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100000011

第11章 《离骚》(4)

第八段是屈原最后一次想象的神游,情绪也随之达到了高潮,但幻想也最终归于破灭。

屈原的这次远游,同样充满着瑰丽的想象,而作为仙人的他,气魄更加阔大和恢宏:清晨我从天河的渡口起程,黄昏就到了西方的边界。

凤凰展开翅膀为我高举龙旗,齐整地翱翔在天空。

我忽而走到西方的流沙之地,沿着赤水徐徐而行。

指挥蛟龙达成渡过河水的桥梁,诏令西皇将我渡过河去。

聚集在我周围的车子有千辆之多,装饰玉器的车子排列整齐行进。

驭驶着八条龙蜿蜒而行的车子,云霓之旗亦随之逶迤摇动。

放倒大旗停住车子,精神高高奔驰在缥缈的宇宙。

奏响《九歌》吧,舞蹈《九韶》吧,趁此良辰美景尽情欢乐!这恐怕是整首《离骚》中,屈原最得意最满足的想象了。他又一次在天庭宇宙中四处遨游,驾驭着万物的神灵,纵情歌舞,达到了抒情的最高潮。

而这段抒情想象,也被认为是屈原对个体政治追求在幻想中的实现。这种情感的释放,可以认为,屈原超越了求女,直达个体精神的极乐境界。但是,这种至高境界的达到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没有外在力量羁绊的情况下,屈原的心理再次发生了变化:我正向煌煌明亮的天宇飞升,忽然从高空望见我的故乡。

我的仆从悲怆,我的马儿也怀伤,它蜷曲着身体,频频回顾停下了脚步。就在屈原的抒情达到最光明境界的时候,故乡的怀念却使所有的幻想归于幻想。他的现实,仍然是对故乡的爱恋。

这便是屈原在整首辞中全部的矛盾和张力所在。他反复吟咏,以香草自喻,因为政治理想的不能实现而悲伤。但如果让他离开楚国,他又不能做到,只能在辞的想象中实现个体的梦想,并在现实中把自己的身体献祭给故国的衰落。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屈原不能离开故国去实现理想,因为他对故国的依恋决定了他不可能做到。而对故国的爱,亦如对一个人的爱一样,是不能用理性来剖析的。

马茂元《楚辞选注》说:“最后所接触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个人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不但无法统一,而且引起了正面冲突的问题。这样就把矛盾推进到最高峰,而无可避免地使得驰骋在云端里的幻想又一次掉到令人绝望而又无法离开的土地上。”这个归纳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屈原的感情。

至此,屈原的感情从郁积到勃发,再到升华,最终在故国之恋的哀伤中凄凉落幕。辞的正文也至此结束。

乱曰[1]: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2],又何怀乎故都[3]!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4]!

【注释】

[1]乱:尾声之意,既是全篇的总结,亦是歌曲的结束曲。

[2]莫我知:莫知我的倒装。

[3]故都:故乡,指楚国。

[4]“既莫足”两句:王逸《楚辞章句》:“言时世人君无道,不足与共行美德、施善政者,吾将自沉汨渊,从彭咸而居处也。”

【段意】

第九段尾声是这样唱的:罢了罢了。

举国之人都不了解我,我何苦如此怀恋故都?

已经注定不能与当朝君王共行美政,我将追随赴水的彭咸,达成我的命运。死亡,而且是自杀,成为了这首长诗的总结与尾声。历代学者对屈原和《离骚》的最终评价,都是围绕着这个死亡的事件展开的。或者说,倘若没有屈原事实上的死亡,这首辞亦不会如此影响巨大和动人心魄。

【品鉴】

《离骚》是楚辞中篇幅最长、影响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亦是屈原的代表作。但关于《离骚》名字的解释,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下面是一些主要的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引用淮南王刘安之说,谓:“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也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种说法,是将“离”字解为“罹”,意为遭到、遭受,意谓离骚就是遭到忧患而作的辞。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说:“离,别也。骚,愁也。”言屈原被放逐离别,中心愁思。后代论者,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也持此说。这就把离骚解释为抒写离别的愁苦。

以上两种说法代表汉代楚辞学的解释。另外,今人还有一些新说,可供参考。

游国恩《楚辞概论》认为,“劳商即离骚之转音”,认为离骚就是劳商,就是楚地歌曲的名字。(参见游国恩:《楚辞论文集》,285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郭沫若的考证亦持此观点。

