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900000001

第1章 绪 论(1)

§§§第一节 缘起

此书缘起,当在1994年初即将结束客居日本的研究生活之际。归国前,我从东京去银装素裹的京都查阅史料,蒙狭间直树教授相邀,在他主持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梁启超研讨班例会上做报告。还在博士论文的修订期间,我即注意到晚清民国时期学界风潮锋芒所向的教职员中,不少人是当时的学问大家,他们在近代中国学术的转折期所起的承先启后的作用,不是仅仅从学潮角度立论所能认识清楚的。因此,在集中精力关注近代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这一课题的同时,注意收集有关近代学者的资料。此外,因为研究甲午至辛亥海内外中国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对于和政治关系密切的梁启超了解较多,于是选择“梁启超与近代学术”为报告题目。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史料大量涌现,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或以为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何以学问独盛?言下之意,颇疑立说者居心叵测。其实学术文艺等事,虽不能脱离社会基础,乃至有人称第三世界的学者只能做第三世界的学问,其兴却往往不在太平盛世。纵观古今中外,乱世出学人,绝非例外。正如1932年孙楷第函告陈垣:“窃谓吾国今日生产落后,百业凋零,科学建设,方之异国,殆无足言;若乃一线未斩,唯在学术。”(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40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近代学问大家,对于清学用功颇深,源流脉络,长短利弊,了解周详,虽见仁见智,不无微词,但变换角度,亦可谓心得独多。清学极端发展,得失清晰凸显,适为近代学者奠定更上层楼的基础。认识和把握清学史,正是近代学者超越前人的妙诀之一。与此相较,当代学者对于近代学术史可以说相对隔膜,海外亦然。而且世风流变,当时口碑与事后评价乾坤颠倒者不乏其例。其原因禹内主要在学术以外,而非如时人所谓忘怀,域外则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学风激变。虽然原因不一,均使后来者临歧徘徊,无所适从。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者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学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这或许能够弥补专而偏的局限,见木见林,相辅相成。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时代之学术,须经时间检验,才能分别一时之俊与百代之英。世纪回眸,几度浮沉之后,前贤的历史地位大体依所贡献而适得其所,后学亦可摆脱非学术性制约,从容煮酒论英雄。欲知21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大道何在,应对近代学术史的利弊得失详察深究,而与国际汉学界的交往,为其中重要内容。如果说不通域外不能知近代史,那么不知中外学术交往,则难以恰当体验近代学术发展。国际汉学家对于近代中国学术及学者的评点,往往不止衡鉴而已,尤其是那些纯就学术立论,因而与禹内公意不尽相同的真知灼见。以几位享有盛名的学术大家而论,对王国维、陈垣的推崇中外一致,对梁启超、胡适的看法则相去甚远。据传一位中国学人访美,和一位美籍学者谈及胡适,前者说胡适学术上有贡献,政治上很差。后者的看法则截然相反,认为其政治很好,学术很差。政见分歧,缘于双方立场观念不一,不难理解。学术评价如此悬殊,值得玩味,其中凭借依据不同,或为重要原因。国人论学,往往纠缠于思想学术,将社会影响作为学术贡献的参考。

不过,真正高明的学术,毕竟难以领悟。所以对于陈寅恪,本土学者(包括海外华人)虽不乏推崇备至之人,域外汉学家多少有些莫名所以。而且本土学者的认识,大都限于其壮岁成就,至于晚年之作,仍然曲高和寡。陈寅恪治学,前期虽经留学同人的大力举荐和罗振玉、王国维等大家的品题,学术界还是看法不一,不少人有所保留。

