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5100000006

第6章 横断山脉地带先秦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互动(3)

位于横断山脉中部的云南剑川鳌凤山古墓墓葬形制也为竖穴土坑墓,但却多挖在岩石上。葬式有单人葬和合葬。发掘者注意到:“值得注意的是,M26、72、81、126、145、42、19墓主脚端,各有凌乱的人骨一堆,能鉴别的有头骨、肢骨、肋骨、盆骨、牙齿等碎片。这种情况与晋宁石寨山M8、21和江川李家山M2、11相同。”(阚勇等:《云南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2期。)此外,墓地中共计有20座单人墓葬为“二次葬”,人骨不全,仅有头骨、肢骨、肋骨等。其中尤其是两座被称之为“肢解葬”的墓葬与黄河上游的葬式相同。其中一座为M134,死者系青年女性,“下肢从膝关节处肢解,胫骨置于股骨。上肢从肘关节处肢解,桡骨、尺骨置于头部”;另一座M203死者系成年女性,“下肢从膝关节处肢解,胫骨置于股骨。上肢从肘关节处肢解,桡骨、尺骨置于胸部”。此外,M54则为一座青年男性的墓葬,系无头直肢葬。该墓地的合葬墓中有俯身直肢葬与堆骨合葬、侧身断肢与堆骨合葬等葬式。根据上述考古现象,墓地的发掘者已经相当敏锐地观察到:“鳌凤山土坑墓同甘青青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其中的双耳陶罐、随葬猪下颌骨、男女合葬等习俗外,“各种不同葬式,如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合葬和二次葬等亦与齐家文化几乎完全相同。鳌凤山土坑墓的解肢葬与齐家文化的身首分离葬俗(秦魏家M60)似有同样含义”(阚勇等:《云南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2期。)。

如同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甘青地区的这种特殊的葬俗是“不分性别,也不分贫富”的(李国林、卢耀光:《卡约文化的葬式》,《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1年3期。),这就意味着它应当是一种与某一民族有关的特殊埋葬习俗。俞伟超先生也曾经提出:“卡约墓却以乱骨葬、特别是上身扰乱、包括砍头的乱骨葬为特色,但也有少量俯身葬和屈肢葬;当然,仰身直肢葬的数量也占相当比例,这显然是继承了湟中地区的齐家文化而来的。……如果从葬式的变化过程来看,似可认为屈肢葬和乱骨葬本来都是起源于甘青地区原始文化的一种葬俗。”(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0年1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葬俗与甘青地区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同前文所引述,才有学者明确提出这应当“是一种羌人的葬俗”。横断山脉地带史前文化中出现的这些与之相似的文化因素,显然是受其影响所致,与古代羌系民族的南迁很可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青铜与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末周初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横断山脉地带的土著民族开始进入青铜与早期铁器时代。金属器的使用标志着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和与自然力相抗争的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远程迁徙活动较之史前时代也大规模地展开。考古材料反映出,这个时期沿着横断山脉的高山河谷,来自北方的诸多文化因素相继出现在西南地区。在中国考古学界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张增祺先生,他在《云南青铜时代的“动物纹”牌饰及北方草原文化遗物》一文中曾经提出一种观点,认为云南青铜文化中发现了不少来自北方草原文化的遗物,其中包括:动物纹牌饰、双环首青铜短剑、曲柄青铜短剑、弧背青铜刀、“卧马纹”装饰品、立鹿、马饰、带柄铜饰(镜)、金珠与金饰片、双耳陶罐、“和田玉”、有翼虎银带扣、狮身人面形图案、蚀花肉红石髓珠、琉璃珠、铜啄式兵器等。这些文化因素的来源,“有一部分来自斯基泰文化,有的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遗物,还有一部分是受了以上两种文化的影响,由当地民族改制和创新的”(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第十三章,页201—227,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笔者曾经对上述遗物中的带柄铜镜和双环首青铜短剑作过一些专题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遗物均有可能是通过横断山脉地带由北方草原甚至更为遥远的中亚一带传播到了西南地区,从而支持张增祺先生所提出的论点(虽然目前还难以肯定这种文化的传播者一定是“斯基泰文化”)。下面对笔者的研究结论择要加以说明:

(一)关于带柄铜镜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带柄铜镜主要发现在我国新疆、西藏、川西北、滇西高原地区(近来有材料表明,战国时代长城地带的墓葬中,也曾发现过本文所述的B型带柄铜镜,参见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A型:圆板形镜面,镜背素面无纹,镜体下缘带一长条形的手柄,其特点是镜面与手柄之间无明显的界线,乃一次性合铸而成。镜柄的末端多有一穿孔,形状各异。如新疆轮台群巴克一号墓地第34号墓出土的带柄镜、群巴克二号墓地第4号墓出土的带柄镜、新疆新源铁木里克第6号墓出土的带柄镜等都属于此类型。

