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900000004

第4章 传(1)

§§§第一章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朱熹提示:)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意释

文中引文皆出自《尚书》的《康诰》(《尚书·康诰》,106页。)、《太甲》(即《太甲》上)(《尚书·太甲上》,92页。)、《帝典》(即《尧典》)(《尚书·尧典》,81页。)。《太甲》出自《伪古文尚书》。《尚书》的三个引文意思分别是:能够领悟德;永远关注上天的光明的命令;能够领悟巨大的德。三句引文是递进的关系:第一,人要领悟德;第二,人要领悟的德就来自上天的光明的命令,不是人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所以人要时刻注目上天的光明的命令;第三,因为是来自上天的命令,所以这个德是大德。人要领悟的是大德。另外,这个领悟是出自自我内心的真正的领悟,故曰“自明”。

致用

儒家所说的上天的光明的命令,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客观必然性。这里透露出的重要信息是:真正的道德必须建立在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个人的权力和意志的基础上。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法则,即便与个人的权力和意志相左,我们也必须接受。儒家在这里确立了一个超越统治者权力和意志的绝对真理。

§§§第二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朱熹提示:)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意释

汤之《盘铭》是商汤王时镂刻在用于沐浴的青铜器皿中的申戒之言。所引三组话的意思也是递进的。第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能够每天更新,就日复一日地更新,每日都有新的涌现。第二,“作新民”(《尚书·康诰》,107页。):继前面每日更新之后,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能够打造出新型民众。第三,《诗经·大雅·文王》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经·大雅·文王》,203页。)即周虽是秩序陈旧的古老邦国,但它秉承天的命令,在“作新民”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更新,开创新的时代。第四,“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即所以统治者治理天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

致用

第一,不怕慢,就怕停。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人们只要日复一日坚持不懈,一点一滴地自我更新,就一定能够打造出新型民众。急风暴雨的激进方式,未必能够真正达到“作新民”的目的。笔者认为,在某些方面,商纣王是个革命家,只是在策略上过于激进,超越了当时社会相当多的人的承受能力,于是旧贵族利用了内部人们的不满情绪,和外部的周族发动了推翻商纣王的战争。周公在灭商之后采取的“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策略(即仍用殷人原有的制度打开局面,但土地制度用周朝的),就是适当考虑到了殷族人对改革的承受力和殷旧贵族的利益。《诗经·大雅·荡之什》载:“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之什》,214页。)周文王为了教化周人,总结了殷灭教训:要牢记殷人改革过激的教训,不要忽略多数人的承受能力。

第二,汤之《盘铭》是商汤王时镂刻在用于沐浴的青铜器皿中的鉴戒之言。商汤王把鉴戒之言镂刻在青铜器皿中,说明他注意把思想、精神渗透到各个方面,乃至渗透到日用的器皿器物中。曾子注意到了这一点。孔子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1097页。)“觚”,酒杯也。孔子感叹的是,这不像个酒杯了。这还是酒杯吗!这还是酒杯吗!为什么?原来的酒杯累积着很厚的文化含金量。当时社会动荡,人心浮躁,缺乏文化品位,所制作的酒杯没有文化含金量了。衣服是物质,“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礼记·少仪》,454页。)。衣服穿在身上而不知道它的名称及背后的含义,这是迷惘。《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1307页。)欹器本源于古人汲水的器皿,后经形变,成为比喻人生哲理的精神器物。此器物空则歪倒,水满则倾覆,唯盛一半水方可正立。儒家认为,此物放在座右可以警示君王:腹中空无知识会走邪路;自以为腹中知识盈满,骄傲自大,会导致失败;腹中有许多知识但总觉得不够,才能不偏离正道。可见,荀子记载的那个欹器,是一种文化含金量很高的物品。

§§§第三章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意释

第一,《诗经·商颂·玄鸟》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经·商颂·玄鸟》,233页。)即天子辖地广袤千里,任凭老百姓居住。第二,《诗经·小雅·绵蛮》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诗经·小雅·绵蛮》,200页。)即鸣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平静的山窝。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读了这两句诗之后发出“于(音乌)”的感叹之辞。小鸟停留的真是地方。小鸟尚且知晓该停留在什么地方,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第三,《诗经·大雅·文王》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诗经·大雅·文王》,203页。)即端庄恭敬的周文王,光彩四射,美德永存。这是由小鸟想到了周文王。周文王之所以光被后人就是因为知道每个人应该停留在什么位置。什么位置呢?《大学》的作者认为,应该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止”:也可衍释为符合)。君臣父子朋友做事都各有所符合。

