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600000005

第5章 百家争鸣(1)

春秋战国是政治变革和军事争霸的时代,也是思想文化的多元竞争时代。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各诸侯国国君为在激烈的吞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以礼贤下士相标榜,竞相招揽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适时选择相应学说来作为富国强兵之道。

新兴的阶层---"士"则纷纷开门立派,著书立说,互相辩难,奔走于诸侯之间,游思于天人之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的参与争鸣的各个学派,一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还有农家、纵横家、杂家、兵家等。

一、老子、庄子和道家

道家在春秋时期为老子所开创,在战国时期由庄子发扬光大。这一学派以"道"为万物之宗,为天地之始,"道"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故而称为"道家"。

老子老子(约前600-约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史上有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因而其生年应较孔子稍早,为同一时代人。老子作过周王室的守藏史,守藏史是管理图书的官职,因而老子对于各种典章制度十分熟悉。老子晚年在陈国居住,后曾出关赴秦国讲学。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在战国初年由环渊整理而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曾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写本,与世传《道德经》编次稍有不同。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将"道"视为世界的本原,世间万物都是从"道"派生而出。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万物之宗。

老子还以"有"和"无"来解释"道"的形态,"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所说的"无"就是指"道"。可见,老子所言之"道"显然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处于虚无混沌状态的精神,这种精神充斥天地之间,决定了天地万物的生存变化。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有矛盾的对立的两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表面看来相互矛盾的两面实际上是相辅相依、互不分离的。同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立的两面总是在相互转化。老子的《道德经》中其实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在老子的哲学中,天地有"道",人间亦有"道",老子尊崇"天道"而贬抑"人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不争、不言、不骄,没有控物之心,与自然宇宙一体,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故而"人道"应效法"天道"。

与"道"的思想相适应,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遵"道"而行,顺其自然,天下就会大治。这实际上是将他主张的"天道"的自然特征运用于人类社会,使施政者具备不自以为是、能够体谅民心的品格。"无为"主要是指清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做。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他在《道德经》中描绘了这一美好图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遍地狼烟的春秋战国社会却与老子的理想背道而驰,老子的理想其实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安定生活的一种向往。

庄子老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为庄子(约前369-前286)所继承。庄子,名周,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对老子所提出的"道"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道"是超感觉的,"无为无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道"既生万物,也"自本自根",意思是说道既是万物本源,也是自身的本源。那么,怎样才能得"道"呢?庄子主张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可以悟"道",一旦得"道"就与之同体,我就是"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样,人生的苦恼、烦闷、祸福乃至生死均可解脱。可见,庄子所言的"道"与老子是有区别的,庄子给出了个人得道的途径,他所说的"道"具有更强的主观性。

在《庄子·逍遥游》中,他畅想自己如高飞的大鹏鸟一样,能够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苦痛,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在认识论上也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色彩。他认为对立事物的双方没有什么绝对界限,贵贱、大小、是非、美丑都不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认识者观察事物的主观体会决定的。

《庄子·齐物论》中记载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回到现实中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超越利害、仁义之辨,则无往而不快乐。这则故事写得空灵缥缈,充分体现了道家那种师法自然、物我两忘的心理状态,故常为后世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一般合称为"老庄"。在竞争激烈的战国时代,老庄的思想过于消极,也没有用武之地,但是其学说中尊重天道和自然的思想却对后世影响很大。东汉末年,道教创立以后,仍尊老子为创始人,奉《道德经》为圣典。不过,道教是宗教派别,是以老子的"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不老为终极追求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道教思想融汇了先秦时期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道家哲学和神仙方术等多种元素,与道家学说有很大不同。

老子的思想在西方也得到广泛传播,《老子》一书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今天,人类中心主义已经给自身造成了太多的伤害,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或许可以为人类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一些启示。

二、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

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西汉至晚清,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被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中国人的重要思想传统,影响深远。这里所说的儒学,是指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创立,在战国时期由孟子、荀子等加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显学之一,尚未取得独尊的地位。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至鲁国,成为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看管牛羊的"乘田"。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掌管刑狱、纠察事务。从57岁起,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教育。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礼"和"仁"。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他所说的"礼",是周礼。孔子很早就专门研习周礼,并以知古礼而知名。孔子非孔子像常维护周朝礼制及由此确定的君臣之序,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对于诸侯、大夫及权臣的僭越、专权非常反感。