1932年初,孙楷第致函陈垣,试为蠡测品类宇内名流,认为:“今之享大名者名虽偶同,而所以名者则大有径庭,其间相去盖不可以道里计也。”他分别时贤为三类,一为时势造英雄,“偶因时会,奋起昌言,应社会之须要,有卓特之至论,风声既播,名价遂重,一字足以定毁誉,一言足以论高下。虽时过境迁,余威犹在。既妇孺之尽知,亦无施而不宜”。一为渊源有自,“关闽不同,扬刘异趣,都分门户,尽有师承,人慕桓荣之稽古,士归郭太之品题,学利可收,清誉易致”。一为博辩多识,“鉴古今之源流,知中外之旨归,学非一途,业有多方。著书立说,亦能提挈纲领,务去陈言。规模既宏,众望所归。为当代之闻人,有激扬之令誉”。前者当指胡适,其次则章门弟子,最后似为陈寅恪。“综斯三途,虽成就不同,仕隐各异,然俱有赫赫之名,既负硕望,亦具威灵。足以景从多士,辐凑门闾;然而业有不纯,实或未至,其一时之声气诚至煊赫,身后之品藻,或难免低昂。即以见今而论,亦随他人所认识者不同,而异其品目,此可谓一时之俊,未可谓百代之英也。”在孙楷第看来,“名浮于实者一时而已,实浮于名者则百世而下其名将益彰。后生小子所须要者为实浮于名之前辈,非名浮于实之前辈。凡夫庸流所震荡者为名浮于实之闻人,其实浮于名者,或不能尽知。一为社会的,一为真实的。”此意他曾向余嘉锡道及,并与王重民莫逆于心,均推崇陈垣“乃不藉他力,实至名归,萃一生之精力,有悠厚之修养……亦精亦博,亦高亦厚,使后生接之如挹千顷之陂,钻弥坚之宝,得其片言足以受用,聆其一教足以感发”(《陈垣来往书信集》,409~410页。)。照杨树达的评语,不能既温故又知新的胡派章门非庸即妄。(杨树达谓治学须先因后创,“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其人必庸;不温故而欲知新者,其人必妄”(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12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前者指黄侃,后者指胡适。)而将陈寅恪与之匹配,则显然仅据其前期成果,主要由朴学传统着眼立论,不了解学术背景,似缺乏洞见。随着陈寅恪本人学术的发展和学界风气的演变,得到普遍公认大概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来则或大起大落,或毁誉不一。时至今日,学人排定陈寅恪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仍依各自的性情近于考据或文化类型,而不免徘徊于史料与史观之间。

近代世界学术史上,中国研究的状况颇为特殊。中国文化数千年绵延不绝,至今仍然持续,史料大量留存,关注者极为广泛。异文化出身的研究者为数之众,在世界文化之林恐怕首屈一指。20世纪以来,有关研究在海内外各成风气,虽然相互交流影响,仍各有不同的路径。在欧洲主导近代世界思维的背景下,域外汉学不仅自成体系,甚至有超越和制导本土研究的趋势。而其他文化体系,或传统中绝,内外研究者起点相同;或异文化关注者少,结果非由人主宰,即本土独霸。中国研究却早有资料依靠禹内,方法求诸域外之说。近代中国百事不如人,学者对于中国研究落于人后不免耿耿于怀。陈垣、胡适、傅斯年等慨叹汉学或东方学中心不在中国,呼吁努力夺回,陈寅恪甚至因文献遭劫,中国学者贡献于敦煌学少而叹为伤心史。从20世纪30年代起,欧美学者渐有由日文论著入手治汉学之端倪,当时中国学者深以为耻,力图扭转。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征兆蔚为风气,反而愈演愈烈。国人不仅因中体动摇而自毁体系,似乎对国际汉学的批判能力也日趋减弱,使之日益脱离本土学术的制约。有学者以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术,如果脱离中国人的阅读批评,自成一个世界,实在是最畸形的事!对于我们也是很可耻的事!以历史为生命的中华民族,是不应该懒惰到有如此‘雅量’的。”(梁容若:《欧美与日本的汉学研究》,见梁容若:《中日文化交流史论》,8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不幸事实正是如此。

对于中国本土研究的批评乃至忽视,包含各种因素。强调客观性者立论角度往往不在学术本身,所说实为敢不敢和能不能的问题,并非见识高明,可以略而不论。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是来自最注意中国学者研究成绩的巴黎学派与京都学派的意见。京都学派几代传人历来自诩第二,乍听以为自谦,其实是头甲纵然难求,二甲舍我其谁的自信表现。其开山鼻祖之一的内藤虎次郎对于巴黎学派亦当仁不让。20世纪初京都学派能够迅速崛起,与巴黎双峰并峙,成为国际公认的汉学研究中心,并非浪得虚名。斟酌其对包括本土学者在内的世界中国研究者所分三六九等,确令神州学人汗颜。当然,由此可见本土的研究即使就方法而言亦不容忽视。

