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5100000007

第7章 横断山脉地带先秦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互动(4)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所谓“石棺葬文化”一词的学术内涵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可能采用石棺为葬,但它所反映出的文化面貌却有可能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很难用笼统的“石棺葬文化”这个术语来加以涵盖。因此,对这一术语或概念加以修正已是迟早的事情。但如果按照现在学术界约定俗成的理解,所谓“石棺葬文化”,主要是指以四川西部岷江上游石棺葬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如果基于这一认识来加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与之相似的一些考古学文化因素的确可以从横断山脉地带不断发现。

笔者在前文中对不同地域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石棺葬作过简略的分析,认为它们很有可能都是在各地独立起源发展起来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认的另一个事实是:进入到青铜或早期铁器时代之后,横断山脉地带使用石棺葬俗的这些古代民族之间发生的相互交流与互动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史前新石器时代。在不同地域但大体相同时期的石棺葬中,出现了更多相似的文化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双耳陶罐和青铜双环首式短剑、“山字格”铜柄铁剑、铜泡饰、铜牌饰等具有浓厚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点的器物在石棺葬中的频繁出现。以石棺葬中出土的双耳陶罐为例,在横断山脉的不同流域都有出土,虽然形制各异,质地也各有优劣,但却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性的因素,如:带有宽边的大耳,耳部的一端连接罐口,另一端在其腰、腹间;罐腹多饰螺旋纹,有的在螺旋纹中附有凸起的乳钉纹等等。这些现象表明,晚期的石棺葬与早期石棺葬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考古学文化间的交流明显加强了,原先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石棺葬文化,一方面保持着自身的发展体系,另一方面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展开,彼此之间通过交流与融合产生了更多的共性。在这种表象后面所隐藏的,应当是不同的古代民族之间所具有的远程迁徙移动能力的不断加强;而这种迁徙移动的主要通道和走廊,从“石棺葬文化”的分布与文化特征上来看,则主要应当是在横断山脉地带。

三先秦两汉时期横断山脉地带承担考古学

文化交流互动的主体民族集团利用考古学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与之可能相关联的古代民族,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因为考古学文化的背后,都隐含着古代人类的活动;而每一支考古学文化,总是历史上由某一个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但在具体实践上,这种研究模式也有其相当的局限性。如同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一些古代和近代民族都比较复杂的地区,一种文化的特征往往会出现在几个相近的民族中(如族源或分布区域相近等);同样,几种文化特征又可能集中在人口众多、分布范围较广的一个民族中。另外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文化遗物暂时找不到它们的主人,也有的古代民族又难以确定其文化内容。”(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页377,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因此,要用考古材料来确定古代民族的族源、族系,必须十分谨慎。就目前材料来看,要将《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记载的横断山脉地带的西南古代民族一一与迄今为止所掌握的考古材料相互对应,显然还不具备足够的条件。但是,如果将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结合起来,再联系考古材料的特征及其分布的地域范围加以考察,笔者认为,从中寻找到一些主体性的民族集团(或者借用现当民族学的术语将其称之为“语族”或“语支”)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这里,首先应当提到的是来自甘青高原的氐羌系统的民族集团。如前所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甘青地区以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等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因素,便已经不断开始进入到横断山脉地带。约在公元前五至前三世纪,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发生了历史上的大规模迁徙活动。由于当时匈奴的入侵,使原居于甘青高原的氐羌系民族或被匈奴所征服,或流离失散,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沿着横断山脉河谷地带南迁至西南地区。由于氐羌系统民族集团的南迁,从而在考古学文化中出现了诸如“石棺葬文化”这样一些西北甘青地区考古文化因素的观点,这在以往学术界曾经是一种占主流的意见。从本文所归纳的不同时期横断山脉地带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分析来看,笔者认为这一观点至今也仍然难以从根本上加以动摇和否定,古代氐羌系统的游牧民族集团,应当是横断山脉地带承担考古学文化间交流互动的最为重要的主体民族集团之一。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氐羌系统的游牧民族集团自身的分布地域辽阔,支系极其复杂,南迁入横断山脉的时间、迁徙的河谷及路线也各不相同,所以反映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往往也各有异同。如在所谓“六江流域”不同河谷通道中出现的石棺葬文化因素既具有某些共性,也具有某些特性。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石棺葬文化中的双耳陶罐,它们在保持其来自西北高原甘青考古学文化主体因素的同时,往往又产生出各个支系不同的变异性特点,这是今后考古学界应当加以更多注意和进一步分析的一个课题(在2003年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笔者已看到刘弘先生拟定的有关西南地区出土双耳陶罐研究的论文提纲,期待其进一步的成果问世。)。四川和云南的一些考古学者认为川西和滇西北高原的石棺葬多系氐羌系“白狼”人的遗存,还有意见将今四川西部盐源、木里和云南丽江、宁蒗等地的“摩沙夷”也归入南迁的氐羌系民族的一支,认为其也是行石棺葬的民族,后来成为纳西族的先民(童恩正:《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4期;张增祺:《“摩沙”源流考略》,《中国西南民族考古》,页87,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这些意见均可备一说。