鲁国的权臣季氏曾经"八佾舞于庭",孔子知道了,认为是大夫僭用了天子的舞乐,是严重的越礼行为,他深恶痛绝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如季氏打算在鲁国推行按田亩征税的政策,这在中国历史上叫"初税亩",被认为是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开始,孔子认为这违背了"周公之典",表示强烈反对。并暗中示意他的弟子冉有加以阻挠,但季氏不顾孔子的反对,在公元前484年开始"履亩而税"。孔子得知后,非常气愤,斥责帮助季氏的冉有"非吾徒也"。面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局势,孔子认为单纯依靠政治手段是不行的,在"政"、"刑"之外,还须借助于"德"和"礼"。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行政和刑罚的手段虽然可以防止人民犯罪,但其认识并没有提高;如果用道德和礼教引导人民,人民就会自觉认识到对错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也是提升内心认识和个人修养的方法。"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字从人从二,从字面上讲是指人与人之间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孔子把"仁"从人性与人际关系的立意上引申到了兼善天下这一层次,强调要把内在的精神修养扩展出来,为他人、为天下作贡献。

孔子的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仁"的含义,孔子答以"爱人",就是说对别人要爱。他解释说,仁者,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须推己及人,互相尊重。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张也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他所说的"五者"是指"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性。可见,在人性的层面上,仁是很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还将"仁"推广到治世之策上来,主张统治者要爱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都是说主政者要爱护民众,广施德政。在与学生子张的一次讨论中,孔子进一步将仁政的具体方针概括为"尊五美、屏四恶",意思也是要推行仁政,教化民众。因此,"仁"应该是孔子最基本的治国主张。

孔子对自己的仁学抱有极坚强的信念,矢志不渝。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追求"仁",即使献出生命也毫不犹豫。

在孔子的思想中,"礼"与"仁"是密不可分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没有"仁",礼乐只是虚有其表。"文之以礼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仁以礼成,如果能够恢复礼制,整个天下就能够归心了。

孔子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开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孔子一生讲学授徒,据记载"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他主张学习要"多闻阙疑",要多听多看,敢于怀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对不懂装懂;孔子教导学生要虚心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教学需要,他以毕生精力整理了《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文献。因《乐经》失传,故称其余五部书为"五经",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经典。

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儒家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认识到"民"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提倡"王道"政治,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国君只有行仁政、施王道,才能使天下归心。

孟子如孔子一样,也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德",即仁、义、礼、智,"仁"是四德之首。孟子提出,个人必须靠修养,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统治者如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体会老百姓的痛苦,就能以德服天下。

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著名思想家。尝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约公元前264年,荀子西游入秦,以为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又曾赴赵国,被拜为上卿。继受春申君之邀赴楚国,复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终老其地。著述收入《荀子》一书。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均为其入室弟子。《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同类推荐
  • 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变革史》是一本讲述中国从农耕社会到现在的土地制度变革的书。它立足当今中国第一热论的土地问题,分析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如周代的“分封建制”和“不籍千亩”,北魏的“太和改制”、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制度变革,并最终结合研究成果,提出对未来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建议。
  • 明末金手指

    明末金手指

    金手指,在如今的含义其实就是开挂,但对于来到天启六年末的张弘斌来说,却同样具有点石成金的意味。脑袋里面与一款名为‘山寨贸易系统’的链接,可以购买未来的各种山寨商品。品质或许没有保障,但在十六世纪却是绝对领先的优质产品。从常见的粮油到日化,从基础的铁质枪头到云爆弹,只要等级足够,产品随便购买。哦,还有必须要有足够的银子……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天启六年末,眼看崇祯元年就要到来,身为一个地主老财的三少爷,张弘斌凭着家庭条件和系统本来可以有一个不错的仕途。不过文化程度没有那么高,也懒得和士绅友好相处……主要还是不想老是受窝囊气的张弘斌,果断选择了造反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难得开了挂,岂能继续委屈了自己?
  • 明朝时代 上卷

    明朝时代 上卷

    明朝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王朝,这里有成熟完备的政治体制——内阁,这里有颠覆农业文明的商业文明,这里有空前繁华的市井文化,这里有意志决绝的士大夫,这里有激烈辩论开放式的儒学思想,这里有孤独无助的君主,这里有为了命运抗争的底层人物。
  • 战争岁月(1930-193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战争岁月(1930-193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本书详细讲述了从北洋军阀掌权到抗日战争初期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 蛮书

    蛮书

    中国唐代记述云南地方及民族史的著作。亦名《云南志》、《云南记》、《南夷志》、《云南史记》。唐樊绰撰。全书10卷,记载云南自然地理、城镇、交通、里程、物产,特别是对南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作了系统的阐述,是唐代有关云南的专著及研究唐代西南民族历史最重要的著作。
热门推荐
  • 临时婚姻:首席的弃爱老婆

