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900000048

第48章 梁启超的国学研究与日本(1)

20世纪初发端的中国国学研究,与日本的关系至为密切。梁启超作为国学研究的重要肇始者,其学术生涯与国学研究的前半期相始终,在许多方面不能不与日本发生联系和影响。不过,仔细考察,与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学术界交往繁密的情形相比,梁启超与日本中国学研究者的关系可以说相当疏离,而且前后更显示出由合而分的过程趋势,以至当其生命终结之时,日本东西两京的中国学界几乎毫无反应。由此不仅可以探讨梁启超学术中外来成分的渊源,更能进而验证其利弊得失。因为对于他的学术贡献与局限,见仁见智,其在世之日即分别甚大,身后评价更加判若云泥。此案于理解近代中国学术发展至关重要,梳理清楚,适以鉴今人而昭来者。

§§§第一节 肇始与先驱

梁启超的学术研究,严格说来是从流亡日本后才正式发端,且一开始就与国学结缘。其生平一般大别为戊戌、辛亥、民初、晚年四期,始终摇摆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而各有侧重。距政治越远,即与学术越近。其政治活动又分为政论与政务,政务越多,则学术越少;反之,纯粹政论时,学术比重相应上升。原因很简单,虽然梁启超批评中国传统思想“好依傍”的旧习,由经史中寻求经世之道,毕竟是那时人们的立论基础,例外则为无根。万木草堂时期,梁启超已开始听康有为与陈千秋等人论学,但程度尚浅,“有听受,无问难”(《三十自述》,见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26页,上海,中华书局,1916。)。掌教时务学堂之际,思想鼓动大于学术研讨,“其论学术,则自荀卿以下汉唐宋明清学者,掊击无完肤”(《清代学术概论》,见《饮冰室专集》,第6册,62页。),几乎是康有为万木草堂言论的翻版。众门生事迹显著者,多在从政一面。至于论学,则后来成名的杨树达虽然师事甚谨,所宗反而倾向与之对立的叶德辉。(参见《积微翁回忆录》;《郋园学行记》,载《斯文》,第9编第9、10号(1927年9、10月)。)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离开权力中枢,避祸东瀛,主持政论之外,便欲开始深入一步的学术研究。

1902年夏秋间,梁启超致函黄遵宪,提出创办《国学报》,由他本人和黄遵宪、马鸣三人分任其事,其意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国粹为主义,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黄遵宪虽然称赞“至哉斯言。恃此足以立国矣”,但表示两点异议:其一,“《国学报》纲目体大思精,诚非率尔遽能操觚”,建议先作一国学史;其二,认为“中国旧习,病在尊大,病在固蔽,非病在不能保守也”,主张先“大开门户,容纳新学”,待数年后新学盛行,再倡国学。此事议而未成,却是近代国学概念的重要肇始。(参见拙文《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载《历史研究》,1996(5)。关于近代国学概念的使用,前人虽指出源自日本,但时间笼统指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媒介则有称留学生者。据目前所见,当始于1902年,主要是赴日游历者(如吴汝纶)及流亡者接受日本朝野人士的意见,借日本的国学概念移指本国的既有学问。)

梁启超拟办《国学报》,动因之一,当为针对康有为的保教尊孔主张。戊戌后,师徒二人一度政见分歧明显。1902年初,梁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与康的宗旨公开冲突。其欲磨洗光大旧学,显然有从经史正途中寻找不尊孔的依据之意。在梁启超看来,中国学界最光明的时代莫过于战国,原因在于思想自由,“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正以其思想之自由也”(《新民丛报》,第2号(1902年2月)。)。保教尊孔,则精神相反。在答复康有为的指责时,他接受了黄遵宪暂不宣传旧学的意见,以鼓吹新学说改变国人思想为救国急务,但仍坚持连黄遵宪也不以为然的批孔。动因之二,欲以保国粹养成国民,则是受日本国粹主义思潮的影响,且引日本为依据。1902年3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3号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开卷即揭出由学术思想求一国之精神的主旨,并特意对青年声言:“自今以往二十年中,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不然,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吾惧其得不偿失也。”所以黄遵宪婉转反驳道:“持中国与日本较,规模稍有不同,日本无日本学,中古之慕隋唐,举国趋而东;近世之拜欧美,举国又趋而西。当其东奔西逐,神影并驰,如醉如梦,及立足稍稳,乃自觉身在亡何有之乡,于是乎国粹之说起。”后来梁启超致函康有为时引申其意,称日本明治初年亦以破坏为事,“至近年然后保存国粹之议起。国粹说在今日固大善,然使二十年前而昌之,则民智终不可得而开而已”(《梁启超年谱长编》,275~293页。)。此外,喜好佛学的梁启超曾与日本僧人讨论过佛教救国之事。这一段反复,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游归来转向东方主义埋下伏线,表明他虽然趋时擅变,毕竟有一以贯之的思想根源。

