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7500000011

第11章 爱君笔底有烟霞(3)

我明白自己神经所能忍受限度。改造我,唯有三姐还在和我一起方有希望。欲致我疯狂到毁灭,方法简单,鼓励她离开我。

(1949年9月8日沈从文给丁玲的信)

1950年,一直在批判中饱受折磨的沈从文,生活中出现了一丝转机。组织上出于改造思想和帮助进步的目的,让他进入华北大学进修学习。他也确实得到了改造——他试图重新提笔创作,写一些革命小说,却是江郎才尽,笔下的文字再也不复往日神采。他手中的马良神笔,已经失去了魔力。

他是一个赤子,他从原始神秘的湘西走来,灵性的山水映照着他的心魂,他一派纯真地咏叹自然之神,歌颂大地和爱情,构筑原生态的精神宫宇。他的世界没有政治倾轧,只有自然野性和纯朴诗意。他笔下流淌的文字如山涧,如月辉,如笛音,是不经修饰的天籁。他曾经如此虔诚地热爱写作,即便他后来彻底放弃了这个梦想,他仍是现代作家中最勤勉、成书最多的一位。

“我和我的读者,都共同将近老去了。”他如此感喟着,他以为他的历史已经翻了页。孰料他的文字将会作为某种精神的遗存,成为全世界读者共有的文化财富。

他正式放下了写作,转而从事文物研究。上苍到底是公平的,关闭了一扇门,便向他敞开另一扇门。他潜心研究,几十年间著述颇丰,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学者和文物研究专家。也许他觉得,他只有在抚摸一只陶罐、一片绢帛时,才能让心绪宁静,才能从那些密致的纹路中顺着时光的丛林,找到久远的故乡。

后来,他侥幸躲过了“反右”,却在“文化大革命”来袭时,又一次成为批斗对象,被罚去打扫天安门边的女厕所。此时,他已经是年近七十的老人,每天“像摩挲一件青铜器那样摩挲每座马桶”。

1969年9月,张兆和在接受调查排除了地主成分后,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三个月后,沈从文也得到指令,将下放湖北。临行前,他在小而乱的房间整理杂物,二姐允和恰来看望,于是便有了《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中那个心酸动人的瞬间。

“莫走,二姐,你看!”

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像哭又像笑地对允和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脸上羞涩而温柔。

允和说:“我能看看吗?”

他把信放下来,又像给又像不给,把信放在胸前温一下,又把信塞在口袋里,手抓紧了再也舍不得拿出来。

他喃喃自语:“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信。”接着就吸溜吸溜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

这一刻,让人动容。彼时他心底涌起的是怎样的温柔和感慨,那些疼痛华美的青春年少,那些甜蜜忧伤的深情岁月,还有三三黑牡丹一样美丽娇俏的容颜……穿花叠影般在他眼前映现,却是流年中闪光的水滴,抓不住,一颗一颗,都流逝了。

下放到湖北,他却被安排在离兆和数十里之遥的双溪,看果园种蔬菜。营养不良加上年事已高,两人分处两地,却都是疾病缠身。无法相互照应,只能托书信叮咛。

自从他们相识,便是鸾笺长伴,鱼书不离,有书信的日子,是他们精神世界最富有的光阴。那时年少,满纸皆是迷乱深情;到了暮年白头,只有苦口婆心的叮咛、叮咛,诉不尽的叮咛之声。

1972年,病中的沈从文致信周恩来总理,希望回京治疗,并期盼用所剩不多的时光,完成他未竟的文物研究工作。得到总理的批复后,这年2月,71岁的老人终于回到了北京。

然而,回京后,这对暮年夫妇却有了隔阂。住处成了问题。多方协商未果,沈从文只能拖着衰老的病体,在窄小拥挤的屋子里整理著述,拼命工作。面对这缺乏秩序、烦闷混乱的生活,张兆和无法再像往日一般平和包容。为了缓和矛盾,也为能静心工作,沈从文从羊宜宾胡同搬到了东堂子胡同,一对老年夫妇,开始了分居生活。