致用

所谓“知其所止”就是知道适合自己停留的位置。在我们这个宇宙中,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轨道、角色、角度、方式。有的适合天上飞,有的适合水里游,有的适合路上走;有的适合高空,有的适合低空,有的适合深水,有的适合浅水,有的适合高山,有的适合山谷,有的适合沼泽,有的适合沙漠,有的适合森林;有的适合走椭圆轨道,有的适合走正圆轨道,有的适合走抛物线轨道,有的适合走S形轨道,有的适合走直线轨道;同样在树上生活,有的在树顶生活,有的在树叶阳面生活,有的在树叶阴面生活,有的在树干生活,有的在树根生活,有的在树皮里面生活,有的在树皮外面生活,有的适合在树的中间打洞生活。这一原理体现在人伦身上,每一个人做事都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符合一定的准则,即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朱熹提示:)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意释

《诗经·卫风·淇澳》:“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诗经·卫风·淇澳》,143页。)眺望那清澈淇水(在今河南北部,古属卫国。)的转弯处,河岸的翠竹郁郁葱葱,沁人心脾。一个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年轻后生令人难忘(“终不可谖兮”)。如此风度不是天生的,而是像加工骨角一样地反复切磋(“如切如磋”),像加工玉石一样地反复琢磨(“如琢如磨”)。

这个年轻后生的风度是什么样呢?表情庄重(“瑟兮”),心境展阔(“兮”);光彩照人(“赫兮”),气宇轩昂(“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忘记)兮!“如切如磋”比喻严谨治学。“如琢如磨”比喻刻苦修身。“瑟兮兮”形容矜持谨慎。“赫兮喧兮”形容仪表威严。“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言风度翩翩的君子道德境界达到顶端,民众永不忘怀。

《诗经·周颂·烈文》:“于戏前王不忘!”(《诗经·周颂·烈文》,222页。)啊!先王之圣德永不忘怀。“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后世君王崇尚先王的美德,亲爱自己的先祖。民众感受到先王带来的快乐,获得先王遗留下来的利益,所以对先王永不忘怀。

致用

“有斐君子”之所以能够引起作诗者的无限的遐想和赞美,就是因为这个“君子”的眼神,表情,说话的语气、用词,动作的节奏,文化含金量非常非常高。儒家特别强调行为中的文化含金量。《三国志补注》记载一事:“匈奴遣使人来朝,太祖令崔琰在座,而己捉刀侍立。既而,使人问匈奴使者曰:‘曹公何如?’对曰:‘曹公美则美矣,而侍立者非人臣之相。’太祖乃追杀使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卷三,见《四库全书》,光碟检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曹操担心自己貌丑个矮被匈奴使者蔑视,便让属下崔琰冒充自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接见匈奴使者,自己在崔琰身后带刀侍立。没想到匈奴使者从举止形态中看出崔琰徒有形表之美,无人主之气质。在后的侍立者倒是“非人臣之相”。关于行为层次,人的眼神、表情、说话的语气节奏、行为举止的做派都能够透露出文化品位。“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礼记·坊记》,502页。)孔子说:关于相见之礼,先行相见之礼再奉上礼物,这是希望百姓先做事情再得到俸禄。反之,先奉上礼物再行礼,百姓就会贪图财货。没有相交往的辞令而只用礼物表达情谊,百姓就会争夺财货。“子云:‘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诗》云(《诗经·小雅·大田》,195页。):彼有遗秉,此有不敛,伊寡妇之利。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礼记·坊记》,502页。)君子取利不求穷竭。例如粮食收割,孔子说:君子不可收净,而要留一部分给百姓。就像《诗经》所说,那里遗留点禾把,这里落下点没收割的稻穗,给寡妇留点利。在社会谋生,做官的就不要种田,种田的就不要打鱼。君子乘车行路,“故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礼记·曲礼上》,373页。)。君子乘车,遇老人要凭轼致敬;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在城市里不驰骋;进入里门必须凭轼致敬。平居时,“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同上书,370页。)。听人说话不要侧耳听,不要粗声大气地答应,不要斜眼看人,不要显出一副懒散的样子,走路不要露出傲慢的样子,站着时要两腿直立,不要一条腿偏斜,坐着时不要像畚箕一样两腿分开。

