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900000007

第7章 四裔偏向与本土回应(3)

不过,杨堃、王静如等人的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变成现实。照戴密微和贝冢茂树所说,葛兰言所用方法,其实就是后来对民族学影响极大的结构主义。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和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渗透日益加强以及法国年鉴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此法盛行一时。而汉学研究在西方的独立地位,只有在本国学术正统承认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社会与人文科学发展总体趋势的制约。更有甚者,当整个人类社会的思维仍处于欧洲主导时代之际,其他文化体系的认知方式都将由此左右。京都大学的贝冢茂树后来便认为小岛祐马当年选择葛兰言有先见之明,因为此时在法国葛氏的身价已经超过马伯乐。

葛兰言身后的成功,除方法本身日臻完善,重要原因是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和扩展,或用于初民及乡村社会,或施诸近现代历史。前者对文献的依赖较小,后者则利用文献相对粗疏,给新方法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

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中国研究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人物,是被称为“美国中国研究开山祖”的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欧风美雨经过一轮对垒,显出后来居上之势。然而,如果说葛兰言只是研究方法脱离中国历史及史学,费正清则在将汉学研究重心由古代下移到近现代并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的同时,本质上有全面退回沙畹以前欧洲传统汉学的弊端,尽管表面看来更具现实感。

费正清以前美国的中国研究,可谓欧洲汉学的延伸或移植。“其间足以为斯学生色而放大光明者,二三十年来惟三人耳:一为哥伦比亚教授夏德(FriedrichHirth),二为加利佛尼亚教授阜克(AlfredForke,通译佛尔克),三即洛佛尔(K.Berthold.Laufer,通译劳佛)氏也。此三人者皆条顿种,生于德国,学成于德国。”(贺昌群:《悼洛佛尔氏》,载《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第8卷第5号(1934年9—10月)。)他们显然感到美国的学术风气与汉学研究多少有些格格不入,所撰论著,多送往欧洲发表出版。夏德、佛尔克后来回到德国,劳佛则坠楼身亡。(参见《ベルト—ルド·ラウフア—博士の讣》,载《史学杂志》,第45编第12号(1934年12月)。据说劳佛为当时在世的汉学家中学问最渊博者,但在美国其名不显,令日本学者感到可悲。参见[日]岩松五良:《欧米に於ける支那学の近状》,载《史学杂志》,第33编第3号(1922年3月)。)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学者赖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承认:“中国史包藏之浩博,吾国学者稀能见之。”通常仅研究近代史而兼及数十年之变迁,“其或深思远瞩,知中国民族有其三千年继续之历史,有浩富精美之史籍,足供西方学者研究之良好资料者,殆寥寥无几人焉”(陈训慈译:《美人研究中国史之倡导》,载《史地学报》,第1卷第3号(1922年5月)。原文题为“Chinese Historya Field of Research”,in Historical Outlook,vol.11,no.1(Jan.,1922)。)。

