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36

第36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1)

§§§第一节总论

在简要地介绍了佛教的人生论和宇宙论以后,最后两章论述的是佛教的认识论。由于佛教的认识论是与佛教的人生论、宇宙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需要我们从佛教典籍的浑为一体的论说中,把有关认识论的内容剥离出来,加以组织和说明。

佛教是宗教,它的学说的根本宗旨与特质在于,通过修身和修心,以求得人生的解脱。追求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对未来解脱境界的体证,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及其广大信徒的传统思想和实践。要超越自我和现实社会,达到理想的解脱境界,就要解决如何认识人生(包括认识自心),如何认识周围客观世界,以及如何才能把握和达到解脱境界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也就是佛教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又可以归结为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认识现实人生和世界的问题,一是如何证悟解脱境界的问题。这样,随着佛教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与深化,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一种是世间认识,一种是出世间认识。

从另一角度看,上述三个问题又可以归结为这样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客观存在的问题,一是如何成就主观境界的问题。沿着这样两条相反相关的认识途径前进,又形成了这样两种认识:一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是对主观世界的认识。这两种认识和上述两种认识是相通的:世间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通,出世间认识和对主观世界的认识相通。贯穿这些认识问题和认识内容的中心是追求真实,把握绝对,成就圆满价值的主体世界。

印度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解脱境界与经验世界虽然性质根本不同,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甚至认为恒常的绝对的真实就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世界之中。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应当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思索,而归趣于对解脱境界的证悟。获得和冥契解脱境界,不是通过一般的感性和理性思维,而是直接体验,内心证悟,是直观、直觉。佛教主张破除一切事物的自性、实性,以为人们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以及推度想象,只能执著自性、实性,是与体悟真理乖离的。也就是说,佛教对真实的认识、对绝对的把握,所用的工具、方法不是概念、判断、推理,而是一种叫做“般若”的特殊智慧。但是佛教又认为,般若也不是脱离一般的思维活动,而是与一般思维活动相联系的,并且是一般思维活动的提高、升华。

般若和一般思维既有本质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

佛教几乎一开始就有两种观察现象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分别说”和“非分别说”(无分别说)。分别,即区别。

分别说是分别地对待各种具体的现象,是有分析地展开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差别相,而执取这些差别,以之为有自性。非分别说是离开不应分别的分别,不是无所用心,也不是一无所知,而是用一种说法不加分析不作区别地贯彻于一切方面,通过直观、直觉而超越各种差别相,达到无差别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超绝现象界的,是没有分别的,因而也是不可言说的(“言语道断”),不能用经验科学的把握方法,不能用概念、分析、判断、推理(“心行路绝”),只能透过主体的直觉、实感而呈现、展示出来。佛教强调有了语言、概念、分析、判断、推理,就有分别,就是执著,就不利于宗教道德修养,应当离开各种分别,消除各种执著,进而消灭众生的种种痛苦。佛教也采用分别说,认为人们的感性、理性思维与神秘直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实际上是将理性与非理性一炉而冶的。佛教认为通过世间的认识——分别识,进而观破分别识的缺陷,舍断分别识,证入出世间的认识——无分别智,真理也就直接呈现于面前: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智慧和真如(真实、绝对)完全一致,无所分别。但是,佛教着重阐发的是神秘直觉、内心体验,强调主体在至善至美的直觉情境中体悟真实,追求一种寂静的精神状态,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获得解脱的乐境。应当肯定,直觉是佛教认识的基本形态和方法,是佛教认识论的基本特征。这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感性、理性认识的特殊认识论,是一种不同于逻辑思维的特殊思维方式。