19世纪20世纪之交,正值日本国粹主义盛行之际,这一大语境无疑促使梁启超萌生保存国粹之念,但具体到创造性使用国学概念,还有因人而异的殊遇。其要有二:

一为交友。梁启超到东后,与“日本人订交,形神俱亲,谊等骨肉者数人,其余隶友籍数十”(《汗漫录》,载《清议报》,第35册(1900年2月)。此为1899年底以前的情况。)。其中直接影响其国学概念者有二人,即陆实和古城贞吉。前者号称日本反对欧化,主张国粹,倡导日本主义的中流砥柱,以所办《日本》报为轴心,聚集了不少汉学者和国文学者。(参见《对支回顾录》下卷,918页;《近代日本と东洋史学》,23~37页。)他曾对梁启超批评日本当局一味模仿德国主义办教育,表面文明,内容腐败,“孰知假文明之名,以行焚书坑儒之术者,其祸更惨于秦政十倍乎!”(《精神教育者自由教育也》,载《清议报》第33册(1899年12月)。)虽然梁启超由此领悟的是以自由反对服从,陆实的所谓独立自重,则应以国粹为本。

古城贞吉与梁启超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戊戌前《时务报》刊行之时,古城贞吉就是该报聘任的东文翻译,与主笔于此的梁启超算是同事。这位从与日本汉学关系极深的济济黉中学出身者,1897年便出版了号称世界上最早的《支那文学史》。这一阅历势必影响其译事。1897年4月,他翻译了《东华杂志》所刊《汉学再兴论》,登载于《时务报》第22册。该文描述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汉学的兴衰起伏及其与西学、日本国学的关系道:“明治以前,汉学最盛,士人所谓学问者,皆汉学耳,除汉学则无有学问也。及政法一变,求智识于西洋,学问之道亦一变,贬汉学为固陋之学,如论孟子史之书,一委诸废纸之中,无复顾问者。然其衰既极,意将复变也。比年以来,国学勃然大兴,其势殆欲压倒西学,而汉学亦于是乎将复兴也。”古城贞吉在中国游学及担任新闻特派员数年,归国后任东洋协会殖民专门学校(后改名拓殖大学)讲师。(参见《先学を语る:古城贞吉先生》,载《东方学》,第71辑(1986年1月)。1896年古城贞吉任《时务报》翻译之初,尚在日本,年底来华。)1902年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古城贞吉曾明确劝其“勿废经史百家之学,欧西诸国学堂必以国学为中坚”(吴汝纶:《东游日记》壬寅六月三十日(1902年8月3日),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7辑,796页。)。可见国学一词,源自日本,本意在与西学、汉学相区别。日本人士在向中国人鼓吹保存既有文化时,不能称汉学,而以国学为替代。中国遂借指本国学术。因而东亚三国,各有其国学。

至于日本中国学研究的主流学者,与梁启超也有所接触。1899年5月,经姉崎正治介绍,梁启超出席了日本哲学会的春季例会,并发表《论支那宗教改革》的论文,与会长加藤弘之、汉学家重野安绎、佛学家井上圆了、东洋史家三宅米吉等有一面之识。不久,《清议报》两度刊载井上哲次郎的文章。后来成为京都学派主帅之一的内藤虎次郎,戊戌后曾一度与梁启超会晤,并载文对梁刊于《日本人》杂志的《论中国政变》发表读后感,后又在上海与张元济谈及梁启超。他开始对梁期望甚高,以后则渐有保留(参见J.A.Fogel,“Politicsand Sinology:The Caseof Naito Konan”,in Council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1984),pp.90100;[日]狭间直树:《中国近代における日本を媒介とする西洋近代文明の受容に关する基础研究》,平成六年至七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一般研究研究成果报告书,8、15页。),对当时日本“支那通”与亡命的康、梁频繁来往的情形不以为然,闭门自修(参见《续对支回顾录》下卷,759页。亦有资料说1904年内藤虎次郎曾与梁启超见面。)。在此期间,内藤虎次郎与同样避祸日本的文廷式交往而回避康、梁,政治原因当在其次,学术方面主要是出身学海堂的文氏与康、梁渊源迥异,而与自己服膺张之洞的好恶相近。