B型:圆板形镜面,镜背素面无纹,在镜体下缘稍有凸起,在凸起部分带有穿孔,估计可能是用来铆接镜柄的。如新疆新源巩乃斯种羊场第5号墓出土的一面带柄镜,镜体的下缘正中凸起,上有三个穿孔,中间的孔径略大,直径0.7厘米,两边的孔略小,直径0.2厘米,其中一孔满是铁锈,疑为铆钉,可能出土时镜柄已经脱落不存。另外如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二号墓地第6号墓出土的一面铜镜(原简报称之为“铜牌”)边缘凸出,上有一穿孔;新疆吐鲁番艾丁湖出土的一面铜镜一侧的边缘上有三个小穿孔,很可能原来系用于固定镜柄的,后来镜柄锈蚀脱落,只残存这些小孔。从镜柄易为锈蚀脱落这一点推测,此型铜镜当时所安装的可能都是铁质手柄。

C型:圆板形镜面,下带一短柄。与上述两型铜镜不同之处在于镜柄与镜背更富于变化。其中如西藏曲贡石室墓地出土的带柄镜,圆板形镜面下接一铁手柄。云南德钦永芝墓地中出土的一面带柄镜,镜面圆形,镜面的下缘有一略呈扁圆形的柄座,下接一短柄,柄的横截面呈方形,柄座上面有复杂的纹饰。云南祥云县检村一号墓出土的一面带柄镜,镜面呈圆盘状,下缘接一方銎短柄。四川茂汶县别立、勒石村石棺墓中出土的带柄镜呈圆板形,镜下缘带一短柄,圆形銎,镜背面饰有几何形的纹饰图案。四川荥经县烈太公社自强大队砖瓦厂土坑墓中出土的带柄镜带一短柄,柄上有穿孔,镜背上饰有太阳纹、鱼纹、马纹及几何形等纹饰。

笔者的初步研究结论为:“仅就现有的材料而言,可以勾勒出这种带柄铜镜传播的大致走向:从中亚一带进入到塔里木盆地边缘,进而沿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传入西藏的西部地区,再通过青藏高原沿横断山脉河谷进入到四川西北与滇西高原地区,恰好形成一条状如半月的传播带。而最先传入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可能主要为A型与B型带柄镜——这也是中亚一带最为常见的镜型;进入西藏与云南、四川境内之后,在形制上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出现了C型带柄镜,这种镜型从目前所知的材料来看很有可能与当地原有的青铜文化之间有了一定程度的交融。”(霍巍:《再论西藏带柄铜镜的相关问题》,《考古》1997年11期。)

(二)关于双环首青铜短剑

双圆饼形剑首的青铜短剑,在中国西南地区过去曾多有发现。最早注意到这类考古材料的是长期从事西南地区民族考古的汪宁生教授,他指出:“我国从内蒙古到辽东半岛、南至长城一线的广大北方地区发现的青铜器,别具风格,它们和远在云贵高原上的石寨山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北方青铜器中一些典型器物,在石寨山文云南、四川出土的部分带柄镜与形器

1.德钦永芝2.祥云检讨3.宁蒗大兴4、5.茂汶

别立勒石6.荥经烈太7.甘孜巴塘8.楚雄万家坝

化中仍可找到痕迹。内蒙古、河北一带发现一种青铜短剑,剑首作双圆圈状或饰双圈纹,过去称‘鄂尔多斯式剑’,这种剑在永胜九龙潭曾发现多件。”(汪宁生:《试论石寨山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后来,童恩正教授在《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一文中,将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剑分为“巴蜀系统”与“西南夷系统”两大体系,提出在“西南夷系统”的云南洱海地区曾出土过一类青铜剑,“茎端作双圆饼状,此式剑不见于中原地区,在西南其他地区亦未发现,但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所谓‘鄂尔多斯式铜剑’中则有与之相似者”(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2期。)。其后,在他的另一篇颇有影响的论文《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一文中又再次引证道:“(云南)德钦纳古所出茎首作双圆饼形的短剑,是长城以北战国时代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高浜秀《鄂尔多斯青铜短剑的型式分类》一文中的FⅠ式、FⅡ式、GⅡ式、GⅢ式均属此类。”(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就目前材料来看,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此类青铜短剑的地点主要有:四川凉山盐源县境内有过出土这类青铜短剑,发现地点为盐源县干海,现收藏于四川省凉山州博物馆。笔者曾观察过其中的两柄,一柄编号为A135号,短剑为直刃剑,柄端各有一呈涡状的圆饼形饰,剑茎的格与剑首部的纹饰用连珠纹连缀成三角形纹样,在三角形的外周同样饰以一周小圆点组成的连珠纹。另一柄编号为A91号,除柄的格首部稍狭外,与前者形制别无二致(此系笔者赴西昌考察期间,蒙凉山州博物馆刘弘馆长厚意提供的资料。据刘弘同志见告,西昌盐源境内近年来发现的此类青铜短剑总数已达二十多柄,资料有待公布。)。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远在西藏最西部的札达县皮央村墓地中,也曾出土过一柄与四川盐源所出极为相似的青铜短剑,这两个地点发现的青铜短剑的形制、纹饰和风格如出一辙,如果不加以仔细辨识,很难区分(四川大学考古学系等:《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6期。)。

