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600000004

第4章 夏商两周(2)

公元前771年,西部的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脚下。诸侯们拥立幽王之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当时,犬戎并未退却,镐京也在战火中被破坏。公元前770年,在晋、郑、秦等国的支持下,周平王迁到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西周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东周时代。

东周时期,前期是诸侯争霸,后期是大国兼并及全国走向统一。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周天子都没有能够恢复号令天下的权威。因此,中国历史上又将东周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事实上,在战国时代结束之前,东周已名存实亡。

"春秋"一词,其实源于史书《春秋》。《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的编年体史书,经孔子删订,成为儒学经典。孔子所删定的《春秋》的记事时限与周平王东迁后的一段历史大致相当,故后人用"春秋"来称呼这一段历史时期。"战国"则代表了东周后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的实况,其实在春秋时期,战争就已经十分频繁。

春秋时期,周王室直接拥有的土地已经十分有限,到后期仅剩下方圆一二百里的土地,与地方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周王室的力量仅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周平王虽然在诸侯的拥戴下重建周王室,但是诸侯们仅仅尊其虚位,并不完全听从天子的号令。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40多个。在东面及东北,主要有郑国、宋国、卫国、鲁国、齐国、燕国等,在北方主要是晋国,在西方主要是秦国,在南方主要是楚国。但是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以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480余次。

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说法尽管不太一样,但说明这些诸侯国都曾努力图谋霸业。

第一个称霸的是郑庄公。郑国原封地在陕西,后来发展到河南一带。郑国曾派大军护送平王东迁,立有大功,长期把持周王室的大权。到郑庄公时,周天子对他的跋扈行为非常不满,免除了他在王室的职位。周桓王伐郑国,郑庄公毫不退让,也派大军对抗王师,还射伤周桓王。郑国不仅如此,还派人将王室的庄稼割走,后来干脆不去朝见周天子。依周朝礼制,诸侯不朝见天子是违背礼法的,天子有权力予以征伐。公元前707年,周天子率领王室及诸侯联军讨伐郑国,后因郑庄公的主动示好而不了了之,但经此一役,说明王室对不法诸侯已经失去独立的军事征讨能力,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看到了这一点,纷纷借口维系王室权威来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在郑庄公之后建立诸侯霸业的是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相地而衰征"、"参其国而伍其鄙"、"作内政而寄军令"等措施来改善国家的内政,同时还重视发展工商经济,使齐国的国力日益强大。齐桓公有了经济实力做保障,就对服从他的诸侯采取"轻其币而重其礼"的外交政策,对于威胁中原的南方诸侯楚国则加以讨伐,建立起了在诸侯国中的领袖形象。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不仅有鲁、郑、卫、宋等诸侯国,连周襄王也派使者前来参加,这意味着周天子也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葵丘之盟"标志齐桓公的霸业达至顶峰。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曾试图取而代之,但宋国实力有限,宋襄公的霸主梦也未能成功。襄公之后,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相继称霸。晋国和楚国分别为北部和南部的强国,在他们称霸期间,中原一些小国两边都要纳贡。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道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

春秋霸业的余绪是地处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争霸。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先后称霸,他们的霸业为时甚短,且主要局限于东南地区。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后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成为俘虏,但他忍辱负重,立志报仇。十年之后,被吴王释放归国。他为了鼓励自己的斗志,不惜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转弱为强,灭掉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州),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他的霸业很快就消逝,但卧薪尝胆的故事却流传下来。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在西周时,是天子统帅诸侯,诸侯须听命于天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霸主纷起,一些中小诸侯国不向周天子朝觐却向大国纳贡,"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春秋晚期,一些诸侯国内的卿大夫强势崛起,而国君公室的地位衰微,又形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周朝统治已经处于礼崩乐坏的境地。