要因之二为读书。梁启超流亡日本,稍学日文,即“广收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畴昔所未见之籍,纷触于目;畴昔所未穷之理,腾跃于脑,如幽室见日,枯腹得酒”,“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每日阅日本报纸,于日本政界、学界之事,相习相忘,几于如己国然”(《汗漫录》,载《清议报》,第35册;《论学日本文之益》,载《清议报》,第10册(1899年4月)。)。所读不仅为日本翻译的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等西书,也有日本学者按照西学新法撰写的中国文史论著。他写于1902年的《东籍月旦》,在第二章“历史”第二节“东洋史”中,列举评点了桑原骘藏、儿岛献吉郎、市村瓒次郎、藤田丰八、那珂通世、田中萃一郎、木寺柳次郎、泷川龟太郎、田口卯吉、白河次郎、中西牛郎等人关于东洋史和中国史的著作,几乎囊括当时日本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述。

其时影响近代日本中国研究至深且远的京都学派尚未出世,东京的东洋学派仍在草创之中(参见[日]三宅米吉述:《文学博士那珂通世君传》,见《那珂通世遗书》,25~33页。),而梁启超目光如炬,反应敏锐,所评多能中的。他知道东洋史学为新创,“故凡以此名所著之书,率现行东洋史之最良者”。又指最晚出的桑原骘藏著《中等东洋史》,“颇能包罗诸家之所长……条理颇整,繁简得宜,论断有识”。儿岛献吉郎是出道新手,市村瓒次郎则为东京帝国大学名家,但后者所著《东洋史要》仅有中国,忽略其他,并非完璧。而以田中萃一郎的《东邦近世史》为最佳本。对于日人所著中国史,梁启超的评价较低,虽也指出其注意民间和不避讳等优点,总体认为或体例过旧,或内容太略。他较重视中西比较的史论,从中受到的启发较多。可以说,梁启超对此时日本中国研究的版本目录学(包括中译本的优劣)相当熟悉,尽管其立论角度不免偏重于思想性。他的基本看法是:“以中国人著中国史,常苦于学识之局而不达;以外国人著中国史,又苦于事实之略而不具。要之,此事终非可以望诸他山也。”(何擎一编:《饮冰室文集》上,教育,79~82页,上海,广智书局,1908。)了解日本的中国历史研究学术史,应是他写作《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并有意撰写《中国通史》的重要学术准备。

《东籍月旦》在近代中国人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席位,显示转折意义。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学者交往不断,开始主要与旧式汉学名家,如竹添进一郎、冈千仞、岛田瀚等,以后逐渐转移到新进的东洋学者和中国学者。但这时中国能用近代眼光看待日本学术变化的尚乏其人,不要说与日本汉学者有所交往而未曾东渡的晚清诸大儒如俞樾、王闿运、张裕钊、叶德辉等,就连到过甚至久住日本,并与新旧学者均有联系的杨守敬、文廷式、陈毅、吴汝纶等人,也无此眼界。曾经论及日本学术的杨守敬,只能指出旧式汉学多宗明代学术的粗疏。而章炳麟鄙视东瀛汉学,罗振玉尚未致力于学问,王国维则仍在求学之际。梁启超在毫无凭借的情况下,仅靠半解半猜地阅读日文书籍,便能够划清汉学研究的新旧派分,足以显示其用功之勤与悟性之高。可惜当时中国尚无人致力于此,否则不失为入门捷径。

不过,梁启超虽然极力鼓吹学习日文,所用“数日小成,数月大成”(《论学日本文之益》,载《清议报》第10册。)的和文汉读法,却于了解日本学术文化只能浅尝,难以深究。而梁氏仅看懂大略,即任意敷衍发挥。其在报刊上所撰时论杂文,多有源自德富苏峰等人的著作而不注明者,因此留学生斥其剿袭剽窃。学术著作方面,也往往类此。据说所著《新史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均本于日本学者的著作。(参见彬彬(徐彬):《梁启超》,见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18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就观念架构而言,日本的影响显而易见,但这方面情形较为复杂,因为日本学者的有关论著,时常依据中国学者的著述,而梁启超也可以读到原著,行文又极少注明出处,分清源流,甚为不易。1921年武内义雄撰文论述中国古代南北学术的异同,引俞樾《九九销夏录》和黄以周《子游子夏文学说》作为学分南北始于南北朝或始于周末的依据,与梁启超写于20年前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有关章节的旨趣引征颇多重合。(参见[日]武内义雄:《南北学术の异同に就きて》,载《支那学》,第1卷第10号(1921年6月);梁启超文从1902年3月的《新民丛报》第3号开始连载。)如果梁著本于日本书,则武内义雄并未提及,当为失察;否则两人均直接依据俞、黄旧著,而梁书尚在前面甚远。日本学者虽然很少引据梁启超的著述,实际上却颇为关注,只是梁书无注,行文又往往凭借日常读书印象,作为学术论著难以征引。