李嘉言认为,骚可以被解释为古地名蒲骚(在今湖北省应城县西北),那么离骚的意思就成了告别蒲骚。(参见李嘉言:《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7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钱锺书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参见钱锺书:《管锥编》,58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浦江清认为:“离是离别,骚是歌曲的名称,离骚就是离歌。”(浦江清:《祖国十二诗人·屈原》,10页,北京,中华书店,1955。)

文怀沙则把“离”的意思解释为“离间”,认为离骚就是因为被离间而产生的忧愁。(参见文怀沙:《屈原离骚今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黄震云则认为,离是离开,骚是忧戚骚动,离骚就是“不高兴的离开,就是指离开政治舞台的忧戚和骚动”(黄震云:《楚辞通论》,11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上述种种说法,虽然各有一定的道理,但以司马迁和班固的说法较为可信,因为从《离骚》本文中可以找到支持的内证。《离骚》本文中的“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两句,其中的“离尤”只能解释成“遭受罪过”,所以,“离骚”就是“遭受忧患”。至于“骚”作为文体的名称,那是后人的命名。《离骚》所抒发的,的确是内心的忧思和悲愤之情。《离骚》这首作品,也的确是在作者遭受忧患的时候写成的。按照司马迁和班固的解释,就使我们理解《离骚》有了情感的基础。

《离骚》又被称作《离骚经》,关于《离骚》被称为经的时间,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屈原……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这是认为《离骚》是屈原自称为经。蒋天枢在《楚辞校释》里认为:“离骚下有经字……疑宋玉所题而汉人因之。”但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很可靠。如今学术界一般都认为《离骚》称经是汉代人所为,《离骚》被称为经,最早见于王逸的《楚辞章句》。

《离骚》的写作年代,历来说法不一。马茂元在《楚辞选》中估计为屈原中年时期所作,大约是他四十岁的时候。黄震云在《楚辞通论》中认为大约是在楚怀王十五年或者十八年。《离骚》写于屈原失宠于楚王之后,是没有问题的。

《离骚》是中国第一首抒情长诗。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史诗,却有着独具民族特色且辞采华美的抒情长诗,这多少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民族品格。古人云:“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任诞》)因此,认真阅读并且欣赏体味这首长诗,必然是一次美丽而动人的生命之旅。

《离骚》全文可以分成九段。第一段是屈原的自传和抱负。第二段写君王对屈原的疏离。第三段将疏离之因归结为君主身边小人的嫉恨和谗言。第四段设想退隐的生活状况。第五段写屈原与女媭的对话,就自己的人生选择向亲近的人咨询意见。第六段写游仙,向天上神仙求索自己的前行方向。第七段写请灵氛和巫咸占卜。第八段再次写神游天国,但却难以离弃故乡。第九段写人生无法推行美政,只能追随赴水的彭咸。

《离骚》,始于出生,终于自杀。

广义的自杀,不仅包括狭义的自我结束生命,也包括选择由他人执行的死亡,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和史可法之死。自杀的原因,除了医学上的病理事例之外,大多数是由于理想的幻灭、国土的沦亡、战争的失败等。而屈原的死亡,无疑是在狭义的外表下包蕴了广义的意义。探讨屈原的死,本质上就是探讨中国历史传统中,士人赖以生存的价值基础。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屈原死后评论道:“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这里,司马迁把屈原之死与楚国之亡联系了起来,虽说不无夸大,但屈原之死的价值可以凸现为一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重要性,它宣示了一个国家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阶层才能避免沦亡的命运。司马迁的评论,当然也赋予了他本人的感情和价值取向,着力凸显的是理想文人的现实意义。

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君子之进退生死,非一朝一夕之树立,惟极于死以为志,故可任性孤行也。”这里,王夫之强调的是屈原以死为志的人格态度。由明入清的王夫之,深感时代变迁对人格坚守的巨大影响。而同样身处乱世的屈原,能够以死为志,在楚国灭亡之前二十年就写下了立志赴死的《离骚》,这是一种伟大人格才具有的品质。王夫之的评论,着力凸现的是理想文人的完美人格。

