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太宰伯却出了一个恶毒的计谋,向夫差进言道:“大王何不派伍子胥这老匹夫出使齐国下战书?”
“噢?”夫差有些不明其意,但马上心领神会,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伯素来与伍子胥不和,而且准备谋夺相国之位,而夫差又对伍子胥的逆耳忠言也感厌烦,于是这君臣狼狈为奸,要借敌国之手杀掉伍子胥。
夫差命人写下一封言辞极为尖刻的战书派伍子胥送往齐国。
伍子胥见夫差如此倒行逆施,知道吴国已如大厦将倾,势难挽回。自己受先王重托,理应死难殉节,但儿子应该保全,便带着儿子伍封来到齐国,把伍封托付给友人。
齐简公看到吴国的战书,大为震怒,要杀来使泄愤,多亏齐国的大臣识破了吴国的奸谋,不肯担负杀害贤者的恶名,便厚待伍子胥,又把他送回吴国。
夫差择日出兵,并派人与鲁国联系。
再说齐将国书,正屯兵汶水,忽然听说吴鲁连兵来伐,忙聚将商议。这时陈恒之弟陈逆来到军中督战,与诸将盟誓,抬棺迎敌。随即进兵艾陵,和吴军决一死战。
果然,艾陵一战,惨烈异常。齐军全军覆没,国书被俘身亡,众家大夫死伤殆尽,唯独陈逆逃走。
吴王夫差大获全胜,班师还朝后,志满意得,不顾伍子胥的劝阻,决意与晋国争霸。伍子胥再三劝阻,被夫差杀掉。
夫差日益骄横,于周敬王三十八年大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侯争夺霸主之位。
越王勾践听说夫差已经出境,立即发兵袭击吴国。越国经历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强盛,士兵骁勇善战,大破吴国守军。
夫差闻报,匆匆离开黄池,驰援国中。姑苏一战,吴军大败,忍辱求和。勾践见吴国尚难消灭,便撤军回国。列国之间的混战暂时告一段落。
春秋无义战。列国之间互相攻伐,往往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只是为了争霸夺利而挑起战争。
齐国有权臣陈恒当道,派兵出征鲁国只是为了铲除异己并扩充自己的势力。一旦认识到伐鲁对自己没有好处时,便掉过头来把齐军送向吴国的虎口。吴国和鲁国有着共同的伐齐联盟,齐军伐鲁,吴国就要援救。而吴国的后院偏偏有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灭掉吴国。吴王夫差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踌躇满志要和强大的晋国争霸。五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利害关系这样复杂,的确给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外交家子贡提供了可乘之机。子贡不负孔子厚望,大展雄辩之才,游说列国,以借刀杀人之计,存鲁、乱齐、破吴、霸越而强晋。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去害人,是借别人之力,实现自己企图的一种政治权术,它运用到军事上,就是针对敌方阵营各种势力对我的不同立场和态度,而采取分化瓦解和积极争取的斗争策略。
“借刀杀人”也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自己不出面,借用他人的力量达到辖制他人、完成自我的目的。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借刀杀人”的史例记载。大约到明代,才作为一个词普遍运用。据传,明人汪廷讷在《三祝记造陷》中写道:“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赵元吴,这所谓借刀杀人。”
《三国演义》可谓中国智谋全书。刘备在与孙、曹的争战中,虽然有关、张等武将,却没有取胜的优势,所以辗转之中,假手他人,消灭有生力量是极为重要的。
曹操曾用王允之计把一员虎将吕布生擒了。吕布当即就想投降曹操。吕布说:“明公(指曹操)所担心的人,没有比我吕布更有威力的,我现在投降,你就如虎添翼。您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平定太平,就如吹灰一样容易。”曹操被吕布说动了心,便不想杀吕布,以增强自我势力。
刘备冷眼旁观,语重心长地说:“曹公啊,您没有看到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下场吗?”曹操一听,立即下令杀死吕布。
丁建阳即是丁原。最早,吕布是丁原的部下,吕布后来受董卓利诱杀死了丁原跟随董卓。
董卓入京之后,势力扩大,自称太师。后来王允等人巧设连环计,使董卓死在吕布之手。所以,刘备这一句话就使曹操杀了吕布。
刘备为什么要非杀吕布呢?