§§§第二节 “耳痛”的书评

梁启超在日本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出色表演只是昙花一现,其注意力很快转向政论与政务,民国以后,更长期从政,直到1917年退出政坛。而且此后虽声言专注于学术文化,毕竟不能不时时分心于腐恶不堪的政治。但10年之间,他挟昔日文笔风行海内的余威,写作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又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成为享盛名于时的“大师”级学者。

在此期间,日本东西两京学派并立之势早已形成,人才辈出,著述不断,尤其是京都的中国学研究,在中国学者如王国维、陈垣、胡适、陈寅恪等人看来,成为巴黎之外国际汉学界的又一中心。由于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等人倡导按照中国当代学者同样的观念方法治中国学,京都学派与中国新旧各派学者的联系交往十分广泛,尤其看重旧学功底深厚,又能把握近代新法,创获极多的王国维。而较早关注近代日本中国研究的梁启超,在治学领域相互接近的情况下,与日本学者的关系反倒呈现日益疏离之势。

同类推荐
  • 中西合俎集

    中西合俎集

    本丛书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如是学术旨趣——静虑澄心,“虚怀若谷,静一至道”。于学科建设而言,此为根本,当有深意焉。“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同时“皓首穷经”,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拓展学术境界,提高专业能力。我们高悬起“学术境界”这把标尺作为理想的目标去衡量、读解与阐释外语教学生动的现实实践,试图以求“道”之旨“月印万川”,鉴照理论与教学实际,使其呈现“有我之境”。丛书的核心理论追求就是“求道”,并将其悬为映照万川之“月”,作为价值尺度,以求“学理”。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景之治》介绍了文景之治的有关内容。《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景之治》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嘉陵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文章30余篇,主要从嘉陵江历史地理及沿革、嘉陵江流域的经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就挖掘整理嘉陵江文化的历史资源,探寻嘉陵江文化的内涵、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热门推荐
  • 痞妃很倾城

    痞妃很倾城

    推荐新书《媳妇撒个娇呀》她是恶名在外的纨绔痞女,刁钻蛮横,嚣张狂妄;他是尊贵无双的邪魅鬼王,腹黑阴险,人人敬畏。一次中毒,他们有了纠缠,“女人,惹了本王,你不觉得应该负责么?”她撇嘴,“我惹得人多了去了,想要负责?门口报名预约排队去!”某王邪肆一笑,忽然塞给她一个粉可爱的小包子,“本王特权插队!”
  • 宝宝很妖孽

    宝宝很妖孽

    她曾是A市的天才学生、泰拳界的骄傲,却意外死亡。当她再度睁眼,居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成为被家族抛弃,顶着废物名头被殴打致死的杨家“公子”时,昔日的废材便成了万世不出的天才,令整个异界为之颠覆。父母为隐藏她身上邪魔的秘密不惜和家族决裂,自此,她不要再做拖累他们的废物,定要成为他们的骄傲!不被家族承认?那便成为被各大家族争夺的习武天才,让杨家挫胸顿足,后悔不跌!尊严遭受践踏?那便狠狠还上一拳,再跺上三脚,让世人知道何谓犯我者,必诛之!后悔了?求饶了?对不住,小爷便生了这么个贱性,敬我者十倍还之,恶我者吾恒恶之!内力修炼,精神控制、召唤、炼药,这一切对她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在这个充满阴谋和压迫,诡计与争斗的大陆,她努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她相信终有一天自己会把世界踩在脚下,君临天下,舍我其谁。当武者为了修炼内力散尽家财购买灵丹仙药却依然修为难进,而她却凭借着变异的元丹肆无忌惮的猛窜越级。更变态的是,她还是一个出色的炼药师。当召唤师为了契约一头魔兽费尽千万苦时,却有无数圣兽跑来向她大献殷勤:我是最强壮的圣兽,真正的战士,若你喜欢我还可以幻变成人形满足女主人的特殊要求。“滚!我已有上古神兽为坐骑。”而这该死的“小子”却不领情。当精神师拼着老命才能控制一头神兽为己所用时,而她却能翻云覆雨、搬山造物。管你什么神兽,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你还是死路一条。面对各方势力的拉拢,“臭小子”却死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死不挪窝,并给出超级言论:“不喜争斗、只喜美男”。人们在恶寒这个男人的怪趣味时,谁看清了她才是倾城容颜、绝色天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大学英语写作理论与实务