§§§第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朱熹提示:)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意释

主持诉讼,就表面程序上看我与他人并无不同,但是在本质上我与他人有根本区别。我主持诉讼不光讲求对法律的维护,更要让世人明于是非,懂得廉耻,弘扬正气。使人们打一次官司就明白了是非善恶的标准,不会再为同类事情打官司。不讲道理的人没处胡搅蛮缠,因为他们害怕社会舆论所表达的民意。这才叫做懂得解决诉讼问题的根本。

致用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1092页。)孔子认为,一味以朝廷的禁令为导向,一味用刑罚来约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因为老百姓没有廉耻之心,只是一时畏于君令刑威才不敢放肆。一旦君令刑威有所不至,必然犯罪成风。反之,注重道德引导,礼乐教化,老百姓明辨是非,有廉耻之心,自觉约束自己,杜绝犯罪。但这些话并不表明孔子反对法律和刑罚。孔子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1117页。)其中的“谨权量”、“审法度”就是法律。史载孔子“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就是在执行法律。儒家强调以德治国并非不重视法律,而是注重以法来彰显道德正义,通过法让人懂得是非廉耻。

今天的法治社会也应该继承孔子的“听讼”精神。比如,人民的好法官宋鱼水办案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她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法律的适用当中,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神,更好地贯彻法律。”(《宋鱼水: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载人民网,2005)为了更好地贯彻法律,体现法律的精神,宋鱼水不是简单依条例办事,而是在维护法律的基础上尽可能追求双赢。“宋鱼水认为,调节是使双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实现,社会财产损失最小。法官要研究当事人心理,多一点关爱,多一点理解。告诉当事人法律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基础是感情,法官需要用一颗公正的心,避免问题激化和火上浇油。”(《法官宋鱼水: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好党员》,载新华网,2005-01-12。)

§§§第五章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认为)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于是朱熹)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意释

朱熹认为《大学》传解第五章内容应是解读“格物”、“致知”,但因古书传递久远,今已亡佚。朱熹根据他所崇拜的程颐的思想,试图补阙。(参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6~7页。)

所谓“格物致知”是说想要挖掘和发挥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必须深入“物”并穷究其理。“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即人心本来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曰种子,但需要激活。靠谁激活?“格物”即深入“物”并穷究其理。所以朱熹《大学》补传说:“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同样,深入“物”并穷究其理也要靠挖掘和发挥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朱熹《大学》补传说:“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总之,愈格物穷理愈致知,愈致知愈格物穷理,两者相得益彰,相互推动。所以朱熹《大学》补传说:“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致用

“格物”、“致知”是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开端。开端至关重要。

第一,“格物”。

儒家强调通过“格物”达到博学的程度。不“格物”,人就愚昧无知。“格物”的“物”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同类推荐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热门推荐
  • 夏日恋爱通告

    夏日恋爱通告

    相遇之前,谁也不知道命运的线会怎样交集…… 她,是拥有显赫背景的个性公主,不过在遇到他的时候,她只是小小的贴身保镖。他,是光芒万丈的当红大明星,不过在遇到她之后,他却是一个挥着翅膀的恶魔雇主……每个人在面具下都拥有另外一张面孔。只不过当两个同样戴着面具的人相遇,在同—个屋檐下的磕磕碰碰,让彼此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一个当红明星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当冤家演变成懵懂恋人,风波不断的娱乐圈风暴又将这场夏日恋爱推向哪里?
  • 阳光总在风雨后

    阳光总在风雨后

    本书共分为6个章节,"在人的一生中,围绕“风雨后的阳光”这个主题,通过朴实的叙述,真人故事的再现,扰乱我们的心灵。本书用一个个充满坚强与智慧的故事,向读者传达着“风雨后的阳光”这样积极的人生信条。在滋养人们心灵、启发人们智慧的同时,也为生活中充满挫折感的心灵注入更多的鼓励和勇气,总会存在着许多让人难以预料的困难或挫折,帮助人们重新振作,再次扬起生命的风帆。在这本书里,你能体验到生活的感悟、心灵的历练、战胜挫折的勇气、发人深思的人生智慧,这些麻烦会挫伤我们的自信,让你的心灵在故事的洗礼中,品味着意想不到的智慧与快乐。"
  • 贤妻造反

    贤妻造反

    前世为贤妻,却遇中山狼。 杜霜醉善良一世,却不得善终,醒来后她自问: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 第一郡主:萌萝女皇

