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19

第19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5)

(2)因果论。佛教因果报应论,是一种因果理论,也可称为道德因果论。佛教因果报应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主体的思想行为和生命再塑造的关系问题,强调道德在生命转化长流中的作用,恶因结恶果,善因结善果,道德是自我塑造未来生命的决定因素。这就从理论上把生命自然律和行为道德律统一起来,把因果报应定位为支配人类社会的铁律,把佛教的戒律等道德规范定位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准则。

(3)生死观。佛教因果报应论也是一种生死观,包含了生命哲学与死亡哲学的内容。我们认为,人类的自觉,不仅表现为重视自身的生命存在,而且也表现为关怀自身的死亡安顿,生与死是涉及人类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大课题。佛教因果报应论强调人有生必有死,死后将根据生前的行为而转化为其他生命形态,如此不断流转轮回,向上升和下沉两个相反方向转生。这是佛教以一种特殊的生死观众回答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死亡的终极性与非终极性,生死转化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的自由性等重大的哲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思维价值。

(4)来世观。佛教因果报应论宣扬三世轮回,其思想重心是劝告人们虔诚行善修道,以赎前生的罪业,祈求来生的富贵和幸运,也就是要人们把对幸福的渴望寄托于来世,为了未来的幸福,应作出巨大的努力。这就所人们的希望、理想引向死后的未来,从而为“解除”人们的生命忧患奉献了一种绝妙的方案。

二、因果报应论的社会功能

从实际作用的层面考察,因果报应论的社会功能是复杂的、多重的。就其重要社会功能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

(1)平衡心理。人们普遍存在忧生之患,需要寻求立身安命之所。佛教因果报应论把人定为六道中偏于中上的一道,一方面指出作恶将堕入更低的层次,一方面又提供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可操作的规范,从而使人成为在现实生活中可升可沉的特定角色。佛教运用地狱与佛国的强烈对比,给人以巨大的威慑作用于和美好的诱的诱导作用,使人从强烈的反差中认清两种相反道路和前途,由此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心理,即对未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两种心理的共存和互相制约,使人们的不安心灵得到抚慰,骚动情绪大为缓解,也使佛教信仰成为一些人的心理需要、生活方式和最终归宿。

(2)道德导向。佛教因果报应说强调善得善报,恶得恶报,来世的命运由今世的善恶行为决定,结合人们的性命大事、切身利害,引导人们去恶从善,这样使一些“贪婪之吏,稍息侵渔;尸禄之官,自当廉谨”[注释:《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原序》,《王梵志诗校辑》。]。因果报应说重视本体“心”在报应过程中的作用,重视行为动机的纯正,这又与儒家的“慎独”观念相通,从而推动了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佛教善恶道德规范的独特内容又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效应。

(3)稳定社会。佛教因果报应说把造成人生苦难的社会复杂原因完全归之于主体自身,归之前生作业的报应。它要人们把幸福寄托于来生,为来世的幸福而信佛修道,要人们修持佛教道德规范,去恶行善,慈悲平等,自觉觉他。这就在客观上承认了现实生活的合理性,社会不平等的必然性,把造成苦难的社会原因排除在视野之外,从而发挥了稳定现实社会秩序和结构的特殊功能。中国佛教学者十分重视这一社会功能,指出,“西方圣人历陈因果轮回之说,使暴强闻之,赤颈汗背,逡巡畏缩,虽蝼蚁不敢践履,岂不有补治化之不足?”[注释:宋濂:《重刻护法论题辞》,《护法遗教心印门·护法论》,2页。]“若使天下之人,事无大小,以有因果不故,皆不敢自欺其心,善护众生之念,若无侵凌争夺之分,则岂不刑措而为极治之世乎!”[注释:张商英:《护法论》,《护法遗教心印门》,32页。]历史表明,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治世,确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一大社会功能。

三、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思想特色

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思想特色,只有通过两方面的比较才能凸现出来,一方面是与中国固有的报应观念相比较,一方面是与印度佛教因果报应说相比较,而与后者的比较尤为重要。

(1)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说和中国固有报应观念的不同,主要表现有三点:

第一,和中国固有的“天”主宰报应的观念不同,中国佛教从人的“心”,即从人的思想意识、感情欲望方面建立报应说,即不认为赏罚报应是由于天神、天命,而是由于人自身的思想和活动,这就排除外力,强调内因,把因果报应说建立在内因论的基础之上。