另一个民族集团应当是本身就生活在横断山区的土著民族集团,这些民族集团由于自身的扩张,也有过从北向南或者从南向北的迁徙移动,因此其中的一些支系很容易与南迁的氐羌系民族混为一谈,这是尤其需要加以认真分析的。如居住在澜沧江流域的“昆明”(后由澜沧江流域迁入洱海区域),因其早期以畜牧业为主,也是过着“随畜迁徙,毋常处”的游牧生活,所以以日本学者白鸟芳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昆明”当是从甘青南迁的氐羌系民族(白鸟芳郎:《石寨山文化的承担者》,朱桂昌译,原载《石棚》第10号,1976年,译文载云南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译丛》。)。但云南学者张增祺先生认为,“其实,澜沧江河谷的‘昆明蛮’并非甘青高原的古羌人,而是云南的土著民族”(张增祺:《“昆明”说》,《云南文物》总12期,1982年。),他进一步解释其与古羌人的区别在于:

他们虽说“随畜迁徙,毋常处”,但其放牧方式和“所居无常,依随草木”的古羌人不同。前者是根据横断山脉气候和动、植物均作垂直分布的特点,每逢春、夏间将畜群赶至气候凉爽的山区或半山区,秋冬季又回到温暖的河谷地带……他们并不是和古羌人一样“依随水草”而“毋常处”,而是根据气候变化,不断更换他们的放牧场所(张增祺:《洱海区域的古代民族与文化》,《中国西南民族考古》,页189,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对于这些早年便生活在横断山区的土著民族集团,近年来也有学者依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史书中有关西南古代民族的记载,将其冠以“夷系民族”的称呼加以区别(蒙默:《西南民族研究论集》,页169,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如《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嶲曰笮,蜀曰邛,皆夷种也。”《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侯王,如汶山、汉嘉夷也。”

笔者认为,这类夷系民族与南下的氐羌系民族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迁徙移动方向并不像后者那样有着比较固定的南下路线,而是向着四面八方迁徙。以“夷系民族”中的“昆明蛮”为例,早在青铜时代,他们便不断向四周扩张:向北的一支沿澜沧江河谷向滇西北延伸;向南的一支则沿澜沧江而下,很可能已到达横断山脉的南端;而向东的一支则有可能进入到洱海区域(张增祺:《“昆明”说》,《云南文物》总12期,1982年。)。反映在考古学文化上,他们一方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青铜器,如铜鼓、铜锄、有肩铜斧(钺)等,另一方面随着与南下的氐羌系及其他北方草原民族的接触、交流与互动,也出现了诸如山字形格青铜剑、触角式青铜短剑等具有明显北方草原文化色彩的青铜兵器。