1928年,费正清所在的哈佛大学成立远东语学部时,想请伯希和,后者表示谢绝,认为没有人愿意离开法国的优良学术环境而去到穷乡僻壤的哈佛,于是推荐尚无正式职位的法籍俄国人叶理绥。(参见黎鸣,贾玉文等译:《费正清自传》,117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日]羽田明:《エリセエフ教授を悼む》,载《东方学》,第51辑(1975年6月)。1932—1933年叶理绥以客员教授身份在哈佛大学远东语学部任教,1934年再赴哈佛时出长研究所。)叶理绥在哈佛继续法国式的汉学教育,因难度过大,令从学者望而却步。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欧洲汉学家的感觉并非偏见。巴黎学派的形成发展,建立在聚集若干兼备语言和社会人文科学天赋的绝顶聪明人才之上,其来源范围后来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难以普及。伯希和对于巴黎学派的中衰早有预见,他对即将归国的王静如怆然道:“君来时法国汉学可谓极盛,君去后恐未必如此矣。”(王静如:《二十世纪之法国汉学及其对于中国学术之影响》,载《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第2卷第8期(1943年8月)。)后进的美国更加缺乏相应条件。在当时美国学生眼中,伯希和宛如神祇。洪业指出其今古文《尚书》章节对照的错误,学生竟说:“伯希和从来不会弄错的。”(陈毓贤:《洪业传》,103~10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费正清面临的问题,与其说是将汉学研究推进一步,不如说是如何使少数天才的事业变成多数凡人的职业。批量培养标准化的学位获得者,正是其方法的成功标志与应用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费正清是逃离汉学正统智慧考验的侥幸者。他在不懂汉语的情况下着手研究中外关系,又有意选择汉学研究比较薄弱的牛津大学留学,而避开巴黎、莱顿等欧洲汉学中心。他指责“欧洲汉学家普遍拘泥于一种成见,他们认为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必须要求能够娴熟地阅读中国经典原著,必须全靠自己大量利用中文工具书和文献资料。这一来显然看不到在中国沿海地区的传教士和领事们所作的汉学研究的价值。这些人在遇上困难时总可以在屋后找到可靠的老师提供指导,就像我们曾经做过的一样。”(《费正清自传》,118页。)实际上,欧洲汉学家特别是巴黎学派的所谓“成见”,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设法摆脱掉非专家式研究,走上学院化正轨的体现。(齐思和《评马斯波罗中国上古史》指出:19世纪西人研究中国文物制度者渐多,唯著书者大抵学识浅陋,鲜通华文,往往逞其臆见,发为谬论,书籍虽多,可观者少。后有一派悟研究中国文化,须通典籍,于是译风大盛,最精者为沙畹所译《史记》。自是汉学成为专门,不通中文谈汉学者渐少。即通晓文义,亦舍普通而为专门。参见《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1935年)。)

费正清留学中国时,因原来选题的机缘,主要受教于蒋廷黻。后者专攻近代外交史,对中国传统治史方法也很不满意,认为“中国史学家往往是‘治史书而不是治历史’,以致一个人熟读许多史书,或专治一部史书,费了很大精力,对于版本训诂也许有所发明,但到头来对于史实本身反而没有多少知识,这根本不是学历史的正当途径”(陈之迈:《蒋廷黻的志事与平生》,“传记文学丛书”之四,23~24页,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他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时即贯彻上述宗旨,主张学生多掌握社会科学工具,少兼修文献课程,名为考据与综合共存并重,实则偏向于为综合史学鸣锣开道。他请执教武汉的雷海宗回校,借重在欧洲争议极大的斯宾格勒(O.Spengler)的文化形态史观(斯宾格勒所著《欧洲的没落》,最喜比较,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东西文化论争,大体采用类似方法,中国留欧学生也往往眩于其思想之新颖刺激。但欧洲学者对其人其书批评极为严厉,认为斯氏不知历史,以体验与认识相等,谬甚。参见魏时珍:《旅德日记》,载《少年中国》,第3卷第4期(1921年11月)。),而同系的陈寅恪“对雷海宗式的国史初步综合的容忍度是很低的”。为此蒋廷黻不得不一再公开捧陈,以换取两派间的和平。(参见忻平:《治史须重考据,科学人文并重——南加利福尼亚州何炳棣教授访问记》,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陈寅恪后来推荐雷海宗主编三卷本的英文《中国通史》,表明他并不否认综合,至少希望对欧美汉学界有中国自己的综合著作。)

陈、雷之间的分别,绝非考据与综合的轻重取舍,而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差异。即尽可能读懂全部相关文献,掌握史实及其相互联系,发现内在规则,还是以外在观念模式从能读懂的文献片段中断章取义,脱离原有语境重新拼装。而蒋廷黻的平衡政策,背后也有费正清所面临的类似问题,即曲高和寡与从之者众的取舍。陈寅恪任教清华之初,遵循地道的欧洲汉学及东方学方法,讲授欧洲东方学研究之目录学,从佛经翻译讲起,无奈学生难以接受,不得不一再调整。他先后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北大国学馆以及清华文、史两系所开课程,已经逐渐降低标准,学生仍然不能听懂。1934年,代理清华文学院长的蒋廷黻在总结历史系近三年概况时,一方面承认陈寅恪现在所任国史高级课程为最重要,一方面又说明陈三年前所开课程多向极专门者,学生程度不足,颇难引进,只得继续更改。(参见刘桂生、欧阳军喜:《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补》,见王永兴编:《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436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而雷海宗的综合史观,无疑较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华期间,费正清并未致力于《筹办夷务始末》等中文文献和档案的阅读收集整理,他关于中国海关总署与英国政策的博士论文,主要依据英国档案写成。所附中国文献目录,实际上尽其所知。他自述答辩时的表现:“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成为历史学家中的汉学家,以及稍加变化,又成为汉学家中的历史学家。很像一个不易被抓住的中国土匪,处在两省辖地的边缘,一边来抓便逃到另一边。我通过了答辩。”(《费正清自传》,170页。)这种在欧洲汉学界的边缘地带仍须溜边的行为,正是退回欧洲传统汉学四裔偏向的极好写照。

