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300000059

第59章 论社会舆论在王朝兴替过程中的作用(1)

——以秦汉为例

赵凯

王朝兴替,政权交接,构成了传统社会中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兴替交接的过程,有时是通过军事斗争来完成,有时则是有和平色彩的禅让。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社会舆论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体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刘建明:《基础舆论学》,1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一个王朝,纵然貌似强大,一旦施政不当失去民心,社会上就会出现消极性舆论,对现存政权的合理性做出批判。随着舆论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增加,现存政权的统治基础逐渐动摇。在此基础上,一些强力人物顺风而呼,利用现有舆论,或者制造舆论,公开否定旧政权及政治对手的合法性,努力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声势,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在舆论由批判的武器演变为武器的批判的过程中,新旧王朝完成了交替,历史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秦、西汉之际

秦王朝以猛烈的兼并战争摧毁了东方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在百废待举、人心未稳的历史时刻,秦始皇没有以惠政来恢复经济、安抚人心,而是修驰道,筑长城,营建宫陵,击胡攘越,劳民伤财,令原来对新政权充满期待的士庶极为失望。“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太平御览·乐部》。)这首歌谣,反映了秦王朝繁重的兵役、劳役在民间引发的怨恨情绪。天下一统,非但没有给人们带来福祉,反而使百姓陷入更为悲惨的境地,残酷的现实勾起了怀旧情绪,人们对“统一”本身产生了反感,希望秦帝国早日灭亡,让历史重新回到列国分立时代。东郡陨石上的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就反映了这种社会心理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在秦统一全国的短短十余年间,社会上出现了数种对帝国国运构成冲击的说法,如“亡秦者胡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东南有天子气”(《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还有上面提到的“始皇帝死而地分”,深刻反映了当时的舆论形势:秦的统一,不过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想统一社会思想、心理,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新帝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这个意义上讲,流传在社会上的“咒秦”之语,是来自六国残余势力及新帝国受害者发动的舆论反扑。秦以苛法酷役致使人们发出怨言,又以“焚书”、“坑儒”、“尽取石旁居人诛之”之类的强硬手段来打击消极性舆论,等于是将尚处在犹疑观望状态下的民心推向了政府的对立面,扩大了反秦运动的群众基础。《汉书·异姓诸侯王表》所谓“向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可谓一语中的。舆论的功能表现是自在的,而引导舆论则是自为的。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战争中,各支武装势力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大做舆论文章。《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举事之前,先制造舆论: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胜、吴广利用戍卒的迷信心理,制造“鱼腹丹书”、“篝火狐鸣”这样的异常现象,煽惑人们的情绪,在数百人的群体中形成共同意见,即以“大楚”名义反秦,陈胜为领袖。但是这个经过精心炮制的舆论只能使这批戍卒“敬受命”,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反秦行列,形成更大的声势,就必须制造具有更大影响范围的舆论。于是,举事之后,陈、吴又“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在百姓心目中,公子扶苏是一位颇有威望,又颇得同情的人物,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有人认为扶苏已经屈死于胡亥之手,也有人相信他还活着。项燕是楚国名将,“数有功,爱士卒,楚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在楚地颇有影响。陈胜、吴广利用扶苏、项燕的声望来获取人们的关注与支持,既是顺应舆论,又是制造舆论。不过,利用欺诈手段形成的舆论,往往只能生效于一时,一旦诈术暴露,舆论的社会功能便不复存在,舆论制造者有时还会遭到报复。陈胜兴师之初势如破竹,后来屡遭败绩,将反秦大旗拱手让人,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项羽集团的前期领袖项梁,本是项燕之子,起兵江东后,楚人纷纷来附。为了“从民所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梁听取谋士范增建议,将在民间牧羊的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怀王”。在利用、制造舆论方面最为成功者,当属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之降后,马上着手进行收揽人心的工作。他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声明自己入关,意在“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又宣布废除秦的苛法,与父老“约法三章”,要求吏人尽职尽责如故。接着,又派人跟随秦吏深入到基层乡邑,向百姓解释、宣传自己的主张与新政策,结果“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以“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为由,谢绝劳军,秦人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刘邦入咸阳之初,附属于战败一方的关中吏民,对作为胜利者的关东反秦武装存在着的恐惧与敌视情绪,与秦灭六国后关东百姓对秦人的恐惧与敌视相比,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是说,当时关中地区的主流舆论对率先入关的刘邦集团来说,是消极性的。但是,刘邦集团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争取到秦人的支持,成功地将不利舆论转化为有利舆论,将消极性舆论引导成积极性舆论。反观反秦势力的另一位领袖人物项羽,进入关中后,“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令“秦人大失望”。关中舆论对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评价,实际上已经为日后楚、汉之争的胜负归属埋下了伏笔。