班固在《离骚序》中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这里,班固对屈原的不满亦是相当有名的。严格来说,班固对屈原一直很尊敬,主要不满的就是屈原的自杀。班固固然通过正统儒家思想的思路来批判屈原,认为自杀不符合儒家的行为方式。但班固所说的屈原“露才扬己”,恐怕不能被视为缺点,反而可能是屈原的优点。在古代中国,由于信息和思考能力的不对称,长期以来形成了优秀知识分子的某种超前情怀,这种情怀使得某些知识分子深深感受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如果这位知识分子占据超前的思维优势来睥睨时代、批判同僚,那么,他就必然会遭受“露才扬己”的攻击。他的思想中具有某些“孤明先发”的特质,但他其实并不能真正地超越时代,他只是这个时代中的个体而已。如果他不愿同流合污,而以“自杀”的极端行为来保持心地操行的高洁,这虽然并不能唤醒世人麻痹的神经,但可以促使后人的深刻反省。“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群体的思想意识必然落后于少数“孤明先发”者,这就使得某些优秀知识分子往往在其生活的当代遭受悲剧的命运。

此后的王逸反驳了班固的说法,说:“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王逸所着力凸显的,是屈原之死与国家兴亡的关系。在近现代,屈原进一步被定格成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尤其从爱国这个层次上凸显了屈原之死的积极意义。

围绕着屈原之死展开的种种论述各有其道理,屈原的自杀,既是无奈的选择,亦是时势的必然;既是个人理想的一朝破灭,亦是理想的执著坚持;既是个体生命的受挫,亦是个体精神的解脱;既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又有忠于国家民族的大无畏情怀。种种因素,交织在屈原自杀的事件中,使之复杂而又令人感动。

它展示了一个诗人全部的情感与经历,同时建构起了华夏民族抒情文学大厦的基石。

同类推荐
  • 孙子智慧故事

    孙子智慧故事

    开阔知识视野,造就智慧人生。 本书汇集的是最经典、最有趣、最发人深思、最耐人寻味的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故事。该书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情节生动,这些充满智慧的故事,仿佛是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成长的一程又一程。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之一,由孙武编著。《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最负盛名的古代兵书。《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谋略著作。
  • 最强兵王

    最强兵王

    【特种兵第一神书】最强兵王,虎视群雄,为国而战,为民出鞘,只有站死,绝不跪生,无怨无悔!这是一本男人的书!这是一部热血的故事!
  •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特种部队之德国篇

    特种部队之德国篇

    德国特种部队的组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国希望在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安全的今天,在维护地区和平、防止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有所作为,为提高自身的国际政治地位增加筹码,于是着手组建及发展特种部队。
热门推荐
  • 剩女出嫁(全本)

    剩女出嫁(全本)

    吴夜凉30岁大龄未嫁女,曾受过一次感情的创伤,用了7年时间走出了这段感情的阴影。在一次冲动之下嫁给了青梅竹马比她小三岁的富家公子秦峥,秦峥曾有过一段婚姻,并育有一子。婚后秦峥前妻沈媛的别有用心,秦峥的无心行为,男子英雄主义让吴夜凉深感不快。同时吴夜凉前男友的藕断丝连,得知当年分手的真相让吴夜凉再次跌入感情的纠葛。再加上好友李玉清婚姻的不幸让吴夜凉对婚姻产生了怀疑,这些种种给这段婚姻埋下了隐患。当解开一个个误会之后,男女主角最终选择了活在当下,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如果说婚姻是一场赌博,那么秦峥和吴夜凉愿意接受这场赌博,并且有信心成为这场赌博的赢家!且看他们之间婚后的别样生活。
  • 虎峰山传奇

    虎峰山传奇

    这部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黑瞎子沟传奇》、《豹子沟传奇》、《野狼沟传奇》、《兴安野猪王》以及《虎峰山传奇》。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英雄事迹,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抗日之天狼突击队

    抗日之天狼突击队

    华夏最神秘的天狼特种部队指挥官高东,在一次秘密行动中带着两名属下穿越到了抗日战场。华夏大地狼烟四起,日本侵略者疯狂如野兽。国家危急,民族危急,四万万同胞危急。高东在这铁与血,火于泪的年代重组天狼突击队。招兵买马,训练跨时代特种兵部队。杀鬼子,灭伪军,斩首鬼子将军。可在战斗中高东却发现,他被穿越到这个时代并非偶然。一支同样装备精良的日本兵,同样出现在了这个时代。到底背后有什么样的阴谋,且看高东带领特种兵如何逆转战争。群号480041564生有中华魂,死有英雄气。小鬼子,我华夏男儿的热血,从我高东到这战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蔷薇晚