原来,刘备是暂时栖身在曹营,心怀大计。曹操与吕布联合必给刘备未来的事业带来重大阻力。吕布英勇过人,武功盖世。先前,虎牢关一战,吕布一人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且进退自如。如果他与曹操联合,天下哪有敌手呢?
刘备以此一言而杀吕布正是“借刀杀人”之计。
“借刀杀人”常常是在韬光养晦,静不露机的情况下使用。
西汉末年也是天下大乱之时,汉室王朝内部分崩离析。在混乱中刘秀曾以韬晦之计,渡过难关。也用借刀杀人之计,除去心头之患,又不落坏名声。
刘秀与他的哥哥刘寅在昆阳一战之后名声大噪。刘秀告诉哥哥,可能要出预测不到的坏事。当时诸位将领都想独占鳌头,如果得不到,必然对刘氏兄弟不满。而刘寅不以为然。果不出刘秀所料,不久,昏君刘玄就在朱鲔和李轶的策划下杀了刘寅。当时驻守在文城的刘秀一听哥哥被害,犹如万箭穿心,然而自己力量薄弱,无法与皇帝刘玄抗争,只好用韬晦之计,不仅不为兄长发丧,反而向朝廷表示哥哥罪有应得。刘秀因此竟被刘玄封为萧王。他站稳脚跟后,就与刘玄决裂,领兵向长安进军。当时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要地,刘玄派李轶去镇守,以抵挡刘秀西进。
刘秀手下有一名将军叫冯异,劝李轶归降刘秀。李轶很矛盾,他虽然看出刘玄成不了大事,却也因参与杀害刘寅,怕刘秀不容他,即给冯异回信。意思是让冯异保证他归顺后生命安全,有高官厚禄。尔后,冯异在攻打洛阳各县时,李轶果然是按兵不动,不与冯异交战。
冯异把李轶的情况如实地向刘秀作了汇报,请求刘秀接受李轶归顺。
刘秀十分了解李轶的为人,知道他反复无常,不能信用,但如果拒之门外,对于自己也不利,于是想起一条借刀杀人之计。给冯异回信中,只是提醒冯异:“李轶诡计多端,一般人难以辨识,大家还是坚守阵地为好,提防李轶搞阴谋诡计。”事后,刘秀将此信内容故意公开,众人议论纷纷。
不久,刘玄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得知了信的内容,知道李轶心怀二意,就派人将他杀了。
洛阳驻军失去了主将,军心大乱,许多人投降了刘秀。后来,大家才知道刘秀的用意,借刘玄之手,除去自己的心头之患,又不用承担杀死降将的恶名。
唐代“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史思明也曾用“借刀杀人”之计得交官运。史思明是突厥人,本名宰干。史书记载他天生瘦弱,头发早秃,弯腰耸肩,其貌不扬。他是安禄山的同乡,比安禄山早一天出生,长大之后,以作战勇猛、足智多谋而闻名遐迩。他之所以得到朝廷的提拔、重用,其中有一段故事。
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官债而走投无路,逃到北方奚人地区。奚人想杀死他。他一本正经地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奚王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可要惹下大祸。”奚王信以为真,于是以贵宾礼接待他。
奚王畏惧唐王朝势力,便决定派一百人随史思明去朝拜大唐皇帝。史思明对奚王说:“你派去人不少,但是没有高人,我听说你有一个才华超群的琐高,何不派他去呢?”奚王就派了以琐高为首的三百人随史思明朝拜大唐皇帝。
他们一行人快走到平卢时,史思明派人欺骗平卢守将裴休子说:“奚人派琐高与精兵来了,他们嘴上说朝拜天子,其实是偷袭平卢,你要赶快备战。”裴休子不疑有诈,在奚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杀了三百人,单留下琐高一个人。
史思明把琐高绑好押往幽州,送到节度使张守珪那里。
张守珪一看史思明把奚人中最有威名的大将军琐高捉住了,非同小可,以为他为唐朝立了大功,因此,给朝廷奏折中大大赞赏了他。史思明从此而官运亨通。
唐玄宗因此而召见他,给他赐座,认为他是世间奇才。授予他大将军、北平太守的职务。