不仅如此,费正清地位的上升,同样有四裔化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具有足够资金,坦然紧随欧洲模式的哈佛—燕京研究会;另一个则是纯粹美国阵营,这一阵营散布各处,缺乏基金,而且大都接受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的影响和指导。”费氏称“这两个阵营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风格问题”,其实所谓风格差异,乃是欧洲汉学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之别。有人统计,当时汉学西书作者共145人,美国为23人,其中一半不识中文。(参见L.C.Goodrich,“Chinese Studiesin the UnitedStates”,in The Chinese Social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15,no.1(Apr.,1931)。)

落后的美国风格在近现代中国研究群体中更为突出。1936年费正清赴伦敦途中对全美各地的中国或远东研究中心进行考察,发现研究方面进展不大,在职的少数研究人员中鲜有懂汉语者,对社会科学概念无知,无人是按照后来的七年制培养出来的。在此情况下,纯粹美国阵营发挥组织优势,一方面通过委员会聚合队伍,壮大声势,如国会图书馆东方文物部的恒慕义(Authur.William.Hummel)和美国学部委员会合作,召集众多学人乃至业余爱好者编撰《清代名人传略》;另一方面则利用宗派情绪和排外倾向,排挤按欧洲方式专心研究和培养助手,不愿在遍及全国的各种委员会中浪费时间的叶理绥。1948年美国学部委员会决定将远东研究会扩展为学会,叶理绥等12人被推荐为首届理事。但有人提出增补加拿大的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进行差额选举,结果唯一落选者正是被公认水准最高的叶理绥。

集团协作和组织管理是美国中国学与欧洲汉学的重要区别,也是其优势所在,至今仍为不少人所称道,认为是超越欧洲汉学的秘诀。然而,协作往往否认独创,量的扩张有余,质的提高不足。费正清本人也承认,在《清代名人传略》的编撰中,“事实证明,我们这些外来者以及那些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受训的特别研究生共约50人所作的贡献,尚远远逊于恒慕义博士请来的两位高级助理”(《费正清自传》,119~120页。),即房兆楹、杜联喆夫妇。而组织管理则往往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导致有术无学者排挤有学无术之人。

上述绝非全盘否认美国中国学脱离欧洲汉学走向独立的意义,而旨在说明这一转变并非全是凯歌式行进。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在分科研究的基础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均出现一批中国研究专家,从而使研究更加专门化,各学科间分工合作,重视与中国学者的交流合作,近现代成为研究重心。况且倒退受到两种因素的抑制,其一,随着美国经济力量的增长和与亚洲联系的密切,关注东方者日益增多,公私机构乃至个人陆续来华搜购文物文献。后来中日关系紧张,战云密布之中,大批文献流往大洋彼岸。1941年3月8日上海各报所载恒慕义的讲话称:“中国珍贵图书,现正源源流入美国,举凡稀世孤本,珍藏秘稿,文史遗著,品类毕备。……月以千计,大都索价不昂,且有赠予美国各图书馆者,盖不甘为日本人所攫,流入东土也。”“若干年前,北平有文化城之目,各方学者,荟萃于此,诚以中国四千余年以来之典章文物,集中北平各图书馆,应有尽有。自今而后,或将以华盛顿及美国各学府为研究所矣。”(转自梁容若:《国际文化交流的新机运》,见《中日文化交流史论》,91页。)见多自然蔽少,画鬼易画人难,依据增加,论述反而无法随心所欲。其二,为数不少的中国学术精英,因战争政局而滞留美国,相当程度上起了学术警察的作用,弥补了其本土学者的不足。为费正清所推重的杨联陞说:“稍有识见的西人,已知治中国文史之学不与中国同行学人商量参阅而一意独行者,只是胆大妄为而已。”受此影响,美国学者的中文水准也相应提高。费正清后来即“对近代中国的知识,中西文献确是渊博”(杨联陞:《追怀叶师公超》,载《传记文学》,第41卷第1期(1982年7月)。)。