    大学英语写作理论与实务

    本书在介绍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大学英语写作的技巧和实际应用。
  • 重生之如花美眷

    重生之如花美眷

    如花美眷,终抵不过似水流年。他,连中三元经世之才,然却是她苏慕云的杀身仇人;枉死之时,她指天发誓若有来生,定叫这些害她之人生不如死,血债血偿!而老天,果然有眼。再睁眼,竟然得以重生!…他,貌如神祇,世间之人事无不在他的算计之中。这一世,他却为了她--苏慕云,将天下当成了手中的棋子…*****重生后片段一******“苏慕云,你不得好死。”男人腥红的眼,恨不得在她身上盯出个洞。“是吗?”苏慕云看着眼前的男子,冷冷一笑,“可惜,你看不到。”*****重生后片段二******“慕云,你听我说,不是这样的,你…”“你去跟我母亲说,跟苏家上上下下几十口人命说吧,告诉他们,你做了什么。”“不…,我不想死,我不想死…”然不任女人如何挣扎,最终等待她的仍是那泛着寒凉,森冷的刀光。*****重生后片段三******“为什么要帮我?”苏慕云屏了声息看着眼前的男子,因着男子身上的凛冽之气太重,她不敢靠前,三步之外便止了步子。男子独饮独酌,如瀑的青丝凌乱地洒于身后,一双极好看的眉,眼角微微向上扬起,勾人心弦。狭长的凤目牢牢盯着亭下的水面,若有所思。“你不知道?”苏慕云摇头。男子忽的便绽唇一笑,如春晓之花。“因为你将会是我的妃。”*娘子完结文*《嫡女恶妾》《二品嫡女》《高门奴妃》
  • 丁玲文萃

    丁玲文萃

    丁玲,她在三十年代的出现,她的名望,她的影响,她的吸引力,对当时的青年来说,是能使万人空雹的,举国若狂的。收入本书的十二篇短篇小说是丁玲文学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
  • 神女惊情史

    神女惊情史

    风蕖是女娲一族留下的唯一骨血。世人都以为风蕖已随父母归天,其实风蕖被神农氏所救,昏迷十几万年,醒来后忘记了一些往事,一直隐居在药乡。她离家出走后,在凡间爱上一男子许言,却因他人阻隔最后险些丧命,后被神农氏救回。两万年后,再次出门,在天后百花宴上遇到两万多年前认的叔叔——疏凌,并得知疏凌就是天君的弟弟。从此两人展开情感纠葛,她无法忘记许言,却发现怀着疏凌的孩子。后又受魔族女子陷害,风蕖恢复多年前的记忆,疏凌被罚至凡间。并得知许言就是鹿台山山主单昕,当年凡间险些丧命也是因单昕策划。风蕖至此明白疏凌心意,并愿意等他从凡间受罚归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就做狐狸精

    重生之就做狐狸精

    “你说要是被诚看到这些照片,他会怎么想呢?”李倩倩居高临下,嘴角扬起,看着夜心的眼神满是冰冷。“为什么?”苏心仰着头,努力的吸了吸鼻子,才没有让自己哭出了声,她使命的咬着唇,说什么也不让自己在李倩倩的面前流泪,她的声音悲伤但却平静,甚至带点麻木。“这个男人是你介绍来教我画画的,我根本就不认识,那天我生病发烧,意识根本就是不清醒的,这些事是你让他做的,这些照片是你故意拍的……
  • 小痞女穿越深宫2:只做皇后不做妃

    小痞女穿越深宫2:只做皇后不做妃

    注:此女很强大+小痞无边(杀手穿越的,不喜强大的亲慎入)皇帝响尾蛇携钱多多(穿越的)微服出宫,太子冷元屹监国,天上突降凤凰女,说爱就要爱,就赖就要赖!头发短短,武功了得,开放大胆,狠话连连:他是她的目标,躲得了太子,躲不了皇宫,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抢她男人者死,只做皇后不做妃……(此文是小痞女穿越深宫:与魅君过过招第二部,书中人物,有不解者,可以去看前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