不过,也要看到,春秋时期称霸的诸侯国也没有绝对的实力对抗多国的联合进攻,有时也需要通过虚尊周室、扶弱抑强的方式来赢得霸权。周天子因无力掌控全局,也需要借助大诸侯国的力量来维持周王室的虚位,故而对于霸主的主导地位予以承认;一些中小诸侯则常常"朝秦暮楚",周旋于大诸侯国之间。

周王室在这样的力量平衡之下,延续了数百年。但随着一些中小诸侯国相继被吞并,大诸侯国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剧烈。

四、战国:变法与争雄的时代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更加频繁,并形成了"战国七雄":齐、鲁、燕、韩、赵、魏、秦。为了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各国不约而同地开始推行自上而下、规模浩大的变法运动。方的大国,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但在北向争霸吴起像败绩。公元前391年前后,楚国国君任用吴主持变法。吴起采取措施削弱贵族官僚特士,同时精简机构,整顿吏治,使楚国国力法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杀害楚国的变法无疾而终。法最为成功的无疑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约前390-前338),是战国时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原为卫国国君的后裔,故又称为卫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欲图以法治国,受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的影响很大。他早年曾为魏相公叔痤的家魏国的李悝变法首开风气之先。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悝实施变法强国之策。李悝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价,颁布成文法典《法经》,使魏国国力大为增强。李悝变法是战国早期变法中最为成功的范例,推动了战国时期变法潮流的兴起,它所倡导的强国之策也为诸国所效仿。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卫鞅,务必杀之,不可使之出境为他国所用。"魏惠王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也没有重用商鞅。

进入战国以后,虽然秦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总体上还是落后于东方诸国,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变得更为强大,对秦国也构成威胁。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为了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他向全国公布变法求贤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其他诸侯国来的客卿,只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变法图强之心非常急切。

商鞅在魏国怀才不遇,听说秦孝公富有雄才大略,便携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孝公与之对谈之后,深信其才。公元前356年,任商鞅为秦国的左庶长,全面推行新法。

商鞅初掌政令,又是客卿,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于是想了一个"南门立木"的主意。他命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金。"民众聚集围观,议论纷纷,但无人相信。商鞅见此情形,于是将赏金提到五十金。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扛木之人五十金,分文不少。此事传开,一下子轰动了秦国。商鞅由此树立起了令出必行、赏罚分明的执法形象,这对变法政令的贯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商鞅于是颁布新律,实施新政。商鞅早期变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就是将老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如不告发,一并治罪。通过这个办法,秦国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其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按军功授爵,鼓励军士奋勇杀敌;其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业生产;其四是推行家庭制生产,"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造就了大批小农家庭。

商鞅变法前后有两次。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后,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将新政推向深入。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推行县制,划全国为31县,由国君任命县官,可随时任免及调任,能世袭;统一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按人口征收军赋。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初步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农业经济和军事力量迅猛提高。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对外战争之中,秦国都取得了胜利。《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说明秦国的国力已经超越其他诸侯,秦君在诸侯中的地位也一跃而上。

商鞅的变法同样遭到秦国宗室及贵族的反对,商鞅虽因功受封为"商君",但也没有逃脱与吴起同样的命运。不过,与他国不同的是秦国并未因人废法,在商鞅死后,新法仍被历代君主所奉行。秦国由此一步步强大,最终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除魏、楚、秦等国外,赵国的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齐国的邹忌改革、燕国的乐毅改革也促进了各诸侯国的社会进步,提升了各自的实力。

在变法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争霸的战火也此起彼伏。从公元前354年至公元前231年,战国七雄之间频繁发生大战,各国之间或互相对攻,或暗结联盟,斗智斗勇,胜负无常,时局变化很快。在这些战争中,留下了许多经典战例,也产生了孙膑、赵奢、廉颇、李牧、乐毅等很多名垂青史的良将。

