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35

第35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下)(4)

3.事理无碍法界。“事”,事相(现象);“理”,理性(本体)。现象与本体,无二无别,如水即波,如波即水,交渗交彻,无碍圆融。《华严经》提出了“事”与“理”相对的观念,作为“佛智”之一,以证明佛性是一个整体。然最早阐述事与理的关系的是《庄严经论》,而详加阐发的是《佛地经论》。唐玄奘在翻译《佛地经论》和《成唯识论》时,把“真如”固定为理体,从而使以往对“理”的含混理解得以确定。智俨继承地论师的思想,用“事”、“理”来贯通和说明圆融无碍的学说。法藏进一步肯定理事的关系是体用、本末的关系。他说:“事虽宛然,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川以归于海。理虽一味,恒自随缘,是故体即用也,如举大海以明百川。”(《华严经义海百门》)理是体,事是用,体用相即。又说:“尘空无性是本,尘相差别是末。”(同上)“尘空无性”指理,“尘相差别”指事。理是本,事是末。华严宗人还提出事与理有五重关系:

(1)相遍,理完整、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事中。“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华严发菩提心章》)真理、本体不可分割,寓于每一事中。同时,事虽有分限,但全同于理,“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同上)事以理为体,任何一微细的事物都摄无边真理、本体。理与事如海水之周遍于波浪全体,无所不至;也如小小波浪的起动,影响及于整个海水。(2)相成,无理不成事,无事不成理,犹如由海水而成波浪,由波浪而成海水。(3)相夺,事是理的表现,是虚幻的,所以事应归属于理。万事万物唯有一理体,事灭则理显,此是由理以夺事。同时,理也不离事而存在,离事也无理,理也应属于事。

理随缘成事而理隐,此是由事以夺理。(4)相即,由上述三层关系进一步推知理与事相即,无差别的理体即差别的事象,差别的事象即无差别的理体,犹如海水即是波浪,波浪即是海水。(5)相非,一切事物本身自体的特质不变,理事各有差别,理非事,事非理,犹如海水非波浪,波浪非海水。华严宗人通过事理关系的论证,以图说明物质世界的虚幻、本体世界的真实,两种世界虽有差别而又互相统一,没有矛盾,从而说明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并不截然脱节,众生和佛也是圆融无碍的。

4.事事无碍法界。宇宙万事万物都从理体缘起。由于事与理圆融无碍,因此从理体缘起的此现象与彼现象,也是圆融无碍的。犹如海水与波浪无碍,波浪与波浪也无碍。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第一卷详细阐发了事事无碍的十个原因:(1)“缘起相由故”,事物相待而起,是相对的;(2)“法性融通故”,万物一体,即在同体上万物统一、圆融;(3)“各唯心现故”,万物都是心的显现;(4)“如幻不实故”,非实体;(5)“大小无定故”,无固定性;(6)“无限因生故”,无尽的原因所形成;(7)“果德圆极故”,佛教性果至圆;(8)“胜通自在故”,具有绝对自由的神通力;(9)“三昧大用故”,禅定的巨大作用;(10)“难思解脱故”,不可思议的解脱悟境。这是从事相分析和佛教修持两个方面去说明事事无碍的原因。在这十个原因中,法藏认为第一、二个原因最为重要,他特意又将第一个原因“缘起相由故”再分为十义:1)“诸缘各异义”,谓事物的体用各不相同,即事物的差别性;2)“互遍相资义”,谓万物互为因缘,相资相待,任何一物皆遍于他物,即近似于事物的普遍联系;3)“俱存无碍义”,谓上述差别性与普遍性具足而无妨碍;4)“异体相入义”,异体的事物能够相容;5)“异体相即义”,异体的事物能够相即不离;6)“体用双融义”,体与用互摄,相融无碍;7)“同体相入义”,任何一事物具足一切事物的本性,同体间相入无碍;8)“同体相即义”,同体的事物相即不离;9)“俱融无碍义”,异体同体相即相入,互融无碍。10)“同义圆备义”,由俱融无碍进而可知一切万有圆融无碍。这是对事物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具体论述。

