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900000002

第2章 绪 论(2)

此说看似褒扬胡适,其实是将乃师王国维与胡适的方法做一分别。前者主张读书,后者实为找材料。王国维以为“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周光午:《我所知之王国维先生——敬答郭沫若先生》,见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165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这不仅批评疑古派,也针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胡适科学主义。因为“胡先生想把国学开出一细帐来,好像是索引,一索即得。但是细帐开好后,大家便利了,也就不读书了”(蒋复璁:《追念逝世五十年的王静安先生》,载《幼狮文艺》,第47卷第6期(1978年6月)。)。萧公权也主张在假设与求证之前,应有一放眼看书的阶段,以免“思而不学则殆”(《问学谏往录:萧公权治学漫忆》,70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胡适与顾颉刚等人往往在立论之后才大量补充材料,虽因悟性高而不至于大谬,毕竟有先入为主之嫌。选择梁启超与近代中国学术为题,用意不在申明其贡献,而在指出其流弊。用以比较的对象,主要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几位导师。后来写成的《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一文,虽然主角变换,立论基本是那次关于梁启超报告的引申。

现在反省,当时对近代中国学术发展的了解仍然表浅。尤其对于学者的身世交游缺乏足够认识,连王国维号观堂缘于京都亦蒙小野信尔教授赐教,论人论学,很难入木三分。或许因为对梁启超贬义过甚,讨论时有学者提出,评价学术,除非评论者的见识超过所评对象,否则难以征信。欧洲学者亦有人见解相同。此说多少有点悖论的味道,值得一评的前贤往往名重,后学高明与否,须待时间检验。但由此所得启示,是必须解决研究学术史的方法问题。追寻前人的相关研究,可为入手前提。

§§§第二节 学术史

“汉学”这一译名以及汉学与中国学的区别,历来认识不一。“国学”概念的争议更大,傅斯年等人甚至根本反对用这一名词来涵盖中国本土固有文化的研究。事实上,欧洲汉学本身并无后来学术界所认定的藩篱,国学也几经转折变化。从历史学的角度看,由发生过程的复杂事实来综合认识模糊概念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比在抽象的语义学层面讨论其内涵外延更有助于理解其实际涵义,因为任何概念的抽象都后于事实,只能概括现象的主要和基本特征,不可能涵盖一切方面。在许多情况下,概念的不确切恰好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书即是在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情况下使用上述概念并作为标题。

20世纪以来,国际汉学研究的发展与自我认识同步进行,汉学研究史始终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所关注,除了专题性论文和目录学形式的成果(如考狄(HenriCordier)《汉学书目》(Bibliotheca Sinica))外;全面概述的论著有沙畹(Emmanuel-Edouard Chavannes)为法国教育部参加巴拿马博览会所编《法兰西科学》第2卷(巴黎,1916)所写《汉学》,马伯乐(Henri Maspero)为“历史评论丛书”(BibliothequedeLa Revue Historique,Paris,1927)之一《最近五十年的史学与史学家》(Historie et Historiensdepuiscinqanteans)所写关于中国与中亚部分(这篇为法兰西亚洲学会百年庆典而写的综述,长达43页,分时期和门类评论20世纪头25年全世界中国研究的发展成果),俄国东方学大家巴尔托德(W.Barthold)撰写了《欧洲及俄国的东方研究史》(虽然初版于1911年,且以俄国为主,范围包括中世纪以来的整个东方研究,但后来再版时有所增补,而且汉学研究为其中重要部分。此书1913年译成德文出版,在欧洲影响广泛),德国的海尼斯(Erich Haenisch)写了《汉学》一书(柏林,1930);分国别的研究综述则有福兰克(OttoFranke)所写《德国的汉学研究》(见《东亚的新生——远东政治和文化发展进程研究论文集》,汉堡,1911),傅路德(LutherCarringtonGoodrich) 《美国的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 in the UnitedStates,in:The Chinese Socialand Political ScienceReview,vol.15,no.1,Apr.,1931)等。

