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900000012

第12章 《中庸》意释致用(5)

以上各宗教中华发展历程表明,在中华大地占据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身上没有搞“原教旨主义”、“圣战”、“迫害异端”的基因。相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一直是儒家对待不同文化的主要态度。各个宗教在中华立足固然首先是统治者的允许,统治者为什么允许?从动机上看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透视动机背后还是要看到,第一,其思维方式总的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影响;第二,更应看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也扎根于中华各族人民头脑中,人民对之“日用而不知”。所以,整个中华民族接纳不同文化的胸怀是无比宽广的。以上例子足以说明,儒家“中庸”是中华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哲学之一。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释

客观给予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就是人的合适的轨道。认识这个轨道,随时警示自己不偏离这个轨道就是一生所受之教(认识和警示就是“教”)。道是时刻不可偏离的,可偏离者绝对不是道。但是,人在一生中会碰到许多复杂多变的事物,应对方式无穷多样,甚至可能会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出圈”。能否坚守道全要看每个人自己了。所以君子都会小心谨慎地对待自身为旁人看不到听不到之处。没有比本人对自身隐秘和细微之处看得更明白的了。所以君子非常讲求“慎独”,即个人独处时更严格要求自己。

致用

人的本质是天赋的,即所谓“天命”。认识自己的本质就是认识“天命”。人的本质是什么?是人之所异于自然者。孟子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1153页。)孟子看到,人与自然的不同之处是人有善根,一经外界善言激活,便会向善。孟子的人性善论对否暂且勿论,但人有主动追求进步的能力这是不可否认的。美国的人格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成为描绘人的善根的基本框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依次由较低到较高排列:第一,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的需求。第二,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第三,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第四,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第五,自我实现需求:其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至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本身不一定就是善,但笔者认为,从另一个角度看,马斯洛说的五个层次的需求仍透露出人有善根。第一,人追求上进是人的本性,即每当一个层次的需求达到一定满足,人都会向更高的层次跃进。第二,人有对高层次需求的偏好,即人为了最高层次的追求,人甚至可以牺牲一定的生理需求,乃至牺牲生命。我们对今人道德的培养,应该立足于激活这些善根。激活善根,在善根的基础上成长壮大就是“率性”、“修道”。

善性由天赋叫“天命”,在人身上叫“性”。善性被人意识到叫做良心。良心隐藏于胸中,旁人看不到,唯己所独知。人所遇到的事物复杂多样,为了追求更大的善,眼前常需要采用务实性手段,甚至表现为“出圈”;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加强对自己的监控,防止旁人看不到的内心出离良心。“慎独”就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释

喜、怒、哀、乐尚未发生,内心无预先的偏好叫做“中”;一旦发生,其时机、程度契合所针对之事(即“中节”),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将“中和”的原则推行到整个宇宙,则天地万物都能够各居其合适的位置,各得其成长发育。

致用

第一,虽然喜、怒、哀、乐未发生,内心无预先的偏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心静止。就像猫捕鼠之前的临战状态,随时准备恰当回应外物。内心也不是虚廓的,而是有着厚厚的积淀,这个积淀就是“中”——恰当地应对每一个事物的能力。有这个能力才能做到“发而皆中节”。

第二,整个世界都是自然存在的,循其当然之理;对万物中任何一个都无所偏好。这是我们应对世界的根本前提。万物虽然千奇百态,但各自应对恰到好处,物物之间彼此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三,人有什么样的心灵状态,其眼中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达到“中和”的心态,眼中的世界就是,万物没有贵贱,各居于其合适的位置,过好自己的日子。即所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一种万事皆好的心态。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意释

孔子说: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总是违反中庸;君子遵循中庸是时时刻刻的,小人违反中庸是因为他们总是无所顾忌。

致用

君子为什么能够始终一贯地遵循中庸,因为中庸在君子头脑中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遇形变的灵活性。把中庸当做僵化的教条的人,表面上坚持中庸,其实是背离中庸。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有两种,都是“无忌惮也”。一种是无视中庸原则的“无忌惮”,一种是“无忌惮”地无视客观情况的变化,死守教条。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意释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很久以来,民众很少能够做到。