华严宗认为,四法界是一真法界圆融无碍的义相。所谓“一真法界”,是指绝对的不妄的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真心是清净不坏、平等无差别的,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华严经》以本性清净不坏、平等无差别的法界为“一真法界”。智俨融会大乘空有两宗,提倡真妄唯识的观点。法藏根据《华严经·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此系旧译本的译文,新译本译为“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的说法,在《华严经探玄记》第十三卷中列出十重唯识观,将阿赖耶识缘起和真如缘起统一于法界无尽缘起,倾向于一切唯心。法藏把一真法界视为“自性清净圆明体”,所以又称为“真心”、“净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本来藏有清净的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即先天地具有的“佛性”,是为众生成佛的根据。法藏还认为,心是形成万物的原因,他说:“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华严经义海百门》)“尘是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同上)“尘”,客观事物;“心”,主观认识,心理作用。心是客观事物形成的基础(因),心和客观事物相和合、相接触,形成世界种种幻相。澄观也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认为真心是宇宙万物所依之而起的体性。法藏力主一心为万物的本原,澄观则强调万物就是一心,宗密又把理法界归于本心,说:

“理法界也,原其实体,但是本心。”(《注华严法界观门》)他还强调真心是本来觉悟的,是一切众生先天具有的,他说:

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原人论》)众生的心是本来觉悟的,是具足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也叫做佛性、如来藏。一心是众生的本原,万有的本体。华严宗人把法界归于一真法界,归于一心,宣传心活动时能呈现一多相即、大小相融的微妙境界,如一夜之梦,飞行百年;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一毛孔中,能容三千世界,从而进入奇异的圆融境界。

五、略评华严宗人不满意大乘空宗中道缘起的某些论点,以为心色皆无,一切皆空,那就有连成佛的根据和佛国天堂也逻辑地被否定的危险。他们也不满意法相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缘起说的某些观点,以为能变为境的识是真实的,而所变的境是虚幻的,这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他们提出法界缘起论,认为客观现象是假,本体是真,同时本体和现象又相即相入,现象和现象也圆融无碍,以为这是最圆满的说法。他们认为这样就摆脱了空有两宗的理论矛盾和窘境。其实,这种缘起论的具体说法的变化,并不能解决矛盾,摆脱窘境。关于现象是怎样由本体派生出来的,绝对的真实的本体又怎么派生出虚假的现象,虚假的现象又怎么能和真实的本体圆融无碍,不同的现象之间又怎么能圆融无碍,等等,这些问题他们并没有作出说明,事实上也难以说明。

华严宗人以本体为真实、以现象为虚假的理论立场,必然带来论证上的一些困难。或许他们也意识到了这种左支右绌的理论困难,后来就愈来愈强调本体就是真心、净心、本心,而这种真心、净心、本心就存在于众生的心中。这样,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关系,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都在众生的心中解决,一切唯心,随心所变。这是借助于自我意识来解决矛盾,取消矛盾。

从古代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理论虽然是宗教哲学,但是它在阐述宇宙万物生成和描绘宇宙万物相互关系的图景时,也不时地闪烁着辩证的思想火花,比如普遍联系的观念,一体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观念等。他们揭示了本体和现象、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多重的复杂的联系,如果我们剔除宗教性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若干值得总结的合理因素。

他们把宇宙视为统一的整体,又强调万物的相对性,彼此相资相待、相入相即,从而曲折地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华严宗人的又一个哲学理论贡献是,运用和阐述了一系列哲学范畴,即通过理事、体用、本末、性相、一多、相入相即等范畴的阐发,程度不同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同一与差别、相对与绝对、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等若干对立范畴的内涵,丰富了古代哲学范畴史。

如果说,大乘瑜伽行派的理论,代表了印度佛教哲学思辨的最高水平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华严宗的理论是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巅峰。由此又可以说,华严宗的理论实质上是佛教哲学的历史性总结。