出土这类青铜短剑较多的另一个地点是滇西北高原,可举下述几例为代表:滇西北德钦县纳古石棺葬采集到的一柄青铜短剑为长三角形,中起圆柱形脊,下端饰以三角形纹,无格,茎扁平,茎首作双圆饼形(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县纳古石棺葬》,《考古》1983年3期。);云南剑川鳌凤山墓葬出土的Ⅰ型剑,茎较扁平,上饰圆圈纹或回形纹,无格,茎首作双圆饼形,剑身呈长三角形,柱脊,后端饰三角形纹(阚勇等:《云南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2期。);滇西洱海地区永胜县金官区在修建龙潭水库时,曾出土这类双圆柄首剑25件,这是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参见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纳古石棺墓》注释4,《考古》1983年3期。),据描述,其茎部为扁平的长条形,其上布满同心圆纹,茎首作成双圆饼形,内有同心圆纹线;云南西北部宁蒗县大兴镇古墓葬M5近棺顶处的填土中曾发掘出土过一柄铜柄铁剑,形制也为双圆饼首,但与上述各例不同之处在于其一为铜柄铁剑,其二柄作镂孔纽辫状,无格(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宁蒗县大兴镇古墓葬》,《考古》1983年3期。)。此外,据张增祺先生介绍,云南陆良县板桥一带也曾发现过这种双圆饼形首的铜剑,器型和云南传统的青铜短剑不同(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页206,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关于这类青铜短剑的来源,显然是来自北方草原地带,从其在西南地区的分布情况推测,极有可能同前文所述的带柄铜镜一样,也是通过横断山脉走廊从青藏高原或西北地区传入到川西和滇西北高原的。

(三)“石棺葬文化”中的共同文化因素

同类推荐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本书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 中华美德3

    中华美德3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惊鸿一瞥

    惊鸿一瞥

    这片曾被儒教文化遗漏了的土地,为你深入了解西部打开沉重的大门。,她恣意挥洒着无穷无尽的欲望与渴求……著名作家高建群,在雀跃。还历史以本貌,建言,饱受风吹雨打,干旱饥馑,在呼嚎,给政府决策部门以提醒,在欢笑,在悲泣,给西部“淘金者”以建议,以《最后一个匈奴》式的历史感与洞察力,还现实以真实。为中国西部大开发鼓呼,以一个文人的视角,撩开中国西部神秘的面纱
热门推荐
  • 佛王妃

    佛王妃

    隐忍如他,却愿为了她锋芒毕露,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疏离如他,却将真心附上,怜她、惜她、宠她;冷静如他,却敢为了她与天地为敌,冒天下不韪;多虑如他,却相信她说的每一句话,不疑有它…佛王:江山为聘佛为媒,待我长发及腰,孩儿她娘,你嫁我可好?乐璇坦然浅笑,既然倾心已付,陪他打个江山当嫁妆又有何难!◆◇◆◇◆◇◆◇◆◇◆◇◆◇◆◇◆◇◆◇◆◇◆◇【片段排队梳头篇】乐璇睡眼朦胧地睁开眼睛,大吼一声:“你们三个,赶紧给我起床,一分钟内排排坐好等我给你们梳头,否则就都给我披散着头发去见人!”“娘,我要梳双环髻!”某女包子乖乖坐好。“娘,我要梳总角!”某男包子眼睛还闭着。“我…梳顺扎上就好!”玄凌珏冲乐璇浅笑,还俗最快乐的事儿就是等着媳妇给梳头!“好!”乐璇一通捯饬,两包子兴高采烈地离开,玄凌珏望着镜中的自己,脸色比酸菜还青:“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双环髻出现在我头上算怎么回事?”【片段熊孩子篇】某女送某男出征,没有依依惜别,没有哭哭啼啼,有的却只是威胁:“必须凯旋归来,否则我立马带着你的儿子闺女改嫁!”旁边的某小包子顿时眼睛放光,可以换爹爹了么?那他可得好好筹划!“四皇叔跟娘亲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可惜脾气太臭!”“十四皇叔年富力强,统领千军万马!”“可惜不解风情!”“八皇叔重情重义,家里金银无数!”“可惜弱不禁风!”“西陵国新帝位高权重,真心真意!”“弟!”一直唱反调的某女包子鼓脸,“他虽然老了点儿,不过是本小姐看上的,管他是娘亲的初恋还是同类,谁也别想跟我抢!”【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身心干净,文风偏正,但也不缺狗血欢脱。】
  • 斗行世界

