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900000012

第12章 《中庸》意释致用(5)

以上各宗教中华发展历程表明,在中华大地占据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身上没有搞“原教旨主义”、“圣战”、“迫害异端”的基因。相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一直是儒家对待不同文化的主要态度。各个宗教在中华立足固然首先是统治者的允许,统治者为什么允许?从动机上看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透视动机背后还是要看到,第一,其思维方式总的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影响;第二,更应看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也扎根于中华各族人民头脑中,人民对之“日用而不知”。所以,整个中华民族接纳不同文化的胸怀是无比宽广的。以上例子足以说明,儒家“中庸”是中华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哲学之一。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释

客观给予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就是人的合适的轨道。认识这个轨道,随时警示自己不偏离这个轨道就是一生所受之教(认识和警示就是“教”)。道是时刻不可偏离的,可偏离者绝对不是道。但是,人在一生中会碰到许多复杂多变的事物,应对方式无穷多样,甚至可能会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出圈”。能否坚守道全要看每个人自己了。所以君子都会小心谨慎地对待自身为旁人看不到听不到之处。没有比本人对自身隐秘和细微之处看得更明白的了。所以君子非常讲求“慎独”,即个人独处时更严格要求自己。

致用

人的本质是天赋的,即所谓“天命”。认识自己的本质就是认识“天命”。人的本质是什么?是人之所异于自然者。孟子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1153页。)孟子看到,人与自然的不同之处是人有善根,一经外界善言激活,便会向善。孟子的人性善论对否暂且勿论,但人有主动追求进步的能力这是不可否认的。美国的人格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成为描绘人的善根的基本框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依次由较低到较高排列:第一,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的需求。第二,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第三,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第四,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第五,自我实现需求:其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至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本身不一定就是善,但笔者认为,从另一个角度看,马斯洛说的五个层次的需求仍透露出人有善根。第一,人追求上进是人的本性,即每当一个层次的需求达到一定满足,人都会向更高的层次跃进。第二,人有对高层次需求的偏好,即人为了最高层次的追求,人甚至可以牺牲一定的生理需求,乃至牺牲生命。我们对今人道德的培养,应该立足于激活这些善根。激活善根,在善根的基础上成长壮大就是“率性”、“修道”。

善性由天赋叫“天命”,在人身上叫“性”。善性被人意识到叫做良心。良心隐藏于胸中,旁人看不到,唯己所独知。人所遇到的事物复杂多样,为了追求更大的善,眼前常需要采用务实性手段,甚至表现为“出圈”;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加强对自己的监控,防止旁人看不到的内心出离良心。“慎独”就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释

喜、怒、哀、乐尚未发生,内心无预先的偏好叫做“中”;一旦发生,其时机、程度契合所针对之事(即“中节”),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将“中和”的原则推行到整个宇宙,则天地万物都能够各居其合适的位置,各得其成长发育。

致用

第一,虽然喜、怒、哀、乐未发生,内心无预先的偏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心静止。就像猫捕鼠之前的临战状态,随时准备恰当回应外物。内心也不是虚廓的,而是有着厚厚的积淀,这个积淀就是“中”——恰当地应对每一个事物的能力。有这个能力才能做到“发而皆中节”。

第二,整个世界都是自然存在的,循其当然之理;对万物中任何一个都无所偏好。这是我们应对世界的根本前提。万物虽然千奇百态,但各自应对恰到好处,物物之间彼此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三,人有什么样的心灵状态,其眼中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达到“中和”的心态,眼中的世界就是,万物没有贵贱,各居于其合适的位置,过好自己的日子。即所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一种万事皆好的心态。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意释

孔子说: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总是违反中庸;君子遵循中庸是时时刻刻的,小人违反中庸是因为他们总是无所顾忌。