在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又一次巧妙引导、并成功利用了舆论。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将义帝徙往长沙,又指使人将其杀死在途中。刘邦出关至洛阳,从新城三老董公那里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并遣使遍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义帝虽处虚位,但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项羽以不仁不义处置义帝,此事一旦公开,必然会招致舆论大哗。刘邦在周都洛阳为义帝发丧,又将项羽的恶行通告诸侯,实际上取得了舆论先机,为最终战胜项羽增加了筹码。

二、西汉、新莽之际汉武

帝之后,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在“天人感应”理论框架下,借灾异言政事之风颇为盛行。由解释灾异形成的意见,往往具有批评时政的倾向,持续不断的批评,使最初的个人言论逐渐蔓延成普遍意见,在这一过程中,质疑汉祚的舆论也在缓慢发展。在官方言路上,昭帝时,鲁人眭孟对当时的一些异常自然现象,以《春秋》推意,得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汉书》卷七五《眭弘传》。)哀帝时,夏贺良提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在民间,元、成之际的童谣“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暗示着汉家国运在劫难逃。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全国范围内的“行西王母筹”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心摇荡的社会心理状况。舆论领域内的种种迹象表明,延续了近二百年的西汉王朝正在步入衰微末世。

西汉王朝的终结者是王莽。从《汉书·王莽传》的有关材料来看,王莽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与亲和力的政治人物,早在辅汉之前,就因克己下士,颇得人望,“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声誉远在他的几位叔父之上。在王莽由辅汉进而代汉的过程中,来自社会舆论的支持,起了重要作用。哀帝时,王莽得罪外戚丁、傅,就国。“在国三岁,吏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为了让安汉公的女儿入宫为皇后,“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王莽辞让新野食邑,“吏以民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诸生、吏民翕然同辞,连守阙庭”,恳请太后以九锡之礼尊宠王莽,太后诏下群臣议,“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张纯等九百二十人”一致认可。“齐郡新井”、“巴郡石牛”、“扶风雍石”、“金匮策书”之类的符命也为王莽代汉推波助澜。王莽本人也有意识地利用并制造舆论。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改元事件中“太初元将元年”,被王莽解释为“大将居摄改元之文”;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行诏筹”事件中的“西王母”,则被与王太后对应起来。可以说,是强烈的社会舆论把王莽推上了政治神坛。

支持王莽的舆论,并非出自某一或某几个群体,而是泛社会的。人们支持王莽,原因相当复杂。总体来说,人们在对成、哀以来的汉世失望之余,希望能从新政权中得到实惠。在某种程度上,王莽已被视为“救世主”。王莽本人也试图通过复古改制来整治西汉后期以来的积弊,但恢复“井田制”、禁止买卖奴婢、改革货币这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非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招致混乱,引来非议。王莽以强硬手段推行改革,结果“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买卖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新莽行大、小二品钱,百姓不便,私自以汉五铢钱交易,讹言“大钱当罢”。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一个名叫碧的疯癫女子在长安道路上高呼:“高皇帝大怒,趣归我国。不者,九月必杀汝!”天凤二年(公元15年),“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王莽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等征讨关东反抗势力,大军“所过放纵”,关东为之语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这些谣语表明,曾是众望所归的王莽,如今沦为社会舆论抨击的对象。地皇三年(公元22年)冬,王莽准备派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筦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这一举动等于是宣布了改制的失败,新莽政权因无法兑现世人的期望而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一个被舆论捧举起来的政权,又在舆论与战争的双重打击下,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三、新莽、东汉之际尽管

