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随回营后向庞涓报告:“孙膑他们军粮已全部用完,现在攻击正是时候。”
庞涓问道:“何出此言?”
韩随答:“孙膑自吹兵精粮足,领我看他的军粮,我发现袋中全是沙土罢了,我估计最近孙膑一定会撤军。”
正在这时,探马来报:“敌军正在秘密撤退。”
庞涓听了大喜,急忙点齐人马闯入敌营,发现仅剩野外堆积的粮袋,连一个士兵的影子也不见。打开袋子一看,里面尽是沙子。庞涓于是下令:“立即检查敌人昨晚吃饭的炉灶痕迹,看看孙膑的兵力到底如何?”
有人报:“兵力不超过十万。”
“什么,不过十万,孙膑诈称二十万大军。要追击十万人马易如反掌,传我的命令,全军马上追击。”庞涓一马当先,跑在最前面。
孙膑连夜撤出五十里地,让士兵留下七万名士兵烧饭的痕迹,再后退二十里,仅留下五万名士兵烧饭的痕迹。再后退十里,派将军独孤陈领一万军队与敌交战,意图诱敌前进。
庞涓率部队追击,看到齐军炊灶痕迹越来越少,更加得意忘形,开怀大笑说:“看敌军如此锐减,两三天后也许一个也不剩。我们用这样的速度追击真没意思,以步兵追击太慢,现改用马队,跟我后面追击,非亲手除掉孙膑不行。”
庞涓领着小股骑兵星夜兼程地追击,很快就到蟠龙山。
蟠龙山林木苍郁繁茂,为一座险阻的山峦。由此偏东有一个叫马陵道的溪谷,地形极险。孙膑让田胜、田久两位将军带兵埋伏在溪谷最狭窄处,砍倒许多大树挡住道路。他让部下剥下一棵大树木的树皮,亲手书写一行大字,说:“我估计庞涓今夜子时会到达此地,点着火炬,我军便以火炬为信号发动总攻击。”
孙膑与大将军远达乘车向后方退去。
庞涓求胜心切,快马加鞭,深夜到达马陵道谷口,再度调查炊灶的痕迹,发现敌方兵力不满三万。他亲自检查剩下的灰烬,火虽灭了,但余灰中还有热气。
这也是孙膑事前计划的精密策略之一,不知情的庞涓此时更高兴了:“敌军不远,向马陵道溪谷猛烈追击。”
庞涓下完命令后,武将们个个面有难色,谋士韩随近前劝说:“马陵道十分险阻,也许敌军有埋伏,不如明日再出击。”
庞涓对伏兵也深具戒心,便至山麓探访民家百姓:“齐军何时通过的?”
“我不知是什么军队,两天前有士兵陆续通过。”
“最后通过的军队是在什么时候?”
“傍晚的时候所有士兵都过去了,天快黑时有一辆篷车过去,这该是最后的。”
庞涓知道那是孙膑的车子:“那辆车过去多久了?”
“那辆车很慢,现在也不过走了二十里路吧!”
这百姓也是孙膑事先安排的齐国士兵。
庞涓一听“二十里”,当即严令:“再行二十里就可生擒孙膑,大家跟我来。”
庞涓冒险进入马陵道溪谷。先锋庞蔥走了十里路,回来向庞涓报告:“道路险阻,马匹无法行走,等明日追击不迟,不如在此地等到天亮。”
庞涓高声怒叱:“良机稍纵即逝,绝不可错失。再行十里即可生擒敌人,军队哪能因道路受阻就无法行军,无论如何给我开出路来。”
魏军下马动手搬树,庞涓坐在马上往四周一看,好险峻的地方,嗯!怎么这棵树就在道边上没砍倒呢?还有块白的,庞涓一带缰绳,来到树的跟前,由于天黑,看了半天也没看清楚,就吩咐手下人点火照明。
军卒点着火把往眼前一照,上面写道:“庞涓死此树下,军师孙膑示!”
庞涓大惊失色:“啊,不好!孙膑来啦!”
忽然,从半山坡“嗖”的飞来一支箭,正射中庞涓的肩头:“啊呀!疼杀我也!”
这箭是谁射的?正是袁达领的队伍。孙膑让他埋伏在马陵道山坡上,晚上一见火光,就往有火的地方射。因孙膑料到,庞涓到树底下看不清字,非点火把不可,孙膑真是料事如神,准确无误。
紧接着箭如飞蝗,伏兵四起,杀声震天。
庞涓马上吩咐:“往回撤!”话音未落,后边队伍也乱啦!
原来是田缨带一万人马兜后路杀过来啦!两万魏军在这两山当中的狭谷驰骋不开,战马成了累赘啦!没办法都扔下战马,展开步战。
袁达、独孤陈的队伍,全是步兵,盾牌、短刀、挠钩、套锁,机动灵活。庞涓的队伍,从韩国奔回来,长途行军,疲惫不堪。孙膑的队伍憋了这么多天啦,头一回打仗,一个个正愁有劲儿没地方使哪!士气悬殊,两军在马陵道上,一场恶战惊天动地鬼神怕。
庞涓在大树之下,身上已中了三箭。周围士兵过来保护他,可袁达领的弓箭手,集中力量射庞涓。使庞涓周围的魏军像潮水一样一批批都中箭身亡。庞涓几次想要上马,但是由于箭伤太重上不去,扑通坐在大树之下。
齐军大获全胜,孙膑乘轮车来到庞涓跟前。此时,庞涓身负箭伤,气息奄奄,倒在树下,手中还拿着那口青云剑。
孙膑坐在车上看了看庞涓:“庞涓,你我结拜之时,言说负义不仁当死乱箭之下,今天的结果,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庞涓怒视着孙膑说:“我后悔当初未能杀你,今日反使竖子成名……我算输啦!”
