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900000013

第13章 欧美汉学界与中国学者(3)

较早来华并对中德文化交流影响颇大的还有欧特曼(Wilhelm Othmer),他于1904年仅22岁便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精于文史言语,后任国家科学院助手,考订法兰西拉丁碑铭。其为研究中国地学泰斗李希霍芬的门人,因而以博通古今方言之才,转治中国语学。1907年被派到北京主持中德学校,旋任青岛中德学校教员、青岛德华特别高等学校讲师,对中国语文豁然贯通,所著《汉语通释》,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德人治汉语之唯一典范。后又编成中德袖珍字典,选译《明史列传》、稗官小品、时贤论学论政之文多种。1920年后任国立同济大学中学部教务长、同济大学各种委员会委员、上海东亚学会分会主席、法兰克福中国学院友谊联合会会长兼同院董事、上海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等职,成为在华德侨领袖。德国政府欲招其归国任大学汉学教授,未应;日本的南满医科大学优礼聘请,峻拒之。“尝谓中国为其第二故乡,热爱中国则所以爱故乡也。”因其为沟通中德文化之重镇,国立中央大学赠以名誉博士。1934年欧氏病逝,中国朝野皆认其为中德文化沟通上的重大损失。(参见滕固:《欧特曼先生小传》,载《国风》,第4卷第8期(1934年4月16日)。)

除传统的传教士和外交官,20世纪20年代后德国的汉学家也陆续来华,如1924年5月乐始尔博士到武汉佛学院访太虚以大乘佛法,1920—1927年,柏林人种博物馆馆长曲梅路(OttoKummel)曾经美国、日本来华收集资料,他主编《东亚杂志》(Ostasiatische Zeitachrift),于阐扬中国美术,颇著功绩。(参见《汉学发达史》,116页。)1928年、1936年柏林大学汉学教授海尼斯先后到蒙古实地调查,并到北平收集宋元史料,当地中外学者开茶会欢迎,并合影留念。(参见《北洋画报》,1936年8月11日。)汉堡大学中文教授颜复礼(F.Jaeger)曾受教于孙德谦。(参见王蘧常:《元和孙先生行状》,载无锡国学专修校学生自治会发行:《国专月刊》,第2卷第3期(1935年11月)。)

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由于德国国内的政治局势恶化等原因,汉学家纷纷走避出国,北京成为德国汉学的中心。1935年,根据德国汉学家和传教士鲍润生(FranzXaverBiallas)的倡议,辅仁大学创办了《华裔学志》(MonumentaSericaJournalofOriental Studies),居住在北平的德国年轻汉学家如富克斯(WalterFuchs)、傅吾康(WolfgangFranke)、卫德明(HelmutWilhelm)、石坦安、谢理士(ErnstSchierlitz)、艾克(GustavEcke)等,均围绕这一中心。(参见[德]巴巴拉·霍斯特著,魏建平译:《德国汉学概述》,见《国际汉学》,第1辑,356~357页。)1932年组织中德文化协会筹备会时,飞师尔、谢理士、卫德明、石坦安、洪涛生(VincenzvonHundhausen)等出任委员。傅吾康后来任教四川大学,专访吴虞, “求其著述,谓将译飨其国人”(范朴斋:《吴又陵先生事略》,见赵清、郑诚编:《吴虞集》,486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艾克取中文名艾谔风,曾在厦门大学与戴密微同任哲学教员,讲授德文、希腊文和希腊哲学,喜读《庄子》,与陈衍有所交往,陈赠以五律,艾克则为陈摄影寄回国刊布。戴密微还是通过他才结识陈衍。(参见《侯官陈石遗年谱》,305页。)他与鲁迅似也相识。(参见《鲁迅全集》,第11卷,50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后来艾克移席北京,任教于清华、辅仁,致力于中国建筑、绘画、雕塑、艺术和青铜器研究,尤其是研究红木家具,认为自康熙时起,西方家具即受中国影响,在世界艺术史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参见《汉学在德国》,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论文集》,台北,国际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2。)1933年中德文化协会成立时,他也出席。(参见《中德文化协会成立》,载《读书月刊》,第2卷第9号(1933年6月)。)这些年轻学者与中方筹委会委员及协会董事中的丁文江、袁同礼、胡适、傅斯年、贺麟等学者均有所接触。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鉴于域外研究日显重要,法德两国的东方学尤其发达,王国维、陈垣等人均主张选派于史学有根底者前往留学。早在民初蔡元培留学莱比锡时,就由该校中国文史研究所孔好古(AugustConraty)教授介绍,得以进入大学。孔氏曾任京师译学馆教员,通梵文,常用印度寓言与中国古书对照,著有《中国艺术史上最古之证件》、《屈原所著〈天问〉之研究》等书。(参见《自写年谱》,见《蔡元培全集》,第7卷,298~300页。)他的文言不错,阅读现代中文报刊却有困难。20世纪20年代任教于北京大学的林语堂到莱比锡大学学习研究,受到他的热忱欢迎。(参见刘慧英编:《林语堂自传》,90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以后如姚从吾、陈寅恪、傅斯年、俞大维、毛子水、罗家伦、施学济、陈枢等,均留学德国,不过所学专业或西洋历史,或自然科学,或历史哲学,与中国关系较直接者为东方语言学及中亚历史。(参见《史学系派遣留德学生姚士鳌致朱逷先先生书》,载《北京大学日刊》,第1465号(1924年5月9日)。)

