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一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防备得极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最隐秘的潜藏状态了。
“瞒天过海”这一典故出自薛仁贵巧渡唐太宗的故事。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领大军讨伐高丽,在两辽大破高丽大将盖苏文,盖苏文从海路狼狈逃回朝鲜半岛。太宗兵进辰州(今辽宁省盖县),准备渡海进攻高丽。
来到海边,太宗驻马向前望去,只见海天相接,无边无际,巨浪滔天,惊涛拍岸。太宗不由得头晕目眩,摇摇晃晃,险些栽下马来。
大军将要登船渡海时,太宗却无论如何也不肯上船了。众将苦苦相劝,全都无效。只好暂时在海边安营扎寨。
行军总管张士贵回到大帐,一筹莫展。数十万大军困在这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不但贻误战机,而且粮草耗费巨大。张士贵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妥善的办法。
这时,副将薛仁贵走进大帐,对张士贵说道:“大人是不是在为皇上不肯渡海而忧愁?”
“正是。”
“小将倒是有个办法。”
“薛将军,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薛仁贵走上前去,耳语一番,张士贵不住点头,连称“妙计”。
几天后的夜里,张士贵来到太宗的大帐,奏道:“本地有几位豪绅为皇上修建了一处行宫,今晚备下酒宴,请皇上前去宴饮。”
太宗欣然同意。
夜色中,太宗被众人引入一所豪华的大厅,大厅里的桌子上摆满了珍肴美味,太宗与众将尽情畅饮,直到醉卧席前。
张士贵见太宗醉倒,便命人将太宗扶到后面休息。走过一座小桥时,太宗虽然大醉,仍然感到脚下摇晃得十分厉害,便醉醺醺地问道:“怎么这么摇晃?”
张士贵答道:“皇上不胜酒力,所以感觉到摇晃。”
太宗便不再怀疑,被扶进一间精美的小屋中睡去了。
第二天,太宗醒来时,酒意未退,他看了看屋子,修饰得美轮美奂,连窗户都用绸缎挡住了。
这时,张士贵带着人进来了,又摆上了美酒佳肴,陪着太宗吃喝一番。然后,太宗又蒙眬睡去。
第三天,太宗醒来后,觉得很气闷,便走出屋子,一出屋,太宗目瞪口呆,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原来自己正站在一艘硕大无比的楼船之上。楼船正鼓满风帆向前行驶。
太宗看了一眼跪在旁边的张士贵,惨然一笑:“爱卿骗得朕好苦。”
“启奏皇上,再过一天,我军就能到达高丽,请皇上好好休息,此番我军定要扫平高丽。”
就这样,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薛仁贵和张士贵巧妙地渡过大海。
顾名思义,“瞒天过海”就是有意制造一种假象,让人在毫无感觉中渡过大海的意思。它用在军事上,并不是专指瞒着人过大海,而是一种利用假象,掩盖真实意图的计谋。它主要用于战役伪装,以隐蔽兵力的集结、发动进攻的时间等,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克敌制胜的目的。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新建,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合。还特令三军集合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营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兵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而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国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陈国也竟然司空见惯,战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没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并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三国时,吴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可以说是运用“瞒天过海”的又一典型战例。孙刘联盟抗曹时,刘备向东吴借用荆州,长期赖着不还,又派大将关羽镇守荆州。讨回荆州一直是东吴君臣一块心病,孙权便任命吕蒙为水军都督,要他设法夺取荆州。
关羽深知吕蒙善于用兵,严阵以待。吕蒙见无机可乘,突然称病辞职,回京治病,接替他担任统帅的竟是一个无名小辈陆逊,关羽得知便松了一口气。陆逊上任后马上派人到荆州送礼,问候关羽,态度非常谦恭,关羽就更不把他放在心上了。吕蒙暗中回到军中,以战船改扮商船,将士皆穿白衣扮成商人,渡过长江,一举占领了蜀军报警的烽火台。吴军长驱直入,关羽败走麦城。吕蒙设计进行政治伪装、外交伪装、军事伪装,三管齐下,终于夺回了荆州。
围魏救赵二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最有效。
“围魏救赵”原是我国战史一个成功的战例。源出于孙膑指挥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354年,魏国由庞涓做统帅起兵攻打赵国,一直打到国都邯郸城下,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援助。