致用

君子为什么能够始终一贯地遵循中庸,因为中庸在君子头脑中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遇形变的灵活性。把中庸当做僵化的教条的人,表面上坚持中庸,其实是背离中庸。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有两种,都是“无忌惮也”。一种是无视中庸原则的“无忌惮”,一种是“无忌惮”地无视客观情况的变化,死守教条。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意释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很久以来,民众很少能够做到。

致用

孔子原话是:“中庸之为德也”,即中庸是一种德。《论语》里提到中庸只有一处,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1097页。)《论语》记载孔子提到“中庸”就这一次,而且语气说得这样重。笔者认为,这话应是孔子晚年说的,很可能说出不久,便病倒不起,不久就告别人世。一个人晚年说出的话,应该比早年说出的话含金量要高得多。黑格尔曾打过一个比喻(参见[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贺麟译,4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同样一个道理可以从小孩嘴里说出,也可以从老人嘴里说出,但是,他们俩头脑中所出现的内容并不相同。老人说出这个道理时,丰富的阅历涌入脑海,老人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对道理的体悟非常深刻。而小孩说出这个道理,内容单调,谈不上体悟。比如“不要说谎”,小孩为何说这话?是爸爸妈妈说的,说谎爸爸妈妈就打屁股。是听幼儿园的阿姨讲的,说谎阿姨不给糖吃,还要罚站。老人为何说这话?这是他一生经历的总结。当说出这话时,一生的经历使他浮想联翩,他在回忆,双目凝视远方。孔子晚年不但提出“中庸”,而且说“中庸”作为“德”是“至”,即是天下最高的、顶尖级的“德”。孔子可能还是怕人们对“中庸”重视的程度不够,又用“其……矣乎”的语气和句式来强化自己所表达的内容。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意释

孔子说:道推行不了的原因我是知道的。真理的推行要恰当合适。可是,一到具体实行时,聪明的人总是做得过头,愚笨的人做得不够。道不能昭明于众的原因我是知道的。水平高的人总是把它理解得过分复杂,水平低的人总是把它说得过于简单。人没有不吃不喝的,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饮食的味道。

致用

此章有两点启发:第一,道是真理。真理在具体实行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聪明的人思维敏捷,迅速洞察到真理。但不知道真理运用在实际中,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真理的表现形态并不像赤足的黄金那样纯粹。聪明的人往往想立即得到百分之百的黄金,所以容易有过分极端之举。相反,愚笨者领会不了真理的内涵,只能够搞些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所以贯彻真理总是做不到位。

第二,“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一个人可能经常吃某一美味食品,但他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其味道美在哪儿。所以《周易·易传·系辞上》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所以人们对许多道理往往只是熟知其然,而不深知其所以然。黑格尔说:“(真正的)知识则是把矛头指向这样构成的表象、指向这种熟知的东西的。”“一般来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熟知的东西,正如我在别处说过,并不因此就是真知。”([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贺麟译,9页。)儒家的许多道理其实也是人们日常熟知的,但是真正深刻领会的人并不多。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意释

“道”恐怕不能在世上推行了吧。

致用

真理的实现,不能不看场合与时机。君子有时需要蛰伏,伺机而行。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意释

舜是有大智慧的。舜好向别人请教,好琢磨周围百姓浅显易懂的俗语背后隐藏的深意。他宽厚待人,包涵他人的过失,张扬他人的优点。他善于控制住百姓中的两个极端,把百姓的事都处理得恰当合适。这就是舜之为舜的原因吧。