与德国汉学家接触最多者为姚从吾和陈寅恪。姚于1923年2月入柏林大学,从福兰克、海尼斯专攻蒙古史及历史学方法论,毕业后相继任波恩大学东方研究所中文讲师、柏林大学汉学研究所讲师,至1934年才归国。(参见札奇斯钦:《姚从吾》,见中华学术院印行:《中国文化综合研究——近六十年来中国学人研究中国文化之贡献》,370~371页,台北,华冈出版社,1971。)据说福兰克热衷于中德文化交流,甚至分时间照顾留德中国学生的生活。(参见UrsulaRichter,“PortraitofaGermanSinologist:OttoFranke”,载《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期(1987年3月)。)姚从吾曾于1936年在《新中华》第4卷第1期载文《德国佛郎克教授对中国历史研究之贡献》,介绍乃师的学术。另外中国学人蒋复璁1930年留学德国,经柏林大学副教授西门华(W.Simon)介绍,也与福兰克相识。(参见蒋复璁:《追念逝世五十年的王静安先生》,载《幼狮文艺》,第47卷第6期(1978年6月)。)中国政府曾授予荣誉奖章,以表彰其沟通中德文化之功。(参见梁绳祎:《外国汉学研究概观》,载《国学丛刊》,第1期(1941年12月)。)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研究蒙元、中亚史的新进多往德国学习相关语言。

英国的汉学研究虽然成就不及法、德,但与中国的关系却由来已久。设于上海的皇家亚洲学会北华分会,历史悠久,1858年即创刊机关刊物,会员曾达600人之众,为英国远东研究的中心组织,1902年在首届国际东方学术大会上,还代表中国与会。早期来华外国人士对中国研究感兴趣者,多与该会联系,先后担任会长、书记、图书馆长者除英国人外,还有美国的裨治文(ElijahColemanBridg-man),法国的考狄,德国的佛尔克、夏德等人(参见[日]石田干之助:《欧米に於ける支那学关系の诸杂志(中)》,载《东

亚》,第7卷第11号(1934年11月)。),甚至日本留学中国的狩野直喜也主要以该会图书馆为活动场所。不过,该会与中国学术界的关系似较为疏离,始终缺乏积极联系。

在学者中间,理雅格与王韬的交往在近代中外学术交流史上可谓具有里程碑性质。连并非学者的孙中山,也与英国汉学家翟理斯、道格拉斯(RobertDouglas)有过接触。进入20世纪,由于英国汉学迟迟没有起色,与中国学术界的联系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前往英国,多是为了看斯坦因劫去的敦煌卷子。1917年,董康游历欧洲,与翟理斯结识,以后继续通信往来。(参见董康著,傅杰校点:《书舶庸谈》,4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翟理斯还认识北京大学的萧一山,屡称“其一生深恨外国教士著书言中国事”(萧一山:《为〈清代通史〉批评事再致吴宓君书——并答陈恭禄君》,载《国风》,第4卷第11期(1934年6月)。)。翟氏自号翟山,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变化发展,1923年,曾获中国政府授予的民国二等嘉禾勋章。(参见《ヂヤイルズ博士の讣》,载《史学杂志》,第46编第8号(1935年8月)。)1931年翟理斯85岁寿辰时,清华大学的傅尚霖曾在英文《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发表长文介绍其生平业绩,以感谢他向中国政府提供孙中山亲笔自传的副本以及为研究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参见“OneGenerationofChineseStudiesinCambridge:AnAppreciationofPro-fessorH.A.Giles”,inTheChineseSocialand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15,no.1(Apr.,1931)。)受其影响,其四子翟林奈(LionelGiles)一生从事中国研究和汉籍整理,退休后原打算移居北京以度余年,因战争而未能如愿以偿。(参见[日]石田干之助:《ライオネル·ヂヤイルズ氏の讣》,载《东方学》,第17辑(1958年11月)。)他除与胡适交往外,还认识不少中国学者。1930年吴宓访欧,以袁同礼作函介绍,前往拜访,并由其导观敦煌经卷及中国藏书。(参见《吴宓日记》,第5册,131页。)