第二,与上一点相关,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说把受报的主体规定为作业者自身,强调自作自受,而不是像儒、道典籍所说的由子孙承受,也就是反对将作因和受果相割裂,排除了受报主体问题上的家族本位,排除了他人受报。

第三,中国固有报应观念把作业与受报分开,自我作因,他人受报,这实际上是一世报应说。佛教不同,它批评世典是“谈遗过去,辩略未来;事尽一生,未论三世”[注释:道安:《二教论·教指通局十一》,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358页。]。认为众生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众生根据自身的作业不断地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应当承认,从理论思维来说,三世说为因果报应论提供了更“圆满”的时间性概念,“圆满”地说明了报应问题,以至有的学者宣扬儒家学说中也含有三世因果思想。如隋代徐同卿作《通命论》,“以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义,但以文言隐密,理致幽微,先贤由来未所辩立。卿今备引经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欲发显儒教旨宗,助佛宣扬,导达群品,咸奔一趣”[注释:《大唐内典录》卷5,《大正藏》第55卷,279页。]

上述三方面,是佛教因果报应说对中国固有报应观念乃至宗教观念的重大冲击。

(2)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与印度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差异,主要表现有六点:

第一,与分命说相融合。中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如何对待人生的吉凶祸福、寿夭富贵等问题,孔子主张“知命”,墨子则主张“非命”,反对听任命运,孟子提出“立命”,认为应努力尽人的本分,庄子则强调“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此外,还有“分命”说。分命说是一种宿命论,强调今生命是运是先天决定的。佛教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的今生是前生作业的报应。在中国各种命论说中,因果报应说与分命说相通之处最多。虽然分命说所讲的决定今生命运的先天是指资性(阴阳)禀气(精粗),是“自然”的“气数”,而佛教因果报应说所讲的报应的依据是前世的业,重在主体自身的思想、行为。但是中国佛教学者淡化了两者的差别,把分命说纳入佛教因果报应说体系之中,从而部分地改变了印度佛教因果报应说的性质。

第二,与天命论相贯通。佛教因果报应说与天命论是对立的,中国前期佛教学者也否定天命论,强调主宰报应的是众生自身的作为,从而与中国固有的报应观念相区别。但是元代以来,有些中国佛教学者转而强调儒家天命与佛家定业的一致性,以缓和对佛教因果报应说的批评,从而进一步改变了印度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特质。

第三,与神话、传说相比附。中国古代典籍中时有精灵投胎、人变畜生、死而复活等记载,中国佛教学者对此极其重视,引作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例证,以增强因果报应说的可信性,扩大因果报应说的影响。

第四,与本土崇拜相合一。如前所述,中国佛教把泰山崇拜和地狱报应合而为一,把泰山视作鬼府、地狱,是业报轮回说与中国本土崇拜相合一的突出表现。

第五,与儒家伦理道理相协调。中国佛教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强调因果报应说与儒家典籍中的报应观念是相通的,并且有助于封建社会的治理教化。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相协调,为佛教因果报应说增添了中国化的色彩。

第六,与儒家心性论相呼应。中国佛教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印度佛教思想,进一步强调心在因果报应中的作用,认为一心即具六道,一心随作随受,刻刻轮回,无心即无轮回。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流派儒家,一直重视心性的作用和修养,自唐代以来,心性论更成为儒学的主题。中国佛教对儒学思想的演变作出回应,更为突出地以心性论为教义的重心,并以心性论阐释因果报应论。

总之,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说,既与中国固有的报应观念有联系,又继承了印度佛教因果报应说;既区别于中国固有报应观念,又不同于印度佛教因果报应说,是一种带有自身思想特色的报应学说。

同类推荐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本书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 本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热门推荐
  •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散文篇”精选了《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信篇”精选了与陆小曼所写的信件,记录两人不为人熟知的情史。
  • 天赐领域

    天赐领域

    一个来历神秘的婴儿,数段委婉凄美的爱情。看少年如何在魔法与斗气的大陆上探索历史的真谛。看少年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攀登力量的高峰。看少年如何在权利与斗争之中迂回取舍寻找真正的自由。权利,力量,名利孰重孰轻?亲情,爱情,友情恨难两全!
  • 迷城

    迷城

    《迷城》讲述在迷宫一般的南明城中,连环命案接连发生,在解案的过程中,却发现人性复杂成谜。《夏娃的秘密》展示了克隆时代的爱情奇迹: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科学家穿越时空去往十四万三千前,意外爱上线粒体夏娃,他们的后代遍布地球上每一个角落。《伊甸园里的半局棋》构想了人类之初智慧的形成以及斗争分化之始。《迷城》收录蔡骏早年(2001.12-2008.8)中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迷城》《夏娃的秘密》《侯赛因》《最后的战役》《白头宫女》《荒村》等。
  • 梦回红楼!

