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900000049

第49章 梁启超的国学研究与日本(2)

胡适在梁启超逝世后为其撰写挽联时于日记中记述缘由,有一段盖棺论定的评语:“任公才高而不得有统系的训练,好学而不得良师益友,入世太早,成名太速,自任太多,故他的影响甚大而自身的成就甚微。”(《胡适的日记》,手稿本,1929年2月2日。此说有几位时贤表示异议,但所论并不足以推倒胡适的评判。)以至一生的著作没有一篇一书最可传世不朽。勉强举出的新民说,又并非学术著作。若仅就学术贡献立论,这一评价不算苛刻。尽管胡适本人后来也不免重蹈覆辙。

民国时期海内外的中国研究,受欧美科学主义以及巴黎学派汉学的影响,重视专精的考据(至少须以此为基础),鄙夷空泛而弘廓的综合。这恰好是梁启超的短处。他治学论世,大抵靠聪明悟性。其师承以中国学术大道而论,可谓偏而不正。少年时曾在学海堂学习训诂辞章,这里虽然是江南学术正宗的别所,影响了晚清岭南乃至京师的学风,但到梁启超入学时已经开始显出由盛而衰之势,学生中足以名家者几无一人,所谓“东塾弟子遍粤中,各得一体,无甚杰出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见《饮冰室专集》,第9册,33页。)。而且两年后梁即退出学海堂,改从康有为问学,更加受到语多妖妄的今文经学影响。

历来今文学流风所被,即多文士而少学者,包括魏源等人的边疆史地著作,也都不入正道。尽管流亡日本后梁启超对康有为的伪经改制之说已渐生疑而绝口不谈,但长期鼓动舆论还是令其善于言论的文学与思想特性过度发挥,而治学所必需的严谨与周密相应减少。政坛抽身后,他仍以办报的风格治学,号博约而实粗疏,往往凭记忆著述,下笔千言,虽然不至于凿空逞臆,离题万里,却难免漏洞百出。“晚年讲学,尤好揣摩风气,儒墨汉宋,佛老科玄,时时改易。前之以识见文字转移一代风气者,卒乃行文之末,亦随人为转移。”以至人们“悼惜梁氏,益叹先哲学必立本之义为不可易也”(缪凤林:《悼梁卓如先生》,载《学衡》,第67期(1929年1月)。)。其无精深研究而欲多产,常将前人成果与本人发明相混淆,名为著述,实则抄撮。这不能不引起学风精细而且极重发明权的日本学者的反感和批评。(日本学术界对以严格苛刻著名的国际汉学领袖伯希和也口碑不佳,即认为其往往抄袭日本学者的发明而不注出。此事或有误会。后来羽田亨、戴密微曾予以辩解。)

梁启超的著作,较早译成日文的有《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一在其生前,一在身后。此外,其字数以千万计的著述极少得到日本学术界的正面反应。而可以查到的有数回响又多为严厉的批评。1921年《清代学术概论》出版,虽然次年即分别由渡边秀方、桥川时雄译成日文,发行之际传媒颇加赞誉,但日本学术界实际上反应平平,极其重视清代学术的京都学派在相关著述中甚少引及此书。据吉川幸次郎称,20世纪20年代求学于京都大学时,也很少听先生们在讲课中提到梁启超。(参见《留学まで》,见《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2卷,361页。狩野直喜讲授过“清朝学术沿革史”;内藤虎次郎讲授“中国史学史”,清代部分最重。)个中玄机或许可从中国学者差异悬殊的评价里领略一二。提过修改意见的胡适认为甚好,是只有梁才能作的“聪明的著述”(《胡适的日记》,36页。)。傅斯年则认为“太糟,就是梁氏太无学问,只以滑头的手段去作著述家,要知人外有人,人人不尽可欺的”(《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78页。)。胡朴安总结《民国十二年国学之趋势》,也针对此书,“首先不承认梁启超在学术界上有相当之位置”,只是“言辨记博”,“利用各种学说,以为猎取功名之具”(上海《民国日报·国学周刊》国庆日增刊(1923年10月10日)。)。

