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800000012

第12章 走向审美世界的国学(2)

中国有着丰富的美学历史资源,它是国学的重要部分。艺品出于人品,艺品贵在含蓄蕴藉、回味无穷,这是中国美学的基本观念。意境是艺术到达很高层次后的产物,它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审美心态,即讲究味外之旨。中国古代美学往往将审美称作为“味”,但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却是超越感官的精神之域,在这片精神之域中,有无上的意义可以品味与追寻,是人文精神的结晶。老庄论及审美时,总是将美与超形质的精神相贯通。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老子·三十五章》)魏晋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中对此解释道:“人闻道之言,乃更不如乐与饵,应时感悦人心也。乐与饵则能令过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无味,视之不足见,则不足以悦其目,听之不足闻,则不足以娱其耳。”也就是说,道是无声无味的,常人往往为美味美声所吸引,而道则是超越形质,不为世人所好的,而恰恰是这种超越形质的道,能够使人的精神为之受用与陶醉。世俗之人往往将味视为生理快感,如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孟子·告子上》)老子则认为“道”较之这种味道,是一种更高形态的精神品位。王弼曾经说过:“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老子注》)他认为“道”虽然无形无状,但是唯其如此,可以包容一切,涵盖一切,是万事万物的精神实体,它能够穿透人们的审美空间,引起主体的无限性的想象与发挥。嵇康在谈到最高的音乐境界时也指出:“夫唯无主于喜怒,无主于哀乐,故欢戚俱见。”(《声无哀乐论》)嵇康提出音乐中的境界越是超妙难识,就越是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产生奇妙的审美效果,他们的理论是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哲学前提。唐代末年的诗论家司空图吸取了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的理论滋养,提出精神实体的“道”乃是美的本原。《二十四诗品》的首品《雄浑》将这种美学观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诗中所谓“大用”,指宇宙的本体“道”,“大用外腓”也就是说道外现于具体事物中,而其“真体”,即内在的本体“道”却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之类的自然美景,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司空图的这一观点,犹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国美学将艺术美感与生理之味结合起来,认为精神之味较之生理快感更为高级,强调美感是不同于动物快感的精神享受,这种美学观是很有价值的,在今日中国生理愉悦涵盖艺术美感的情况下,值得我们深思。

在书画美学领域中,意境论也被用来说明艺术形象之美。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意境论与诗论相比,出现得要晚一些。因为绘画与诗歌相比,是一种空间艺术,不像诗歌那样重在意境的塑造上。但由于中国古代的绘画最早是以人物绘画起步的,而人物绘画对象的内质是神而不是形,这却是汉魏以来画论的共识。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又提出“以形写神”(《魏晋胜流画赞》)。既然绘画是通过形来写神的,而神又是精神本体“道”的显现,那么“神”就是言不尽意的。唐代画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顾恺之的绘画时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传神气也。”在张彦远看来,顾恺之的绘画是深得人物内在神气的,而传神又离不开意在象外的表现手法。东晋王微在《叙画》中说:“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行。”王微将绘画与《易》中的卦象视为一体,认为都是用来达其意蕴,并不仅仅是一种工艺行为。这些美学观念奠定了绘画中的意境论基础。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之说,而首推“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其实也就是传神的美学要求。谢赫认为绘画的骨法用笔与造型技巧都是为了“气韵生动”而设的,实际上他与顾恺之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谢赫强调绘画内在精粹胜于外在形相,他用意与象的理论来评价画家作品的高低,传达出六朝画论家以精神气韵为高的美学旨趣。

北宋欧阳修则从绘画鉴赏的角度提出:“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鉴画》)欧阳修提出,绘画是作者将有形的形象与无形的意蕴组合在一起的。有形的东西易识,而无形的神韵却是难以识鉴的。因为意蕴是绘画的最高范畴,他将绘画的最高美学追求视作“萧条淡泊”的意境,而不是有形的器具,这一看法,体现了宋代文艺讲究意在形外、平和淡远的韵致追求。清代的画论家恽寿平论诗画时,强调诗画有一个共同之处,皆须有一唱三叹之味方能感动人:“诗意须极缥缈,有一唱三叹之音,方能感人,然则不能感人之音非诗也。书法画理皆然。笔先之意即唱叹之音,感人之深者,舍此,亦并无书画可言。”(《瓯香馆集·补遗画跋》)他认为诗画都是用来抒情写意的,而意与情贵在深远。深远之意并不是故意追求玄奥,它同样要讲究中和之度,这些说法对绘画意境论作了很深刻的阐发,是对前人绘画理论的总结与发展。