中国学术,从来以经史为大道正途,其余则雕虫小技。近代学风变迁,经学解体,史学独盛,杂学丛生,各胜擅场,所谓附庸蔚为大国之事,不胜枚举,但仍有主次之分。王国维治学前后凡三变,愈近大道而趋精深,晚岁缄口不谈早年所治哲学美学,甚至将好评如潮的戏曲研究也束之高阁。而治学良法,不外考据、义理、辞章。今人提倡史学的严谨、哲学的思辨、文学的风采,当脱胎于此。以治史而论,三者皆备最佳,其次则兼具前两项,至少须知考据。治史首重求真,失真则无信史。单凭考据,可治有形之史实。日本的中国学和东洋学,虽不免琐碎,日积月累,基础巩固,方面扩展,蔚为大观。美国的中国研究,造就大批标准化的博士,亦能凭人多势众凌驾于巴黎学派正统。反观中土,上焉者亦不免以思辨、文采代替实证求真,于理应阙疑处有所取巧,甚至天马行空,任意驰骋;等而下之者更是侈谈义理,苦熬文章,用心不浅,可惜多从史料外面看的格义附会,似是而非;遑论还有以抄撮代著述,裁补剪贴,粗制滥造的赝品制造商;因此从来为国际汉学界非议诟病者不少。先哲有言:读书当与古人较,当自以为愚。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弊端之一,或学人往往自以为智,因而天才想象和文人气质难受真理与逻辑的控制。守成尚且力所不逮,却竞相推陈出新,结果陈义纵高,作品数量亦复不少,却连基本规范也达不到,不仅形同废品,还会误人害世。

近代国际汉学的方法,虽然轨则不一,基本倾向是重在发现,可概言之为找材料。中国传统治学则首重发明,先读完书以求贯通,才能不失之于偏蔽,因而贵通人而不重专家。中外学风互为激荡,由此而生博通与专精、预流与趋时的关系,均须从理解彼此学术的异同中领悟把握。为学之难,不在于能写好文章,而在始终不讲外行话。欲臻此境界,前提即为通方知类。就此而论,近代中国学术界成就最高的三位学者,王国维之蔽显于早年,陈垣之蔽见于晚岁,都有不当作之文;而所蔽主要在西学一面。(今人批评陈垣,多从政治角度立论,其实陈垣对西学新法历来怀有崇敬之心,此为晚年变向的学术潜因。)只有陈寅恪天缘巧合,得以沟通古今中外,再从容论学。其所治之学,虽前后亦有变化转移,但绝无悔其少作或晚节有亏之事。在历经剧变的近代学术史上,实为凤毛麟角。梁漱溟的坚持异见颇为海外学者引为文化守成的中流砥柱例证,其为学却无论中外,大抵是依据体验的格义附会而不自觉,因而其坚定多少缘于信仰。

从学之初,或谓成名要津为“亦官亦学”,即以官威造势,带动学问。这大概是那一时代的学人凡名气大者位必高的现实反映。然而入学愈深,愈知此说误人害世之甚。虽然中国历来学术与政治密不可分,从政与治学之道毕竟两歧。在向学之途上凭借金权,无非想饰己之短,夺人之长。淆乱学界视听,莫此为甚。还在20世纪20年代,有人就指出:“在我国历史上凡是有名的学者,固然都是在大大小小的政治舞台上或台后发生过关系,但是如果政治生命断送愈早,或不甘失足而回头愈早的人物,便是学术史上愈有深造的人物。”(郑师许:《我国学者与政治生活》,载《新闻报》,1929年2月17—18日。)不过这是80多年前的看法,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获赠法国博士学位,学术界传为笑柄,与后来的风尚多少有些不同。那一时代的纯粹学人,每以从政为畏途,杨树达甚至“见纯洁士人一涉宦途,便腐坏堕落,不可挽救,遂畏政治如蛇蝎”(《积微翁回忆录·自序》,1页。)。

