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100000012

第12章 柳赋

吴淑

吴淑(947—1002),字正仪,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市)人。徐铉之婿。先以校书郎直内史仕南唐,入宋,以荐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历太府寺丞、著作佐郎、秘阁校理。累迁职方员外郎。淑好古博学,工文辞,尝预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著有《事类赋》并注三十卷、《谑名录》一卷、《江淮异人录》二卷、《秘阁闲谈》五卷,并有文集十卷。

吴淑《事类赋》三十卷一百篇,包括天部三卷、岁时部二卷、地部三卷、宝货部二卷、乐部一卷、服用部三卷、什物部二卷、饮食部一卷、禽部二卷、兽部四卷、草木部、果部、鳞介部各二卷、虫部一卷。《宋史·文苑传三·吴淑》载:“太宗赏其学问优博,又作《事类赋》百篇以献,诏令注释,淑分注成三十卷上之。”吴淑又在《进注事类赋状》中说:“伏以类书之作,相沿颇多,盖无纲条,率难记诵。今综而成赋,则焕焉可观。”(《事类赋》卷首)可见他的《事类赋》及注,就是一部赋形式的类书。吴淑参加过宋初几部大型类书的编纂工作,见闻博洽,对于每种事物的有关典故及词语都十分熟悉,作这种赋自然不是什么难事,无非就是把相关故实组织在一起,使之具有赋的形式就行了。以所选这篇《柳赋》为例而言,其中便将《太平御览》木部杨柳条下所收之人物事故几乎罗列殆尽。可见这种赋是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的。文学价值既然微乎其微,连同注释加在一起,倒是可以起点类书的作用。但是应用起来又远不如类书方便,大概它的唯一好处就是便于记诵吧。

昔桓温感旧迁延[1],攀条泫然[2],且曰:“树犹如此,况于人焉。”若乃美春月于王恭[3],赏灵和于张绪[4],涉正月以始荑[5],得沃土而斯茂[6]。既曰丑条[7],亦名独摇[8],生于左肘[9],集彼鸣蜩[10]。亚夫则军门傲睨[11],嵇康则锻灶逍遥[12];吕渭以再荣作瑞[13],孝绪以自拔为妖[14]。复有直陵凤伯[15],柽河旄泽[16],或盛展禽之家[17],或茂陶潜之宅[18]。亦有沃民之国[19],汶水之傍[20],静帝既谣于周世[21],杨氏亦歌于太康[22]。敬则忆之于北馆[23],陶侃识之于武昌[24]。或垂阴于逻娑[25],或成林于振武[26]。张陆并处兮交让方荣[27],机昂共摧兮孤杨独茂[28]。至夫歌《东门》之牂牂[29],或昔日之依依[30],忧田需之易拔[31],感顾悦之先衰[32]。亦有生女娲之坟[33],茂高颎之第[34]。生荑著象[35],樊圃是刺[36];有菀见风于幽王[37],为字呈祥于汉帝[38]。斯杨蒲之为用[39],盖民家之所利。

(《事类赋》卷二五,明嘉靖十六年秦汴校刊本)[1]“桓温”句:《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伐,经金城,见前为琅玡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庾信《枯树赋》引桓温语作“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迁延:迁易变化。

[2]泫(xuān)然:流泪貌。

[3]“王恭”句:《晋书·王恭传》:“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

[4]“张绪”句:《南史·张绪传》:“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芳林苑始成,(齐)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其见赏爱如此。”

[5]荑(tí):草木始生的芽。《大戴礼·夏小正》:“正月柳荑。”卢辩注:“荑,发芽也。”

[6]“沃土”句:吴淑自注引《管子》:“五沃之土宜柳。”《太平御览》卷九五七所引同。

[7]丑条:《尔雅·释木》:“桑、柳,丑条。”郭璞注:“阿那垂条。”

[8]独摇:崔豹《古今注·草木》:“栘杨圆叶弱蒂,微风则大摇,一名高飞,一名独摇。”

[9]左肘:《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王先谦集解云:“瘤作柳声,转借字。”故此只用其字面。

[10]鸣蜩(tiáo):《诗经·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毛传:“蜩,蝉也。”郑玄笺:“柳木茂盛则多蝉。”

[11]“亚夫”句:周亚夫,西汉人,周勃之子。《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文帝六年匈奴入边,亚夫为将军,军细柳,文帝劳军至细柳,不得入。文帝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令开壁门,天子按辔徐行,亚夫以军礼见,成礼而去。文帝赞叹曰:“此真将军矣。”睨(nì):平视。

[12]“嵇康”句:《晋书·嵇康传》:“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13]“吕渭”句:《旧唐书·吕渭传》:“中书省有柳树,建中末枯死,兴元元年车驾还京后其树再荣,人谓之瑞柳。渭试进士,取瑞柳为赋题,上(德宗)闻而嘉之。”