致用

孔子原话是:“中庸之为德也”,即中庸是一种德。《论语》里提到中庸只有一处,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1097页。)《论语》记载孔子提到“中庸”就这一次,而且语气说得这样重。笔者认为,这话应是孔子晚年说的,很可能说出不久,便病倒不起,不久就告别人世。一个人晚年说出的话,应该比早年说出的话含金量要高得多。黑格尔曾打过一个比喻(参见[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贺麟译,4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同样一个道理可以从小孩嘴里说出,也可以从老人嘴里说出,但是,他们俩头脑中所出现的内容并不相同。老人说出这个道理时,丰富的阅历涌入脑海,老人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对道理的体悟非常深刻。而小孩说出这个道理,内容单调,谈不上体悟。比如“不要说谎”,小孩为何说这话?是爸爸妈妈说的,说谎爸爸妈妈就打屁股。是听幼儿园的阿姨讲的,说谎阿姨不给糖吃,还要罚站。老人为何说这话?这是他一生经历的总结。当说出这话时,一生的经历使他浮想联翩,他在回忆,双目凝视远方。孔子晚年不但提出“中庸”,而且说“中庸”作为“德”是“至”,即是天下最高的、顶尖级的“德”。孔子可能还是怕人们对“中庸”重视的程度不够,又用“其……矣乎”的语气和句式来强化自己所表达的内容。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意释

孔子说:道推行不了的原因我是知道的。真理的推行要恰当合适。可是,一到具体实行时,聪明的人总是做得过头,愚笨的人做得不够。道不能昭明于众的原因我是知道的。水平高的人总是把它理解得过分复杂,水平低的人总是把它说得过于简单。人没有不吃不喝的,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饮食的味道。

致用

此章有两点启发:第一,道是真理。真理在具体实行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聪明的人思维敏捷,迅速洞察到真理。但不知道真理运用在实际中,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真理的表现形态并不像赤足的黄金那样纯粹。聪明的人往往想立即得到百分之百的黄金,所以容易有过分极端之举。相反,愚笨者领会不了真理的内涵,只能够搞些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所以贯彻真理总是做不到位。

第二,“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一个人可能经常吃某一美味食品,但他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其味道美在哪儿。所以《周易·易传·系辞上》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所以人们对许多道理往往只是熟知其然,而不深知其所以然。黑格尔说:“(真正的)知识则是把矛头指向这样构成的表象、指向这种熟知的东西的。”“一般来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熟知的东西,正如我在别处说过,并不因此就是真知。”([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贺麟译,9页。)儒家的许多道理其实也是人们日常熟知的,但是真正深刻领会的人并不多。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意释

“道”恐怕不能在世上推行了吧。

致用

真理的实现,不能不看场合与时机。君子有时需要蛰伏,伺机而行。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意释

舜是有大智慧的。舜好向别人请教,好琢磨周围百姓浅显易懂的俗语背后隐藏的深意。他宽厚待人,包涵他人的过失,张扬他人的优点。他善于控制住百姓中的两个极端,把百姓的事都处理得恰当合适。这就是舜之为舜的原因吧。