史思明急中生智,沉着冷静地把奚王戏弄了一番。而且巧妙地把奚人的高级将领捉住。在此一过程中,他顺手牵羊,借裴休子之力,达到了个人目的,因而受到朝廷的器重,是“借刀杀人”克敌制胜的成功范例。
南北朝时,北周大将韦孝宽镇守玉壁,防止北齐的进犯。他派出大批奸细潜入北齐,搜集情报,因此对敌国的动向了如指掌。北齐左丞相斛明月智勇双全,执掌朝政,是北周的劲敌,韦孝宽千方百计要除掉他,使北齐不战自溃。
不久,韦孝宽设计派奸细到北齐都城传播歌谣:“百升(即斛)飞上天,明月照长安。”一时间,蜚短流长,谣言四起。北齐尚书祖笑微同斛明月早有矛盾,虽知流言不可信,仍然借题发挥,攻击斛明月图谋不轨。北齐后主担心斛明月篡位,不问青红皂白,迅速将斛明月处死。
韦孝宽借刀杀人,祖笑微自毁长城。周武帝得知后,乘机举兵灭齐,统一了中国北方。
以逸待劳四
因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耗损敌人的力量,可以采用静守不战的战略;因为这自然是减弱强势而增强了弱势。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二十多岁时和庞涓一同在“勿武斋”拜当时名闻天下的兵法家鬼谷子学习兵法。二人在山上都是苦思研究兵法,日夜切磋,对兵法都有特殊才能,所以孰优孰劣很难判断,但总的来说,孙膑对兵法的理解、运用比庞涓略胜一筹。
庞涓心胸狭窄,容不得比他厉害的兵法家与他并存于世,于是受魏王提拔为大将军后用计把淳朴善良的孙膑骗到魏国,并对孙膑处以残酷的刑罚,削去膝盖骨,在额头用墨刺青。
三年后田忌出使魏国,派人偷偷把孙膑带走,孙膑为谢救命之恩,就做了田忌家的食客。由于孙膑超凡的才华,再加上田忌的举荐,很快就被齐威公提拔为军师。后来在围魏救赵中大败魏军,致使庞涓对他的仇恨更加刻骨铭心。
本故事要说的就是桂陵之战十三年以后的事。
庞涓自桂陵之战惨败后,一直寻机报复孙膑,他采取孤立齐国,然后消灭的战略,先说服赵国并与之结为盟国,后又想拉拢一向与齐和睦的韩国为盟友,韩国誓死不从,庞涓决定用武力征服它。
俗话说唇亡齿寒,齐国为帮助韩国,不得不又一次和魏国交战。这次仍任命田忌为统帅,委任孙膑为军师,出兵解韩国的燃眉之急。
田忌与孙膑同乘一车,见孙膑泰然自若,便知他胸中可能已有破敌之计,问道:“以军师高见,这次破敌该如何用计?是不是还像上次那样先攻魏国首都大梁?”
孙膑听后微微一笑:“元帅所言极是,但庞涓自从吃了上次大亏以后,一定吸取失败教训,我猜测这次虽然大军主力兵逼韩都,国内的准备也一定很充分,所以这次采取先进攻,然后诈败被追击的战略。”
田忌不解其意,孙膑见其面有难色,便继续说道:“他们魏国的战士,一向强悍勇敢而轻视齐兵,齐军也因此被称为胆小怯弱。一个善于作战的将领,要会顺应这种情势,只要加以有利的引导。兵法中讲:‘用急行军赶百里路去争利的,会折损领头的上将; 用急行军赶五十里去争利的,那只能有一半的部队能赶到。’现在敌人如果恃勇轻敌而冒险急进的话,那对我们是最好不过的了。我们也宜诈为怯弱以诱他轻进。”
“如何才能引诱让庞涓轻进呢?”田忌问。
“庞涓当年和我同门学艺时曾共同研习过从吃饭灶门的痕迹,确定军队的数量,所以我们在撤退过程中,故意让煮饭的灶门越来越少,使敌军误以为我军胆小怯弱而逃兵日多,所以穷追不舍,这样主动权就掌握在我军手中。”
田忌对孙膑神出鬼没的用兵战略真是心悦诚服,当下便率大军猛攻魏都。
田忌跃马持枪于阵前,让士兵讨敌骂阵。庞涓派朱仓、徐甲二猛将出战。朱、徐二将与田忌战到一处,十余回合,不分胜负。
双方士兵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又战十余回合,田忌虚晃一枪,拨马回到营中,只见齐军营中大旗一闪,一辆青旗的篷车驰到阵前。
孙膑安坐车中,冲庞涓一抱拳道:“庞涓!别来无恙,久别重逢真是缘。”
庞涓心虚,装模作样地说:“能与同窗学友再次相见,我也非常高兴。”
孙膑痛斥道:“你心狠手辣,不念同窗之情,反用计害我失去膝盖骨,是何道理?”