英国来华学者中,庄士敦在中国时间较长,与新旧各派学者联系较广泛。后来他归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SchoolofOriental Studies)中文系教授,中国学者访英,多与之联系。1931年吴宓在伦敦与之相见,两人系旧识,庄以人才询,吴宓首举陈寅恪,并详告此人之价值。庄此时参与庚款用于文化教育之事,答应如能实行,必视己力所及,聘陈来英讲学。此外吴宓还会见了伦敦大学历史讲师鲍威尔(EileenPower)、同校东方美术及考古学家颜慈(Walter Perceval Yetts),助后者考释中国碑文,并代将照片及其释文寄回北京,请陈寅恪相助。是年10月,欧洲汉学界预定集会于伦敦,邀请吴宓参加,吴以开学在即,谢之。(参见《吴宓与陈寅恪》,78页;《吴宓日记》,第5册,167、169页。)太虚访欧,也曾应翟林奈之邀,前往大英博物馆参观。1935年在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展,傅振伦等人乘机走访有关汉学家。此次展览虽然对于欧洲关注中国艺术影响很大,筹备过程中却风波不断。

当时欧洲传统汉学家对中国学者不无偏见,只需其提供资料,而认为中国学者缺乏批评与辨识能力。洪业探望知名汉学家时,屡遭冷眼。他在牛津会见苏熙洵(William Edward Soothill),后者“特意给他几个质难问题,见洪业应付裕如后,才对他平等相待”(《洪业传》,101页。)。英国聘请中国人任教,多为教授语言,待遇不高。如舒舍予、萧乾先后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只能聊以维生。比较受到礼聘的是陈寅恪先后应征牛津、剑桥两校的汉学教授之位,此事中国学术界引以为荣,其实这一职位在英国相当冷落,招不到学生,也找不到人继任。

与中国学者关系较好的一是维列(Arthur Waley),二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前者虽然从未到过中国,但去英国的中国学人如陈源、凌叔华、萧乾等,多与之交往,受其关照。后者则来到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大后方与不少学者结下友谊。他后来得以完成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大业,得力于许多中国学人的帮助。

此外,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的阿克敦也是一位业余汉学家,他与陈世骧合译过现代中国诗,与梁思成等人有所交往,同时又是京剧爱好者和昆曲翻译者,发表过对英译《金瓶梅》的书评,自己则翻译《长生殿》。阿氏酷爱中国,尤其是北京的生活,喜欢住四合院和逛厂肆,几为中国文化所同化。日本占领北平后,他被迫回到英国,但不喜欢钢筋水泥的巨厦,盼望早日返回中国。在伦敦期间,他继续与中国学人如萧乾等交往,引导其参与当地的社交界活动。(参见《萧乾选集》,第2卷,348~351、356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关心中国前途的英国人士组织了“全英援华运动总会”(China Campaign Committee),从物质、政治和道义上援助中国的抗战,英国的汉学家也积极参与,伦敦大学经济史教授鲍威尔和维列担任副会长,牛津大学中国哲学讲师修中诚(Er-nest Richard Hughes)等人的加入,则使援华会能把教会方面的力量汇合起来。(参见王礼锡:《在国际援华阵线上·英国的援华组织与运动》,见《王礼锡诗文集》,422~42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本来汉学家“把中国的古文化向外国介绍,使人对中国古文化发生一种崇敬的感情,由于这种崇敬的感情,对中国及中国人发生一种由衷的爱好”。但过去“汉学家们对中国古文化的爱好,不过像对古器物的爱好一样,对于产生这种文化、制造这些古器物的国家与人民之受威胁,虽然不胜其惋惜之情,也不过仅仅惋惜而已。他们因为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生活并没有深切的了解,对于中国民族早有不胜惋惜之情,觉得这衰老的民族,总是不免于继一切古国之后而消灭了。或者误解中国民族精神,中国文化,以为中国对付侵略的正常方式是始而无抵抗,继而起同化作用。因此对于中国的被侵略毫不介意”。中国展开全民抗战后,这种倾向完全改变,“一切真正汉学家,对于中国的抗战,是表现无限的钦服与喜悦。抗战使他们知道,创造他们所爱好的古文化国家与人民竟没有衰老,竟能在全世界文化受侵略者威胁的今天,站起来不让侵略者通过中国的土地。这不仅是为了中国,而且为了世界。这证实他们对于这文化的爱好不是一个幻梦之境,而是一个有骨有肉的文化,这喜悦是远超过于一名天文学家发现一个星球的感受。同时对于要来毁灭这个文化的侵略者也就不胜其憎恨之情。因此他们对于中国是同仇敌忾,和国际主义者一样”。

