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800000053

第53章 略论中国佛教的“举孝事亲”(1)

屈小强

一、佛教出世主义与儒家忠孝之道的矛盾

西汉末至东汉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佛教作为当时印度文明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最大代表,一经跨入中土,便不可避免地会与作为中国文明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最大代表的儒学发生直接冲突。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在自耕自足的内陆农业自然经济与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基础之上形成的以血缘家庭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封建伦理思想,即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一套纲常名教或言“忠”、“孝”道德观念。“忠”与“孝”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并推动封建社会机器运转的两大轮子。而从南亚次大陆热带文明与邦国林立、长期割据形态土壤里滋生、发育出来的佛教文化,其主旨是出世主义,是以超道德、超现世的涅槃境界作为最高理想的,其深层的理论根据是“无我”论。它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构成的根本矛盾,乃是佛教的出世、出家与中国固有的“忠”、“孝”之道的背道而行。对于佛教的出世主义与“无我”论,在佛教进入中土不久,便被儒生们一眼识破而斥之为“无父无君”;而在“父”—“君”、“孝”—“忠”、“家”—“国”这一组重大问题上,儒生们首先看到的也是最为痛心的是佛教的弃家、无父和非孝。这是因为中华帝国乃是以“孝亲”为伦理中心的国家。《论语·颜渊》记载,齐景公问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滕文公上》则记:“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荀子·王制》也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汉代《礼纬含文嘉》更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在所谓“三纲五常”中,父子关系是根本关系。《论语·学而》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就是说,只有从奉行父子原则开始,才能理顺诸多人伦关系,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孟子·滕文公下》也言:“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亲,事之本也。”也就是讲,只有将事亲这种最根本的人伦关系实现了,才能达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这亦是孟子所主张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意思。

可见,以事亲、孝亲为主要内容的孝道乃是中国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而只有做到事亲、孝亲,才可能进而做到事君、忠君。这个道理,是由封建血缘家庭及家族乃封建社会的基本细胞这一事实所决定的。所以,对于宣扬出世主义和出家制度的佛教大规模的东渐行动,中国传统儒生们都视之为汹汹洪水。他们猛烈抨击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须发、不娶妻、不敬养父母等,完全违背了孝道;其出世主义如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则完全违背了忠道,因而极贬佛教为夷教胡俗,不合国情……如东晋庾冰便说佛教“矫形骸,违常务,易礼典,弃名教”;梁荀济说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南齐有道士假张融作《三破论》,说佛教“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遗弃二亲,孝道顿绝”,人体有“毁伤之疾”,“绝种之罪”;北齐文宣帝亦说佛教“委亲遗累,弃国忘家”;北周武帝则在他的《废佛诏书》中着重指斥道:“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道之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经》……”措辞严厉激烈而形色深恶痛绝,大有一举将佛教从此打入阴山下面,永不得翻身之势。

对于佛教同儒家思想或言中国传统文化在“父”—“君”、“孝”—“忠”、“家”—“国”问题上的根本对立,潜心于中土传教的天竺、西域僧人们其实也是觉察得到的。当然他们对儒生们的诘难与指摘,并不是也不能采取直接对抗的态度,而是尽力从有利于佛教流播的前提出发,去努力寻求儒学与佛学在这方面的某些相似或可能通融之处,不惜曲解或重新解释佛经甚至制造伪经,以迎合儒学而不使扞格。鉴于“孝亲”在中国意识形态格局里的重要地位,佛徒们便以这点为突破口,用以开凿和扩大同儒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对接孔道。

二、改装了的中国版佛典

佛教传入内地,首先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而佛经的原本,在“孝亲”、家庭观念上,则显然与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大相抵牾。