庞涓道:“那都是魏王的命令,你怎可怨我而兴兵呢?”
“我非因私怨讨伐你,而是奉王命消灭魏国。”
庞涓满脸羞愧,无言以对。双方摆开阵势,大战一场。
孙膑指挥有方,致使庞涓屡战屡败,魏军士气低落,一片混乱。
这时谋士韩随进言道:“以我推测,孙膑大军远道而来,相持这么长时间,粮草一定不足,我可以以说客身份劝孙膑投降,劝其退兵才是上策,再说我也可以刺探一下敌军的兵粮状况。”
庞涓半信半疑地道:“这件事你有把握吗?”
韩随应道:“现在很难说,如果孙膑粮草不足,他就可能接受我的讲和而退兵,如果孙膑坚持要战,我们只要坚守城门,派部队截断敌人运粮路线,待一个月过后,孙膑的二十万大军一定会闹饥荒,那时他们就会不攻自破。”
韩随遂以说客身份到孙膑营中拜访。孙膑经多方了解,知道韩随不是什么“说客”,而是派来的奸细。
孙膑对田忌说:“我们破庞涓的方法有了,正好可以利用韩随设个计谋。”
孙膑让士兵把空粮袋全部装上沙土,像军粮一样堆积在营中。一切准备就绪,于是孙膑让韩随进入营中:“不知先生从何而来,有何贵干?”
“我叫韩随,自燕国而来,是一个说客,以前我在云梦山修道时,听说孙、庞二位将军是同窗挚友,今日却刀兵相见,反目为敌,特来劝和。”
“有幸结识云梦山的高人,请先生赐教。”
韩随说:“你们两位同门修学,乃莫逆之交,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分个输赢呢?”
孙膑道:“庞涓心狠手黑,不念同门之情,何能不战?”
韩随摇头道:“庞涓将军心胸狭窄,剜你双膝,罪实难赦,但我想孙将军心胸宽广,一定能尽释前嫌,和好如初。”
孙膑说:“我非常理解你的苦衷,我也希望用和平的方式使我们以前的仇恨化解。但庞涓三番五次言而无信,这又怎么解释?”
“庞将军不守信用,这肯定是错的。但若因对方偷我的东西,我也偷对方的东西,这样一来自己不是和小偷一样成为小偷了。我替将军设想,还是避免战争的好!”
“为了我,这从何说起?”
“你远道而征,时间越长对齐军愈不利,兵粮难以及时供给。魏军一旦得知你们兵粮不足,就会毫不留情攻击,到时候悔之晚矣,所以劝将军以和为贵。”
孙膑脸色顿变,厉声道:“我兵精粮足,二十万大军所向无敌,不几日就可攻下魏国都城,是庞涓要你来说服我的吗?我的粮食、武器都绰绰有余,先生可亲眼目睹。”
韩随见到堆在露天的粮食,觉得惭愧,心中暗暗佩服孙膑真是用兵如神。
孙膑神气十足地说:“韩先生不妨也去劝劝庞涓,让他早日投降,免得城毁人亡。”
孙膑送韩随出营,袁达将军正好驱马赶到,急向孙膑禀告:“启禀将军,军粮快没了,需紧急撤兵。”孙膑表示吃惊,严斥袁达:“没军粮,将堆积在露天的粮仓打开用,这儿米粮成山,你担什么心!”
站在不远处的韩随,看他们耳语,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粮山都是假的,用来迷惑人的,我险些上了孙膑的当。韩随向孙膑告别,急忙赶回魏营。
韩随走后,孙膑立即下达紧急命令:“现在马上准备,今夜各部队撤退。”
田忌不解:“正在攻城,为何要撤退?”
孙膑说:“这正是开始我们后退歼敌的战略,元帅请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