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
有物于此,兮其状[1],屡化如神[2]。功被天下,为万世文[3]。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4]。功立而身废[5],事成而家败[6]。弃其耆老[7],收其后世[8]。人属所利,飞鸟所害[9]。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10]。
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11]?屡化而不寿者与[12]?善壮而拙老者与[13]?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14]?冬伏而夏游[15],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16],夏生而恶暑[17],喜湿而恶雨[18]。蛹以为母,蛾以为父[19]。三俯三起[20],事乃大已[21]。夫是之谓蚕理[22]。蚕。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年)
[1]兮:杨柳桥《荀子诂译》云:“"’下本有‘兮’字,赘,当系上文《云》篇‘攭兮其相逐而反也’而误衍,今以意删。”按:本篇仅此一处有“兮”字,其句式与全篇不合,杨说近是。因无版本可证,今姑存之。(luǒ):通“裸裸”,赤裸。这里形容没有毛羽的样子。
[2]屡化:数次变化。杨倞注:“即谓三俯三起,成蛾蛹之类也。”
[3]这句是指蚕吐丝结茧,为千秋万世提供了衣冠等文饰之物。文:文饰。
[4]这几句是说:它的名称不好听,与“暴”相近。按:“蚕”与“残”声近,“残”与“暴”又义近,故云“与暴为邻”。
[5]这句是说:它立下功绩,其身体就被废弃了。指蚕吐丝结茧,茧成而蚕死。
[6]这句是说:它完成事务,其家庭就被毁败了。指缫丝时丝尽而茧毁。
[7]耆老:老年人。这里指蛾蛹之属。
[8]后世:这里指蚕蛾所产之种。
[9]此二句是说:它为人类所利用,而为鸟类所伤害。人属:人类。
[10]占:验。这里指射隐。“占”应为先秦隐语的结构形式之一,指对隐语的解答。如《说苑·正谏》:“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五泰:这里应与上文《云》的“君子”一样,都是指齐宣王朝的隐官。旧说“五泰”为五帝,或谓为神巫之名,皆因未明隐语之体制而误。
[11]身女好:指其身体柔软婉美。女好,即柔美之意。《辞通》云:“女盖柔字之省。”头马首:指其头的形状与马头相似。
[12]不寿:不得寿终,指不能尽其天年。
[13]善壮:善于用其壮年。指蚕盛壮时得到优待。拙老:拙于用其老年。指蚕终老时作茧自缚。
[14]牝(pìn)牡:分别指鸟兽的雌性和雄性。无牝牡:指蚕在幼壮时难以分别雌雄。通于大神:这里是说变化不测。
[15]伏:潜伏,蛰伏。游:俞樾《诸子平议》云:“此文‘游’字读不入韵,疑‘滋’字之误……冬伏而夏滋,言冬伏而夏长也。”其说可参。
[16]前乱而后治:杨倞注:“茧乱而丝治也。”指茧中的丝乱而无绪,抽丝出茧后,则丝有条理。治:有条理,与“乱”相对而言。或以为指蚕先吐之丝较为纷乱,后吐之丝则有秩序,亦可通。
[17]这句是说:它在夏季生长但却厌恶酷暑。杨倞注:“生长于夏,先暑而化。”
[18]喜湿而恶雨:指蚕种变为蚕之前必须用水洗,而既生之后则又怕雨淋。
[19]这两句互文见义,指蚕经过化蛹、化蛾之后才会交尾产卵,故蛹、蛾可为其父母。
[20]三俯三起:指蚕在生长过程中要蜕皮多次,其时卧伏,不食不动,状如休眠。三:泛指多次。旧说‘三’为确数,不妥。俯:蛰伏,指蚕眠。起:苏醒。
[21]这句指蚕吐丝结茧之后其事务便全部结束。已:止。
[22]蚕理:关于蚕的道理。理:一说为语助词,则此句意为:这就是蚕。可参。
评
前面说到《云》赋语义的双关。其实,《蚕》《箴》也是如此。从内容来看,它们表面上是说云、蚕、箴等不相关的事物,实际上各自又别有所指,与礼、智有着内在的联系。貌似摹态写物,实则借双关、比兴等艺术手法,托物言志,主文谲谏。当代学者进一步指出:《云》《蚕》《箴》所赋,其实就是“圣”“贤”“士”(毕庶春《荀况赋篇刍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显然,“大参天地,德厚尧、禹”、“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并不只是说云;同样,“功被天下,为万世。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也不只是说蚕;“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更不只是说针。这些语言之深层意蕴,当与“礼”、“智”是密切相关的。这种语义的双关也是《赋篇》语言艺术乃至构思布局方面显著的特征之一。
就本赋而言,围绕蚕的形状、习性、生长变化、生命过程,表达了作者素所主张的“礼乐以成,贵贱以分”的伦理道德思想,寄意深远,颇有含蓄之美。此外,在具体的摹态体物上也体现出细致、逼真的特点, “兮其状,屡化如神”、“身女好而头马首”、“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等,将蚕的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气息。其构思也显得纤细精巧、言简意深。刘勰认为本赋是后代谜语的先声,“荀卿《蚕赋》,已兆其体”,其原因也正是看到了本篇“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文心雕龙·谐》)的语言特征。
(马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