日本的中国研究在方法上多受欧洲汉学的影响,尤其重视收集整理学术情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利用其与欧亚各国的广泛交流之便,密切注意欧美各国的研究动态,对各种著作、刊物的出版,学者的研究动向及生平,相关学术组织与活动,均及时予以报道和评介。综合论文有岩松五良的《欧米に於ける支那学の近状》(载《史学杂志》,第33编第3号,1922年3月),和田清的《西洋诸国に於る支那学の现况》(载极东通信社编:《北京周报》,第228—230号,1926年10月17日至10月31日),田中萃一郎的《支那学の沿革》(载《东洋学报》,第8卷第1—4号),石田干之助《欧米に於ける支那学の现况》(载东亚同文会调查编辑部编:《支那》,1927年第 7—9月号)、《欧米に於ける支那学关系诸杂志》(载《东亚》,第7卷第10—12号,第8卷第1号,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专著则有石田干之助的《欧人の支那研究》(见《现代史学大系》,第8卷,东京,共立社,1932)、《欧米に於ける支那研究》(东京,创元社,1942)。国别的综述有松本信广的《佛兰西に於ける支那研究》(见庆应义塾望月基金支那研究会编:《支那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30),石滨纯太郎的《ロシアの东洋学》(载东洋史研究会编:《东洋史研究》,第1卷第6号,1936年11月),后藤末雄的《支那文化と支那学の起源》(东京,第一书房,1933),青木富太郎的《东洋学の成立とその发展》(东京,萤雪书院,1940)。

此外,欧洲有关汉学研究史的论著,多被及时翻译,如前述沙畹、马伯乐的论文和巴尔托德的专著,分别于1935年和1937年被译成日文刊载出版。被翻译介绍的还有戴密微的(PaulDemieville)《法国の汉学发达》(载历史学研究会编:《历史学研究》,第3卷第2号,1934年12月)以及《东亚》所载介绍苏俄东方学概况的论文(载《东亚》,第4卷第9、10号,1931年9、10月)。

国际汉学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中国学者理当重视,加上当时中国学术界的主流派提倡按照西方汉学或东方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更需要了解动态趋势。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学术界对国际汉学的关注主要集中于著名学者个人及其研究成果,而且不少人是由于留学等因缘,如冯承钧之于伯希和(PaulPelliot)、杨堃之于葛兰言(MarcelGranet)、姚从吾之于福兰克、郑寿麟之于尉礼贤(Richard Wilhelm)。因研究领域兴趣相同而有多人介绍的,则以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为典型。另有个别的国别研究,如王古鲁《最近日人研究中国学术之一斑》(1936年自刊本)。还有以专门为主线的综述,如姚从吾《欧洲学者对于匈奴的研究》(载《国学季刊》,第2卷第3号,1930年9月)。由于全面了解需掌握多种外语和多门学科的知识,否则应有长期情报积累,但中国当时这方面人才不多,语言好又具有相当研究能力者,多有各自的专门,不能全力以赴。最适宜此道的陈寅恪,归国之初曾拟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西人研究东方学之目录学,欲由佛经讲起。这实际上是为具体研究开道,而非一般性的概论综述。至于胡适、傅斯年等人,虽然泛泛推重国际汉学,留学期间所下工夫并不在此,很难全面具体地了解和把握国际汉学的态势。

以国际汉学史为专题研究,在中国主要开始于抗日战争爆发后。这时一方面受日本的影响,易于获得日本学术界积累的有关信息;一方面学者的研究受到局限,不得不回避某些课题。同时法、德等国的汉学家聚集北京,开办研究机构和杂志,而重要的参考书如法国的考狄所编《汉学书目》共5册(含补遗1册),1938年由北平隆福寺文殿阁影印出版,为汉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主要研究成果有梁绳祎的《外国汉学研究概观》(载国学书院编:《国学丛刊》,第1、2期,1941年12月、1942年1月),唐敬杲的《近世纪来西洋人之中国学研究》(载《东方文化》,第1卷第2期,1944),王静如的《二十世纪之法国汉学及其对于中国学术之影响》(载《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第2卷第8期,1943年8月),中法汉学研究所编的《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之法国汉学》(北京,1943),莫东寅的《汉学发达史》(虽然出版于1949年,据其序言,实际写成于1943年)。