田忌准备直趋赵都邯郸解围,孙膑劝阻他,认为这样做不是最佳作战方案。他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都疲惫不堪。魏国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郸了,国内只剩下些老弱病残,兵力空虚,不如引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魏军一见此情一定会放弃邯郸,带军队回来援救。我军可在半途桂陵设伏兵截击。这样,我们不但解了赵国之围,还可一举打败魏军。”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计划。结果齐军大获全胜。此一计,使庞涓损失了两万人马,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后来,这一作战之法就成为“孙膑兵法”的一绝。
“围魏救赵”作为兵法,孙膑用时,已是灵活机动了。虽有大体之模型,但运用此计时,也常变化形式。诱敌、诈敌,我方才可取胜。
后人也常用此计,太平天国时,曾用此计攻杭州,救南京。
一八五八年,在太平军发生内讧的时候,清军重整江南、江北的两座大营,以此围困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
为了打破清军包围,忠王李秀成向洪秀全献上“围魏救赵”之策,让天国的太平军先进攻清军的粮饷重地杭州,迫使清军分兵自救,而我太平军乘清兵江南大营空虚,返手攻击江南大营,以解救南京之围。洪秀全同意了这一计划。
一八六○年二月,李秀成分兵五路奇袭浙江,攻占杭州。清军江南大营统帅和春得知杭州失守,急忙分拨五分之二的大营兵力,派总兵张良玉率领援助浙江。
李秀成一见和春中计,便在杭州城头,树起许多面太平军旗帜,虚设疑兵。暗中却“金蝉脱壳”,率军退出杭州。而张良玉疑心城中有伏兵,不敢进城。
李秀成撤出杭州后,日夜兼程奔赴南京。清军还没有弄清李秀成的去向时,太平军各路兵马已云集南京外围,向江南大营发起总攻。南京城内的太平军从内响应,内外夹击,大获全胜。
和春见势不好,率兵溃逃。太平军乘胜追击,攻占了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歼、俘敌人五六万。和春兵败自杀。
这一战例,成功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计,使清军苦心经营达三年之久的江南大营完全毁灭。
借刀杀人三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人的情况已明,友方的态度未定,利用友人的力量去灭敌,不必自己付出代价,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谋。
齐国是东周列国的大国。自太公吕望开国以来,一直很富强,尤其是桓公在位时,任用贤相管仲,治国经武,更是富甲天下,称霸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可是到了齐简公当政时,国力已大为衰弱,昔日雄风荡然无存。
国中有几家大臣,世代辅弼齐国,权倾朝野。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陈氏。陈氏数代把持国政,颇得民心,早就有夺取君位之意。公元前484年陈恒做了相国,更是加紧谋划。只是忌惮高、国等几家大夫党羽众多,不敢轻举妄动。为了铲除这几家大夫,陈恒想尽了办法。这天,他向齐简公奏道:“鲁国是我们的邻国,却帮助吴国进攻我们,这仇不能不报,应该出兵征讨鲁国。”
齐简公同意了。陈恒便推荐国书为大将,众家大夫随从,率十万大军,战车千乘,浩浩荡荡离开国都。
陈恒亲自送大军到边境,在汶水屯兵,与众将盟誓,不灭鲁国,决不活着回来。一时军心雄壮,气势冲天。
在鲁国曲阜,孔子正在家中伏案删述诗书。这一天,忽然家人来报,门人琴牢来访。孔子连忙起身,将琴牢迎进客厅。
琴牢作揖道:“弟子自齐国返回,特来拜见老师。”
“子张(琴牢字),不必多礼了。快来谈谈齐国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孔子让座道。
“前些天,陈恒派国书带兵伐鲁,现在屯兵汶水。”
“噢?有这样的事。”孔子大惊,环顾众弟子说道,“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现在要遭受兵灾,我们不能坐视不救。谁愿意替我到齐国去制止他们伐鲁?”
话音刚落,子张和子石挺身而出,应道:“弟子愿往。”
孔子摇了摇头。别的门人本来也都跃跃欲试,见此情景,又都把话咽了回去。
静了一会儿,子贡站了出来,问道:“弟子愿意去试试,不知老师是否允许?”
“子贡,你有把握吗?”
看到子贡坚定地点了点头,孔子同意了。
第二天,子贡便辞师而行,赶往汶水求见陈恒。
陈恒久闻子贡是孔子门下高足,这次来一定是向自己游说,便令甲士列于帐下,准备假以辞色。
谁想子贡对帐下武士视若无人,气定神闲地走进大帐。陈恒连忙起身相迎。两人坐定,寒暄几句之后,陈恒开门见山地问道:“先生这次来是为鲁国做说客吧?”
子贡从容地答道:“我这次来拜见相国,不是为了鲁国,而是为了齐国。鲁国是不宜攻打的国家,相国何必偏偏要攻打鲁国呢?”
陈恒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说鲁国不宜攻打呢?”
“鲁国的城墙又矮又薄,护城河又窄又浅,国君懦弱,大臣无能,士兵不擅作战,所以说是不宜讨伐。我觉得相国应当讨伐吴国,吴国城高池广、兵甲精利,而且有良将守卫,攻打它还是比较适宜的。”
陈恒勃然大怒:“你所说的适宜与否,我实在难以理解。”
“请屏退左右,我为相国解释一下。”
陈恒屏退左右,于是子贡不慌不忙地说道:“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我发现相国和朝中大臣并不和睦。现在如果打败鲁国,诸大臣就会立功受益,而对相国没有什么好处,诸大臣的势力加强了,你就危险了。如果移师伐吴,诸大臣在外被强敌所困,而相国在朝中就可以控制齐国了。请相国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选择。”
陈恒为之动容,歉然道:“先生的金玉良言,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但是现在我军已屯兵汶水,如果移师攻吴,恐怕会有人怀疑,怎么办呢?”