同类推荐
  •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罗列了中国古今的名人对于文化与艺术的见解,对文化艺术的不同发展观念,但这些都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中华成语故事(贞)

    中华成语故事(贞)

    本书力求达到一册在手,纵览成语故事全貌的目的。注重可读性、知识性和完整性,对每条成语分为出处、词义和故事三部分。排列顺序按汉语拼音音序的先后,可以方便读者查阅。它既可以使你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从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本书精选的18本国学经典是教育专家和国学研究者的双重推荐之作,它们在国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们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书目。
热门推荐
  • 宫斗之谋妃无情

    宫斗之谋妃无情

    尘世之中她因一根白玉菊花簪跨世而来,命运多踹却从未言弃,当他们历经磨难后终携手并肩,却不想抵不过的却是命运的捉弄。“博尔济吉特.叶洛,朕从未想过你如此狠毒!”他的目光里闪现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痛心疾首。“皇上没有听过最毒妇人心吗。”她一脸的决绝,冷冷的开口。他眸中是深深一痛,为什么?为什么到如今她都不肯低头,难道她不知,只要她愿意低头解释,不管真相如何,他都愿意冒天下大不护她一生吗?“你走,朕再也不想见到你。”一切繁华逝去,而她终究没能等到那年最美的菊花开。叶洛曾说:悲剧于她而言是另一种完美。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爱妃要出阁

    爱妃要出阁

    一位、两位.好吧,竟然背着她娶了这么多位老婆,就算他是堂堂什么狗屁皇帝,她也不答应原谅她。“这是什么?”接过那张惨白到让他发指的东西,粗略地看了看,有些不满地扔到地上,带着丝丝怒气问道。“皇上不识字吗?我要跟你离婚!”皇上,有什么了不起的,上天真的有好生之德吗?竟然让她穿越成为了别人的妃子,偏偏谁不好穿,却是这么一个风流成性的皇帝,就算他长的多帅,那也不应该这样。离婚?那是什么东西?眉头轻皱,尴尬地捡起地上的破纸,又重新仔细地看了一遍。“不同意!”休夫?这个女人病了一场难道把脑袋给烧坏了吗?“我管你!”嘴巴上扬,得意地跨出了御书房。明天——本小姐重新寻找帅哥。嘴角扬起一抹肆意地微笑,眉头轻微皱起——因为那张纸上最后一行字写着:万水千山总是情,红杏总是要出头。一张、两张…………………“秀儿,都贴好了吗?”对着那几十张字,林俐有些不悦地挑起了眉头。“小姐,都准备好了!小姐,真的要这样做吗?”秀儿虽然不懂小姐的心思,但毕竟她是小姐自己是奴婢,但那样做是不是有点太对不起皇上了?“当然要,为什么不要!好了,秀儿,我们回家,然后等着那些帅哥自己找上门!”哈哈,扬天大笑,转脸,扭头,漂亮的转身,往身后走去。帅哥,帅哥!从此,我林俐也是名花有主喽!!!“征婚启示?这女人想做什么?”本以为让她出宫,让她知道江湖的险恶然后自愿回到自己身边,却不想她竟然在外面征什么婚。要不是雨声拿着这张纸交到自己的手里,恐怕他还一直被蒙在了鼓里。“皇上,是否需要什么手段让贵妃回宫?”见水云痕有些不悦,他也只是低头问道。“不用!朕自会解决!”手中的纸被撕成碎片,嘴角的笑意却也阴险。爱妃,要征婚吗?朕会成全你!~!无缘无故被骗回宫,不仅水云痕没有死去,反而比以前活的还要好。好,不让本小姐出宫,本小姐让你知道什么叫做“无敌”“皇上,妾身要您!”羞红的脸蛋在水云痕身上直蹭,玉纤的手臂环住水云痕的腰部,娇滴滴地说道。“皇上,既然她要您,您就跟了她吧!”林俐的声音吓傻二人。“滚!”一脚将床上的女人踢下床,本是应该怒气地他,却对林俐温柔不少。“爱妃,吃醋了?”“吃醋?皇上,不妨告诉你,我林俐从小到大,还不知道吃醋二字怎么写呢!我这次来,只想告诉皇上,不论您去哪,我林俐就一定跟到哪,直到您答应我出阁为止!”恶心的扭过头,以妨不小心出拳伤了那张俊美的脸。
  • 再见,蔚蓝海岸