1922年《中国历史研究法》出版,在日本却反响不小。田中萃一郎在当年4月的《史学》第1卷第3号发表短评,称此书问世为学界可喜之事,第二、四、五等三章具有为研究中国史者必读的价值,对末章所说治史不必拘泥于个别事实,当达观大势以明因果关系的主张则不以为然,尤其对史料一章错认居庸关六体佛经石刻和莫高窟六体刻文之事提出批评。随后桑原骘藏应冈崎文夫之请,在同年《支那学》第2卷第12号发表长篇评论《梁启超氏の“中国历史研究法”を读む》。桑原骘藏是典型的欧洲科学主义者,在京都学派中,其风格较接近东京的东洋学派(参见《先学を语る:桑原骘藏博士》,载《东方学》,第49辑(1975年1月)。),因而赞成梁启超“本欧美的史学研究法,倡革新中国史学的急务”的主张,声称作为学者的梁氏,“在现今的中国,很可以自成一家”,尤其欣赏其批评中国旧史的最大缺陷在于非科学的见解,甚至在以史料详略来衡量旧史的优劣方面也引梁为同调。在坚持分析的基础上,桑原骘藏同样主张加强综合(参见[日]桑原骘藏著,J.H.C生译:《中国学研究者之任务》,载《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原载《太阳》,1917年3月号。),因而总体上认为此书立论还妥当,指摘也得要领,若干地方可见其“见识之非凡拔俗”。但接下去一连列举的八条批评,尤其是后四条与中西交通史相关的史实错误,指责梁氏引论西书而未读原著,导致“误谬满幅”;据以立论的所谓学者意见,当为与世界学术界毫无关系,不合时宜的旧式金石学者之见等。这种肆无忌惮的批评,恐怕真会如作者所说,令梁启超“耳痛”的。

同年11月,石滨纯太郎在《支那学》第3卷第2号发表《西夏学小记续》,再度将梁启超错认居庸关六体佛经石刻和莫高窟六体刻文之事牵出,并引田中萃一郎、桑原骘藏的批评作为支撑,一时间在中日两国学术界引起小小震动。桑原骘藏的评论先由章士钊在《甲寅》第1卷第34号“孤桐杂志”摘要介绍,后《现代评论》第2卷第49、50期又连载了魏建功(署名天行)的全译文。几年后王森然撰写梁氏评传,还称桑原骘藏批评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于时间、译名、地点、人物均误,辨正甚多。其实桑原骘藏内心虽极不以此书为然,文中还略有褒意,认为作为历史研究法虽无新意,所举中国史范例则应参考,所予正误主要也不在中国本部之事。

桑原骘藏在京都学派里中国情结相对较淡,同时代的中国学者中,他与陈垣的共鸣最多(有人称陈垣为“中国之桑原”(参见《陈垣来往书信集》,169页)。桑原骘藏钦佩内藤湖南,而与狩野直喜时有摩擦,他经常贬斥中国历史上的陋习,疑其有意与痴爱中国的狩野直喜作对。),而与梁启超的风格相去甚远,且生性好与人争胜(参见《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7卷,292页。)。据说他对发自良心的纯学术作品的批评尚属温情,而对随意涂写的刊行物则态度严厉。(参见[日]宫崎市定:《桑原骘藏全集第二卷解说》,见《桑原骘藏全集》,第2卷,655页,东京,岩波书店,1968。)他以己之长攻梁氏之短,的确击中要害。不过,桑原骘藏大批梁著,与梁启超在书中对日本学术界出言不逊不无关系。对于曾经将日本中国研究的长老新进一齐骂倒的章炳麟,桑原骘藏也乘机报复,指为“炫着半生半熟的新知识,致招学者之讥”。梁认为研究中国史须参考外国的记录,但只注意阿拉伯和欧洲,却排斥日本,声称:“若日本则自文化系统上论,五十年前,尚纯为我附庸,其著述之能匡稗我者甚稀也。”桑原骘藏指此说太可笑,主张治唐以后历史必须参照朝鲜和日本资料。

尤其令桑原骘藏不满的,是梁接下来斥责日本“坊间之‘东洋史’、‘支那史’等书,累累充架,率皆卤莽蔑裂,不值一盼。而现今我国学校通用之国史教科书,乃率皆裨贩译之以充数,真国民莫大之耻也”。对于当时在国际学术界评价甚高的日本中国学这样简单地一笔抹杀,与实际情形刚好相反,而不仅是武断。桑原骘藏将20年前在《东籍月旦》中称赞日本东洋史研究的梁启超与现在作一对比,惊讶其变化之大,怀疑政治上由亲日转为排日的梁氏,在学问上也排斥日本。他指出梁启超并不了解日本学术界的实情,举日本关于唐宋中外贸易研究的深入等事,说明其因忽略日本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而导致的失误,奉劝梁氏以后须留意日本学界的进展。

