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末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的著作。书名最早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旧题为晏婴之自著(《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误;唐以来,或以为墨家后学所著(《柳河东集》卷四),或以为六朝后人伪作(清管同《因寄轩文集》),说亦非。其书当成于战国中期(谭家健《晏婴的传记资料汇编——〈婴子春秋〉》),是一部收集晏婴言论事迹的民间文学作品。前人因不明其性质,而将其作为子书来看待,不妥。
关于本书之编者,当为齐人淳于髡。理由如下:(一)淳于髡生活于战国中期,同《晏子春秋》成书时代等各方面情况吻合。 (二)淳于髡为齐人。又据《水经注·淄水注》,晏婴葬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以东)城北门外东北故宅,而《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淳于髡死后葬淄州淄川县(令淄博市以南)东六十七里。看来淳于髡故乡去晏子故宅不是很远(古人死后葬归故里)。那么,淳于髡不但认晏子为故国先贤,而且生长在有关晏婴的民间传说最多的地带,主观上、客观上都具备收集晏婴言论、事迹、故事的动因与条件。(三)《史记·田完世家》载驺忌以鼓琴见威王,“驺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曰”云云。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驺忌见齐威王在威王初年。《田完世家》又言淳于髡在齐宣王时为稷下大夫,《战国策·齐策三》亦载“淳于髡一日而见七士于宣王”。从威王元年至宣王元年计37年,则淳于髡在齐国前后约40年(据《孟荀列传》,其间髡曾至魏国,魏惠王欲以卿位待之,髡谢去)。《战国策》《史记》等书多记其谏说齐王事。《史记》本传言齐威王“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则淳于髡同齐国的国君、宗族、卿大夫接触方便,对齐国历史和朝廷的情况十分了解,也有机会接触齐之佚文旧典、与闻前朝故事,因而收集到有关晏子的文献,整理、加工起来也很方便。(四)《史记》本传中言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而淳于髡说之。看《晏子春秋》中很多篇所反映的齐国历史,同齐景公时情况不完全相合,倒同战国田齐威王时情形相似。据《左传》及《史记·齐世家》载,齐景公时主要问题是田氏专权及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作风奢侈、厚赋重利。而《晏子春秋》中反映最突出的是齐王的好为淫乐和长夜之饮及百官荒乱之类。逐篇翻阅,书中内容大部分同齐威王时形势相合。看来,《晏子春秋》一书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是一部为当时现实服务的书。单从文学的方面来说,也表现出编者明确的编写意识。从各种史书所载齐威王时的人物看,其编者只能是淳于髡。(五)《史记·田完世家》云:“威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又《说苑·尊贤》记淳于髡事,称之为“博士淳于髡”,则淳于髡在齐威王时为博士(许慎《五经异义》云:“战国时齐置博士之馆”),于宣王时为上大夫,但无专门政事,而以著书议论、整理文献为务。则淳于髡有充分的搜集整理晏婴言论和有关文献,编订有关晏婴逸闻故事的时间和条件。(六)《孟子》《战国策》《史记》等书所反映出的淳于髡的思想,与晏婴接近。如劝君节俭、勤政、明赏罚,反对儒家的葬仪礼教等。其中有些篇章似乎就是淳于髡的事情,而借晏子写出。如《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谏长夜饮”(参本书淳于髡《讽齐威王》),这同《晏子春秋》中一些篇章所写颇为相近。(七)史载淳于髡“其谏说,慕晏子之为人”。从文献中所载的行为、作风看,他善于揣摩君王心理,婉转谲谏。这同晏婴“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史记·管晏列传》)的思想作风相近。他们都力求正道直行,但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下,又不能不明哲保身。他们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地位不同、面对的君王不同造成的,也与其阅历、性格有关,但其共同特征是明显的。(八)一个人以某人为题材写作,或留意收集某人的材料,一般主要是因为思想上与之接近,欣赏其为人;但有时其动因也很复杂,有些看起来并不重要的原因,也可能会成为其采取某一行动的原因。淳于髡同晏子在生理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矮子。晏子“长不满六尺”(《史记·管晏列传》),淳于髡“长不满七尺”(《史记·滑稽列传》)。此周尺也,以今日长度言之,晏子不足138米,淳于髡不足160米。淳于髡在齐国朝堂及稷下学宫活动,缺乏魁梧的体貌,自然是一大缺憾;但他让人们将他同晏婴联系起来,则人们在心理上的反应就会完全不同。今所知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人物,只有淳于髡同晏婴在这一点上一致。再者,田齐标榜承姜齐正统,在对待姜齐时代的明君贤臣上,更倾向于对贤臣的鼓吹。淳于髡搜集晏婴的逸文、言论、史料、故事,汇编为书,既是对自己思想、行为的一种肯定,也是塑造自己“政治形象”的一种手段。从这一点说,战国中期善于言辩的齐国士人中,只有淳于髡对晏子的事迹言论会有更大的兴趣。从以上八个方面来看,《晏子春秋》一书是战国中期齐人淳于髡在齐威王、宣王朝搜集晏婴的逸著、言辞、事迹及传说故事汇编而成,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别人的言辞或事情,以传说的方式集中在晏子身上,有的地方也体现了淳于髡个人的经历、思想与情感。此书的成书过程及性质比先秦时其他著作更为复杂,但题作“淳于髡编”应无问题(参赵逵夫《〈晏子春秋〉为齐人淳于髡编成考》)。
本篇见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原题为“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晏子春秋》所收有关晏婴的传说,除了古书的记载之外,很多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此即司马迁所说的“轶事”(《史记·管晏列传》)。本篇就是此类传说之一。又,篇题字原作“恤”,而正文“而君不卹”处作“卹”。其原因盖在于:《晏子春秋》一书所记之故事久在民间流传,其编集成书当在淳于髡时,而其单篇之标题则是后来校订本书者所加,故而标题文字与正文不一致。孙星衍所引一本作“恤”,显系后人据标题而窜改正文(此书文字题目与正文前后不一者,当皆此类)。
景公之时[1],霖雨十有七日[2]。公饮酒,日夜相继。
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3],致能歌者[4]。晏子闻之,不说[5],遂分家粟于氓[6],致任器于陌[7],徒行见公曰[8]:“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9],饥氓里有数家[10],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11],饥饿不得糟糠[12],敝撤无走[13],四顾无告[14]。而君不卹[15],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16],马食府粟[17],狗餍刍豢[18],三保之妾[19],俱足粱肉[20]。狗马保妾,不已厚乎[21]?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22];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23]。婴奉数之[24],以随百官之吏[25],民饥饿穷约而无告[26],使上淫湎失本而不卹[27],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28],请身而去[29],遂走而出[30]。
公从之[31],兼于涂而不能逮[32],令趣驾追晏子其家[33],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34]。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35],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36]?愿夫子之幸存寡人[37],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38],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39],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40],使有终月之委[41];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42];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43],使足以毕霖雨[44]。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45],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死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46]。
公出舍,损肉撤酒[47],马不食府粟,狗不食肉[48],辟拂嗛齐[49],酒徒减赐。三日,吏告毕上[50]: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51];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52],琴瑟不张,钟鼓不陈[53]。晏子请左右与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54],辟拂三千,谢于下陈[55],人待三,士待四,出之关外也[56]。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
[1]景公:齐景公,春秋末期齐国国君,齐庄公异母弟,命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