    第一郡主:萌萝女皇

    要争就争第一!要复仇一个不留!皇帝没人当,本郡主只好勉为其难!可这臭屁面瘫的家伙居然是神兽白虎?因为救过本郡主就以身相许?替他生孩子?“生屁啊!谁爱生谁去!谁要生一窝小老虎,你才老虎,你全家都是老虎!”“郡主,你这么母老虎,当心嫁不出去!”“没事,本郡主娶男妃就行!”某神兽脸色一黑邪魅一笑,小羊羔变身腹黑大老虎,掐掉一朵朵桃花,没美男看郡主怎么搞外遇。萝莉郡主杀奸逆占城池夺皇位,遇神杀神遇佛诛佛,一代女王横空出世!神兽白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战场常胜官场亨通,战神威名威震九州!
  • 男人,滚远点

    男人,滚远点

    本文为宠文,男主对女主一宠到底…女主是狐裔(幻儿悄悄告诉你:狐裔就是狐与人的后代),有异能…简而言之,这是一个“狡猾小狐狸记者被腹黑男人霸道俘获”的故事。狐小乔杯具了,她不就是一时心软,救了个人,可他,不但不知感激,还变本加厉:狐小乔,你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好,本小姐就送你送到西,别以为本小姐怕你,恩将仇报,本小姐一小针就可以扎死你!唔……什么?你、你!……本小姐惹不起还躲不起么,天大地大,本小姐决定,逃!可是天下之大,他却总能如影随形,阴魂不散,薄唇微勾,轻唤:老婆…老婆?!乖乖,她和他,什、什么时候结婚的?这红本本,这人名…狐小乔悲催地怒了:慕容轩,不带这样的!你这是以公谋私、以权谋利、以大欺小、以…词穷力竭,狐小乔华丽丽的晕倒了。当狡猾的小狐狸记者遇上腹黑的他,是小狐狸脚底抹油逃得快,还是腹黑猎人天罗地网撒得快呢…亲们尽情跳坑吧,嘿嘿,坑深无底,跳下去,就跟夕一起混吧……【精彩剧透*搞笑版*原文非小白】片段一:男:狐小乔,你怎么了(关切)女:我,我肚子痛。男:我给你倒杯热水。(怜惜)女:那个,慕容轩,你、你能帮个忙么?男:你说。女:你能帮我去买一袋“宝宝”么?男:一袋“宝宝”(当场石化)片段二:男:半年之后,我若不在了,你会想我么?女:想,我想我会忘了你。男:我若不在了,你会想我么?女:想…男:真的?女:我想我会忘了你。男:(直接扑倒)片段三:女:他踢我,他在踢我…男:小混蛋,敢踢我老婆,有种你就出来跟老子单挑!女:…倾力推荐好友流年文:《婚色撩人》
  • 花醉沉香慢慢老

    花醉沉香慢慢老

    季风艽这个女子穿得很“囧”,去旅游被一只臭猴子给PIA飞到山崖,不幸地一命呜呼。然,还是有幸运滴,可能是阎王觉得对不起她,让她的灵魂穿到一个架空时代,很俗的是成了一小丫鬟。不俗的是“她”伺候的小姐中了剧毒,她就华丽丽的去帮她找解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神秘之旅

    神秘之旅

    带着属性异能,穿越一个个世界。领略一个个异域风情的神秘世界。新书万千之心,有兴趣的可前往阅读。
  • 大话貂蝉:忠告女人如何获取一生的幸福

    大话貂蝉:忠告女人如何获取一生的幸福

    作为一个女人,怎样抓信男人的心?怎样经营好自己的婚姻?怎样做人做事?怎样展现自己的魅力?本书紧密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通过大话貂蝉的故事以及她与甘夫人、小乔等人的交谈娓娓道来。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多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一个女人如何去做,才能获取一生幸福”这一永恒主题。
  • 惹上邪魅王爷:废材小狂妃

    惹上邪魅王爷:废材小狂妃

    一朝穿越到以武为尊的青乾大陆,二十一世纪顶级联邦特工,成为人人不屑一顾、任人欺凌的侯府废物大小姐。不能修炼的体质?那她就为自己打造一副全能身体。没有令人羡慕的兽宠?她就去驯服令人谈之色变的上古神兽。她明千城,将成为青乾大陆的主宰,以她为尊。顺她者生,逆她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