直到1980年,沈从文所在的社科院分给他一套三十多平米的宿舍,才结束了老夫妻鹊桥相会的日子。

生活开始渐入佳境,他早期的文学作品也重回大众视野,尤其在海外影响日增。这年10月,应美国文学艺术界的邀请,在张兆和的陪伴下,沈从文在美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访问讲学。这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他们住在四妹充和家中,每日讲学会友,闲聊叙旧。晚岁,忽然变得从未有过的明快悠闲。

1982年5月,在黄永玉的建议下,沈从文回了一趟老家,回到了无数次在梦里幻里呼喊过的凤凰小城。俯视众生的神啊,是如此慈悲,在人生最后的旅程,他让赤子还乡,偿还这一生刻骨铭心的想念。古朴灵秀的湘西,豆绿的沱江和沅水,他祖先流血流汗的故乡,多少次,他顺着自己的笔墨,跟随“翠翠”、“柏子”和“夭夭”,回到这座山水古城,去返一返乡,去还一还魂。

只是,物换星移,故乡已不复旧颜色。他一点一点找寻着儿时印象,那飞来堂前的春燕,那被露珠濡湿的青石板,那门前的青山和绿树,依稀是年少相识,却又恍惚是它们的子孙,迎面相逢,难辨痕迹。他是真的老了。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后来,他终于在古调傩戏中,释放了他郁结已久的乡愁。

一天下午,城里十几位熟人带着锣鼓上院子唱“高腔”和“傩堂”。

头一句记得是“李三娘”,唢呐一响,从文表叔交着腿,双手置膝静穆起来。

“……不信……芳……春……厌、老、人……”

听到这里,他和另外几位朋友都哭了。眼镜里流满泪水,又滴在手背上。他仍然一动不动。

(黄永玉《这些忧郁的碎屑——回忆沈从文表叔》)

他哭得很动情,一生,就这样要走完了。他是一个有着烟绪愁怀的多情人,也是一个视功名利禄如尘土的简淡人。此生只有故土能让他魂牵梦萦,只有三三能让他倾心难离,他深爱他们。他所有的激情皆因他们而起,他笔下纯朴美丽的世界都是他们的化身。

从湘西回来不久,他便患了脑血栓,张兆和没日没夜守在他身边,当他的手和笔,做最贴心尽职的护工。渐渐地,他已意识不清,有时清醒有时模糊。儿子虎雏将他早年写的文章拿给他看,他已不记得是自己的,轻声笑着说:“写得好呐。”表侄黄永玉得到一块他十九岁那年写的碑文拓片,拿来给他看,他注视了好一会儿,静静地哭了。然而无论何时,他也不会错认了张兆和,一刻不见了她,便要一声一声地唤,等她飞快地回到他身旁,他才能安下心。

但他已等不及他的三三,他只能先她一步回到自然之神的身边。1988年5月10日晚8点,这位被传奇书写、也书写了传奇的湘西赤子,带着无法割舍的眷恋,像熟睡一般,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在他的告别仪式上,张兆和出奇地冷静,她对哭泣的亲友说:“不哭,他不喜欢人哭。”没有人比她更懂她的二哥。

就在这一年5月,瑞典文学院的例行会议上,经汉学家马悦然的力荐,已初步将沈从文推选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然而不久,马悦然惊讶地得知沈从文去世的消息。他打电话询问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沈从文先生到底是活着还是去世了?”对方却反问:“沈从文是谁?!”让人无语而崩溃。

许多年后,马悦然惋惜地告诉记者:“要是沈从文那个时候还活着,活到10月份就肯定会得奖。他的去世对我来说是最遗憾的事情。”

对年近八十的张兆和来说,二哥的离世,也一定是最遗憾的事吧?不,她不遗憾。人生自古谁无死,他只是先走一步而已。她只是哀痛,这痛沉在心底,却依然平静。她是个坚强的老太太,她比任何时候都更知道,她的余生,将为他而活。她迟走一步,就是要留下来,为他一生的轨迹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她用所剩不多的时间收集他的旧文,整理与他们有关的书信,编订出版他大量的著作。