如在父子关系问题上,印度佛典载明母亲的地位高于父亲,表示双亲时采用“母和父”的语序,即母在父的前面;佛典中出现的每个人的名字,也都是子随母姓……印度佛典还规定了双亲对孩子应尽的义务:“1.施与;2.说亲切的话;3.执行在这世上能为人的事;4.对各种事情适切地协助——这些就是在这世上的爱护。如果不执行上述四种爱护,母亲和父亲就不能得到由于是父母而应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尊敬和扶养。”这些,对中国的封建父系家长的绝对权威无疑构成了严重冲击,从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形成尖锐对立。

总而言之,原汁原味的印度佛经将父子关系以及夫妻、男女、主仆等关系都视为互相尊重、平等对待的关系。这是原始佛教针对婆罗门教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而提出的主张,但却同中国儒家由来已久的三纲五常相去甚远。正是看到这种差异及其可预见到的不良后果,早期的佛经翻译家不得不去花费许多心思,采取选、删、节、增等手法,调整和变更印度佛教原有的伦理思想,使译成汉文的佛经能尽量向儒家伦理观念靠拢甚而同一。

据方立天先生在《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一书里的介绍,早期佛经翻译家主要为印度、西域僧人,他们笔下所出的早期汉译佛经主要有东汉安世高的《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西晋支法度的《善生子经》,东晋僧迦提婆的《善生经》,佛驮跋陀罗的六十卷本《华严经》、《那先比丘经》和后秦佛陀耶含、竺佛念合译的《游行经》、《善生经》等。在这些汉译佛典中,译者都作了适应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某些调整或改装。

比如对父子关系,早期汉译佛经将原经中的“母和父”语序统统改成“父和母”,有的地方还增添上“孝诸父母”一类话。而对原经中关于父母不尽义务就不能得到孩子的赡养的观念,《六方礼经》和《善生子经》便均不予以翻译。方立天还介绍说,后来东晋和后秦翻译的两本《善生经》虽然译出了,但第一,这只是在佛教比较普及的前提下才得以翻译的;第二,这两本《善生经》却添加了印度原本中所没有的句子,如子女对父母“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自恣不违”,“所有私物尽以奉上”。此外,《善生经》也添有“唯欢父母”的话。《六方礼经》还具体地叙述了孩子的义务:“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做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这些佛教原典中并没有的话,板着中国儒家的面孔,来树立父母在子女面前的绝对权威,来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显示出外来佛教对中国世俗社会的礼敬与恭让。

三、佛教之孝道、孝经和孝僧

佛教徒们为了从“孝亲”这个关键处入手打通佛、儒之间的板壁,在其对印度原始佛经进行改译过程的同时或稍后,亦通过自己在中土的著述(包括编造伪经)、注疏等手段,开展以佛说孝工作。

最早出来调和出家与孝亲矛盾的是牟子的《理惑论》。牟子大约活动于东汉灵帝时期(168—189),《弘明集》卷一称他为“牟子博”,后来误传为牟融。据其所著《理惑论·序传》,他原属儒生,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天下混乱,他认为“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于是屡屡拒绝官府邀请而属意佛教,兼研《老子》。他的《理惑论》被佛教史家们判为“中国较早论证佛教原理的书”,也是较早力图打通儒、释、道三教间壁的书。牟子在书中公然申明说,出家僧人为了修持美好的道德而削发文身、无妻无后,乃属与儒家道德一致的高尚行为。

牟子之后,三国时代的吴国僧人康僧会(康居国人)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则以佛教代言人的身份将“孝亲”置于“布施”之上,说布施诸圣贤“不如孝事其亲”,意谓佛教与儒家伦理一样,也是将孝悌视为行为举措的起点的。

康僧会以后,又有东晋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孙绰著《喻道论》、南朝刘勰著《灭惑论》、北周慧远著《答武帝废佛诏》等文,纷纷提出与儒学大体接近或相似的佛教孝道说。