[14]“孝绪”句:《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东为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15]直陵:《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百里真陵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榖柞柳杻。”《太平御览》卷九五七亦引作“真陵”。吴淑自注引作“直陵”。真、直二字可通。凤伯:《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五十里曰风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痠石、文石,其木多柳杻檀楮。”《初学记》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五七皆引作“凤伯之山”。风、凤二字可通。

[16]柽(chēng)河:《尔雅·释木》:“柽,河柳。”郭璞注:“今河旁赤茎小柳。”邢昺疏:“柽,一名河柳。”旄泽:《尔雅·释木》:“旄,泽柳。”郭璞注:“生泽中者。”邢昺疏:“柳生泽中者别名旄。”

[17]展禽:即柳下惠,春秋时鲁大夫。吴淑自注引《淮南子》许慎注:“展禽之家有柳树,身行惠德,因号柳下惠。一曰邑名。”《太平御览》卷九五七所引同。

[18]陶潜:《南史·隐逸传上·陶潜》:“少有高趣,宅边有五柳树,故尝著《五柳先生传》云。”

[19]沃民:《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爰有甘华、甘柤、白柳……”

[20]汶(wèn)水:水名。吴淑自注引《诗疏义》:“淇水傍、鲁国泰山、汶水边,路纯生柳。”

[21]“静帝”句:《隋书·五行志上》:“周初有童谣曰:‘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静帝,隋氏之甥,既逊位而崩,诸舅(杨氏)强盛。”

[22]“太康”句:《宋书·五行志二》:“太康末,京洛始为《折杨柳》之歌,其曲始有兵革苦辛之辞,终以禽获斩截之事。是时三杨贵盛而族灭,太后废黜而幽死。”太康为晋武帝年号。

[23]“敬则”句:《南史·王敬则传》:“敬则名位虽达,不以富贵自遇。初为散辈使魏,于北馆种杨柳,后员外郎虞长曜北使还,敬则问:‘我昔种杨柳树,今若大小?’长曜曰:‘虏中以为甘棠。’”

[24]“陶侃”句:《晋书·陶侃传》:“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

[25]逻娑(suō):地名,唐时吐蕃都城,即今西藏拉萨。吴淑自注引《唐书》:“吐蕃土风寒苦,物产贫薄,所部逻娑川唯有杨柳,人以为资,更无草木。”此条实出杜佑《通典》卷一九○《吐蕃》,原文为:“自赤岭至逻娑川绝无大树木,唯有杨柳,人以为资。”

[26]振武:《旧唐书·范希朝传》:“除希朝振武节度使……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27]“张陆”二句:《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间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何)点叹曰:‘此池便是醴泉,此木便是交让。’”

[28]“机昂”二句:《隋书·柳机传》:“初,机在周,与族人文城公昂俱历显要,及此,机、昂并为外职,杨素时为纳言,方用事,因上赐宴,素戏机曰:‘二柳俱摧,孤杨独耸。’坐者欢笑,机竟无言。”

[29]东门:《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牂(zāng)牂:茂盛貌。

[30]依依:《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1]“田需”句:《战国策·魏策二》:“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侧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则子必危矣。’”

[32]“顾悦”句:《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司马昱)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33]“女娲”句:《旧唐书·五行志》:“乾元二年六月,虢州阌乡县界黄河内女娲墓,天宝十三载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今年六月一日夜,河滨人家忽闻风雨声,晓见其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二,柳各长丈馀,郡守图画以闻。今号风陵堆。”

[34]“高颎(jǐong)”句:《隋书·高颎传》:“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尺许,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

[35]生荑(tí):《周易·大过》:“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王弼注:“稊者,杨之秀也。”李鼎祚集解:“杨叶未舒称稊。”稊即荑,二字古通用。

[36]樊圃(pǔ):《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毛传:“《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又:“柳,柔脆之木;樊,藩也;圃,菜园也。折柳以为藩园,无益于禁矣。”

[37]“有菀(wǎn)”句:《诗经·小雅·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毛传:“《菀柳》,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菀,茂盛貌。

[38]“为字”句:《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虫食其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又昌邑王国社有枯树复生枝叶,眭孟以为木阴类,下民象,当有故废之家公孙氏从民间受命为天子者……后昭帝崩,无子,征昌邑王贺嗣位,狂乱失道。(霍)光废之,更立昭帝兄卫太子之孙,是为宣帝。帝本名病已。”

[39]“杨蒲”二句:《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三齐略记》:“高城东南有蒲台,高八尺,始皇所顿处,(萦蒲以系马),台下有蒲萦焉。至今蒲生犹萦,似水杨,而堪为箭。”吴淑自注所引同。