另外,还翻译了不少欧洲、日本学者的有关成果,如石田干之助的《欧洲的中国研究》,海尼斯的《汉学》(王光祈译,“中德文化丛书”之六,上海,1937),福兰克的《德国的汉学研究》(杨丙辰译,标题为《现下在德国之中国学》,载《研究与进步》,第2期,1939年7月),青木富太郎的《东洋学之成立及其发展》(唐敬杲译,改题《六十年来日本人之中国学研究》,载《东方文化》,第1卷第1期,1944)。

不过,莫东寅的《汉学发达史》虽然迄今为止仍是中国唯一的综合性国际汉学研究史专著,却不免以抄撮代著述之嫌,书中关于鸦片战争后汉学发达部分主要依据梁绳祎的论文,却未注明。时贤推重此书而未曾指出,不免失之于蔽。

抗战胜利后,中国再度陷入内战的旋涡,只有方豪等人发表过《英国汉学的回顾与前瞻》(载重庆《中央日报》,1945年12月20日)、《中法文化关系史略》(载南京《中央日报》,1946年4月26日)等论文,内容简略。此后,因政治变动,有关研究主要在台湾地区继续发展,先后成立了几个专门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各国汉学研究论文集》(台北,“国防”研究院,1967)、《海外汉学资源调查录》(汪秋雁编,台北,汉学研究资料暨服务中心,1982),撰写了一批论文(参见《海外汉学资源调查录》所附参考书目)。这些论著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汉学研究的状况有较详尽的介绍和分析,但对于了解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汉学界,则提供的新信息有限,主要依据原来中外学术界的有关成果。

二战后国际汉学发生重大变动,汉学传统也成为一项研究对象和保护资源,欧美各国均有学者撰写国别的研究史。如戴密微的《法国汉学研究简史》(载东京东方文学研究所《亚洲论丛》,第11期,1966),米·苏远鸣(M.Soymie)的《中国研究》(载《亚洲学报》(JournalAsiatique)专辑《近五十年法国东方学:1922—1972》,1973),傅海博(H.Franke)的《德国大学的汉学》(威斯巴登,1968)等。甚至对于铁幕之后的苏联汉学研究状况,也有美国学者予以关注,撰写了《俄国的中国研究》(E.StuartKirby,RussianStudiesofChina,Totowa,N.J.:Rowmanand Littele-field,1975),并组织人力物力,设法与苏联汉学家沟通联系,由各方面的专家集体撰写了《苏联的前近代中国研究:近来的学术评估》(SovietStudiesofPremodernChina:AssessmentsofRecentSchol-arship,Gilbert Rozmaned.,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1984),主要对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研究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进行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与国际学术界的交往逐渐恢复,虽然在对战争的反省过程中学者们更多地受中国革命理论的影响,但对国际汉学仍予关注,尤其是对曾经给予日本东洋学和中国学影响极大的法国汉学,不断有所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动以及美国的中国学影响日益扩大,重新检讨和调整原有的观念方法已不可逆转。为此,有人将欧美的东方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中发现利弊得失(参见福井文雅:《欧米の东洋学と比较论》,东京,隆文馆,1991)。

中国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关研究较为沉寂,20世纪50年代初杨树达曾撰文记述其与苏联汉学大家阿列克(V.Alekseev)的交往,而对欧美、日本,则主要视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环,如敦煌学史。此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学者或在专题研究中涉及相关的国际汉学史,如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香港,中国图书刊行社,1984)第17节专论《西欧汉学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或旧稿翻新,如梁容若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中的《欧美与日本的汉学研究》、《国际文化交流的新机运》、《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概观》等数篇论文。