第三个在横断山脉地带起过重要作用的主体民族集团笔者认为其或可称为“胡系民族集团”。在先秦两汉时期,他们主要是指“起源于北方沙漠草原地区一些游牧部落而言,主要是指匈奴、东胡(乌桓、鲜卑)而言,先秦之时,也往往称北狄”(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0年1期。)。位于横断山脉北端的甘青地区,在秦汉时期由于受匈奴压迫,大月氏西迁,其余部进入南山,有的来到青海湟中,称为小月氏,与羌人杂处,深受羌人文化的影响,故有“月氏胡”、“湟中胡”等别称。俞伟超先生指出,据两汉书的记载,大概还有一支匈奴的别部,被称为“卢水胡”者,也曾到达青海湟中(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0年1期。)。《华阳国志》记载,当时四川西部的汶山郡“东接蜀郡,南接汉嘉,西接凉州酒泉,北接阴平。有六夷、羌胡、羌虏、白兰峒、九种之戎”(《华阳国志?蜀志》。)。《后汉书?冉駹夷传》载:汶山之地“其西又有三河、槃于虏、黄石、北地卢水胡”。稍晚的三国西晋时期,据《华阳国志?刘后主志》记载,“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徙之繁县”。又《华阳国志?大同志》也记载,晋泰始十年(274),“汶山白马胡恣纵,掠诸种”,典学从事蜀郡何旅称这一事件为“今胡夷相残,戎虏之常,未为大患”,这里所称的“胡”与“夷”,当属不同的民族。其后,当晋刺史皇甫晏将兴兵讨伐汶山白马胡之时,“胡康水子烧香言军出必败”,由此可见在汉晋时期,与岷江上游相接的西北地区已有大量“胡系民族”存在,他们不仅与当地的“夷系民族”常有争端,而且其中一部分胡人还可能迁入到汉族地区,与汉族人士相亲近。从上述文献资料推测,这些“胡系民族”最初进入到岷江上游的时代,还应早于这一时期。从考古材料上来看,在岷江上游牟托一号石棺墓中,除出土有巴蜀、中原系统的青铜器外,也出现了明显具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一些器物,如三叉格铜柄铁剑、剑茎首部折向一侧的铜剑、铜联珠饰等。宋治民先生将其归入到属于“胡系民族”的“戎狄”文化当中(宋治民:《四川牟托1号石棺墓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这是很有眼光的。

云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出现的大量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其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也应当是由这些“胡系民族”集团传播而来。至于通过北方“胡系民族”为中介、通过横断山脉这条“民族走廊”带来更为遥远的中亚、西亚文化因素这种可能性,从笔者前面所分析的带柄铜镜、双环首青铜短剑等个案研究的结果来看,也是不能完全排除的。只是囿于目前考古材料还十分有限,我们还难以勾勒出这种文化传播、影响与互动的具体轮廓而已。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横断山脉地带从考古学文化上反映出,这里既有从当地从史前时代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及其文化,也有不同时期通过与西北、西南不同民族集团之间的交流互动遗留下来的众多考古遗存。这种交流与互动的关系,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它们很可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的河谷交通路线、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与规模,如同波浪式的向前不断推进的。由于考古材料本身的局限性,我们能够从中窥见的,仅仅是一些历史残留的碎片而已。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些残片,也仍然能够从中折射出这个区域历史上曾经出演过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移动与融合交流场面的浮光掠影。近代意义上的“藏彝民族走廊”,正是在这条千百年前便已经由各族先民早已凿通的传统通道的基础之上才最终得以形成的。

而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正是通过先秦两汉以来包括横断山脉地带在内的历史通道,西南地区沟通了与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尤其是以西域的联系与交往。司马迁笔下所记载的汉武帝“凿通西域”之举之所以要将重点之一放在对打通“西南夷道”的经略之上,很显然,在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眼中,已经充分注意到当时被一般人视为“华夏边缘”的不毛之地所具有的战略价值与实际意义。汉晋以后西南与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交往,也基本上离不开这条重要的孔道。

