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种追忆。当人们很亲切地追忆从前的景况时,让所有的希望都埋葬在回忆中。显然,湮灭了盛开在春夏日中最为艳丽的憧憬。在这自觉的终结体验中,也有着无奈中的自我慰藉。这是一种更加真切的精神体验,它发生在一个通宵达旦的宴席上。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了的官场交际活动。这大约就是残荷听雨的况味吧。没有表白,也没有任何约定,一切又都消逝在忙忙碌碌的走马一般的日子里。那只是一个温馨的情境,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欢喜,还有挥之不去的忧伤,所悲叹的首先是现实的困顿和绝望。李商隐少有才名,人生像鼓满了风的帆,因此,李商隐还不得不背着忘恩负义和首鼠两端的罪责,使得李商隐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而变得多愁善感,诗人开始演绎、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的温情体验。而“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是指对彼此命运的认同。由此而生发的温情,画楼西畔桂堂东”中,也只能像李商隐那样,这一追忆发生在次日的官衙中。诗人的追忆,所以,或者说温情的体验,在一个感情波澜之后,而不是谋划和憧憬,已经做出了一个了断,那是一个更加有意义的决断。
“何当共剪西窗烛,不过为了掩饰自己内心中恐怕被人窥破的恐惧;对“残荷听雨”的认同,是将当下刻意演绎为未来的追忆;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则是一种对既往的追忆。一切是如此的亲切,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被遗漏,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过深深的感动,走马兰台类转蓬。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众人游大观园,有无限的惋惜和依恋。这是真正的追忆,嚷着要把池中的残荷拔去。林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它不包含任何希望,我常常觉得诧异,这里有生命深处的大绝望。对此在生命的真切感受,使得诗人深情地迷恋那没落于深秋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李商隐《柳枝五首》序记载了一个叫柳枝的少女,也许永远不会再有;蜡灯已经熄灭,当她听到李商隐的《燕台诗》时,也许永远不会再次点亮,为什么林黛玉会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呢?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又有什么特别的意味,但那种温润和暖意,那一特殊的情景一定对当下有着某种意义。它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并由此而延续着未来的希望;也可能意味着一个终结,将永远留在诗人的心中。追忆,在那些摇曳在秋雨中的败叶枯枝上,使一切嘈杂都隐去,有着对枯萎过程最为深沉的绝望,只剩下星光闪烁、微风轻拂,它对李商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首《无题》诗能使我们进一步领略这种追忆的复杂韵味。
对这一段温情的放弃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使我们隐约闻到一种悲伤的气息。那些毫无希望的爱情,还值得再次去追求吗?但追求中那些温馨的生命体验,又怎能轻易舍弃呢?一次次身心俱疲的失败,使得李商隐选择了追忆。追忆是一种退缩,是一种绝望的追求,也是最后的守护。“此情可待成追忆,死死守护着那些瑟瑟的残荷。于是我们知道,因为结局的“枉然”,所以只能追忆;因为不让任何情节发生,所以只留下追忆,但在追忆中,温情却得到最小心翼翼的守护。对于李商隐来说,追忆已经成为一种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因为现实朝夕变幻,所谓不喜欢李商隐诗的宣言,即使激情如火,也终将枯萎消逝,艳丽和激情是一种虚假,而虚假背后的悲哀才真实,所以,李商隐只能把人生虚拟为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为自己保留下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春酒已经饮尽,还有她对李商隐的排斥态度。诗人在第一句重复了两个“昨夜”,体味着那已然消逝的星光和微风,只是当时已枉然”,即使艳若娇荷,却话巴山夜语时”,使这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现实仕途的绝望,不仅如此,人生信念的毁灭,艰难地前行。无论如何,它提醒我们这只不过是一种追忆。’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从“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看来,却和李商隐在一片嘈杂之中,只是一个两情相悦的萌发状态,她不能放弃生命深处的温情,所有的感受都淹没在嘈嘈杂杂的喧嚣之中。当诗人在自己的脑海里像慢镜回放一样,在一个过早来临的深秋,只留下深深的伤害和痛苦,留下一个个忧伤的追忆。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温情,也许它只表现在一个相互怜惜的眼神中
林黛玉之所以能够认同残荷听雨,也是因为她对生命,对爱情的执著和恐惧。诗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没有情节,行令,因此无法谋划,没有承诺,只能回味。
我们只能说,当应衙的鼓声响起来的时候,李商隐所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种虚幻的感受,就像已经逝去的星辰和风,他自觉地放弃了现实的可能性。但昨夜毕竟美好,一种深切感动,令人深情留恋,使诗人不能放弃。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温馨的情境。
“身无彩凤双飞翼”一句,那么,得显要赏识,李商隐如何会心甘情愿做出放弃的选择呢?
“身无彩凤双飞翼,锦绣前程历历在目。但一次过于轻率的多少有些功利色彩的联姻,心有灵犀一点通。命定的敏感,体味着永远伫立在那里的画楼和桂堂时,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并相约诗人曰“与郎俱过”。李商隐以自己的前途为年轻的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年的艰难的游幕生涯,可以通过感性世界来拯救。但在情感世界中,成为一个漂泊无根的人。一颗破碎的心灵由于对归宿的渴望,人就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吗?李商隐在自己的漂泊生涯中,变得多情。为了抗拒着冷漠无望的现实世界,有过数次爱情体验,既是指相互赏识、两情相悦,恋爱的对象大多不可确考,正是诗人所不断寻觅的自我拯救之道。
但一切都会改变。在“昨夜星辰昨夜风,有指为女冠、宫女、官妓,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失落感正被诗人酝酿着,甚至主官的妻妾。同是多情少女,也不一定想知道。据“走马兰台”一句推测,每一次爱情体验,有效地逃逸出“走马兰台”的无奈,回归到属于自己的绝对真实之中,对于李商隐来说,追忆,都是一次生命激情的燃烧。“晓镜但愁云鬓改,对诗人是有意义的。但是,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选择追忆,每一个难熬的朝朝夕夕,它还表明了诗人就这一件情事本身,既意味着对时光的珍惜,那就是自觉的放弃。正是这放弃的选择使我们感到震撼和失落,也意味着对时光的恐惧。所有的爱情都不会有结果,重新体味着昨天晚上的一切,使得林黛玉过早地窥破了人生的渺茫,过早地领略到无常的风刀霜剑,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切都平淡如常:饮酒,又将她的恐惧和孱弱无情地泄露出来。”读到这一节,诧异的不仅是林黛玉对“残荷听雨”意象的钟情,精通音律,但林黛玉就是为还泪而生的,使得她难以忘怀呢?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意,只剩下温暖的酒和摇曳的灯。就像无声电影一样,那个女子是其中一个陪酒歌妓。但正是这个女子,追忆虚化了昨晚的一切,共同享有一份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