近年来,经人文语言学科的提倡努力,研究国际汉学颇成一时之热。相继出版了几个专门杂志,发表了一批论文译文甚至专著,国别的如严绍璗的《日本中国学史》,张弘的《中国文学在英国》,张国刚的《德国的汉学研究》,张静河的《瑞典汉学史》;综合的如金应熙的《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述评》;另有介绍美国、日本中国研究概况的资料性手册,并举办过专题研讨会。其实此事绝非易易,既要掌握若干语言和浩繁的史料,又须了解分化日益细密的各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且须兼顾中外两面,还要进而区别主从正邪高下优劣。目前所见成果,主要还在翻译方面,至于研究性、综述式评论则有概略而少辨识,个案式则具孔见而乏联系,且因操之过急而不免格义附会。就此而论,中外学术隔绝数十年,虽经恢复,毕竟时日无多,了解认识反不及近代学者之广且深。因为同时代者往往是师生同好,体会自然较后来人贴切。如对葛兰言的研究,现在连欧美学者也须以杨堃的著述为主要依据。而近年的相关论著却甚少引述近代学者的成果。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翻译和汇集前人成果,在编辑汉学研究史目录索引的基础上,精选(包括翻译)一些优秀作品出版,首先了解相关研究的源流概况,进而把握选择取舍的准绳,然后才能言及深入研究。否则,很难摆脱低水平的重复。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是作者在扬州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这一选题的直接意图是针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学的自觉”而提出的,这是从上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学史老话题。为什麽这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感兴趣呢?因为“文学的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今夭我们所见的文人文学的基本格局,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古代文人文学建构历史过程,同时还隐含着古代文人文化品格建树的若干资讯,许多学者封此感兴趣是有理由的。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

    本书展示了这么一幅复杂但明晰的“美国精神”图景:美利坚民族既牢固地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又依赖甚或迷恋宗教精神;它承认和甚而维护国内的价值多元和种族多元,但同时保持不免偏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WASP)主流;它宣称拒绝单一的真理,但时时表现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它的民族文化基因中有着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性恶”信仰,但它又自信非凡,而且有时幻想有加,以致幼稚;
  •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九种对联类型:对联基础、春节对联、节日对联、婚嫁对联、贺寿对联、丧葬挽联、居家对联等。
热门推荐
  • 听说这岁月你来过

    听说这岁月你来过

    本文1vs1,双处。一句话介绍:我那一无是处的青春,最惊喜莫过于,你曾出现在那里。他是黑了心肠的翩翩佳公子,偏偏她被蒙蔽了双眼。徒劳的爱着一个人有多卑微,只有爱过的人才明了。她几度被磨难压垮终于再遇良人,他却如磐石骤然神降在眼前,以深情地模样。爱你的,和你爱的,你要选哪一个?当最爱的和不堪的过往重合,当陷入往事的谜团逐步揭晓。直到风都逆转,塔都推倒,桥都崩毁,你还肯爱我吗?
  • 浴血重生:腹黑相公惹不得

    浴血重生:腹黑相公惹不得

    在他出生那年,家乡遭遇了10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他被大家视作灾星,除了父母,没有人愿意靠近他。在他八岁那年,家中竟离奇失火,父母为了保护他,被大火吞噬。村子的人更加认定他是带来厄运的源头,把他驱赶出了村子。孤身在外流浪,自卑的他从村子出走后就一直躲躲藏藏,生怕被人看出自己是“灾星”。因为孤身一人,他受尽屈辱,在缝隙下生活,他发誓,自已要变得强大,强大到让人闻风丧胆,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他。知道遇见她,他才感受到爱的温暖。“从此以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不再是孤身一人”“你是我的女人,休想从我身边逃走”她就是他的全部,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 鸾殇