佛教认识论属于佛教哲学的一部分,是与有关人生、宇宙的哲学理论同步发展的。印度佛教哲学的发展,大约是500年一大变。自佛教创立约经500年,出现大乘中观学派,随后又约经500年,产生瑜伽行派,所以大体上经历了小乘、大乘中观学派和大乘瑜伽行派三大发展阶段,印度佛教认识论也大约同样经历三大发展阶段。参见[俄]舍尔巴茨基:《佛教逻辑》,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小乘佛教的主要理论是四谛学说,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着重于对人及其生死的分析,对因果律的揭示,从而形成对人的认识的系统学说;相应地,在修行实践上提倡“禅观”,以求得人生超越生死的解脱。大乘佛教的兴奋点转向对成佛的修行和境界以及主客观世界的构成和实相的探讨。大乘中观学派着重宣扬一切皆空的哲学思想,相应地,在认识论上也侧重阐述中观二谛学说,认为世俗认识虽然是存在的,但毕竟是虚幻的,真正的真理是佛教所讲的学说,而认识真理的唯一方法是亲自体验。此派竭力提倡神秘直觉,宣扬相对论、怀疑论。随着神秘直觉思潮的充分发展、极度膨胀,就必然要强调意识,提倡内省——内心的省察。继中观学派之后的大乘瑜伽行派,宣扬观念论,分析观念的类型与不同的真实程度,以论证观念是万物的本原。此派认为,世界是无限可能的观念,外在世界是受主观心识所决定的,是依主观而存在的。世界上既无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人类也没有对客观事物的真正可靠的认识能力,只有主体内省的认识,即自己认识自己。所以,此派特别重视观心、治心,即对主体意识的返照、整治,并实际上把内省视为认识的有效源泉。随着内省的理论和实践的展开,后期瑜伽行派又转而寻求认识、真理的合理的逻辑论据,发展了因明学说及与其相关的量论——知识论,阐发了认识和真理的来源、构成、性质和标准等问题,强调只有认识是唯一存在的真实,认为只有可感觉的、直观到的认识是唯一确实的真理,从而在宗教范围内对逻辑学和认识论作出了贡献。

印度佛教认识论传入中国,面对的是重视现实、实践、实用,注意个别、特殊的事物,偏重感觉、知觉的传统认识论和思维方式的格局,在这种格局的影响下,隋唐以来中国佛教宗派普遍地发扬了教理与实行并重的精神,以及融会贯通的气质,较少运用否定性的思维和言辞,较多主张直接的感悟,使认识和思维更向直观性和情绪性的方面发展,以求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境界,这在不少禅宗大师身上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佛教认识论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内容。小乘佛教阐发了“禅观”,作为观照人生真实的根本途径,并且对“依根缘境生识”的认识起源、程序说作了系统的阐述。大乘中观学派提出了“真俗二谛”说,并着重阐发“般若直观”的理论,宣扬中观的思维模式和否定性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排斥了语言、概念、逻辑思维在宗教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乘瑜伽行派提出有关认识作用的“四分”说和判断认识是非真假的“三性”说,后期瑜伽行派在新因明和量论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建树。

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般若学说传入中国以后,东晋时僧肇作《般若无知论》,阐发般若直观的无知无不知的特性,道生则在般若学的基础上提出顿悟说,认为“理”不可分,主张一次性地证悟真理,获得对真实、绝对的完全悟解。隋代三论宗创始人吉藏也继承大乘中观学说,并从认识论上发挥了“四重二谛”和“般若无得”的学说。天台宗人在提倡止观双修的基础上,重视返观心源的观心实践,并提出从主体意识方面调和空、假、中三谛差异的主张,同时又展开“真心观”与“妄心观”之争。华严宗人通过阐发“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以论证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无矛盾的思想,宣扬一切圆融的认识论。至于禅宗则是着重继承中国僧人道生的思想理路,结合中国道家和儒家的思想风范,进一步发挥顿悟学说。禅宗的各个流派还就证悟佛道提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怪异奇特的方式、方法,对直觉思维的学说作出了充分的发挥和特殊的贡献。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认识论设为两章,分别介绍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认识论,其中华严宗的认识论,即圆融无碍、重重无尽的华严法界观,是直观形式与分析思辨形式的巧妙结合,体现了华严宗人的高度抽象能力。因其内容已在第八章第三节法界缘起论中作过相应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第二节禅观

在前文我们曾经说过,禅定是通过调息、调身、调心以收摄精神的一种方法,是佛教各派为了有效地进行内心体验而普遍运用的修养方式。禅定还不是对人生宇宙实相的观照,而是进行这种观照的心理准备。禅观不同,它是在禅定的基础上,运用智慧观照“真理”,所以是一种认识方法,是认识、体验和“创造”真理的方法。小乘佛教禅观的种类颇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五停四念”,即“五停心观”和“四念处观”。《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贤圣品》对“五停四念”有比较集中的阐释。

一、五停心观小乘佛教提倡五停心观,所谓五停心观是指使各种虚妄的,即妨碍佛教修行的心理活动得以停止的五种观法。具体说是:

(1)不净观。指观想境界不净的相状,尤其是观想自身和他身唾涕大小便之不净的相状,以灭除美好耽恋的迷想,停止贪欲之心。佛教典籍对此有详细的说明,说观自身的不净有九种相,即从人的尸体上作九种观想,如观想身体死亡后,尸体膨胀,出现青瘀、脓烂、腐败,虫食鸟啄,白骨狼藉等。又观他身的不净有五种相,如以个人前世惑业为因,以父母精血为种,是种子不净;住于母胎,是住处不净;身具九孔,流出唾涕,排泄大小便等,为自相不净;人体由数十种不净之物所合成,是自体不净;死后或埋土里而变成土,或被虫吃而成为粪便,或火烧而成灰烬,称终究不净。与此相连,还有白骨观,专门观想骷髅的形状,这样久而久之,就会看到每个人都是一具骷髅,以认识人无常无我的道理。相传释迦牟尼教弟子们修习不净观,结果有些弟子产生厌生求死的念头,有的以蛇系于颈上,有的服毒药自尽,有的用刀自杀,甚至求人杀己,释迦牟尼发现后,决定改修数息观。

(2)慈悲观。慈是爱护众生,给予欢乐,悲是怜悯众生,拔除苦难。慈悲观是在禅定中观想一切众生的苦难相,产生爱护、怜悯之心,尽力给众生以欢乐,为众生拔除苦难,以停止瞋恚的心理活动。

(3)因缘观。愚痴者不明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事物的道理,以为人生具有永恒的实体,应当在禅定中观想十二因缘,认识三世因果相续的道理,体悟无常无我的真谛,以对治愚痴无明。

(4)界分别观。所谓界分别,是指将一切东西(诸法)加以分类,分为六界或十八界。界分别观是在禅定中观想六界或十八界的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和合而成的,聚散不定,生死无常,没有实体,以停止、破除认识上把六界或十八界执为实有的“我见”。

(5)数息观。数,计数。息,出息入息,即呼吸。佛教认为,人的呼吸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精神状态不佳,呼吸就或是急迫,或是缓徐,需要通过数息的调节,使之不急不缓而得其中。

在坐禅计数出入息时,要先数入息,后数出息。数时由一到十,反复计数。如此专心计数呼吸次数,以停止分散浮躁之心,使精神专注,进入禅定意境。

五停心观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把内容和因缘观相似的界分别观略去,而另增观佛观。所谓观佛观,就是在禅定中一心观想佛体,即佛的32种相和80种好的形色,说这样能治一切烦恼。

五停心观除了数息观简单地计算呼吸次数以外,其他的都需要运用直观思维,有的还要结合理性思维,是在沉静、专一的心理状态下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观照和思索,观照和思索融为一体。

观想的重点是人和物,即以人身和客观事物为客体,把握人类和客观世界的真实本质,获得特定的认识,舍弃种种分别和执著,以符合佛教哲学和道德的要求,有利于修习的圆满完成。

二、四念处观小乘佛教的修行者在修习五停心观之后,还要修四念处观,以进一步在摄止乱心后继续发挥智慧的作用,全面观照身、受、心、法四者的真实。四念处观,也称四念处。在前面介绍道谛的七科三十七道品时对四念处曾作过简要的综合介绍,这里再略作补充。

(1)身念处观。身,即身体、肉体。这是要观照人身的里里外外,看到那些充满脓血、骨骼、皮毛的污秽不堪、毫无清净的地方,也就是反观自己的肉身是不净的。

(2)受念处观。受,指感受。受有苦乐之感,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因为乐是从苦的因缘而生的,例如家人团聚是乐,但这种乐是建立在人生无常、家人必将分离的基础上的,乐是无常的,是一种苦乐,不是真正的乐。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真正的乐,人生的整个感受都是苦的。

(3)心念处观。心,指眼、耳等心识。心念处观是要观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念念生灭的,无常不住的。

(4)法念处观。法,指身、受、心以外的一切存在、事物。法念处观是要观照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无实体的、无我的。

四念处观又分为别相和总相两种。别相念处观是就身、受、心、法四者分别观想,其中的法念处又分两种:一种是仅观法境,称为“不杂缘法念处”;另一种是因为身、受、心也是法,所以就身、受、心、法合观其中二者、三者或四者,称为“杂缘法念处”。总相念处观是从总体上观想身、受、心、法都是无常、无我、不净、苦的,也就是观想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为无常、无我,人身具有烦恼而不净,从而感受到不断流转生死的事物带来的苦,这是对人生宇宙的总体观法。

四念处观和五停心观有重复之处,但四念处观是就四谛中苦谛而立的观法。有人身而有受、心以及与人身相接触的其他事物。四念处观是观苦谛的四种智慧,观身的不净、受的苦、心的无常、法的无我。不净、苦、无常、无我都是苦的表现。小乘佛教认为,明乎此,就能破除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的看法。