同类推荐
  • 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

    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讲述古代青少年成才的众多实例,分析其成长背景、良师益友的熏陶、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的内因。《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鼓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付出勤奋持久的努力。
  •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本书对“月球真相”及“外星生命踪迹”提出的大胆科学猜想,将向您揭开隐藏在神话、甲骨文、远古遗址中的外星人踪迹,并道出美国宇航局“突然终止”登月计划背后的真实原因。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如果有人问:阴历和阳历是怎么来的?篮球队中为什么没有1、2、3号队员?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的枫叶为何会变红?为什么日食发生在初一而不是十五?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如果不是,那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您能答得出来吗?也许您已经发现,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您所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本书内容广泛,涵盖文学艺术、科举教育、官政典制、科技发明、风俗礼仪、衣食起居、节日节气、天文历法、宗教哲学、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建筑园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观、历史军事、政治经济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热门推荐
  • 待人处世的学问

    待人处世的学问

    待人处世是一门学问,它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待人处世的好坏常常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一个不懂待人处世学问的人,一定会被各种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所困扰。只要你掌握了这门学问,你一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处世高手。 本书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全面论述了如何待人处世,如何赞美别人、拒绝别人,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做到以情动人等等。如果你深入了解了本书中所罗列的待人处世的技巧,那些摆在你面前的看似棘手的待人处世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你在以后的日子里,灵活运用了这些技巧,那么在追求成功人生的道路上,就会顺风而行。
  • 重生之终于等到你

    重生之终于等到你

    上辈子赵媚儿执迷不悟,没能珍惜眼前人,撒手人寰之际,她告诉自己如果上天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一定掌握幸福。纳尼……她真的重生了。老天一定是舍不得让她红颜薄命,舍不得秦盛楠这么好的男人落到小三手里,才让她生后复生!重生后,她弥补前世过错,潜心做人,夺回老公,惩治小三……
  • 大话貂蝉:忠告女人如何获取一生的幸福

    大话貂蝉:忠告女人如何获取一生的幸福

    作为一个女人,怎样抓信男人的心?怎样经营好自己的婚姻?怎样做人做事?怎样展现自己的魅力?本书紧密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通过大话貂蝉的故事以及她与甘夫人、小乔等人的交谈娓娓道来。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多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一个女人如何去做,才能获取一生幸福”这一永恒主题。
  • 憨妃好有种:王,给本宫跪下

    憨妃好有种:王,给本宫跪下

    老天,她是有多倒霉,竟然被来自古代的前世女鬼缠身,要她穿越回去改命重生?只是,为嘛让她一穿越就惹来了大麻烦,居然压坏了太子的命根子!皇上大发雷霆的要斩了她,皇后好心求情,结果却是要她带着那个病怏怏的太子四处求医问药,直到太子身体复原,能够肩负起传宗接代的责任,否则她就等着上刀山下油锅!好吧好吧,好死不如赖活着,反正她一个弱女子插翅难飞皇后的掌心,只是皇后你也不用背后放冷箭吧…等等,太子,你干嘛呢?就算你要试试看你那方面的能力恢复了没有,也不用半夜三更爬上我的床,拿我开刀吧!停停停,再动手,别怪姐不客气,直接让你当太监!什么,什么,你说你不怕!汗,亲亲大叔,救命!太子要吃人了……
  • 蚯蚓

    蚯蚓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梦醒时分(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梦醒时分(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穿越之罪女去种田

    穿越之罪女去种田

    她不过睡了一觉而已,怎么会被穿越大神选中啊,要穿越也就算了,凭啥别人都是皇后王妃,她却穿越成一介罪臣?最惨的是刚穿越过来就遇到抄家,神马?身为罪臣之女,要被流放?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个穿越女在古代跟人谈恋爱,共奔小康的故事!
  • 女人独自上路

    女人独自上路

    燕燕的这些文字,既娟秀,义透出刚劲来;既有细腻的抒情笔触,又有理性的顿悟;既有从自已深切感受到的困顿乃至痛苦中,流露出的淡淡的悲凉,同时又足那样坪阔明朗,充溢着作者对生活永不更改的浓烈的热爱和激情。这此文字里,没有的是:媚俗和虚伪。
  • 技术信息篇(农民十万个怎么做)

    技术信息篇(农民十万个怎么做)

    本书立足于最大限度满足农民朋友对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的现实需求,内容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如何运用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农业科技知识;二是如何选择和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渠道、形式等;三是如何获得和利用农业信息,做出正确决策, 降低农业经营成本与风险,提升农民对市场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