书法意境理论也是随着汉魏以来儒学的衰落与玄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书法与绘画相比,其象征与抽象的特点更为明显,因而在表达意蕴与抒发情感方面具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它虽然从自然中汲取营养,但是在心灵的创造与意境的营造方面要求更高。汉魏时代的书法理论家认为书法是与《周易》相同的用形象来表达天地之意的产物,它经过书法家的创造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东汉的崔瑗与蔡邕等人就说过书法之形与天地万物的对应关系,其中意蕴千变万化,不可穷尽。迄至魏晋时代,一些书法理论着重用言意理论来说明书法美学的一些问题。比如成公绥《隶书体》论隶书时说:“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隶书虽以端凝方正为特点,但其中也要传达出意蕴。至于草书,更是讲究意的神巧。如索靖《草书势》云:“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他强调草书要善于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意境。魏晋书论家看到了书法艺术较之绘画艺术来说,是一种更为抽象与玄奥的线条艺术,因此,书法之妙是一般的人难以知晓的,需要沿波讨源、由表及里的欣赏。鉴赏之难,在于不能达其意境。

东晋书论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则强调:“赌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论,不可胜原。研、桑不能计,宰、赐不能言。”卫恒认为书法之妙是难以尽说,不可胜计的。东晋书法泰斗王羲之在与友人的书信中也言及书法之妙在于意内形外,蕴涵无穷,“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法书要录》)。王羲之认为书法是用来传达作者审美意蕴的,而这种意境是言说不尽的。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深识书者,唯观神彩,不见字迹。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法书要录》)古代书论家论书法的玄奥的话,颇令我们想起德国文学家歌德论“精灵”的话:“精灵在诗里到处显现,特别是在无意识状态之中,这时一切知解力和理性都失去了作用,因此它超越一切概念而起作用。”歌德用“精灵”来说明诗中的意蕴与灵感现象,其实,除去其中的神秘成分,歌德所说的“精灵”是指诗中隐含的意蕴与境界,它在书法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书论中的意境学说,说明了中国书法中的灵魂在于其心灵的创造力,邓以蛰先生在《书法之欣赏》指出:“吾国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何者?美术不外两种:一为工艺美术,所谓装饰是也;一为纯粹美术。纯粹美术者,完全出诸性灵之自由表现之美术也,若书画属之矣。”沈尹默先生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赞叹:“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这些近代著名书法理论家的论述都指出了书法之妙在于其意境的灵动与精神的创造,由于意境的创造,使得书法能够以高度传神写意的形式之美体现出艺术美的特质。书法美肇自于天地自然,然而经过心灵的再创造,形成了特殊的意境之美,因而其陶冶心灵的魅力是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诗是以文字语言符号来表现性灵与精神的,它事先已经被文字符号所整理,而书法直接以非语言符号的线条来传达出人的情性,其意境更具纯粹美的意蕴。

中国艺术之意境是中华民族心灵与人格的凝聚。它受屈原与庄子的影响很深,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艺中的人格互补。宗白华先生曾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提出:“所以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宗先生提出了中国艺术的境界从文化渊源来说,是庄子精神、屈原情感和佛教禅境的融合。从美学范畴来说,意境观念是从先秦意象观念演变而来的,意象之说来自于先秦《周易》与庄子的言意之辨,但是这种美学范畴终究停留在艺术形象的范畴,未能进入艺术心灵的深入,唯有六朝佛教境界说的进入中国文化领域,人们才用它来说明艺术的最高层次是心灵的攀援与意识的空灵,最能表征审美境界的超越功利性,使宇宙与自我合于内在的无际之境,不隔之境。中国美学后期的圆通,显然与佛教思想的提升是分不开的。南宋严羽的以禅喻诗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佛教禅宗的思想不可能消解掉中国文化的世俗精神,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使中国人的世俗精神获得了形而上之超越态度与品位。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中论及禅宗对中国审美心理的升华作用时指出:“中国传统的心理本体随着禅的加入而更深沉了。禅使儒、道、屈的人际———生命———情感更加哲理化了。既然‘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更何夕,其此灯烛光’(杜甫诗),那么,就请珍惜这片刻的欢娱吧,珍惜这短暂却可永恒的人间情爱吧!如果说,西方因基督教的背景使无目的却仍有目的性,即它指向和依于人格神的上帝,那么在这里,无目的性自身便似乎即是目的,即它只在丰富这人类心理的情感本体,也就是说,心理情感本体即是目的。它就是最后的实在。这不正是把人性自觉的儒家仁学传统的高一级形而上学化么?它不用宇宙论,不必‘天人同构’,甚至也不必‘逍遥游’,就在这‘蓦然回首’中接近本体而永恒不朽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述,大略地指出了禅宗与佛教对于中国人心灵世界与文艺境界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美学重要人物,如丰子恺、王国维、宗白华、李叔同、蔡元培等人都受到过佛教思想的影响,这并不是偶然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决定了它虽然经历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依然能够传承下来,而不会走向衰亡。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固然有许多消极的一面,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对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关注,对真善美价值的不懈追求,却是与现代启蒙精神有相通之处,是人类文明的精粹,是可以通过改造与现代性互相发明的。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许多有志之士痛感于国力的衰弱,国民的愚昧,他们继承了传统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大声疾呼,倡言立论,鲜明地将美学与增进国民道德之事业相结合。而近代美学的主要精神,就是将立人为本与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相结合。就在此时涌现出一批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美学家。这些美学家同时也是力倡国学的重要人物,例如梁启超与王国维等人,他们分别写过《人间词话》、《情圣杜甫》等重要的美学论著,这说明走向审美世界的近代国学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情味,在今天仍然为我们所钟爱与传承。