    再见,蔚蓝海岸

    六年前,一场扑朔迷离的潜水意外,让苏安宜从此在回忆中迷失,再也无法找到自己。六年后,她终于决定整理心情,前往所有迷惑的源头,探寻过往的一切。她以为自己已经空无所有,可以付出生命面对真相。然而当爱情再度来临,当真相揭开之时,却是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
  • 媒体制造

    媒体制造

    本书作者运用媒介责任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闻实务界近年来大量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全书既涉足理论前沿话题,又有实务界鲜活案例,引证详实规范,为新闻学子必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家小姐很凶悍

    我家小姐很凶悍

    当异能特工唐云卿穿越到与其同名的废材小姐身上时;从此,人们口中的废物小姐锋芒尽现,横行天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南茜茜的穿越生活

    南茜茜的穿越生活

    跳海寻死没寻成,不想却意外来到一个不知名的朝代,附在一个已婚的女子身上,看着眼前那个“她”名义上的相公,哇!真是秀色可餐,想着她穿来了就是她的了,勉强接受他也还行,不料人家开口第一句话竟然是“即使你以死相逼,也改变不了我要纳轻舞为妾的事实”这是什么情况,丫丫的…现代的老公要和我离婚,而眼前这位要纳妾。天啊,我南茜茜不忍了。妇女权益保卫战全面打响。纳妾典礼上,众多宾客云集。“陌岩,我和她,你只能选一个。”南茜茜大喊一声。眼睛死死的盯着陌岩的眼睛“说你选谁”没有阻止这一切,陌岩没有丝毫犹豫的声音响起“我选她”早知道这样的结果南茜茜大笑一声“好,既然你选她,当着天下人的面我南茜茜今日休夫,从此与你陌岩恩断义绝。”说完后转身离去,只留下呆了的众人。“哼”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从此属于我南茜茜的生活正式开始…且看披着我见犹怜皮的奸诈小女子南茜茜如何玩转古代。找个长期饭票养自己吧,太没挑战性,创业吧,别人穿来不是开酒楼就是开青楼,太没新意了。对了,想这古代男子都三妻四妾的,而且花楼开的满地都是,某些活动量巨大,想到做什么了,就是卖六味地黄丸。哈哈,我是不是太聪明了,居然想到要去皇宫推荐我的药。想着想着满眼飘过一群金元宝。嘎嘎,金元宝我南茜茜来了…南茜茜经典语录男人靠得住,泥巴都能当饭吃,金子啊,还是只有你才最能靠得住。男人说女人如衣服,南茜茜说男人如鞋子,只有把他们狠狠的踩在地上,才会让他们永远记住你,因为通常对他们来说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只是当皇帝,王爷,杀手,众多人间极品美男子都为她所倾倒非她不可的时候,她又该何去何从呢…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潇湘新手交流群:80431485
  • 盛唐红颜:长孙无垢传

    盛唐红颜:长孙无垢传

    现代女子林微微高中毕业之后的某天,在家中一朝穿越成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五岁多的宝贝女儿长孙无垢;将军爹爹的宠爱让她无忧无虑的生活,当爹爹战死之后,却因着她的缘故娘亲和嫡亲哥哥都被同父异母的大哥赶出府门,却意外遇见了长得与隔壁班校草酷似的灰衣书生;她亲历了历史著名的玄武门之战,并且这场兄弟之间的夺嫡居然是为了她;她从古灵精怪,到贤良淑德俱佳,成了满朝文武,世间众人敬服的贤德表率的传奇故事。盛唐红颜长孙无垢,贤德冠三宫,恩宠覆六殿;一身宠,满门荣,名留青史,一代文德顺圣贤后长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