东晋名僧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里指出:“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这是说,信佛教者是把奉亲敬君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得不到君亲的同意或信任,则要退而反省自己的诚意,直到双方都觉悟。这也就是佛教对于民生、治道的裨益。他还在《答桓太尉书》里说:“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经文;在三之训,彰乎圣典。斯则王制同命,有若符契。”这是说,奉上、尊亲、忠孝,本来就是佛经所明的东西,表于经文,彰于佛典,与儒教王制不谋而合(有若符契)。又说出家这一科,虽然“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如令一夫全德(五戒、十善以至泥洹)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意思是说,出家人虽然在服饰上、行为上与在家人有所不同,但他们有益民生、孝敬君亲,与在家人没有两样。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仅生活着巴比伦人,还生活着苏美尔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他们在巴比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奏响了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乐章。巴比伦文明虽然早已远去,但其跌宕起伏的历史、神秘莫测的文字、辉煌雄伟的建筑、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至今依然让世人惊叹和折服。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热门推荐
  • 女人一生最重要的15个决定

    女人一生最重要的15个决定

    女人的一生犹如花朵的生命,短暂的花期仅是全部生命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环节,每个女人都必将经历辉煌与失落。 女人的一生犹如花朵的生命,短暂的花期仅是全部生命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环节,每个女人都必将经历辉煌与失落。
  • 章木头

    章木头

    吴君,女,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被媒体评为2004年最值得记忆五部长篇之一。出版多本中篇小说集。根据其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的电影已在国内及北美地区发行放映。
  • 新混迹记

    新混迹记

    都市小农民的风格,90年代左右及后期的一些故事,贴近生活略加夸张地描述着,一个从贫困山区出来打工的青年,艰辛和成功的生活道路,故事略带幽默,让你感觉着阅读的轻松,生活原本是很相似着的,有可能被你给忽略了。
  • 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

    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

    《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为职场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了一套标准,我们可借此标准评判出哪些员工是真正优秀的员工。同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还提供了相应的提升方法,企业可以按照这套标准和方法来培养员工,员王则可以以此作为提升自己的最佳参考书。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宝贝家人的健康

    宝贝家人的健康

    如果能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加以科学的健康管理,对我们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时时加以审视和检查,并有针对性进行一些家庭膳食调理,注意饮食方面的营养搭配,因人而异地进行预防和补益,则生活中大部分常常困扰我们的疾病,都能获得有效的防治和改善。再者说,不管任何一种病症都有其初期人征兆,只要加以细心看管,做好防护,不仅可以使家人或自己的生的小病很快治愈,即使有什么大的病痛,也不会因“雪上加霜”而铸成大错。
  • 养生先养心

    养生先养心

    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须心药治。心态宁静身也静,心生疾病身也病。养我心,静我性,养心静性常安定。养心寡欲是良药,静性无虑心康宁。名利权势皆朝露,莫将嗜欲累心病。知朝露,即知命,行止快乐无偏病。吃好喝好,不如养心好名好利好,不如静心好。医好药好,不如开心好富好贵好,不如良心好。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兔子彼得和他的朋友

    兔子彼得和他的朋友

    在世界儿童文学长廊里,活跃着一只古老而又年轻、顽皮而又惹人喜爱的兔子--彼得。1902年,他以在花园里狼狈逃窜、丢掉了蓝上衣的形象首次亮相,随后,他和他的伙伴们便一个接一个地以不可抗拒的魔力闯进了数以千万计孩子的童年生活。淘气而又胆小怕事的兔子彼得,不知天高地厚的松鼠特纳金,不谙世事而却又颇有主张的水鸭杰迈玛,勤劳的刺猬提吉o温克夫人,爱搞破坏的小老鼠露辛达和简……他们可爱、调皮、爱犯懒,时不时有点小脾气。书中的画面将孩子们的日常世界与幻想世界结合到一起,字里行间洋溢着友情和爱心的温馨。
  • 挑战无极限

    挑战无极限

    影响百万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感恩教育读本,著名英语教育专家.爱国演说家张雄老师倾情力作!“永不放弃挑战极限您就是下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