。《绝观论》说:“心为体”,“心为宗”,“心为本”[注释:《宗镜录》卷97,《大正藏》第48卷,941页上。]。这里的体、宗、本三者分别是指修持成佛的体性、宗要、根本,这三者都归结为寂灭之心。也就是说,无心是成佛的关键。这其间不包含着无心的另一层意义——修持工夫和方法,并表现了离心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倾向。

法融讲“无心”以成佛,而成佛也就是“合道”。“无心合道”是法融禅学的基本命题。“道”是什么呢?敦煌本《绝观论》说:“大道冲虚,幽微寂寞”[注释: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丛书·神宗编》(一),245页。],“虚空为道本”[注释:同上书,247页。]。《宗镜录》卷9也引法融的话说:“牛头初祖云: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众人得之,道即有穷。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数。若总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万行虚设。何以故?离一切限量分别故。”[注释:《大正藏》第48卷,463页中。]这是说“道”具有虚空性、无分别性、无限性和无所不在性的特征,而最根本的特征是虚空性。法融从佛教修持的角度出发,依据般若空观,吸取并改造了先秦道家和魏晋玄学的“道”的范畴,把道作为契悟的根本内容、觉证的精神境界,也即作为成佛的最高目标。这个“道”实是对宇宙本质、万物本性的总概括,是最高存在、世界本体。“道”作为一种绝对观念,又可称为“理”。法融讲“无心合道”,也讲“冥心入理”[注释:《心铭》,《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7页下。]。无心即冥心,合道即入理。道或理的基本涵义就是虚空、本无。“无心合道”就是主体无心而悟达宇宙万物的虚空,本无。《绝观论》说:“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注释: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丛书·神宗编》(一),245页。]“天真”,语出《庄子·渔父》,是自然不可变易的意思。此句是说,主体的心空无,外物也就空无,外物空无也就自然纯真,自然纯真就是大道。由此也可推论说,无心即大道。或者说,由无心而无物而大道而成佛。这中间无物具有重要的关联意义。所以法融在回答“云何名为佛”时又说:“觉了无物,谓之佛。”[注释:同上书,251页。]认为体悟无物,无心无物,通达一切(“道”),谓之佛。

法融不赞成东山法门的“安心方便”,强调“不须立心,亦不须强安心”[注释:同上书,245页。]“一切莫顾,安心无处。无处可安心,虚明自露。”[注释:《心铭》,《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8页上。]即是不要着意去安心,也无处可安心,如此修行,就可自然显露“虚明”,从而获得解脱。法融还说:“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注释:同上书,457页中。]又说:“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注释:《心铭》,《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7页下。]意思是说,须知见的心性不生,须熏炼的事法本空,须追求的菩提本有,须灭除的烦恼本无,既然如此,那么也就无须安心,无须摄心,只要“绝观忘守”,“无心用功”就是了。这种思想实际上与慧能南宗的顿悟说以及后来禅宗的五家七宗思想是相通的。

二、丧己忘情

法融认为,要达到“无心合道”即心境本空的悟境,必须破除众生的迷妄,特别是众生的爱恶一类的情感、欲望,必须泯除。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叙及法融牛斗宗“本无事而忘情”的禅法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同类推荐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间的精妙故事,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热门推荐
  • 一个天才的平凡人生

    一个天才的平凡人生

    一个少年得遇高人传授,进入社会后却并不想呼风唤雨,只是慢慢的使自己成长,成熟.虽取得亿万财富,但并没有美女如云,没有YY,没有修真,只想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
  • 红楼之溶掬黛

    红楼之溶掬黛

    红楼一梦,醉千秋,清丽绝俗俏佳人,才华诗情羞煞须眉浊物!一缕青丝缠绕无数!他,水溶,宇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爷,一身温文尔雅的气度令天地为之失色,却甘愿为她放下所有的一切!她,黛玉,一朵绝世清莲,傲然世间,清新脱俗,看着他,她的夫君,心中砰然一动,不明白的情思,悄然绽放在心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水木相融,情真意切,相携相扶!蓝淩又一次开文,大家多多支持,写的不好,大家莫要见怪!网络处女座《红楼之水溶玉心》大家记得多多去捧场,看一下哈,虽然写的不怎么样,但是也还不错啦(偷笑)我正在看的一本书,《挽红楼之玉舞九天》私心认为还是很不错的,还在连载中,后续发展还不清楚,呵呵!碧绿青竹《梦红楼之水润绛珠》大家看看哦,呵呵三月江南的文笔《情深之蝶舞飞扬》重新开文,多多支持《梦红楼之溶黛》
  • 外国元首们的那些红尘往事

    外国元首们的那些红尘往事

    撒切尔夫人、罗斯福、普京、阿拉法特、阿罗约等伟人拥有高大的身影也有细腻的情感。在那些坚强的外表下,欧洲元首也拥有着各种不同的情感生活。
  • 玉楼一弦

    玉楼一弦

    她是异世寻死的孤魂,却离奇穿越重生。四年亲情让她蜕变成蝶,玉楼郡主横空出世,翩翩美男层出不穷,这郡主有点招架不住。他唇边勾起一抹浅笑。
  • 穿越农家调皮小妞

    穿越农家调皮小妞

    车祸,穿越。一家五口,一亩三分田,生活困苦。娘亲强悍,父亲憨厚,哥哥聪明,姐姐能干,她古灵精怪,她淡定自若;自立自强,发家致富;带着全家过上幸福生活,她找到对自己最好的人生伴侣,结婚生子人生所想的已经美梦成真。
  • 帝王之宠

    帝王之宠

    离歌自打醒来之后,就成了沈醉的贴身丫头。这主人对自己也太好了吧?好的不像主仆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的身世,沈醉隐藏在背后的真实身份,这一切都是离歌成仙道路上的秘密。和主人谈恋爱到底能不能成啊?不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吗,搞的这么复杂干嘛!
  • 霸道萌宝宝:首席靠边站

    霸道萌宝宝:首席靠边站

    “于海诺,你永远是于向成一个人的。”这是一个六岁的天才宝宝对自己的妈咪的宣誓。“夏安迪,不准和我抢于海诺,要女人自己去勾引,就是不准勾引于海诺。”这是一个六岁的天才宝宝对自己的精子总裁老爸的宣战。“于向成,不准和我抢老婆。”这是一个腹黑总裁爹地对不承认自己是他老爸的儿子的宣誓。“于海诺,你为什么要生下这个臭小子,让他霸占你所有的时间。”这是一个即将离婚夫妻的老公对自己老婆的抱怨。
  • 火影之仙术对决

    火影之仙术对决

    水易是个孤儿,因为过度疲劳在修罗魂界与六道相遇,从此,他的世界开始改变。管六道仙人叫师傅,学习六道仙术。与鸣人称兄道弟,让他不再孤独,水易有个梦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让和平友爱在这个世界开花结果。已开新书《火影之大灾难》,急需大家支持。惊云QQ群:38514402(满),139816430(空)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

    选取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二十余篇,展现了英杰为人称道的英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故事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同时配有精美的插图,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适宜小读者阅读。希望这本小书能受到小读者的喜爱,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得到启迪和收获。
  • 比尔·盖茨如何做生意

    比尔·盖茨如何做生意

    “无农不稳,无工不活,无商不富。”自从盘古开天地,历史纵横百万年。人类从蓄毛饮血到文明开化,从钻木取火到现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商业的发展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商业呢?说白了就是人和人之间做生意。由于做生意可以使一个不名一文的乞丐变成腰缠万贯的贵人,所以,对于那些执著于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拜金者而言,成功的生意经就连他们在弥留之际也不忘记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