同类推荐
  • 趣谈逻辑

    趣谈逻辑

    本书希望通过趣谈逻辑,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智慧天地,初步了解逻辑知识,培养逻辑思维。逻辑理论比较抽象,但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词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 闭幕式上的讲话孝道文化面面观——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等。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几千年来。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热门推荐
  • 全世界成功者都在用的80个关键思维

    全世界成功者都在用的80个关键思维

    本书以流畅的文字讲述了成功者都在用的80个成功思维。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豁然开朗,获得全新的观察视角,懂得如何摆脱思维定势。本书让读者明白,成大事者要拥有理性思维,不能被情感所左右,要学会理性地分析自己,还要懂得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更要懂得积极思维的力量,凡事不消极,不悲观,只要转换个思路,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此外,要想获得成功,还要学会创新思维以及合作思维。总之,学习成功者的思维并加以运用,就能更成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总裁有毒,请绕路!

    总裁有毒,请绕路!

    叫蓝天天怎么了,碍着你了还是疙着你了?叫蓝天天就得赔你200万,抢劫啊!赔偿就赔偿吧,还非要一次性付清。可是谁让蓝天是小贫民一个呢!跟资产阶级斗争,小贫民永远是输得那一个!不得以蓝天答应了那个臭男人的条件,早还清早超脱吗!听说红本本可以换一百万的青春损失费,这个买卖稳赚不赔,依她神经大条的构造,绝对控制真心指数。可是,当他看进眼中的女人并不是自己的时候,她却彻底的饮尽了心碎的滋味。那个女人~原来是她。
  • 宇宙时空(世界科技百科)

    宇宙时空(世界科技百科)

    本套青少年科普知识读物综合了中外最新科技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撕夜

    撕夜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男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男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本书列出了责任心强、细心体贴、宽容大度、自信上进、冷静沉着、幽默风趣、浪漫多情、博学多才、富有多金、成熟稳重十种类型的优秀男人供女人们参考。但值得提醒的是,世上不会有具备以上所有美好品质的完美男人,你的他身上可能只有那么一两点显得较为突出,但只要那是你想要的,是适合你的,那就足够了,正所谓“只选对的,不选贵的”。男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选对了适合自己的男人,女人才能抓住一辈子的幸福。
  • 名门嫡女:神探相公来过招

    名门嫡女:神探相公来过招

    素味平生的两人,因为幼时的婚约,相知相识,一桩桩似乎有所指向的案件,孙世宁犹如被卷入漩涡,屡次险遭没顶之灾。幸而,沈念一数次出手相助,两个人的感情也在破案过程中有了不一样的牵绊。
  • 重生之农妇娇医

    重生之农妇娇医

    穿越成为秦王府不待见的王妃,是幸还是悲?王爷很渣,滚,后院莺莺燕燕很多,使计让她们自相残杀!王爷很有钱,她使出妙计骗的休书一封,带着他的银票和地契华丽闪人,没有料到半路腹痛,尼玛,她怀孕了,孩子是谁的?虾米?原身竟然身怀绝妙医术,好吧,她赚到了!十月怀胎,生下两只小包子,取名为青山和绿水,只因她带着两包子隐居清水绿水之间,懒得想好听一点的名字而已。为了养两包子,她开始带着村民修路,开展种植业,畜牧业,把个黑土村发展成大兴王朝第一个旅游胜地,好吧,她发财了,麻烦带着烂桃花接踵而至……他,秦王轩辕昊风,从起初的鄙夷到最后的痴缠不休……他,神秘公子即墨水溶,一直以为自己是局外人,却有一日倒霉被人算计,重新认识了不一样的她。他,定王轩辕魅寒,性格孤僻,不近女色,却对她另眼相看……他,苏睿扬,丰神俊朗,恃才傲物……他……这些人之中谁是青山和绿水的亲生父亲?或者都不是?且看谁能和她一起携手田园,疼她宠她爱她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白头到老?本文不吃回头草,男主腹黑霸爱女主,绝对身心干净!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本书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刘义庆。全书主要记载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当时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门阀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丰富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魏晋清谈”的风貌。本书行文言简意赅,意境深远,保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言,也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