护国战争前后,梁启超的对日态度确有一百八十度逆转,是否影响及于学术见解,有待详究。而桑原骘藏的批评显然对梁启超产生了冲击作用,后来再版《中国历史研究法》时,即删除了对日本学术界的偏颇指摘。1922年9月他作《大乘起信论考证》,从《宗粹》、《佛书研究》、《宗教界》、《佛教学》、《哲学杂志》等刊物及专书上“搜而遍读”松本文三郎、望月信亨、村上专精、常盘大定、羽溪了谛等人的著述,凡数十万言,并以这一佛学界的空前大发明“乃让诸彼都人士,是知治学须方法,不然则熟视无睹”。还由此“一段公案,未尝不惊叹彼都学者用力之勤,而深觉此种方法若能应用之以整理《全藏》,则其中可以新发见之殖民地盖不知凡几”(《大乘起信论考证序》,见《饮冰室专集》,第7册,35~38页。梁启超的学术著述称引日文书较多者,只有此文以及《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而后文所及多为明治及大正初年出版物。)。

梁启超治佛学,多本日文《八宗纲要》、《佛宗纲领》等书,而罕有注出。有人说他绝不征引日本学者的著作,“看不起是一种原因,读不懂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梁容若:《梁任公先生印象记》,见《追忆梁启超》,345页。)。这次虽然自称开始只想辑译日本学者的成说介绍于中国学界,既而参考各书,往往别有发明,才重行组织,不异新构,仍未一一标明出处。但能于序言中详细说明所本,在梁启超已是异例。梁氏私人藏书中有日文书300余部,其中关于佛教者三分居一。(参见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102页,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

1923年4月,他应《清华周刊》之请,凭记忆开列《国学入门书要目》并略述其读法,于“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一栏中也特意列出稻叶岩吉的《清朝全史》,认为尚可读。揣度其意,当是间接回应桑原骘藏的批评,既有所改正,又借以辩解。不过,与20年前相较,梁启超对日本学术界的认识的确大为退步,尤其与后者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同时代中国学者的了解程度相比,反差更为明显。稻叶岩吉的著作初版于1914年,此后日本中国学界佳作迭出,早已不是这部10年前的旧著所能代表。

同类推荐
  • 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本书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 听三毛讲远行

    听三毛讲远行

    好想跟着三毛远行,一同去金色海洋吹风,聆听音乐王国的天籁之音,伴着大西洋的七颗钻石感受清风拂面的恬然情怀。
  •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千里不同俗”。《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从中华民族的姓名生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百里不同风,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 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开拓进取、注重实效、积极行动、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升华的一种宝贵品格,也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向自由王……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热门推荐
  • 红楼之碧水盈玉

    红楼之碧水盈玉

    无穿越,无玄幻,单纯的一篇红楼同人,白水般淡淡的感觉。水玉一直是主角,这次也不例外。一张地图,牵出了野心,三分天下,鹿死谁手?慈爱的祖母为何渐行渐远,亲情的温暖如何竟昙花一现,骨肉血亲抵不过万丈权柄谋算,最初的呵护已淡淡消散。只,那一双眼眸为何还会在梦中出现?沉静的心波澜不宁,却是心头萦绕已久不曾?原以为自此陌路,不料却再次相见…兜兜转转,真真假假,水玉缘自有天定…—————————————————————————————————黛玉,聪慧善良,美貌无双。一出惊天阴谋,使她不能再安享闺中无忧无虑,面对国难家仇,弱女子又有怎样的担当。水溶,谜一样的王爷,摸不到头绪,身为皇室长子,重任在肩。与黛玉偶然相遇,情陷其间。莫梨阳,暴脾气,高傲小姐,有些超前的思想,与帝王青梅竹马,却无法说服自己接受那祖制规定的三宫六院,终选择离去。水晴川,帝王一枚,钟爱梨阳,却不觉得三宫六院有何不可,面对爱人的远去,他又该怎么做?......《穿越之溶心傲玉》《穿越之寻到红楼去爱你》——————————————————————————-————————长河晨日《情牵红楼绛珠魂》心随碧草《红楼之禛心锁玉》
  • 日落俱乐部

    日落俱乐部

    印度2011年最畅销小说。是作者在96岁高龄写下的最后一本小说。小说描写了三位宗教信仰各异(一个伊斯兰教,一个锡克教徒,一个婆罗门)的耄耋老人相交四十年来的友谊。他们每天傍晚公园里的长椅上聚会、聊天(由此而得名“日落俱乐部”),虽然宗教信仰不同,爱好不同,出身不同,母语不同,人生轨迹不同,但这些差异恰好折射出这三位老人在漫长人生经历中收获的不一样的生活的智慧。对各自的爱情、家庭,对印度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的过去与现状有着独到和宏阔的见解,特别是三个男人年轻时的私生活,热烈、大胆。读者既能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中品尝到优美风趣的文字、诗歌,也能对当代印度的市民生活有全新的探索。
  • 教育青少年珍惜理解的感恩故事