    临时婚姻:首席的弃爱老婆

    她为爱舍弃自尊,换来的却是他的出轨和背叛。为了报复,她弃爱,逃婚,让他沦为上流社会的笑柄。三年再见,学生妹逆袭为女王。她勾勾手指,他顺势跟上。他说,“一个亿,做我的女人!”她冷笑,“我再加一个亿。来,少爷给姑奶奶笑一个!”
  • 探索木乃伊大冒险(科学大探险)

    探索木乃伊大冒险(科学大探险)

    以布瓜博士、乐乐淘等主要人物的冒险经历为主要内容。除了惊险刺激的内容,图书的每个章节都有相对应针对本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的百科知识介绍,这些知识学习也是以科幻故事的生动形式表现出来,将集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于一体。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古玉灵缘

    古玉灵缘

    上古灵玉跌落凡尘,引起了人世间剧烈的动荡。在这纷乱的战争年代,群魔乱舞,人间生灵涂炭,天界众神渡劫,冥界怨声载道,谁又能顺势崛起?谁又能独霸天下,俯首苍生?魔前叩首三千载,回首红尘不做仙。小船驶,影相随,来世修得自由人
  • 多少流光换取多少忧伤

    多少流光换取多少忧伤

    三年前,她却决绝而残忍地选择了与他分道扬镳。他的人生瞬间跌落谷底。三年后,她却突然回到他身边,不计时间和金钱,不顾距离和仇恨,苦苦守候。
  • 狂少真爱

    狂少真爱

    第一卷:五年之痒婚姻就象一块薄薄的膜,一捅即破。她张着一双美丽的娇瞳,呆滞的眸光定定地落在了男人俊美脸孔上,她的老公,她毕生最爱的人背叛了她,脸色的血色迅速褪尽。她胸尖瞬间蔓延过一片幽冥,心口如蒙上了一层深重的厚布。心瓣破裂,心尖一寸寸地变凉。她看着手机屏幕上闪烁的短信,这个手机号码让她心口变成了一片荒芜。凄凉的泪花从她眼角边沉重地坠落。原来是她,她此生最最好的朋友。第二卷:离婚“要离婚是吧!”她悲哀绝望地盯着他面无表情的俊颜。“一千万。”一字一句从红唇中嗌出。“还真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男人森冷一笑,笑意中渗满了讥诮的味道。“第二卷:华丽蜕变三年后女人破茧成蝶,毅然重生。“近来可好,我的前夫。”“你…”望着这个华丽蜕变的女人,男人俊美的笑容僵在了唇边。眼底划过一抹苦涩。——————————————————————————————————————————————————————卷一一场盛大、隆重,空前绝后的国际婚礼,新娘居然跟别的男人跑了。男人因爱而恨,就此展开杀手锏,缠上了女人的妹妹,用着残忍的手段逼她代替姐姐,成了他报复的工具。母亲巨额的医药费,让她别无选择……他娶她无关情爱,完全是因为姐姐背叛了他,高高在上,在商场上能呼风唤雨的男人经不起别人的背叛,就如一把刀狠狠划过他心口,而她嫁他却是因为她爱他。卷二他的身体里住着一头魔,背叛两字象沉重的十字架他逼迫她的姐姐走投无路,满目沧桑地归来。将她逼入低谷,而她只能紧紧地握着指尖那张烙下名字的薄薄纸片凝望着街头来来往往的车辆,茫然空洞的眼瞳,凄瑟哀绝,心门缓缓阖上的刹那,报复的婚姻划上了休止符,她的心坠入冰谷,。
  • 艺术走廊(走进科学)

    艺术走廊(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妖夫太腹黑:嚣张大小姐

    妖夫太腹黑:嚣张大小姐

    前世,她是神医,综合实力世界排行前十的高手!东方世家的接班人;为了她们姐妹同生共死的誓言,她自毁于山巅之上。一朝穿越,她成了被东方世家遗弃的大小姐,一个赌约,黑暗帝王的他成了她的面首;一场邂逅,妖魅臣相非她不娶……只不过是看好友的宝宝太可爱,想也偷生个,却遭到腹黑妖夫的追缉。她的古代之旅要不要弄得这么刺激?
  • 至尊嫡颜

    至尊嫡颜

    一朝重生,翻手为云,扭转乾坤,继母嫡姐渣男统统见鬼去!玩心思,耍手段,施毒计,难道就你们会?重生复仇路,活出精彩人生!只是,男人心,海底针,某个人,怎么甩都甩不掉呢!这可如何是好!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本书讲述了民间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电视、建筑鉴赏方面的知识,其内容全面广泛、营养丰富、生动具体、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