说完话,把青云剑往脖颈一横,自刎身亡。
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击溃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孙膑因此名扬天下。孙膑后来为使马陵道的战例留传后世,便将它记载于“孙子兵法”的兵势篇、军争篇、虚实篇中。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子·军争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即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虚实篇》)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孙子·兵势篇》)
趁火打劫五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钢决柔也。
敌方内部矛盾越是尖锐化,越是有利于我方乘机用兵。因为事物从来都是刚强存在于柔弱中。
“趁火打劫”原是说一家人失了火,正在一片混乱,无暇自顾之时,小偷借此机会去偷窃。
“趁火打劫”是历代兵家所重视的谋略。用兵之妙常在于此。清朝顺治年间的摄政王多尔衮曾以此计进入中原。
当年吴三桂乃是明朝名将。为了防御满人入关,皇上派他镇守关外。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起义军占领了北京,明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逼迫吴三桂的父亲,让他儿子投降,并且掳去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看见明朝大势已去,愿意投降。他正在写降书时,突然家童赶来报信,说家已被抄,他父亲也被扣,而且他的爱妾也被抢走,不禁大怒,指天大骂:“此仇非报不可,不杀李自成誓不为人!”
他一方面准备挥师讨伐,与李自成拼命;一方面担心自己力量单弱,想请清兵协助。此时,满清顺治帝即位,年方七岁,诸事全由摄政王多尔衮做主。多尔衮见中原动乱多年,早就想进入中原,就担心吴三桂镇守关外,不敢轻举妄动。一看吴三桂来此借兵,心中大喜,表面上却装得若无其事,甚至吴三桂多次哀求,他还不肯答应。
其实多尔衮早在暗中做好准备,一旦应允立即发兵。吴三桂十分感谢多尔衮,立即收拾自己的军马,与清军合力进攻山海关。
两军行到石积山时,与李自成军相遇。因为两军合盟,实力大增,一下子就挫败了大顺军。清军乘胜追击,几日之内就直捣京城,李自成弃城西逃。清兵占领皇宫,居然做起皇帝了。
平定李自成义军之后,清兵马上向中原各地进军,并最终统一了天下。
多尔衮对于中原早已垂涎三尺,一直时机不成熟。他正是趁明朝内乱之时,“趁火打劫”进军中原。否则清军是不会顺利入关的。
“趁火打劫”术在军政活动中,先要制造一种“气氛”,即烧起对方之“火”,然后“趁火打劫”。
西汉末,王莽就先制造“环境”,将女儿立为皇后。当时,汉平帝只有十几岁,没有成亲。他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他女儿当上皇后,他的地位就会越发巩固了。
一天,他向太后建议:“皇帝即位已三年了,还没有立皇后,现在应该操办此事了。”
皇太后一听,自然应允。王莽心想,达官贵人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许多女孩都比自己的女儿强,不费心思,是当不上皇后的。于是,说:“我无功无德,女儿才貌也平常,请您下令不要让我女儿入选吧。”太后没有看透他的真意,反觉他“真诚”,就下诏:“安汉公(王莽的封号)之女,乃是我娘家的女儿,就不用入选了。”
这一道诏书,反而突出了王莽的女儿,引起了朝野的同情。不少人为王莽的女儿说话,甚至要求把王莽的女儿选为皇后。这样气氛出现之后,王莽便派人去劝止,越劝说情的越多。太后无法,只好收回诏书让王莽的女儿入选。
王莽抓住这个时机,假惺惺地说:“应从征召的女子中,挑选最合适的人立为皇后。”引得朝廷的大臣们力争:“立安汉公之女为皇后乃是人心所向。”他看到时机已成熟,也不再推辞。不久,王莽之女选入汉宫,立为汉平帝皇后。
王莽为自己的女儿争立皇后的事件,就是在制造气氛中“趁火打劫”,一举成功的。
北魏大都督侯渊奉旨讨伐盘踞在苏州的韩楼,一路上虚张声势,深入敌境。两军在苏州附近遭遇,侯渊设伏兵将韩楼杀得大败,俘敌五千。
如何对待五千战俘,侯渊部下发生了分歧,有的要求收编,有的主张杀光。而侯渊却认为孤军深入,不能和敌人硬拼,必须用计使敌人互相猜疑,才能相机取胜,便说服左右,发还马匹和兵器,将俘虏全部释放回苏州。当夜他率部兵临城下,韩楼果然怀疑俘虏叛变,自相残杀,城内一片混乱,侯渊趁火打劫,一举攻下苏州。
声东击西六
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方指挥不当,内部混乱,就不能判明和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可利用其混乱无主这一点战胜它。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汉高祖刘邦戎马征战,夺取天下以后,为使政权不落入外姓人手中,就想出一个办法,把自己的亲属分封到各地为诸侯王,封地大的诸侯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其中封地最大的是吴、楚、齐三国。
各诸侯王都独霸一方,在国内自己征收赋税,熬盐造钱,成为汉朝中央政权的一块严重心病。
吴王濞是汉高祖哥哥刘仲的儿子。高祖十一年秋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向东合并了荆国,挟持荆国的兵马,向西渡淮水,攻击楚国,刘邦亲自带兵讨伐。
刘仲的儿子沛侯濞年仅二十,随军出征,英勇善战,力大无比,屡建战功。荆王刘贾被英布杀死,没有后嗣。高祖考虑吴郡、会稽的人强悍,如果不派一位勇壮的侯王恐怕难以镇服他们,儿子们幼小,于是就封侄儿刘濞在沛地为吴王,统治东阳郡、鄣郡、吴郡等五十三个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