致用

第一,舜已经懂得熟知并不等于深知。所以总喜欢把百姓熟知的俗语拿来反复玩味。前人留传下来的许多道理,虽然人们口耳相传熟得不能再熟,但人们未必真的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所以孔子的“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1092页。)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二,儒家讲求激活人的善性。孟子说人性中有仁义礼智之善,是指人身上有成善的种子、基因,可以激活之,使之为善,并非是说人天生是善人。换了狮子、老虎、狗熊,无论如何培养也不会有道德,因为它们没有这个种子、基因,无以激活。“三亚龙虎园泰国籍饲虎组组长、42岁的阿朗从事老虎饲养及训练工作已有12年之久,他怎么也没想到,他这样熟悉老虎习性的人,竟会命丧虎口。而且,这头咬人的孟加拉虎,是他一手养大的,与他朝夕相处了8年之久。”(《三亚龙虎园饲养员被老虎咬断脖子身亡》,载《南国都市报》,2007-05-21)人与动物不同,人有善根。孟子以舜为例:“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1153页。)舜就自然资质讲与深山野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的天性中隐含着成善的火种,“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火种被点燃了,经过后天努力,成为善人。孟子所讲的修身方法就是点燃自身隐藏的道德火种,让它熊熊燃烧。“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1128页。)所以,在培养人的道德时,最重要的是寻找人的道德火种,即所谓善根、善的基因。“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93页。)当然,人身上还是存在向恶的可能。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尽心下》,1156页。)耳目口腹之欲有导致人堕入恶的可能,所以君子不以之为性,不激活它。王阳明也说:“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113页。)当代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经营实践也证明了儒家这一思想的正确。松下先生认为,世上不但有善人和恶人,还有既善又恶的人,并且这类人很多很多。甚至可以认为,就在每一个人的本性之中,都有善和恶的两个方面。我若相待以宽,则彼善念凸现,与我气顺平和。我若相待以苛,则彼恶念凸现,与我气暴乖戾。他说:“(人类)美与丑互为表里……如果只看到美的一面,而不留情地指责丑的一面,可谓不了解人性之真实。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吧。”([日]松下幸之助:《经营者365金言》,秦忆初译,75页。)松下先生认为,用这种态度对待员工,最能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他说:“如果一味地只注意部下的缺点,不敢用人,部下也会感到不是滋味。如果从优点着眼,便能根据优点,考虑运用之法,在某种程度之内大胆用人。部属知道自己的优点被赏识时,定会非常高兴,在不知不觉间,加倍努力工作。”(同上书,11页。)由于松下先生宽厚地对待员工,员工们产生报恩之心,反倒不愿宽厚地对待自己。松下公司的许多员工经常主动加班加点,拼命工作。许多干部稍有过错,即自我苛责,主动向公司谢罪。

第三,对于主持工作的领导来说,手下的两种对立倾向就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领导要当好鸟身车身,保持整体的最佳状态。这就是执两端而用中。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意释

孔子指出:人都认为自己很有智慧,但自己被人驱赶入网罗、木笼、陷阱之中,却毫不知晓、不知躲避。人都认为自己很有智慧,但是选择了“中庸”,却连一个月也守不住。

致用

人需要反思。何谓反思?黑格尔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贺麟译,39页。)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思考。人可以产生合理的思想,但这些合理的思想产生时,不可能不受到人内心的情绪、信仰、和具有片面性的经验的干扰,从而使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容易使自己被驱赶入网罗、木笼、陷阱之中,却毫不知晓,不知躲避。所以,黑格尔又说:“具有为思维所决定所浸透的情绪和表象是一回事,而具有关于这些情绪和表象的思想又是一回事。”([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贺麟译,39页。)也就是说,应该不断地超越原来的思想,把它当做思考对象,从更高的角度对之进行思考。这就叫做反思。孔子就是在催促人们不断地反思。

同类推荐
  • 老子大智慧

    老子大智慧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本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对老子处世之道 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奴妃倾城