她曾是《人民文学》的编辑,为无数作者看稿编稿;她也是著述有成的作家,只是为了沈二哥,她甘愿敛去光芒,躲在他身后做他的支撑,只留下模糊的背影。现在,轮到她编著爱人的文章了,她整日穿行在他的字里行间,嗅到了青葱年华的忧愁与芬芳。她仿佛又活到了从前,又回到了年少时,他给她写第一封情书,为她哭泣,为她憔悴,在回湘西的小舟上对着沅水,深情地呼唤她。

他为她写这样的情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也为她写这样的情话:望着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那时,他们多年轻啊。那明净的额头,清澈的眼眸,满把的青春,醉人的爱情……可是这一切,飞快地,走到了终点。

她终于倾注全部心血,为他织了一领华裘,作为送给他最后的礼物。1996年2月,《从文家书》在上海出版;2002年12月,32卷本《沈从文全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她心愿已了,可以追寻二哥而去了。2003年2月16日,一代闺秀张兆和,溘然长逝。

2007年5月,她的骨灰迁葬于湘西凤凰听涛山,那里,躺着她的亲人沈二哥。她陪着他,回到了血泪相依的家乡。

沈从文的墓碑是一块天然五彩石,墓碑正面是他自己的手书:“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张家四妹充和拟就的碑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对他一生最妥帖的总结。

沱江和沅水,一如往日长流不息。美丽的凤凰小城,如慈祥宽厚的母亲,敞开怀抱接纳了她远行倦归的孩子。听涛山下,长眠着一世眷侣,他们在风里的私语,是他多年前就写过的预言:

“应当还有一个世界让我们去生存,我们远远的走,向日头出处远远的走。”

“你不要牛,不要马,不要果园,不要田土,不要狐皮褂子同虎皮坐褥吗?”

“有了你我什么也不要了。你是一切:是光,是热,是泉水,是果子,是宇宙的万有。为了同你接近,我应当同这个世界离开……”

写他的情事,很是纠结。

人生百年,不过是马蹄得得后,一场尘起,一场烟灭。谁还记得谁曾在月下低吟,谁还记得谁——曾经为了谁,拈香独语的悲凄。逝水无情,都是宿命。

他却不同。他的一生全是密集的鼓点,每一声响,都是潮起。

一个浪漫多情、玉树临风的诗人,一个牵系着三个女人情感的男主角,一个向往飞翔最终在飞翔中殒命的追梦人——说他为诗而活,毋宁说他为爱而活。

他说:“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他痴顽起来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又像一缕初生的阳光,纯真得让人心疼。

我一厢情愿地以为,如果他只与张幼仪相伴终生,只将林徽因视作红颜知己,而陆小曼,根本不曾在他生命中出现……百年后归于沉寂,他也许远非现在意义上的徐志摩,但至少,他的一生,会从容许多。

黑白相片上的三个女子,温婉或矜持,已是前生旧影。她们每一个的气韵风情,都在眉眼间,凝成了心曲。平心而论,我更爱张幼仪的痴憨,和林徽因的淡定优雅。陆小曼的顾盼娇媚,不入我心,却入了诗人的心。

他的每一段情爱都是传奇,到头来,却只剩怅惘的叹息。他不爱的女人,为他生儿育女;他思慕的女人,聪慧地选择了退避;而他倾心热恋的女人,却让他在窘迫失望中疲于奔命。

生命的最后时分,他在上海与陆小曼吵完架,到云裳公司见了张幼仪,然后坐免费飞机赶赴林徽因在北京的讲演。似乎一切早已注定,为爱生为情死,情生情灭,都绕不开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他从曾经热恋的女人身边逃离,奔赴他思慕着的女人——也许再往后,将是一个故事的终结,和另一个故事的开始。但他此生的剧情,已戛然而止。在济南党家庄上空,随着一声巨响,他带着遗憾,飞离了人间。

也许一切兜兜转转,不过是注定的游戏。像是预言,他在《想飞》中曾写:“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

佛说:缘起即灭,缘生已空。他像一片云,偶尔投影在潋滟的波心,转瞬,又消灭了踪影。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同类推荐
  • 揭秘风水世家生死迷局:传古奇术