1938年,担任援华会副主席的王礼锡归国,英国的汉学家们纷纷写信,向中国的领袖和人民表示敬意与支持,维列写到:“这个创造丰富、为世所称道的国家,现在是很英勇的在为生存而抗战。我,和这里一切知道中国在文学艺术上的功绩的人们一样瞻仰中国人的奋斗,而深表其同情与赞叹。”

同类推荐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李怡、毛迅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阐述。栏目有“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
  • 日用与收藏(和谐教育丛书)

    日用与收藏(和谐教育丛书)

    本书介绍了生活中常见器具,如筷子、剪刀、梳子、镜子等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如笔墨纸砚等文化收藏品的前世今生,读来贴近生活,妙趣横生。
  •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谜语文化:自然谜、植物谜、动物谜、常用物谜、工矿交通谜、军事武器谜、商业贸易谜、海外港台谜、文化体育谜、书报刊谜、字谜、词语谜、歇后语谜等。
  •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本书精选的18本国学经典是教育专家和国学研究者的双重推荐之作,它们在国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们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书目。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热门推荐
  • 地产之王

    地产之王

    周强是房地产中介公司的经纪人,每天的工作是带客户看房、租房、买房,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着。偶然间,获得一个未来日记本,记载着未来的房源、客户,让周强得以先知先觉,在房地产行业混的风生水起。娶老婆,要买房,想买房,找周强!
  • 夜枭哑后

    夜枭哑后

    夏日的夜晚,雷雨刚过,凉风徐徐。黑得像丝绒一样滑腻的星空,闪烁着满天亮晶晶的钻石。不知名的虫儿在树林、草苁轻轻吟唱着安详的催眠曲。温柔的安抚着被酷暑所困的人们渐渐进入梦乡。庄严华贵的御书房中,明亮的夜明珠将足有上百坪的大书房照得亮如白昼。身着龙袍的大琼天子,仍在伏案处理未完成的政务。“皇上,九王爷求见!”“宣!”直到轻快的脚步声到了案前,皇帝才停下手中的笔,抬头将视线移到来人身上。望着这个……
  • 美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美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众多的菜系。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它们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中国饮食文化有着丰富的饮食观念、民俗风情、物产原料烹调技术、饮食器具、礼仪、食疗养生多重内容。我国的饮食调制方法各式各样,烹、炒、煎、炸、煮、炖、涮等。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美食高手》一书方便易懂,更提取了各菜系中的精华,渴望成为城乡居民,尤其是家庭主妇的良师益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教你打篮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打篮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的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乐于观赏和参与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此类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 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

    他为了金钱背叛了未婚妻,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迷恋上一个有钱有势的白富美,可在慢慢的交往中,他却发现了她不为人知的秘密。匆匆那年,我们一起走过。
  • 夫君不乖

    夫君不乖

    可怜女主无辜穿越到女尊世界,不料被迫装成男人,练就绝世武功,还收了一大堆绝世美男。本文不小白,搞笑加点玄幻色彩,喜欢的女尊文的亲们,可千万不要错过啊!前世的情,后世的债,原来人死之后真的有天使。死在男人手里,也算是一大笑话,死了却也不安分,揍了天使,砸了轮盘,于是不小心穿越了。死了,又活了,遇见了‘天人’。天人说,你个登徒子。我说,我哪敢!天人说,我是男的。我知道。天人说,我的清白。拜托,我不就偷看了几眼嘛?天人说,你不许走。好,那咱就不走。天人最后说了,你要对我负责。啊,原来,这看男人也是罪过…女尊文,NP……好这口的定要来支持啊。感谢亲爱的宝宝,为我做的封面,实在是太赞了。推荐新文:痞女修仙传,,水宣给花生建的群:104863278,大家有兴趣的来啊,另外非常感谢水宣!
  • 逍遥道圣

    逍遥道圣

    圣陨之日,仙遗天域,天衍道书遗落凡尘,先天灵宝隐于百州之地。那年,那日,他身怀天衍道书,手握山河灵图,一步一步,踏入了修真界,踏上了修仙之旅。
  • 悦读MOOK(第七卷)

    悦读MOOK(第七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