    蔷薇晚

    是他,把我从太子的手中救下,我淡淡笑着,朝着他,说出一句感谢。“多谢四皇子。”他似乎觉得好笑,眯起双眸:“谢我?谢我什么?”“谁说本皇子是来救你的?我只是不想看你被他糟蹋。”“你是花络女蔷薇是吗?”“那么,或许你不该便宜了太子,而应该来服侍本皇子。”奋力挣扎之中,我用力甩了他一巴掌,他停了下来,脸上只残留着危险的笑意。“违逆本皇子的人都该死,不过,今日我不杀你。”他慢慢压下身,狠狠扣住我的手腕,眼神阴鹜。“你给我记住,很快,你就会后悔。”他嘴角扬起一丝邪恶的笑意,冷眼看我:“我真的很期待,花络女蔷薇主动爬上本皇子的床,到底该是如何的一幅画面?”............................“过了今晚,蔷薇不再是处子之身,即使整个世界都在意,但是我清楚,他会娶我的。”“是吗?你这么肯定?那好,等过了今夜,我们再看看,那个男人到底会不会要你这只破鞋!”“不过,我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或者,要他看看,你在我身下,如何娇喘销魂?”我知道,我是跟一个魔鬼,在谈交易。...............................我,慕容晚。他们称呼我,蔷薇小姐。蔷薇两字,非姓非名,而是代表着花络女尊贵身份的代号。一年前,他是四皇子。因为他,我再也没有披上嫁衣的机会。我彻底成了,众矢之的。只是现在,被彻底剥夺干净。因为,右臂之上,再也没有那一点红色来证明,我值得被尊敬。一年后,他是皇朝的檩王。“虽说,花开花落是花的宿命,但是,这朵蔷薇,还不如在我手中凋谢。”只消他一个眼神,一句冷淡的话而已,我被恭敬地奉上,再次成了他的女人。妻非妻,妾非妾。宛如蔷薇花一般,在墙角安静地活着。蔷薇,花开太晚。。。。。。。。。。。。。。。苏告别08年精心打造的文文。。很多情节都是苏以前没有涉及过的,也期待在文笔上可以有新的突破。。视频推荐苏的新文同寝
  • 霸天邪尊

    霸天邪尊

    大道无情,苦修三年,大浪淘沙!是偶然?是必然?韬光养晦却卷入莫名争端,从此自暴自弃;颓废、纨绔,深埋的自尊却不容践踏,他,他,找回自我!快意恩仇,无赖表象下心思慎密,由此开启了化茧成蝶的浴血传奇......,十年重修,枯等一个微笑而未果。低调地踏入修真之境
  • 凰倾天下:庶出小姐俏医妃

    凰倾天下:庶出小姐俏医妃

    她有钱又有权,所以她任性怎么着,谁都不能拿她怎么样。这该被千刀万剐的腹黑王爷,敢骗她的感情,让她从蛇蝎女变成小女人,一心一意助他上位,为他争权,让他坐上皇位后,结果,他却告诉她,他反悔了,后宫之首的位置不是她的了,有人已经捷足登先占领了,她只能屈就当个嫔妃。做他的春秋大梦去吧,她不奉陪了,既然他敢甩她面子找别的女人,那她同样也可以找男人,而且他找一个,她就要找一双,才不稀罕他的三心两意。她有美貌,有智慧,有地位还很有钱,她怕啥……
  • 风水与巫术

    风水与巫术

    巫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的山顶洞人,在那个时代就有鬼神崇拜观念以及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民间巫术是经过岁月的积淀流传下来的一种民俗,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某些事施加影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风水”抱有敬畏之心……让我们走近风水与巫术,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风水与巫术》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日头日头照着我

    日头日头照着我

    长篇女性小说,冀中平原的清明上河图。催人泪下的小说不在少数,可是,《日头日头照着我》让读者流下的泪水,已经超越寻常意义上的感动或是震撼,它源自于我们胸口不曾寒凉的热血,不曾泯灭的真心,不曾被世事诡诈磨尽锋芒的“高尚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