因此,影响近代学术的政治,主要还不是政务,而是政论。前者与学术的关系,清浊分明,后者却扑朔迷离。梁启超与胡适,便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近代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学术,王国维、陈垣、陈寅恪指示来者轨则,而梁任公、胡适之领导时代潮流。梁与胡的贡献作用,主要在思想一面。至于学术影响,生前虽然位高名重,而非议亦多,身后更难免低昂。但两人均凭借传媒以思想鼓动大众,又转而作用于学术,甚至以传媒方式倡导学术,结果从之者愈众,则流弊愈广,造成大大小小以任公、适之自命的学术畸人。对此,王国维早已表示异议,认为只有以学术为目的而不是以政论为手段,中国学术才可望发达。《学衡》派诸人也指责“政客式之学术家”的“霸道之学”。(参见刘伯明:《学者之精神》,载《学衡》,第1期(1922年1月);梅光迪:《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载《学衡》,第2期(1922年2月)。)《学衡》派与新文化派争论的要点之一,正是学者与思想鼓动家、学术研究与政治鼓动的差异,尽管他们也不自觉地在思想层面进行回应。作为当年中国最高学府的堂堂北京大学,竟然将社会影响正式作为教师升等的四项基本条件之一,难怪北大派竞相以传媒造势,形成传统。近年有人提出超越胡适之说,仍是分不清思想与学术的表现。就思想论,无所不知的君子时代似已过去;就学术论,悬胡为的,立意本来不高。

在科学主义盛行之时,北大国学门出身的容庚曾经评论道:“方今学风,喜欢疑古,于古人的制度文物学说无所不疑,那知意念一偏,万物纷错,随而转变,所谓看朱成碧,最是学者一大毛病。胡适之先生述学,用敏锐的眼光和审慎的态度来批评古人,故所得的成绩很不错。流弊所及,后生学子,于古书未尝深造,辄逞其私智,就主观所得随意抄录,加以评骘,愚己惑人,以为猎名的工具。胡先生在讲坛上常对此大发其牢骚,并说述学之不易,须知‘怀疑’与‘求证’相联,万不能易‘求证’而为‘武断’。”(容庚:《〈红楼梦〉的本子问题质胡适之、俞平伯先生》,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5期(1925年11月11日)。)

同类推荐
  •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构思巧妙,幽默风趣。
  • 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万吨巨轮顷刻间支离破碎永沉海底;飞机失踪数年后出现在遥远的月球;数十人被在黑雾中迷失灵魂;人畜眨眼间被吸入魔窟化为白骨;沙漠中幻象纷繁引人赴死;峡谷里众多冒险者神秘死亡……对于这些神秘之地,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外星人的秘密基地,人类不得入内;有人说是死亡笼罩的所在,误入者必死无疑;也有人说是大自然的禁区,一旦踏入将会遭受灭顶之灾。死亡无法形容的恐怖;神秘不能诠释的离奇。这是地球上最后的秘密,我们称这些区域为——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可以表明成都既是休闲的城市、现代田园城市,成都也是一个文学的城市。阅读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阅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状态;触摸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触摸这个城市的文化情怀;进入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进入这个城市的内心世界。一个城市的文学也因此成为解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杆。
  • 看不懂的日本人

    看不懂的日本人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次。对于日本,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今天,不论你喜欢日本也好,讨厌日本也好,你都应该了解她。因为中国和日本不可能不接触,只有更好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才能在联系与合作,矛盾与斗争中取得主动。
  • 中华成语故事(贞)

    中华成语故事(贞)

    本书力求达到一册在手,纵览成语故事全貌的目的。注重可读性、知识性和完整性,对每条成语分为出处、词义和故事三部分。排列顺序按汉语拼音音序的先后,可以方便读者查阅。它既可以使你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从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热门推荐
  • 宋瓷大碗