致用

第一,舜已经懂得熟知并不等于深知。所以总喜欢把百姓熟知的俗语拿来反复玩味。前人留传下来的许多道理,虽然人们口耳相传熟得不能再熟,但人们未必真的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所以孔子的“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1092页。)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二,儒家讲求激活人的善性。孟子说人性中有仁义礼智之善,是指人身上有成善的种子、基因,可以激活之,使之为善,并非是说人天生是善人。换了狮子、老虎、狗熊,无论如何培养也不会有道德,因为它们没有这个种子、基因,无以激活。“三亚龙虎园泰国籍饲虎组组长、42岁的阿朗从事老虎饲养及训练工作已有12年之久,他怎么也没想到,他这样熟悉老虎习性的人,竟会命丧虎口。而且,这头咬人的孟加拉虎,是他一手养大的,与他朝夕相处了8年之久。”(《三亚龙虎园饲养员被老虎咬断脖子身亡》,载《南国都市报》,2007-05-21)人与动物不同,人有善根。孟子以舜为例:“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1153页。)舜就自然资质讲与深山野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的天性中隐含着成善的火种,“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火种被点燃了,经过后天努力,成为善人。孟子所讲的修身方法就是点燃自身隐藏的道德火种,让它熊熊燃烧。“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1128页。)所以,在培养人的道德时,最重要的是寻找人的道德火种,即所谓善根、善的基因。“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93页。)当然,人身上还是存在向恶的可能。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尽心下》,1156页。)耳目口腹之欲有导致人堕入恶的可能,所以君子不以之为性,不激活它。王阳明也说:“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113页。)当代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经营实践也证明了儒家这一思想的正确。松下先生认为,世上不但有善人和恶人,还有既善又恶的人,并且这类人很多很多。甚至可以认为,就在每一个人的本性之中,都有善和恶的两个方面。我若相待以宽,则彼善念凸现,与我气顺平和。我若相待以苛,则彼恶念凸现,与我气暴乖戾。他说:“(人类)美与丑互为表里……如果只看到美的一面,而不留情地指责丑的一面,可谓不了解人性之真实。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吧。”([日]松下幸之助:《经营者365金言》,秦忆初译,75页。)松下先生认为,用这种态度对待员工,最能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他说:“如果一味地只注意部下的缺点,不敢用人,部下也会感到不是滋味。如果从优点着眼,便能根据优点,考虑运用之法,在某种程度之内大胆用人。部属知道自己的优点被赏识时,定会非常高兴,在不知不觉间,加倍努力工作。”(同上书,11页。)由于松下先生宽厚地对待员工,员工们产生报恩之心,反倒不愿宽厚地对待自己。松下公司的许多员工经常主动加班加点,拼命工作。许多干部稍有过错,即自我苛责,主动向公司谢罪。

第三,对于主持工作的领导来说,手下的两种对立倾向就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领导要当好鸟身车身,保持整体的最佳状态。这就是执两端而用中。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意释

孔子指出:人都认为自己很有智慧,但自己被人驱赶入网罗、木笼、陷阱之中,却毫不知晓、不知躲避。人都认为自己很有智慧,但是选择了“中庸”,却连一个月也守不住。

致用

人需要反思。何谓反思?黑格尔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贺麟译,39页。)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思考。人可以产生合理的思想,但这些合理的思想产生时,不可能不受到人内心的情绪、信仰、和具有片面性的经验的干扰,从而使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容易使自己被驱赶入网罗、木笼、陷阱之中,却毫不知晓,不知躲避。所以,黑格尔又说:“具有为思维所决定所浸透的情绪和表象是一回事,而具有关于这些情绪和表象的思想又是一回事。”([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贺麟译,39页。)也就是说,应该不断地超越原来的思想,把它当做思考对象,从更高的角度对之进行思考。这就叫做反思。孔子就是在催促人们不断地反思。

同类推荐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国学十八篇

    国学十八篇

    《国学公共课:国学十八篇》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数次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内容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也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热门推荐
  • 我的26岁女房客

    我的26岁女房客

    一个三无男人与美丽女房客的纯爱故事。爱情到底是什么,又产生何处呢?
  • 铿锵玫瑰

    铿锵玫瑰

    这里,你可以看到一群女孩的翩翩英姿,以及,无限的侠骨柔情。这是一段成长的记忆,更是一段永不凋谢的激情与理想主义。——“它不只是篮球,它就是我们整个的青春期。
  • 三十六计大全集