小乘佛教的禅观,是一种直觉方法、直感方法,其实质不在于经验的整理与统合,而在于舍弃对个体现实生命的执著。

§§§第三节依根缘境生识说

同类推荐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热门推荐
  • 总裁一抱好欢喜

    总裁一抱好欢喜

    被老公小三设计扒光衣服丢进酒店,求救无门,她向他拨打了求救电话。“谢谢。”“不用谢……因为我不是白来的……能使得动我的人,除了爸妈你是第一个,说吧,用什么报答对你有求必应的人……”
  • 木槿花西月锦绣(6):菩提煅铸明镜心

    木槿花西月锦绣(6):菩提煅铸明镜心

    在这里,她发现了原氏和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后的秘密……欲望,野心,杀戮,请勿模仿,权力,交织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弥足珍贵的友情,还有,这一世注定凄艳的爱情……错入乱世风云,面对铁血山河,心中却渴望那一曲缠绵的《长相守》……花西夫人,王位。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冥冥之中,仿佛有命运之手在不断牵引,花木槿最终打开了神秘的紫陵宫
  • 丘比特的水晶坊

    丘比特的水晶坊

    对于十五岁的女生春盈来说,这一天注定是她的“灾难日”!首先是她最讨厌最害怕的体育课,接着辛苦珍藏的海报也被人拿走了,而且是被用来垫屁股!是可忍,孰不可忍!没想到这一个不忍给她带来了这“受难日”最大的灾难——惹上了全校闻名的邪恶王子韩尚。那个狂傲、霸道、不可一世、连校长都不放孝眼里的纨绔子弟!明明对她无意,邪恶王子却每每出现在她的周围。让她无辜成为邪恶王子无数拥趸的“大众公敌”!幸亏她还有个“天使”弟弟帮她解围,无论什么情况,都坚定地站在她这~边。让她感觉到了温暖……
  • 混混王爷女儿身

    混混王爷女儿身

    她是个混混堆里的老大,王爷之中的特例。风流好色不必说,妓院赌坊家常客。诗词文章全不通,打架斗殴是好手。好心总是办错事,连累他人顶罪过。可怜公子最多情,却问佳人为哪般。本想平凡,却注定非凡。片段一美色当前,好友当场犹如点穴一般不能动弹,“他”夸下海口,“想要美女还不容易,看我的!”整了整衣衫,故作风雅的摇着折扇,走到美人面前,“姑娘介不介意跟在下交个朋友!我是…”还没等她说完,美人身后的丫头一拳打了过来,“登徒浪子!活该挨打!”“他”捂着自己的眼睛哇哇大叫。片段二某男不服气的看着“他”,“我把所有的家产全部都押上!”“他”摇摇头,一双眼睛色色的看着他,“如果你输了做我的男宠怎么样?”某男一拳打过来:“无耻!”“他”捂着鼻子抱怨“好歹打之前告诉我一声!”本文女主最擅长扮猪吃老虎,表面看起来弱弱,实则强悍无比!尽管生活中有很多无奈,她都微笑面对。一卷【家有混混惹是非】女主初长成二卷【妻妾成群不太平】成家立业,笑料不断。三卷【风起云涌龙虎会】斗智斗勇,笑中含泪。四卷【花开并蒂连理枝】幸福大结局正剧简介花样年华,她不爱红妆爱武装。蹉跎了多少光阴岁月,却依然不改心中的执着。人前欢笑,人后心却在滴血。保家园,除奸佞,她功劳显赫,却不求高官厚禄。想爱不能爱,想恨不能恨。多情总似无情苦。一身男装背后的心酸无人诉…一场风雨过后,谁才是相知相伴之人?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烈天】:此生如果没有你,我生又何欢?死又何惧。不求同生但求共死。【萧正天】;我这一生喜欢过无数女人,你却是最特别,最让我心痛和怜惜的一个。【萧正安】;从小到大,我处处畏首畏尾,没有担当,今天为了你,我宁愿舍弃一切。【刘莲英】:我从来不知道爱一个会这么辛苦,为他担心,为他着急,流泪,此刻我清楚的明白,我已经爱上了你。【秦飞燕】:明明很讨厌见到你,却又偏偏放不下你。【柳心蓝】:我愿意永远的陪在你身边。其他的男女人物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本书帅哥美女多多,如果你喜欢的话,别忘记收藏哦!介绍天天的新文《流氓金仙》另一本文文《弃妃太嚣张》推荐好友文文《王的野宠》
  • 总裁的暖妻

