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行李白
南都信佳丽,武阕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南阳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刘秀即位后建都洛阳,以南阳为别都,称为南都。李白《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云:“游子东南来,自宛适京国。飘然无心云,倏忽复西北。”“宛”即南阳,这说明李白是在赴长安途中经过南阳的。唐朝由东南赴京,一般取道京杭大运河,至东都洛阳。而洛阳、长安、南阳呈三角形布局,特意取道南阳赴京,必是慕名“遨游”。李白这首诗描写南阳的地理风物,流畅又不失精致,表达出自己对这一历史名城的喜爱和敬意。在这首诗里,给我们印象深刻的不止是对这座城市的描摹,还有那由历史传奇和现实的声色之乐所交织而成的一种梦呓般的“遨游”之境。李白自称“游子”,是一个终生游走者。而游走在这个世界有着多重的意义,就如同漂浮的月,或者是迷离的酒,它们可能意味着某种超越性的或者是自在的存在状态,又或是别的什么。一个个的城市和乡村,既是片片匆匆掠过的风景,也是大大小小、此一时彼一时的目的地。它们见证并支持着每一个游走的人生。
还是回到南阳。南阳自古就是一个遨游的场所。汉末诗云:“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古诗十九首》之三)南朝谢朓诗云:“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正是这些诗句将李白引导到南阳来。南阳不光是刘秀的故乡,随刘秀起义的二十八位辅佐大臣也多是南阳人。南阳因此成为别都,贵胄如云,商贾往来,十分繁华。所谓“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就反映了这样的情景。如同京城一样,南阳是一个热闹的场所。热闹自古即有,真正赋予它意义的是汉末文人。因为被社会冷落,文人们只能通过消费自己的生命而体会着自己的存在。这时,人们秉烛而游,在暗夜里揭开了另一重人生的帷幕,每一个热闹之处,也就成为人生游戏的舞台。这一激情一直延续到盛唐,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李白。所谓“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等,皆是逐红尘而游。这个层次上的“遨游”,其意义基于人生短暂、生命局促而难以伸展,因而呼朋纵酒,及时行乐。游走者在竟逐浮华、浪迹红尘之中,所放纵的是人生的悲凉和无奈。古诗和乐府中往往直言“怫郁”、“愁苦”,而在这首诗中,我们则可以从“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中体会到忧伤的情绪。那个时代,人们与悲苦之间没有距离,而快意浪游,不过是诗人在自己和现实之间所立起的一面华丽的镜子,与其说是逃避,还不如说是对苦难的欣赏和留恋。但“遨游”本身又是充满了激情的,借交报仇,策马斗酒,京城坊第,大漠孤烟,这些又构成了“少年行”类诗歌主题。无论如何,古人能从“遨游”中感受到一种原初的生命冲动,这种令人兴奋的冲动和它背后的忧伤纠缠在一起,使得“遨游”本身充满了一种迷离的色彩。这就是诗中“玉色朱颜”和“呼鹰走马”等意象所带给我们的感受。
南阳因刘秀而成为一个传奇之城。龙蛇骤变,鸡犬升天,是历史在游人心中所鼓荡起的又一重生命激情。韩愈《题广昌馆》云:“白水龙飞已几春,偶逢遗迹问耕人。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韩愈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尚且有如此钦慕之心,那就不难理解作为终生游走者的李白心中所隐藏着的奇遇之梦了。《后汉书·后纪》载,刘秀未发达时,“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果然如愿。诗中所谓“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即咏此事。佳人不过是英雄的点缀和标志,它将沉重的历史转变为个体英雄的传奇。对于游走者而言,他们关心个体命运远胜于历史本身,所以,李白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这首诗中还提到了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和五羖大夫百里傒,以及汉三国蜀相诸葛亮。他们都是因奇遇而立功名的人,是游走者心目中当然的英雄。初盛唐文人喜欢浪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渴望着奇遇和传奇。李白自云:“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所谓“四方之志”究竟为何呢?按李白自己的解释,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看起来有些不合时宜。“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东方朔《答客难》)只是后世文人对战国策士的臆想,刘秀和诸葛亮的乘势而起,似乎又从历史深处唤醒了这一渐行渐远的期望。但大唐盛世已不可能给文士们再提供这种奇遇的机会了,“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只能是李白的精神梦游。这种精神梦游使得“行万里路”有了自己的理由,同样,它也使得“杖剑辞国”的“四方之志”成了文人的一种成长仪式。显然,在南阳体会着这种种奇遇是李白的一场精神盛筵。
在这首诗中,英雄、隐士都混同在这一片清歌艳舞和走马呼鹰的红尘之中,以致我们怀疑李白不是一个真诚的朝圣者。朝圣者和游走者的区别就在于他到底有没有一个终极目的地。就李白而言,虽然也曾有过“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人生规划,但那不过是英雄大言欺世,且不说它是否真能成为一种可能,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当李白游荡五湖、炼丹松山时,朝廷就成为自己的理想;而身在朝廷,山野游仙又成为自己的目标。其终生反复纠缠,得此而望彼,总在茫然地寻找之中。而在这所有的迷离中,只有一个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奇遇的热情。君臣相得是奇遇,英雄美人也是奇遇,他乡的春风丽水还是奇遇,而对奇遇本身的渴望,使得李白永远处在游走之途。一个没有确切目标的游走者,只是一个猎奇者。那些可以被指点出来的一切,都将成为游走者的足迹,从而证明着游走者的本质,它不能成为任何目标和方案。所以,充满了传奇和热闹的南阳,对于李白而言,就像一个神奇的舞台,只是等着一个逢场作戏的梦游者了。这样的感觉,恐怕只能在不断的游走中才能延续吧!至于“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的感慨,那是伴随奇遇的梦想而自然产生的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有梦想就有感慨,何者成分更多一些?也是此一时彼一时,实在很难说。
万里之游,和读万卷书一样,都是唐朝诗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游历所得,不仅是见识和阅历,还有生命中隐隐的期待,以及如影随形般的失落感。遨游,使得一个诗人的心胸变得广阔,它拥有了历史和地理上的各种奇迹;也使得诗人变得单薄和孱弱,因为孤独和渺茫。所以,每一个传奇的地方,它们都远离诗人因而成为梦想,但它们却不断地锻造着诗人的意志和灵魂,并内化为诗人生命的印记。我们从“南都信佳丽,武阕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这些诗句中,看到的不仅是对南阳的礼敬,感受到一种“近者悦,远者来”的鼓舞,同时也看到一种距离的悲伤。当兴奋最终变为留恋的时候,诗人也就分不清它是个目的地,还仅仅是路上的风景了。正如李白在南阳所写的《送友人》所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南阳,这个充满了传奇的他乡,还真不知道它到底是个终点还是始发站,就如浮云落日中的情意,到底是喜还是悲,是追逐的目标,还是枯萎的遗绪,都不那么清楚。李白《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云:“忆昨去家此为客,荷花初红柳条碧。”那么美丽而清新的景色,却交织着怀念和向往的意味,你说这一景色是家乡的呢?还是他乡的呢?或者仅仅就是路上的景色?对于李白来说,终生所寻觅和拥有的,大约也只是繁华而美丽的旅程。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