    揭秘风水世家生死迷局:传古奇术

    与《鬼吹灯》《盗墓笔记》并列四大盗墓奇书!彻底了解盗墓一派数千年的传承与秘密!在五行八卦中感悟天道,窥探人心!流传五百年年的神秘风水大阵,数十代人不断填补的诡秘坟场,几派风水世家传人之间的生死谜局,无数惊世骇俗的玄学秘法再现江湖…至于他忽然无师自通的风水相术,一想到为什么对那段回忆总是一片空白,他又倾向于祖坟好了。他也的确好好地勘测了一遍祖坟家族墓,让他头痛的是,表面上整块墓地杂乱无序,但如果以最高的祖坟为中心点,按卦位上离下坎左震右兑四正象画出四个区域分别按穴堪形,却又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或是大吉或是大凶。
  • 爱情的三部曲

    爱情的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作者所写的主要是人,是性格。他主要想用恋爱来表现一些人的性格。就如佩珠,她比前面的两个人进步多了。不过,《电》和《雨》不同,和《雾》更有差别。《电》的头绪很多,适合这个标题,的确像几股电光接连地在空中闪耀。短篇小说《雷》只是一个不小的插曲。故事发生的时间在《雨》和《电》之间。因为《电》里面的几个人物如慧、敏、明、碧、影都曾在《雷》里出现过,我现在就把《雷》放在《电》的前面。
  • 锦瑟

    锦瑟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
  • 传奇与惊悚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传奇与惊悚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在本卷传奇与惊悚的小说中,离奇现象或人物行为的不寻常将会强烈激发读者的惊奇、恐惧与战栗之情。在经历了所有被日常秩序埋没的非理性情绪之后,读者将感知理性思维所覆盖的一切混沌与漆黑,这些传奇与惊悚的情绪,在霹雳的刹那间将世界的真相、自由、本能、欲望与恐惧从另外一个角度向世人展示,人们于深渊的边缘处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世界与水边的自己。在中国当下“后严肃时期”的文学语境中,何为“否定性”、“自由”?传统在“被后现代”之后,“父权”是否遭遇了“亚文化”的冲击,他们之间是对峙、解体、还是妥协?游荡在“实在界”周围的恐惧是否真的令人战栗?
  •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在一次偶然当中,得到了两年前遇险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为了搭救落难的格兰特船长,格里那凡爵士自行组织旅行队,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一起踏上了寻找格兰特船长的旅程。他们穿过南美洲的草原,横贯澳洲内地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敢,战胜了无数艰险,终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热门推荐
  • 21世纪不是梦

    21世纪不是梦

    ,本书内容包括:我们的地球;时光之箭;世纪末的宣言;中国21世纪议程;大国;土地。发展的基础;倾听大地;话说五谷杂粮;流水,发展的源泉等
  • 天文探谜

    天文探谜

    本套全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小学生各科知识的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百科知识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
  • 侯门贵妻

    侯门贵妻

    “我虽为庶女,母亲也不必如此咄咄逼人,非要卖了我为妾!”“你应该感谢我,难不成要学你娘狗一样啃我丢下的屎,你至少可以吃骨头。”她豁然起身,双眼如利刃冰刀直射王妃,“我端木念青在此发誓,此生宁死不为妾!。”庶女为妾,天经地义,她却对着乾坤发誓有生之年绝不为妾,惹来众人嘲笑鄙夷。“她这一辈子嫁不出去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不愿!任人宰割,如狗求活,我不服!嫡母嫡妻宁有种乎?有一男子告诉她,非也。【片段一】“庶出就是没教养,也不知道谁惯的,村妇一般还敢问鼎侯府夫人头衔!”还没回嘴,她身子一软,被人打横抱起,男人阴冷回道:“我教的,我养的,我惯的,我许了头衔,你不服?”【片段二】“请问三小姐可许了人家?”某男跳了出来,大声嚷嚷:“哎呀,我的传家之宝呢?那可是送给我未来媳妇的啊,怎么不见了呢?对了,我好像把它送给谁了,送给谁了呢?”某女满头黑线,抬手,那玉扳指闪着几千瓦的亮光,众人哀叹,原来名花有主......某男得意一笑,知道就好。【片段三】某男与某黄花闺女的父亲密聊,某黄花闺女无耻地听了墙角。“岳父。”......她还未出阁......“那一天,她第一次入宫中毒,被我救了,我们有了肌肤之亲......”口水一呛,身子因为忍得厉害,不由得发起抖来。什么是肌肤之亲?PS【穿越,一对一,宠文,女强、种田】推荐新文:《退婚——傲骨嫡女》
  • 给自己点个赞