    总裁的暖妻

    唐无忧的人生,从回到唐家的那刻开始,全盘重洗。爸爸成了哥哥,妈妈成了嫂子;姐姐成了侄女,弟弟成了侄子;而爷爷成了爸爸。一切荒唐的改变,只为一场帮助父亲荣升的“商业联姻”。爸爸说:只要一年,一年之后对方会提离婚,你就解脱了。妈妈说:你奶奶在你这个年纪都有你爸爸了,早点嫁人没什么不好。姐姐说:不要脸的东西,真以为自己是豪门少奶奶,你永远给我记住,那是我不要才轮到你的。他却说:唐无忧,我连心都给了你,你就不能为我吃回醋?*淬了毒的亲情,却将她推进了灌了蜜的爱情里。那年初见,她以为他是她最大的劫。而他让她知道,有一种劫,你一辈子都不会想逃脱。
  •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好比这一棵树,虽被斩伐了许多枝条,但是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大树。中国将来也能成为比原来更强的强国。
  • 健康花草茶

    健康花草茶

    《美食天下(第2辑):健康花草茶》80种花草配方,喝出美丽健康。科学冲泡香草茶,汲取芳香花草中的营养精华,令肌肤滋润水嫩,加速体内新陈代谢,辅助治疗多种顽固疾病,延缓衰老进程,喝出神采与健康。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帝王局:囚爱皇后

    帝王局:囚爱皇后

    于是,她成为人人钦羡的皇后。她欠了他一个为什么。摩仙殿内,一朝穿越,不受宠的将军府大小姐凤凰涅磐。后来,温和如玉。嫁了之后,才发现他身边敌意重重,个个恨不得置他于死地!她大怒,“我的皇后,她过三关斩六将,一一替他扫除障碍物,一步一步助他登上皇位,为了一个答案,她才知道,从头至尾是他一步一步精心算计,诱她入局,只为了前世,朕…等了你一千年。”,太子妃在此!她的人岂容他人欺负。她心狠亦毒辣,他是当朝的太子,他温柔淡雅、笑容如雪,是他一个温柔乞求的眼神,骗得她成为他的太子妃
  • 嫡妃不吃素

    嫡妃不吃素

    一朝穿越,21世纪金牌天才杀手曲玲珑,十八般武艺全会,居然魂穿到一个小丫头身上,醒来之时却奇异的身居古墓,更得一套失传多年的武功秘籍和遗世医书。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一刀又一刀,看谁最先倒!人人都说她是妖,既为妖便乱天下。人人都说她狂,既为狂便横着走!【片段一】“你是谁啊,挡住我的路了,好狗不挡道,你爹没教你吗?”“孽女,我是你爹!”“我是你爹,哎呀,别这样子喊嘛,我会害羞的,再说我没那东西,做不了你爹,最多就是只能算是娘!”【片段二】宫宴上,几个大家小姐本想让她出丑,曲玲珑站起身,义正言辞的说道:“弹琴不会,谈情会!”“作诗不会,作死会!”“作画不会,涂鸦会!”“下棋不会,悔棋会!”“救人不会,杀人会!”某王怒:“你这没心没肝的,你就不会为我争一回!”微楞几秒之后,曲玲珑慷慨赴义,“妞们,使出你们的看家本领,姐接招就是了!”【片段三】“姐姐,听说你要给王爷纳妾?”小妾ABCDEFG一个个愤怒不已。“是。”“我们不同意。”“你们同不同意和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乖乖给我回房去,别碍着我尊贵的眼,不然我把你们全卖到青楼去!”【片段四】“王爷不好了,王妃跟人私奔了!”某王抬起头,不以为然,反正三天两头她就会上演一次私奔,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她都会和他们私奔,他早已经见怪不怪了!“她出去玩几天玩腻了就会回来!”只是某女一去不回头,某王急了,天天四处乱追,发誓一旦抓到某女,一定要把她扑倒,洞房花烛,生宝宝!曲玲珑的名言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十倍还之。那些散播谣言的人,那些把她丢出府的人,那些差点害死她娘亲和哥哥的人,那些对她下药的人,她都会一一收拾了,让他们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让他们知道,活着有时候比死更痛苦!斗完亲爹斗姨娘,玩转宅斗风声起,闷骚王爷赖上门。推荐润润旧文——《带着儿子去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