子贡胸有成竹:“这个请相国放心,您先按兵不动,我南下去见吴王,让他救鲁伐齐。这样相国再和吴国开战,不就有理由了吗?”
陈恒大为高兴。送走子贡后,便对主将国书说道:“我听说吴国要攻打我们,我们先驻扎在这里,不要轻举妄动,派人到吴国打探一下情况。果真如此的话就必须先打败吴国,然后再讨伐鲁国。”国书领命后,陈恒便回齐国去了。
再说子贡,星夜兼程,赶到姑苏(今苏州),见到了吴王夫差。
子贡对夫差说:“当初吴国和鲁国联手攻打齐国,齐国恨入骨髓。如今齐军已屯驻汶水,将要伐鲁,下一个一定是吴国。大王何不发兵伐齐救鲁。打败兵车万乘的齐国,收服兵车千乘的鲁国,那么大王的威望就会超过强大的晋国,吴国就可以称霸天下了。”
“当初齐国许愿世世代代臣服吴国,寡人才班师还朝。可是齐国到现在还没有贡品送来,寡人正准备发兵问罪。只是……”夫差面有难色地道,“只是听说越王勾践勤政训武,有谋夺吴国的野心,寡人准备先灭掉越国,然后再讨伐齐国不迟。”
“此言差矣,大王万万不可如此!越国弱小而齐国强大,灭掉越国只是小利,而放纵齐国祸患就大了。况且,畏惧弱小的越国而不去攻打强齐,称不上勇;追逐小利而忘记大患,称不上智。无智无勇,何以王霸天下?如果大王对越国放心不下,我愿意去见越王,让他亲自背弓执戟率军跟随大王出征怎么样?”
夫差大喜:“果真如此,先生可是帮了我的大忙。”
子贡辞别吴王,东行来到越国。越王勾践听说子贡要来,连忙派人打扫街道,出城三十里迎接,把子贡请到国驿。
安顿完毕,勾践躬身向子贡问道:“敝国远处东海,先生屈尊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子贡说:“特来吊君!”
勾践一愣,随后又稽首道:“我听说‘祸与福为邻’。先生前来凭吊,是我的福分,请先生谈一谈。”
子贡嘴角含着一丝微笑,说道:“我见过吴王,劝他救鲁伐齐。吴王怀疑您谋攻吴国,准备先灭掉越国。一个人如果没有报复的心意而被人怀疑,说明他很笨拙。如果有报复之心而被人知道,那他就危险了。”
闻听此言,勾践愕然长跪:“先生救我。”
“大王不必担心。夫差骄横而又喜欢佞臣,太宰伯专权而且善于谄媚,您可以卑躬折节并献上珍宝,取悦他们君臣,并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跟他去伐齐。吴国如果败给齐国,力量就会削弱,如果战胜齐国,必然会骄傲,产生称霸诸侯的野心,与晋国争夺霸主。这样,吴国就会出现漏洞,大王就有机可乘了。”
勾践听罢大喜,拜谢道:“先生这次来,真是上天赐给越国的福气。勾践如起死回生、白骨生肉。先生的话勾践一定言听计从。”然后命人送子贡黄金百镒,宝剑一口,名马二匹。子贡坚决不受。
回到吴国,子贡向吴王报告说:“越王感激大王宏恩,听说大王猜疑,非常害怕,不久就会派使臣来谢罪。”
果然,五天后,越国大夫文种来到吴国,叩见吴王,说道:“东海贱臣勾践,蒙大王不杀之恩,感激涕零。肝脑涂地,难以报答万一。如今听说大王伸张正义,诛强救弱,特派下臣文种,献上先王珍藏的宝甲二十副,‘屈卢’之矛和‘步光’之剑,以助军威。勾践请问大王出兵之日,到时候将在全国选出三千精兵,听候大王调遣。勾践愿率部为前锋,死无所惧。”
夫差大喜,等文种退下后,对子贡说:“勾践真是个讲信义的人,他愿意率精兵三千随我伐齐,先生觉得怎么样?”
“不行。”子贡阻止道:“借用人家的军队,如果再役使其国君,有些太过分了,非礼义之邦所为。大王圣明,不如留下他们的军队,让他们的国君留在国内。”
夫差点头称善。
子贡辞别了吴王,又北上来到了晋国。见过晋定公,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吴国不久就会和齐国决战,夫差如果打赢了,一定会和晋国争霸,大王应该早做准备。”
晋侯感激地道:“多谢先生赐教。”
于是子贡风尘仆仆赶回鲁国,向孔子复命去了。
周敬王三十六年春天,越王勾践派兵三千助吴攻齐。吴王夫差尽起全国之兵,大举伐齐。
就在即将发兵的时候,老臣伍子胥谏道:“越国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而齐国只是我们身上的疥癞。如今大王兴师十万、行程千里,去争疥癞之患,却忘记了大毒在我们的心腹。老臣担心还未打败齐国,越国就已经杀来了。”
夫差大怒:“寡人即将发兵,老贼却出此恶语,阻挠大计,该当何罪?”说毕就想杀掉伍子胥,被大臣们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