评这里选的是《事类赋》中的一篇,但已足具代表性,借此可以说明古代赋中还有这样一种类书型的赋存在。《四库全书》便将《事类赋》收入类书类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事类赋》提要说:“唐以来诸本骈青妃白、排比对偶者,自徐坚《初学记》始;镕铸故实、谐以声律者,自李峤单题诗始;其联而成赋者,则自淑始。”又说:“故赋既工雅,又注与赋出自一手,事无舛误……其精审益为可贵,不得以习见忽之矣。”对于《事类赋》的评价倒也是比较中肯的。

(尹占华)

同类推荐
  •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论语今读新解

    论语今读新解

    本书的译注始于2006年,历经六个寒暑。原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原文作为底本,参照朱熹《论语集注》的经文及注解《论语》的有关著作,对个别章节和标点做了适当调整。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先生别太腹黑

    先生别太腹黑

    你有没有过那样的时期?有没有过那样的一个人?他可以让你在人声鼎沸中,心悄然安静,眼里只看得见他。在他面前,世界似乎有了颜色,一草一木都变得鲜活,心跳也变得有力;而看不见他,良辰美景亦被辜负。此文讲述一个暗恋的故事。他是受众多女生爱慕的帅气与气质兼备的年轻老师;她是众多爱慕他的女生中平凡的一个。多年后,她再次遇到他。好汉不提当年勇,当年对人心怀不轨,现在想来,仍是无颜以对。但有意无意中,两人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交集,该来的总躲不过.
  • 踏碎神魔

    踏碎神魔

    身死轮回,今何在,死尸满目。魂未灭,剑痕犹在,内心难悟。角斗场中杀千命,横刀立马天地怵。万夫敌,笑眼望人间,谁人怒?为兄弟,断头骨。火海闯,刀山度。忆前尘仇恨,血洒前路。此恨难消踏神魔,步步血溅人鬼哭。英雄志,难掩坟前泪,情难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 邪魅王爷的抢妻计划

    邪魅王爷的抢妻计划

    她,穆易,现代一个普通女孩,不慎坠崖,穿越了!被迫成为蓝家千金,嫁给了冰块一样的少庄主。嫁就嫁了吧,没想到自己会喜欢上那个大冰块,更让人头疼的是,人家早就有了心上人......还好,还好,有个王爷一直献殷勤,可就是太邪魅了点,不知道能不能接受他......此文原名《我的古代婚后生活》亲们喜欢的话,收藏+推荐+撒花评论!在此先谢过啦!你们的热情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读书群86747375,欢迎亲们加入,接头暗号:书中任意人物的名字。
  • 伤寒论(四库全书)

    伤寒论(四库全书)

    在中国医学史上,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著作。中国医学的肇始期可上溯几千年,至此,才理法方药大僃,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因其滋养,产生了精彩纷呈的各种医学流派。《伤寒论》篇什不过十卷,然包罗宏富,精微玄妙,常读常新,帮后世彦各骋其智,祖述推演以探求仲景深意者,层出不穷,著述不下数十百家,为杏林增色不少。本书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的点校,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伤寒论注释、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
  • 拜爱娇妻

    拜爱娇妻

    身边出现了太多太多的悲剧,无法向人倾诉,就用写吧!每每写到西门沉璟的悲伤,总会情不自禁的流泪。我不是故意渲染虐情,只为了逃离悲伤。你知道吗?西门沉璟,你的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我的折磨,我不但要你的身体,还要你的心,我要让你爱上我,然后抛弃你。想死对吗?不,我不会让你死的,因为我要让你——生不如死!你的身份是什么?妓女吗?不,不是!妓女还可以选择自己的嫖客,而你,只不过是我发泄的工具。本文还有一部姊妹篇《就是为了勾引你》http://m.pgsk.com/a/90839/我阿姐的小说:《王城别恋:墨译传》http://m.pgsk.com/a/82488/《一笑焉乐一笑仇》http://m.pgsk.com/a/84705/
  • 教你学马术·轮滑(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学马术·轮滑(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室内外体育运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项目有田径、球类、游泳、武术、登山、滑冰、举重、摔跤、自行车、摩托车等数十个类别。
  • 我快要碎掉了

    我快要碎掉了

    本书试图以我们大多数人外化的存在状态:寻与不寻,猎手与猎物,探寻与之或对立或模糊或平行的内心世界。坏坏和走走相遇,一个寻者,一个等待者。他们相恋,交流,写作,倾诉,分手。“这种悲伤是他们两个人的:无法得到爱的悲伤,无法释放爱的悲伤。她就像个溺水的人,双手挥舞,试图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每一段感情其实都是生命的一次充满希望的挣扎,只有这种挣扎才能证明,她还活着。”就像一些梦境、一些对话、偶发事件、读过的诗歌、看过的小说、一次旅行、某次不起眼的悸动,会触动我们深藏的真实。它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它需要你放下防备、放下束缚、放下犹疑、放下立场,梳理被遗忘或正被遗忘的片段,走进自己,才能走进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