§§§第四节自心顿现论

前文提到,华严宗体现了中国佛教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但这并不是说,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就此终结了,佛教的理论创造至此就停顿了。典型中国化的慧能禅宗,反对“藉教悟宗”,提倡“教外别传”,改革佛教,立意创新,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最广、影响最深最大的宗派。禅宗在佛教思想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它排除一切烦琐的理论和实践,抓住佛教理论的核心和众生成佛的关键问题,强调精神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禅宗为佛教开辟了一条简易快速的新的成佛途径。

慧能从宇宙观的高度阐发顿悟成佛的根据,提出自心顿现论,强调诸佛和佛理以及万事万物都在自心即真如本性之中,他有两段非常重要的话,说:

……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敦煌本《坛经》)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参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忘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现)。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同上)“真如本性”,即真心、本心、佛性,指宇宙万有的本原、众生成佛的根据。“善知识”,具有较高的道德学问的佛教徒。“清净法身”,指成佛时所契证的最高的精神实体,即所谓“诸法实性”,也就是法性、本性、佛性、真如。这两段话的中心哲学思想,是阐发“万法在自性(自心)”的基本观念。慧能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自性(自心)派生的,都包含在自性之中。

万法之所以在自性之中,是因为自性是清净的,自性、自心就是法性、真心,由此也可以说,宇宙万物本身也就是法性、真心。慧能强调万事万物、一切现象都在自性(自心)之中,外部客观世界是由于“妄念浮云”盖覆本心而不能显现,如果去掉妄念的浮云,就能马上显现出森罗万象。这是明确地以自心为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原。

慧能突出宣扬主体意识,把主体的价值抬高到“凌空蹈虚”的地步,说自心(自性)就是真如、佛性、真心,也就是说,自心是人人所普遍地共同具有的,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所不在的、灵明不昧的宇宙的“心”。慧能宣扬,自心显现,即真如本性显现,就能派生万物,包含万物。这是充分高扬人的心性作用的结果。

上述引文的宗教含义是,世人的本性原来清净,具有佛教的高级智慧,只是因为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盖覆,不能自我证悟。如果得到佛教道德和学问俱高的僧人的开导和帮助,生起佛教智慧,一旦去掉妄念,内外明彻,就会顿见真如本性,自成佛道。这是强调人人具有清净的佛性,人人只要对这种自身具有的本性有所觉悟就可以成为佛。由此慧能又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敦煌本《坛经》)迷悟,即对佛性是觉悟还是不觉悟,是凡(众生)圣(佛)的唯一区别。人人先天具有成佛的智慧,只要一念相应,证悟自己的本心,就是佛。这样,成佛也不是另有佛身,而是自性就是佛;佛与众生的区别也只在一念之间、一刹那间。这就是慧能的“见性成佛”、“顿悟成佛”的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慧能所讲的自心、自性,既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原,又是众生的本性、成佛的根据;慧能所谓的佛,一方面是众生对自我先天具有的清净本性的体证,一方面也是显现本性,以包容万物,成就清净法身,即对宇宙万物的最高精神实体的契证。这是把人的本性和宇宙的本体统一起来,把心灵小宇宙和宇宙大心灵统一起来,这也就使个人的宗教道德实践和对宇宙本体的体认结合起来,把佛教的信仰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带有审美创造的特色,把人引向一种宗教的审美世界。在审美世界里,心灵和宇宙是同一的。慧能肯定心灵自由,认为心灵可以创造和包容万物,突出地强调主体意识的地位;慧能提倡的审美创造——心灵小宇宙和宇宙大心灵的深度综合,都对尔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慧能的自心顿现论是深受中国固有的儒道两家人生理想论影响的产物,同时它又反过来深刻而强烈地影响了宋明理学的思想轨迹。