    斗行世界

    帅林,斗气大陆一名蝼蚁!但是蝼蚁却有蝼蚁的梦、他只想以自己看似弱小的身躯撑起一片天……让爱他的和他爱的人、关心他的和他关心的人不受一丝伤害。让温情与和谐充满整个大陆、以灵魂和斗气实现梦想。激情与温情,亲情与友情并存……一起来见证帅林的激情励志之旅斗行世界!
  • 人血雪糕

    人血雪糕

    相隔不到一个月,西京师范大学一个又一个女生失踪。每一个女生都有着雪白的肌肤,尖尖的下巴,笑起来像一汪泉水。有人看见她们都是在傍晚时分穿着件火红的羽绒服满脸不高兴地走出了校门,然后,就像一团火熄灭在黑暗里,没有人知道她们去了哪里…(内容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女人成大事必备的九种资质

    女人成大事必备的九种资质

    在当今这个时代,生为女人,就要活出女人的价值。女人不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大家闺秀;不再是弱不禁风,羞涩万千的小家碧玉;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需要人同情、怜悯的对象。女人是一个独立意义上的人,拥有和男人一样聪明睿智的头脑,拥有改变自我、改变生活的能力。换句话来说,就是女人照样能成大事,照样可以令人刮目相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宠儿。
  • 江河秘闻录:长江诡话

    江河秘闻录:长江诡话

    长江,比黄河更神秘的母亲河。蛊术,赶尸,过阴……无不诞生流传于长江流域。祝融官,长江秘密的守护者,一个传承千年的隐秘组织,和一个从不公开的惊天秘闻,中国最神秘的“有关部门”。一场诡异的中毒事件,将江淼牵扯进迷离的漩涡。无数江湖奇人,匪夷所思的事件背后,都隐藏着难以置信的真相!数不清的暗地交锋,道不尽的上古秘辛,都围绕着神秘的长江展开……
  • 重生嫡女:指腹为婚

    重生嫡女:指腹为婚

    上一世,她是不谙世事的学士府嫡女,轻信她人;落得被姐妹陷害,相公背叛,众人欺辱!最后和自己的骨肉被沉塘而死……这一世,卷土重来,将一切汹涌暗潮尽收眼底。将一切异己,一网打尽,将一切恩仇,一次算清!弃渣男,觅良婿,许自己一世情深……
  • 智慧修身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智慧修身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本书内容包括提高自身素质、打造完美个性、微笑的永恒魅力、好个性助你成功、富有内涵的秘诀等共8部分内容。
  • 午夜撞见狄更斯

    午夜撞见狄更斯

    “狄式”惊悚悬疑小说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心脏骤然紧绷,更有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在一个个看似怪异荒诞的故事背后,深藏着社会中的荒谬和冷漠,也隐含了人性中的贪婪与险恶,当然也有世界上的真挚、善良和温情。
  • 阿月

    阿月

    阿月七岁前的生活一直很安稳。虽然出身寒门,可父慈母爱,日子平淡和睦。有一天,一个老人推开门扉,自称是她的祖父——当朝大将军。又有一天,亲娘告诉她:“穿越大神来寻,娘要回去了。”阿月大雾,这日子好像要翻天覆地了。简而言之,这是一篇无忧少女宅门记。
  • 全能召唤师:废柴小小姐

    全能召唤师:废柴小小姐

    他为复仇而生,美艳绝伦的一笑:“抢婚,从未为过自己,这次我想为自己争一争,跟我走,我许你一世安好。他精通占卜星相、五行八卦等异术,妄想带走我妻子“你们够了。要么死,成亲当日,各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汇聚,来却不为祝福,只为抢新娘。”他终于忍无可忍,红衣黑发,在这个世界很流行吗?”,羽扇轻摇,掐指一算方得知,冷漠孤高:“我这一生争名夺利都是为国、为家、为子民,美到妖孽:“要么滚。”她与他十指紧扣,邪气入骨:“昨日夜观天象,惊得北斗南移,紫微星暗淡,大凶之兆,望着抢婚的众人,你命里缺我不行。”他以医术闻名于世,白衣翩然:“救人救了这么多年,我想试着救一次心,终生大事,我才应是你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