    奴妃倾城

    本文已进半价书库:大婚之夜,她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却没想到经历了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心爱的男人竟然从没有爱过她,她不过是他用来复仇的棋子!一夕之间,她从幸福的顶峰摔落到谷底片断一:“今天的婚礼作废,朕要迎娶人的是她,也只有她一人配做朕的皇后!”司徒浩轻轻将那位倾城妙人儿揽进怀里,与她会心的相视而笑,那是属于他们两个的胜利微笑。波晗若目眦欲裂,她仰天狂笑道:“司徒浩,真没有见过像你这么喜欢自做多情的人!谁要嫁给你?这婚礼原本就是给我和渺哥哥准备的!我是渺哥哥的妻,是他唯一的妻,你司徒浩算个什么东西?也配得到我的爱?你跟你怀里的女人狗男配狗女天生一对!最合适不过!”司徒浩星眸中寒光暴闪冷得几乎要冻死人,他紧紧盯住那个疯狂不要命的女人,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好,既如此朕就成全你!来人,传朕的旨意,从此废除波晗若的公主称号,贬为侍寝奴婢!皇宫上下所有人都称呼她‘寝奴’,让她永远记住自己卑贱的身份!”片断二:“司徒浩,你今日的无情他日我定加十倍讨还!你的江山,你心爱的女人,凡是你在乎的一切,我都会统统毁掉!”片断三:“晗若,如果我肯放下所有的仇恨恩怨,你可愿再回头?”这句话他在心里默念了一千遍,只盼能有再次重逢的机会,他要亲口对她说出这句话。为了她,他甘愿放弃以往的一切跟她重新开始。然而再次相逢的情形却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她的身边已有了他,那个如妖孽般邪魅入骨的男子。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子依靠在别人的怀里,笑语嫣然,只为报复他曾经的无情。那双美丽的水眸不再顾盼在他的身上,而是开始流转在另一个男人的脸上,他感觉心脏的位置被生生撕裂了开,紧握双拳发誓:“波晗若,你休想借着别的男人的力量逃离开我!天下俱在我的掌握之中,早晚我会灭掉他再将你夺回来!”片断四:凤烨危险的眯起眼眸,庸懒魅惑的磁性嗓音此时却带着令人心颤的森冷,“波晗若,别把本王当傻子!现在你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就是乖乖的待在本王身边,另一条路就是——死!”片断五:“晗若,我好冷!你能再抱我一次吗?”司徒浩放弃所有自尊和骄傲主动向她示好,他小心的靠近她,就像从前那样跟她并肩而坐。可惜他们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感觉,他的寒冷痛苦孤寂她统统都不在意了,他是个失宠的男人。
  • 王府有对小冤家:悠闲王妃

    王府有对小冤家:悠闲王妃

    (轻松文,已完结。)别人嫁人她嫁人,嫁了大半年,别说新婚燕尔,连狗屁王爷长得是高是矮是圆是扁都不知道。他为了不见她,居然还将好端端的王府分成了两半?是不是想老死不相往来??!哎哟喂,他唱的是那门子的戏?而且出一个门,还要经过他同意?那把他的令牌偷过来……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混沌天魔

    混沌天魔

    魔前叩首十万年,屠戮九霄不做仙!乌风自幼遭大难,历沧桑,苦心志,劳筋骨,幸得逆天奇遇咸鱼大翻身,从此神挡杀神,佛挡屠佛!破苍穹,动乾坤,吞星空,霸蛮荒,九天十地,唯吾独尊……
  • 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

    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介绍了天人相应与生命整体观、养生方面的知识。
  • 御灵

    御灵

    夫天地万物,俱有灵气,或内敛,或外现。是以风水相士之眼观之,天时地利,良莠不齐,盖不可直论优劣。崇山峻岭,却有毒蛇猛兽出没;涓流镜湖,却有决堤泛滥之险......
  • 邓刚幽默

    邓刚幽默

    早恋的要害在于发生在关键的学习求知阶段,犹如一列不按时刻表而提前开出站的火车,整个前程将不堪设想。爱情是一种非常状态,而家庭却是正常状态,爱情是浪涛滚滚,家庭是平坦的沙滩,相爱的男女两人兴奋地从爱情的浪涛中游上来,到了家庭的沙滩上还做游泳状,那就有点精神不对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