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对汉祚表示怀疑的说法,但在两汉之际,刘氏汉朝的正统地位仍然得到多数人的承认。以刘氏宗室的身份,在“复汉”的名义下举事,无疑更具感召力,更容易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故两汉之际的反莽运动中,各武装势力的领袖或名义领袖多为刘氏子弟,如早期的严乡侯刘信、安众侯刘崇、徐乡侯刘快、陵乡侯刘曾、扶恩侯刘贵、真定人刘都,后来的刘玄、刘盆子、刘永,以及刘、刘秀兄弟等。冒称刘氏宗室者亦不乏其人,如赵国邯郸人王郎诈称是成帝子子舆,安定三水人卢芳自称是武帝曾孙刘文伯,“常以是言诳惑安定间”(《后汉书》卷一二《卢芳列传》。)。

同类推荐
  • 边戎

    边戎

    杨应麟,因为时空倒错的空难,他穿越来到了北宋政和年间,因为被花石纲逼得家破人亡,他与哥哥杨开远逃难出海,结果被异族俘虏成为了奴隶,因为一场瘟疫,他死里逃生反而获得自由之身。但还是没钱,他与哥哥甚至过上了抢粮的日子,但他并不想一辈子过奴隶的日子,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以现代人的数学计算本领成功做了折彦冲的军师,最后甚至当上了国师,开始了大宋王朝的征战史,改变天下。
  • 三国军神

    三国军神

    (新书《赵公子》已发布) 穿越东汉末年的陈旭,他的身份只是一介平民。在这个世家林立的时代,他本来只想让自己家人生活得更好。然而,天不遂人愿,被压迫的陈旭,最终愤然投奔注定失败的黄巾军,谱写出另外一段历史。在血与火的历练中,他由一个悲天悯人之辈,逐渐蜕变成为一代枭雄,以及战无不胜的军神。
  • 摄政大明

    摄政大明

    穿越了,变成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大贪官。百姓的咒骂、太子的敌视、清流的诋毁、权臣的排挤……还有一心想要卸磨杀驴的皇帝。环境很恶劣,前景很暗淡。本书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大唐平叛传(下)

    大唐平叛传(下)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本书以唐玄宗天宝年安禄山叛乱为背景,叙述了平叛战争中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书中除了以大手笔描写了千军万马拼力厮杀的恢弘场面,百十位出场的人物更是描写得活灵活现,显示出作者在历史、天文、地理、哲学、艺术及宗教等方面丰富的知识底蕴。大手笔、大气度、大时空在大历史背景下跃然纸上,最冲击思维的特色是作品主题立意高远,自始至终都在呼唤着人们淡失的爱心和良知,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思想。
  • 三国之蜀汉儒将

    三国之蜀汉儒将

    主角设定:穿越前为矿大篮球队皇牌球员,自幼练习太极拳,剑,枪。后经过锻炼,基本与与魏延,张辽同级,略逊于巅峰关羽,张飞,赵云;高于马岱,文聘。大局观比较擅长,但不至于算无遗策,更多是有神来之笔,奇思妙想。文采:身为穿越者,语文不太差。本文适度YY,不太过火。自己争霸雄心万丈太累,当诸葛亮劳心劳力也太累。与其如此,还不如当个儒将,没事就喝喝酒,写写诗。打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阴,迟早叫你喝我的洗脚水。曹操:“原来如此!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关羽:“有你在,我岂敢称武圣!”张飞:“好酒量!”刘备:“我一生识人无数,却看不透你,幸好我们不是敌人。”孙权:“没想到我江东是败在你的手里。”
热门推荐
  • 深度昏迷

    深度昏迷

    我是一名普通的银行柜员,某日接到了一笔陌生的汇款,随即卷入到一起连环谋杀案当中,死者包括大学生,富二代,房地产开发商,银行高管,以及保险推销员等,情节诡异蹊跷,场面恐怖血腥,我和刑警队长王满一起反复调查,险象环生,终于迫使真凶认罪伏法。
  • 本杰明·巴顿奇事(菲茨杰拉德中短篇小说选)