    教育青少年珍惜理解的感恩故事

    有些爱不计任何的得与失,不需要任何的回报;有些爱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涛骇浪,在平实中感动你我;有些爱如细流般隽永而无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爱,本书选取了关于感恩的故事,它们或许会让你泪流满面,或许让你感受到丝丝温暖,或许让你开始有了珍惜这份爱的感悟,但不管它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动,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好故事。
  • 一品傲娇妃:腹黑王爷请小心

    一品傲娇妃:腹黑王爷请小心

    他是克妻嗜血的慕容流云。”加群311171901,慕容流云,敲门砖书中任意人名。”当傲娇王妃遇到风流王爷。“顾妍熙,你别得意,本王就是要带回来这样丑陋不堪的,我一定奉陪到底。,本王没有那么好敷衍。“顾妍熙,本王就不是慕容流云。当顾妍熙遇到慕容流云,岂不是打我的脸。”“鬼混也要找个好借口,不打你的脸,“慕容流云你千万不要手下留情。你弄回来这样的货色,她是克父克母的顾妍熙”
  • 当爱已成魔

    当爱已成魔

    紫薇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并且十分开朗随和,因此追求她的人非常多,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她最终选择了同事长荣作为自己一生的依靠,在谈了一年恋爱后,他们结婚了,并且在婚后生了一个男孩。长荣从事的是市场销售工作,因此经常出入一些娱乐场所,但是公司里却很少出现他的流言,所以紫薇对他很相信,从来不干涉他的工作,但这表面上的和睦却因为一次偶然被打破了……
  • 骆驼王子

    骆驼王子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 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 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 、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动物小说更有 理由赢得读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
  • 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皇后,用智慧改写着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也改写着封建王朝的命运。如果说,《甄嬛传》是一个女人的一场精彩,那么,这里就是一堆女人的一堆精彩!皇后作为寄生于封建统治权力的顶峰——皇帝周围的一个群体,她们对封建政治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不了解皇后,也就不大可能全面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
  • 我是芭比

    我是芭比

    契子那个有点瘦,有些高,总之一点都不帅的命运之神,在血依的命运薄上,用最红的粉笔,最大的字体,恶狠狠地写:除了我,谁都不许欺负碧血颀!为了不被找到,血颀下‘世’就改名南血依了。所以,我的结论是‘命运之神’讨厌颀颀,就像颀颀不喜欢命运之神一样。可颀颀不相信,因为相信的话,心真的会痛。——碧血颀在这一世,最擅长的就是,举棋不定,左右为难,自欺欺人。想一想,无论如何,你可能这一辈子最爱的人离你再这么近的距离,出门买东西的路上可能就会不经意地碰到,这真的是很巧很巧,对吧?!我们要为自己爱的人,变得勇敢起来。——这个世界真的是很奇怪,奇怪得让我们……呵,有时候明明知道不可能,不会有结果,也会无济于事。因为心疼,所以爱是真的。对于爱情,我们总是不懂得如何责备。请你记住,它也曾这样深深的,深深的,爱过你们。~
  • 辣妈搞定抠门爸

    辣妈搞定抠门爸

    从此,她就一脚把她踹飞。他给她喝他洗过澡的牛奶,她拥有辣妈三要素,她给他吃麻辣鸡屁股,彪悍,儿子帅。她拒绝做被女配欺负得惨兮兮的大老婆,鸡飞狗跳起来,未婚,她要做威风凛凛,不能爱上我;第二,他们的生活就丰富多彩,强悍无敌的女主!,被一个富可敌国却超级抠门的富豪逼婚。小三装可怜跪下求她,同样不能爱上我;第三,请把前两条坚决执行。某抠门看后脸色黑沉。订立婚姻合约。然而,他想要毙了跟她相亲的男人,她只写了三条:第一,她就狂虐坏小三
  • 雄辩艺术

    雄辩艺术

    孔夫子也有句千古不坏的名言:“慎于言而敏于行。”这是说话、做事的诀窍。言在前,行在后,可见“言”的重要性和首要性,在中国,首先要会说话,尤其在今天的社会。本书截取的是历代思想家通过雄辩化解危机,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小故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需要而阐述的说话的技巧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