    梦回红楼!

    素手执红楼,悠然入梦来。碧玉绾青丝,暗香盈衣袖。眉心常微蹙,身若弱柳扶。天生国色姿,佳人颜如玉。琴艺倾天下,才华动京华。回眸一笑时,倾国亦倾城。红尘滚滚飞,情缘自难测。蓦然回首处,与君两相悦。是非风雨起,得失唯心知。问江山美人,孰重复孰轻?她是世家闺秀,诗才斐然,人雅如兰,颜倾天下。淡看富贵荣华,心不在红尘,人偏履世俗。只因为,红尘中有他。他是当朝皇子,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前程无量。览尽世间佳丽,心静如止水,不曾起波澜。直到遇见才貌绝世的她,终于动心动情。两情相悦,携手成约。只盼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相守。却不料,宫闱纷争起,瞬间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宫闱深深,波澜迭起,枝节横生。于繁华纷争处看爱情,方才能看透情深清浅。风雨起时,为了爱情,她是隐忍成全,还是唯有逃离?当爱情与权利相冲撞之时,于他而言,江山美人,孰轻孰重?平生极爱红楼,独爱红楼,痴爱红楼,奈何红楼未完,为之常叹。红楼女子,最爱黛玉,容颜倾城,气质如兰,文采斐然,不染凡尘。个人借红楼小写黛玉,想给她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架空历史,穿越时空,无关名著,圆己之梦。若是喜欢,还请多多捧场支持,收藏推荐,给雨竹一份信心。若是不喜,请不要鄙视与苛求,多多包涵。推荐区:借此机会,推荐雨竹自己的第一篇文:《雁翔红楼》请亲们关照一下啦
  • 办公室里的美人心计

    办公室里的美人心计

    能在同一岗位坚守五年的并不多见,而技术部就有两个,一个是主管邓涛,另一个就是颜如玉。主管当然不便总是随便更换,但是颜如玉就有些不同了,她自己说是因为胸无大志,不喜跳来跳去的,但是也不排除她是为了……
  • 教学创新与管理(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漫谈)

    教学创新与管理(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漫谈)

    学校做强,强在运筹。合格的管理会让学校成为知识、生活的乐园,创造力的沃土,最令人向往的理想空间。要健全制度,还要调动气氛,才能使师生言行规范,具有创新思维。学校做强,强在名师。学校的主体之一是教师,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完善自我;给他们一个竞争的氛围,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新课程主张个性发展。就是强调教务主任本身要张扬个性,如果教务主任没有兴趣爱好,那如何为教师提供一个各显其他的舞台,模型式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鲜活灵动,性格各异的学生。学校也要创建一种学校文化,让它成为影响全校师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从而更加完善“自我”,从而构成学校的综合素质,加强学校的综合能力,推动学校的发展。
  • 最能赚钱的9种男人

    最能赚钱的9种男人

    男人赚钱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勤、恒、智、诚。本书主要讲述最能赚钱的9种男人是:敢冒险善于抓住机会的男的;善于编织人际关系网的男的;讲诚信的男人;有头脑会算计的男人;不断提升自我的男人;能说会道的男人;善于创新,有点子的男人;知己知彼,了解竞争对手的男人;有贵人相助的男人。
  • 天蓝得像一页童话

    天蓝得像一页童话

    当署名“米羊”的散文“荣登”当地报纸时,却仿佛来自两个不同世界。家境好,诗文俱佳。米羊品学兼优,米羊俨然成为同学们眼中的明星。相形之下,林新则如被人遗忘的杂草,疯狂成长,野蛮滋生……父母离异是他心上永远的伤,与继母恶言相向,与同学打架斗殴,在学校旷课迟到,米羊和林新是同龄人,成绩下滑,不可救药。命运将这样两个有天壤之别的少年纠缠到了一起。就在矛盾、抵触、冲突如绷紧的琴弦一触即断之时,新乐章訇然而来……歧路少年重返阳光照耀抑或在阴暗角落默然腐烂?作家以纯净如北方碧空般澄明的文字,讲述两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故事中弥漫着郁郁葱葱的少年情怀,诗意而极富童话般美好的品质,正如本书书名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