    本杰明·巴顿奇事(菲茨杰拉德中短篇小说选)

    小说集中的《本杰明·巴顿奇事》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大卫·芬奇执导, 凯特·布兰切特、布拉德·皮特主演。在这部小说集中,菲茨杰拉德塑造了一群在战后追求梦想而又梦想破灭的青年男女形象,其作品是诗人的敏感和戏剧家的想象力的结晶,是其艺术才能发挥至炉火纯青地步的产物。菲茨杰拉德的魅力来自于他清晰的叙述,优雅的文风,多姿多彩、点铁成金的遗词造句,这种风格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 前夫,放了我

    前夫,放了我

    她是名门淑女,沈家千金。他是刚刚飞出山窝的凤凰男。打从第一次见到秦放,沈晗之就被他给迷住了!从此便开始了万劫不复的死缠烂打生涯。而后来,他们竟然真的在一起了。她用她所有的资源帮他上位,让他们的小日子越过越好。可谁曾想,当他摇身变为豪门贵公子,就开始翻脸不认人。拿哥哥逼她。拿父亲逼她!拿整个家族逼她!逼她离婚,逼她离开,逼的她声名狼藉。等到她不敢在爱的时候,他却又在她的生活里阴魂不散。秦放:我不介意你恨我还是爱我,只是,你必须留在我身边。她说:我从来不缺男伴,如果秦部长有这个兴趣,我们不妨春宵一度。一个爱与守护的故事,无关报复和伤害。可偏偏,守护的方式必须是放弃。贴个小剧场以供YY:秦放站在父亲面前,郑重的,严肃的说:“爸,我会一切如您所愿,但是,我不会允许你伤害沈晗之,不管她是嫁人了,生了别人的孩子,又或者是恨我恨的想方设法的要置我于死地。我都不允许你伤害他。”这是秦放第一次把自己的感情表露于人前,也是徐思业第一次知道,原来,在秦放的世界里,沈晗之这三个字有如此的重要。
  • 诡道

    诡道

    林珊珊的男友张潇在深夜离奇死亡,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竟然是一堆十分不起眼的白色小虫,遂展开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叫顾明的年轻男子浮出了水面,然而,未等警方有所行动,凶杀案再度发生,林珊珊的好姐妹于芳咬舌自尽。案情一下变的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栏目中刊发的作家专辑、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等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领衔(开垦荒田的N种方式)》由百花洲杂志社所著,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晋王吕布传

    晋王吕布传

    他武勇盖世,骑马中赤兔,拥美女貂蝉,却命丧白门楼,堪称三国第一悲催;百世轮回,穿越重生,熊熊大火中,吕布无声咆哮,誓要改变命运;乱世,如期来临;吕布骑赤兔马,持方天画戟,豪情万丈,欲与当世枭雄们,一较长短,布武天下……………………………………………………………………………………………………………………【已百万字完本,新书《贩卖地球》,敬请关注收藏,谢谢!】
  • 阿达拉·勒内·纳契人

    阿达拉·勒内·纳契人

    法国的破落贵族子弟勒内离家出国,只身流落于北美洲,来到路易西安那的纳契部落的一个村子里,被德高望重的瞎眼老酋长夏克塔斯收为义子。夏克塔斯把自己年轻时与阿达拉相爱的曲折故事,讲述给勒内听。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卫氏风云

    卫氏风云

    汉武帝末年,虽然不再波澜壮阔,却是暗流涌动。随着大将军卫青的逝世,皇后卫子夫的失宠,曾经风光无限的卫家已经风光不再。卫风,长公主最溺爱的幼子,卫青寄托了最大希望而又最不放心的儿子,带着不知从何而来的奇思怪想,懵懵懂懂的闯入了这个充斥着阴谋与阳谋、卑鄙与高尚并存的世界。他是将卫氏推向败亡的深渊,还是重铸卫氏的辉煌?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