最终,秦国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运用"连横"之法对抗诸国的"合纵"之法,离间六国的关系,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诗经·大雅》中有一句话说:"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说,周朝取代商朝之际,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但到战国时代,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通过变法运动,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盛行起来;各诸侯国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体制,在地方上郡县两级的行政管理体制已被较为普遍地推行;在官僚选拔体制方面,各国竞相任贤使能,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以军功业绩为标准的爵秩制度也建立起来;在变法之中,各国颁行了不少成文法典,使法律制度趋于完备。在周室旧邦之内,一种新型的社会体制实际上已经在建立之中,而争霸战争的最后胜利者将使这种新的社会体制得到确立。

同类推荐
  • 辽金西夏:边域称雄

    辽金西夏:边域称雄

    我国宋朝时期,北方出现了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辽、金和西夏。这三个政权称雄边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辽也称辽国、契丹,是中国五代十国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国北部。金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西夏原名大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长达190年,最后亡于蒙古。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4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4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霸者三国

    霸者三国

    面对着众多的三国名将,他竟然成了三国的第一武将吕布,面对感情,他是一个情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那种,江山,美人。他会选择什么?,他,作为现代人时,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小混混,可是机缘巧合之下,我来了到一个战乱纷纷的年代:三国
  • 大唐帝国的黄昏

    大唐帝国的黄昏

    在安史之乱后,一批唐人登上了历史舞台。这里面有皇帝,有文臣,有宦官,有军阀。皇帝有复兴帝国之志,文臣有重振王朝之心,宦官有甘心为奴之情,军阀有爱国忠君之意。可惜的是,皇帝的志向没有实现,文臣的诚心没有兑现,宦官的情感没有释放,军阀的意愿没有实践。所以,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走向了反面。
  • 血腥的盛唐

    血腥的盛唐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少年心事当拿云

    少年心事当拿云

    本书收录的文章,行文风格不同于死板的作文而有类似青春小说的特色。幻想类小说和纯爱言情小说。写实题材主要涉及校园生活、初高中生在友情爱情亲情方面的情感体验;虚构题材主要是以现实世界、游戏世界、架空历史和超时空为背景的纯爱小说。
  • 繁华梦已沉

    繁华梦已沉

    一步一惊心,生死悬于一线间。“鬼魅”来袭,谁又能在脂粉洪流中全身而退。“凤凰浴火前,会不会流泪?”
  • 滴血一剑

    滴血一剑

    一个是品学兼优的乖乖牌,他有一个把他的成绩当成股票分析的专职陪读母亲,可是他突然失踪了;一个是家徒四壁的留守少年,他只有相依为命的奶奶,可他举起刀杀了自己的老师;一个是家境优渥的富二代,他一直是一个花花公子,原来他从小被一个已婚妇女性侵过……他们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都和“滴血一剑”脱不了关系……“滴血一剑”到底是什么?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名门大少独爱辣妻

    名门大少独爱辣妻

    她,叶落——热情火辣,身世凄迷,美艳诱人的外表下,是不堪回首的悲惨往事。他,花墨城——邪魅多情,身家显赫,俊逸无双的皮囊下,是阴暗重重的豪门暗殇。身世之谜,家族内斗,豪门恩怨。
  • 九天剑神

    九天剑神

    ps:已有百万完本作品《醉掌玄图》,却出现意外,从此踏入了另一个世界。也是自此开始,亲们放心收藏本书…,本以为能温馨美满,高考在即。寒窗苦读,高考功成,逆世而修。薛凌用经历与鲜血,闯荡九天,薛凌却遇到魂妖袭击,颠覆了认知和思想等级划分:奠基、蕴莲、凝神、通灵、龙门、证道、万象、问鼎…
  • 冒险史

    冒险史

    福尔摩这个人物形象自阿瑟·柯南道尔笔下诞生的至今已风靡世界百余年。对于全世界无数的福尔摩斯来说,他们丝毫不怀疑福尔摩斯存在的真实性。自从阿瑟·柯南道尔1887年赋予福尔摩斯生命之后,这个身材瘦削、有着钩鼻、头戴猎帽、肩披风衣、口衔烟斗的人就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 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