    给自己点个赞

    本书是一部超人气励志暖心文集,由豆瓣、人人、微博上最受关注的一批作者联合打造,数十万粉丝共同关注,超百万次点击量,共同探讨如何这复杂的世界里面对平凡的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才能够迎来更好的未来,屡次成为热门话题,被众多网友疯狂转发参与。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挺自己一辈子。网络人气作者治愈暖心文集,数十万粉丝共同关注,超百万次点击量,要相信,你是最好的自己。
  • 传奇道士修仙传

    传奇道士修仙传

    他是一名普通人。 他是一名传奇世界的疯狂游戏迷。 涛天机遇…… 他是一名拥有传奇世界道士技能的修仙者。 这是一段传奇的经历,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不一样的修仙世界,直指宇宙本源的修仙大道。 炼气、筑基、金丹、元婴、化神、大乘、渡劫、飞升。 仙界,真的是凌驾于现实宇宙之上的世界吗? 一切,都在这里……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在锦年时光里等你

    我在锦年时光里等你

    有生之年,在漫长的时光里能遇到他,却冷漠桀骜,是她觉得遇到过最幸运的事情,不管他是否忘了自己,也不管经历多少的困难,非顾辰不可。后来经过一段漫长的岁月之后深刻地明白,也要走到他的身边去。后来,有人问,锦年时光是什么?也许会有人告诉你,他俊美出尘,那是一个童话一般的地方,有甜美精致的甜点,有唯美的婚纱,这个世界上并不一定要非谁不可。因为她后来遇到了一个叫纪慕云的人,喜欢听客人讲故事。唯独对她,秦梦怜在年少的时候也曾说过,倾付了所有的温柔,给了她最好的“锦年时光”。如若你心中有爱或梦想,那里便是你心中最美好的锦年时光
  • 洪荒古传

    洪荒古传

    子会之时有混沌初劫,却是指盘古开天地。而此时丑会已终。丑会之时却是洪荒初劫之始,乃为飞禽走兽之争。现时却是寅会始,天地复归清明,万物皆有序。白蒙蒙之中露出一个幼小的身影。却是那血海之中的那个全身红色的幼童。他就是那道飞出的红光。只见他全身赤裸,身上毛发全无,一双乌黑的眼珠子转动了下。然后见他往地上一跪,拜了天地四方。起身看了下那四周,和无着片缕的周身,笑着摇了摇头。甩了甩了细小的胳膊,孩子露出遥远的思绪。沈平第一次见到妖怪倒是愣住了“你们是妖怪?”那老虎听了沈平的话也不反感,很自得的点了点头“我们是妖怪,小兄弟你刚化形不久吧?”洪荒永远神奇的天地,承载着我们永远的未知,让我一步步为大家揭开那迷一般的世界本书QQ群:116244155
  • 灵唤苍穹

    灵唤苍穹

    命运,以玩笑置我;世人,以冷眼视我;上天,却以沧桑赐我;我自何为?甘忍现状?或是,举手成刃,斗苍穹,武乾坤,吞星空,唤沧桑?
  • 巅峰

    巅峰

    真实而全面地记叙了新中国几代登山运动员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攀登数座海拔7000米以上山峰,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区挑战人类登山奇迹的感人故事和艰辛历程。时光如梭,虽然这些故事已成为历史,但那些聚焦在登山队员身上关于勇气、团结、力量、纯真、善良、美好、友爱、胸怀、梦想的感人故事,和其中闪耀着的人类因追求真善美而不屈不饶的思想光芒,却是需要我们永远传承、发扬的精神财富。尤其在当下,更具有诸多现实意义。一个人的历史,是一部心灵的成长史;一群人的历史,是一部民族不屈前进的奋斗史。《巅峰》描写的,正是一部群体挑战生命极限、回归真实自然、演绎人间大爱、集合理想信念的心灵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