    宋瓷大碗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闲妻当家

    闲妻当家

    宣传楠的新文:《天下为媒》―――――★―――――★―――――★――――――她,是黑道上赫赫有名的“玲珑管家”,包办组织里的一切事务。“白影”的二当家,却是操心劳碌命。即使这样,还是得不到信任。由于功高震主,最后落得个被顶上大BOSS暗杀的下场。所以在这一世,她便要没心没肺地过活,才不要像上一世那样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她只要偷得浮生半日闲便可。她的人生目标是“不求最娴,只求更闲”。她叫姬七娴,是天焰皇朝第二大门庭姬家的小女儿。很好!很强大!家庭背景不用说,既不用为生计奔波,又不用担心哪天家族太过耀眼而遭皇帝猜疑,遭旁人嫉妒。毕竟这是第二大门庭,上头还有个第一。身份也不错,庶出的小女儿,也不会有什么人关注。名字就更妙了,娴——谐音不就成了“闲”吗?看来注定了,老天也允许她此世逍遥一生了。啥?姬家老头子也就是她老爹要她去参加选秀?行,她去,反正只要选不上就行。啥?她家五姐要与她换新郎?行,换就换,反正都是嫁人,随便哪个都成。可是,这只称作她老公的生物难道是为了彰显他雄性的特征,所以有那么多房姬妾吗?而且,她也是其中姬妾之一。好吧,妾就妾吧,只要让她闲闲地过完这一生就行。只是,为什么还不放过她。她只不过选主母时去晚了那么一点点,就被人阴成了当家主母,要担负起整个后院的职责。那个谁谁,你要主母家印?好!马上奉上!顺便将这主母的位置也打包送给你!★★★★★★★★★★★★★★★★★★★★★★★★★★★★★★★★【yynn1990】亲耐滴为《闲妻》建了群群号:【66734720】喜欢就来玩玩哦~果果的强群:128332704感谢辰夜为闲妻做的视频么么◆◇◆◇◆◇◆◇◆◇◆◇◆◇◆◇◆◇◆◇◆◇◆◇◆◇◆◇◆◇◆◇感谢亲爱的童鞋们给小楠送花花跟钻钻,谢谢大家的支持!
  • 逆天七界行

    逆天七界行

    有一种执着叫做信念,有一种信念叫做逆天。平凡的地球少年任千寻,一次意外觉醒天赋神通,从此走上修者的道路,被灭满门后,领悟逆天的真意,带着复活亲人的信念,逆天而行,喋血七界,人界,灵界,仙界,神界,圣界,虚无界,至高界。站在巅峰,终成万物之主,掌控万物,无所不能,最后复活亲人。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每个人都会时常面临来自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处世方法、工作态度、努力程度、思维方式和心态信念等等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败。不论干什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都试图尽量避免失败或走弯路。《人生哲理枕边书(经典珍藏版)》正是你成功奔向自己理想、轻松而潇洒地生活的一盏明灯。
  • 纯禽总裁狂宠妻

    纯禽总裁狂宠妻

    这个时候,他的眼里好像只容得下乔墨晗,而其他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乔夕晗刚才没有注意到乔墨晗的身边竟然有一辆黑色的捷豹xk敞篷跑车,不仅价格不菲,而且在晋阳市估计也找不出几辆。更何况现在还从上面下来一个帅哥,简直要把眼睛都看直了。她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帅的男人,他修长的手指优雅地和乔墨晗的五指扣在一起,墨黑色的瞳孔带着缠绵的味道,伟岸的身材,要是可以和他春风一度的话,那一定会很……
  • 北汉简史

    北汉简史

    北汉与后汉王朝的关系,犹如南明永历政权与明王朝的关系,是中原政权在更小范围内的延续。要了解它的历史,还须从后汉说起。
  • 2009年中国散文诗精选

    2009年中国散文诗精选

    散文诗,可以说是诗的散文或散文式的诗。它有着诗的灵魂及散文的外衣。它经过思想与艺术的多维嫁接,根植生活之壤,成为文苑一枝受作者珍玩读者喜爱的奇葩。读它,我们能从它的语言中感知灵魂的光芒,感知色彩、气味、声音的美妙。读它,犹如一次大享受,全身的神经感官都处在愉悦之中,想象张开彩色的翅膀,每一句语言都释放出无数个枝杈。本书精选了2009年度的优秀散文诗作品,尽显年度散文诗写作之盛景与实绩。
  • 记录成长轨迹

    记录成长轨迹

    本书从若干个小故事,告知读者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去发掘其中的奥妙。
  • 我的身体有神魔

    我的身体有神魔

    千米冰川底部,一座神秘恢宏的血色天宫,坐落于八尊远古神尸的肩膀之上。一名平凡都市青年,误入了血色天宫,获得上古诸天神魔的灵魂和神秘传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