    三十六计大全集

    有人说《三十六计》是南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所作,但具体作者和准 确成书年代都已不可考。全书共分六套计,即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等计。在这六套计中,每一套均包含有六条具体计谋,总共三十六计,集历代兵家智慧之大成。 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分为原文、注释、译文、兵家活用、商家活用、职场活用、处世活用等板块。全面解析经典智慧,给读者以人生启迪。所选的 荟萃古今中外的精彩案例,不但能让你从先人那里得到启示,学会深谋远虑 ,而且能让你在处理各种复杂事务时,更加得心应手,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
  • 做最好的员工:优秀员工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

    做最好的员工:优秀员工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

    《做最好的员工》共分为五个大章:好员工才会成功,好员工擅长合作,好员工明白事理,好员工掌握规律,好员工知进识退。书中案例经典、论述深刻,是优秀员工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魅宅

    魅宅

    漂亮的别墅中,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月的鬼故事,随着日子的推移,我却发现真正被吓着的,是我自己。他们的行为总让我觉得与常人有异。我开始疑惑,我们谁是人呢……寂静的房间里,我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我说过,我是个胆小的人。在寂静如坟墓的环境里,最容易滋生我那该死的恐惧之心。我听到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剧烈,就像是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一般,我忍不住捂住了胸口,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缓缓在我的耳边响起……
  • 无良宝宝绝色庶女

    无良宝宝绝色庶女

    庶女逆袭,风华无限,无良宝宝助阵,腹黑无敌,且看母子联手,谁与争锋!
  • 间谍先生:最精妙的骗局

    间谍先生:最精妙的骗局

    惊动世界四大情报组织的间谍小说大师福赛斯!福赛斯在英国军情六处秘密工作二十多年,6岁开坦克,19岁成为战斗机飞行员!他对世界各国的间谍手法了如指掌,是美国中情局、以色列摩萨德重点关注对象!同时,他也是爱·伦坡奖得主,8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累计销量超7000万册!间谍的世界,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在本书中,间谍小说大师福赛斯以其冷硬的写作风格以及精湛的叙事技巧,为你讲述5个关于谋杀、正义、阴谋、复仇的精彩短篇故事。一个职业龙套演员,穷困潦倒却意外藏有一幅惊世画作。一个名画鉴定师,天赋异常却遭人算计。一个黑客女郎,技术高超却惹得有些人不满。三个小人物因为受骗而聚到一起,酝酿出一环套一环的精妙骗局……
  • 非常闺秀

    非常闺秀

    一夕之间由战地记者变成口不能言的书香闺秀,从枪林弹雨到深宅大院,爹早亡,娘出家,没人疼也就罢了,还处处被人算计,前世胆大心细、果敢睿智的她,今生又岂容他人肆意践踏!★★片段:“月儿啊,你不要怨怪你三妹妹,那不是她的错啊!”祖母劝着秦沐月。━━夺她亲事?成!俗话说的好,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你要小心哦!“祖父,亲事暂且不提,但我要秦家给我娘一个交待,否则谁都别想安生!”某女皱眉:他不是病得只剩一口气了吗?怎么还能出来拜堂?某男邪笑:“娘子,为夫还等着你给我生娃呢,春宵苦短,洞房要紧!”“少爷,少奶奶顶撞了夫人!”━━“急什么?她又不是我亲娘。”“可是,夫人要对少奶奶用家法!”━━“她敢!”噗!一阵风飘过,哪里还有少爷的身影!“相公,我今天一不小心,失手呼了三妹妹一巴掌!”━━“娘子,手疼不?下次这种粗活儿让相公来就好!”牵着玉手把房回!“少爷,国公府下帖邀请少奶奶过府赏花,九王府请少奶奶去品宴,还有……”━━“回话说少爷我病入膏肓了,她没空去!”笑话,放娘子出去还了得,万一遇到“狼”咋办!──────────────────结局一对一,宅斗种田风,女强男腹黑!亲爱的宝贝们,赶紧放入书架吧!么么么啊!(*⌒_⌒*)推荐自己的完结文:《赖上不良“拽”妃》
  •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2)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