同类推荐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热门推荐
  • 痞子闯仙界

    痞子闯仙界

    如果得到一件能够穿越到十天以前的法宝,你会选择穿越呢,还是选择穿越呢!天生难以修炼的混沌之体,却也阻止不了叶峰走上强者之路。
  • 网游之抗倭传说

    网游之抗倭传说

    现实里,他只是一介学生。没有什么武功心法。在牛逼的人物在游戏里也只是玩家大军中的一员。,一次次为爱情而付出的战斗。一场场兄弟情意的战役,因为人各有所长。主角绝不会逆天,只为救国。没有党派之分,只有普通人。不会有人称霸,一部中国人的血泪史,一场世界人民都饱受苦难的战争。没有尔虞我诈,只有抗战
  • 人生三经

    人生三经

    本书揉儒、佛、道思想于一处,熔深邃的人生哲理与老道的处世经验于一炉,在总结别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自己的人生道路。被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聚财的妙术。治家的秘诀,堪称修养身心之典籍。
  • 代嫁庶女:丑妾要休夫

    代嫁庶女:丑妾要休夫

    你也穿越我也穿越,可为何别人不是穿成公主就是穿成小姐,夏紫婠却只能穿成一个受尽欺负的丑丫头?还是一个丑得惊天地泣鬼神、闻名整个金城的丫头!!好吧,成了丑丫头不要紧,大不了安安分分过日子呗?可为何老天爷你就是不长眼,姐姐们不愿穿的衣裳她穿,姐姐们不愿吃的食物她吃,姐姐们不愿嫁的纨绔……她嫁!!!这个纨绔,年年轻轻,花心过多,女人不少,那正妻小妾们个个不是省油的灯,相公更是嫌弃她长得丑,看都不愿看到她!!什么?笑她丑,还笑她丑,再笑她丑!!!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真拿不发威的老虎当病猫呢!!!
  • 首席女法医

    首席女法医

    【本文悬疑案件+浪漫言情,爱看侦探类、破案类的亲赶紧跳坑吧!】他曾是A大医学院的天子骄子,却突然人间蒸发。她曾是A大人人唾弃的医学废材,却突然小宇宙爆发,四年后,成了法医病理学家。一场离奇的大火,掀开案件的序幕…他与她再相见,女未嫁,男已婚。凭着死者眼中的一个小小的出血点,她笃定:“这个老人死于他杀。”乡间垃圾场麻袋里的女尸、楼道中的杀手、少女之死、鸡蛋上的血迹、烟杂店的老人、被割掉的鼻子、提线木偶、一根红发…他与她忙碌在各个案件现场,抬头不见低头见。当人人都称赞他们的合作完美无瑕,他却高调的与妻子出现在各大媒体。行动中,他破门而入,正好撞上浴室里的她,她一个耳刮子赏过去,惊叫一声,“流氓!”
  • 三国鸿蒙道

    三国鸿蒙道

    洪荒初年,动乱不堪,爆发了洪荒之难,龙凤初劫两大灾难,后巫妖争斗不休,妖帝帝俊,妖皇东皇太一和十二祖巫双双身陨,洪荒破乱不开,鸿钧道祖现,修补洪荒大地。
  • 嫡女谋:傲世皇子妃

    嫡女谋:傲世皇子妃

    三个月的地牢折磨,她从嫡姐口中得知真相,原来,五年来的出生入死,助他登上大位,她只是一颗棋子,为他人作嫁衣裳,温柔大方的嫡姐?善良知体的继母?乖巧讨喜的庶弟庶妹?全都是假的,原来,只有她一个笨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她不甘心,不甘心..........一朝重生,一改往日懦弱性格,既然善始不得善终,那她能夺便夺,夺不了的,毁了又何妨?可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德鲁克的管理智慧

    德鲁克的管理智慧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被管理界尊为“大师中的大师”,他是当今世界引领时代的卓越思考者。本书收集德鲁克著作中的精华思想,并对其所言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世界及中国的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论证德鲁克思想在中国企业界的应用,帮助读者学有所用,也实现德鲁克思想的本土化。
  •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歌谣,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艺术形式。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