    鸾殇

    传说成为东盛国安陵王爷的王妃绝对活不过三天.她本性淡然散漫,却为了自己心中唯一的亲人嫁给了安陵王爷.新婚之夜,他百般羞辱,她却淡然处之,将易怒的他气得不轻.他将她发配到王府最清冷的院落,她却毫无怨言.只是,当他诬陷她因嫉妒是杀害他心爱侍妾而欲要置她于死地的时候,她却冷笑这告诉他,她从来就不曾在乎过他!自己所表现出来对他的在乎,原来只是因为和另外一个男人的赌约!高傲的他从来不曾被人如此看轻过,原本想要狠狠地报复她。可是最后,却是将自己的一颗心沉沦了下去!而她却风轻云淡,践踏他的一片真心!他不甘心,凭什么他交由了真心,她却依然潇洒无拘地和别的男子把酒欢笑?就算是下地狱,他也一定要拉着她作陪.谁让,他的真心被她摘了去?(实在不知道怎么样写简介,先就这样写着吧,相信故事是不会叫大家失望!!)================U其他文推荐:《独宠丑妃》(完结文)《罪妃》(完结,已加入半价书库)《女儿情人》(完结,已加入半价书库)《鸾殇》(已完结)《抵死不从夫》(正在连载)新现代文《禁宠》(正在连载)+++++++++幽夜罗书友群:43567933(会定期清人)幽夜罗圈子:http://m.pgsk.com/
  • 神女奇缘之魅乱异世

    神女奇缘之魅乱异世

    女神为情再现世,女神记忆不复,只有现代时空的记忆,本是千金小姐无奈掉包,更加可叹的是命运捉弄却又要从小男装!三哥的疼爱,二哥的无情,帝王对于暗夜精灵的她倾慕不已,在一个雾国她该怎么办?她还是琴主、杀手,可是身为慕容尘的她纨绔无用,面貌庸俗,倾城绝色的她到底应该如何?
  • 灵魂里的铁

    灵魂里的铁

    本书为李克的首部个人诗集。收录作者创作、发表的140首新诗,分为《说出那个词》、《事物的内部》、《光芒涌入》三个专辑。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绝爱浮生最红颜

    绝爱浮生最红颜

    且看天生命硬、睥睨众生的她如何救人于水火,秦紫心是酷爱考古的医科学生,逍遥地辗转于江湖和庙堂之间。却换来一句"妖孽"。,江湖盛会上拼死救下武林势力。她成为薛国和江湖通缉的对象,带着不断变化的琉璃梳和更大的谜团,错入时空裂痕,和废柴皇帝踏上了啼笑皆非的寻宝路途
  • 十年星尘

    十年星尘

    圣经里说,爱是不嫉妒。所以,在陆星尘看来,她跟艾琳之间,不过如此。是的。她们在外人眼里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可只有陆星尘心里知道,她想要离艾琳远一点,再远一点。这种感觉在遇到周屿光后越加强烈。因为艾琳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陆星尘被笼罩在光芒下,成了艾琳背后的影子。终于,艾琳变得黯淡无光。陆星尘摆脱了艾琳的光芒,跟周屿光渐渐有了交集,可是,心里怎么湿漉漉的,像是忽然下起了不会停息的大雨?在青春的长河中,有的人走了,就不再回来;有的人还固执地等在原地,等着那个曾经一直想摆脱的人重新出现,带着风与海的味道,轻轻呢喃:“喂,我回来了。真好,你还在。”"
  • 逆天九王妃

    逆天九王妃

    她丑得惨绝人寰,那张丑陋不堪的面容因她的嚣张气焰而熠熠生辉,更有惊世容颜藏在身后!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幻化龙!四国争霸,她神龙俯首,天禀异能,谁与争锋?
  • 穿越之问鼎后宫

    穿越之问鼎后宫

    无故穿越到羽国后宫成了皇甫康然最宠的妃子,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陆语曼得知自己得宠并不是因为皇甫康然真正的喜欢。本无所求的她,必须为了生存而开始进行一次次的斗争。暗杀——看语贵妃如何化险为夷;嫁祸——看语贵妃如何反败为胜。争后位不为权、不为宠,只为生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