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6900000015

第15章 元代:梅花审美文化高潮的延续(1)

一、艺梅区域的北移

我国历史上的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史称元朝。由于种种原因,元朝统治中国的时间不长。如果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1234)算起,到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兵攻下大都(今北京),元室北迁,统一的元王朝灭亡为止,计有134年。如果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改国号为“大元”算起,则为97年。如果自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占领临安(今浙江杭州),宋室投降,元王朝基本统一全国算起,只有92年。如果再退一步从至元十六年(1279)宋王朝最后一个流王朝廷在岭南覆灭算起,只有89年。

就梅文化发展的的宏观进程看,元代处在两宋梅文化高潮的延长线上,与南宋以来梅花文化鼎盛发展紧密相连。宋朝遗民把梅花欣赏和尊尚的风气带到了元朝,以宋朝故都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延续了梅花欣赏的风潮,出现了冯子振、释明本、吴镇、王冕这样一些艺梅、咏梅、画梅的称名之士,其他以梅表号的文人更是不计其数。并且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巩固,艺梅地区扩展至元大都即今北京地区,改变了燕地自古无梅的格局。在这方面,元代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北方蒙古王朝统治的新形势下,一系列包含着民族歧视的政治制度如南人不登省台之职、科举时行时废、吏员出职、仕进多歧使汉族士人传统地位大为跌落,广大儒士尤其是江南士人蒙受极大的屈辱和压迫,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他们沦处村野或浪迹市井,寄情于艺文书画,对梅花的隐者意趣和气节形象特别投缘与会心,因而百般爱赏和推重。这是宋代嗜梅崇梅之风得以沿袭的主要原因。在审美认识上,随着理学等封建社会后期思想意识的发展,对梅花审美的渗透和影响有所加强。文人们艺植结友,梅花成了最普遍最受喜爱的芳菲景观。吟诗绘画,梅花也成了最流行也是最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从总体上延续了南宋那样的创作热情,在绘画方面尤能别开生面,使梅花欣赏文化在艺术领域进一步拓展,艺术技巧与创作风范趋于成熟。这些都是元人取得的主要成就,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述。

宋、金末年的战乱进一步加剧了梅花在北方地区的衰落。宋末元初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汴梁杂事”载:“罗寿可丙申再游汴梁,书所见梗概……开封府衙后有蜡梅一株,以为奇,遂创梅花堂。北人言河北惟怀(今河南沁阳)、孟(今河南孟县)州,号小江南,得太行障其后,故寒稍杀,地暖故有梅,且山水清远似江南云。”蜡梅的知名本始于北宋汴、洛一带,丙申指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两百多年后仍然对这一带生长蜡梅啧啧称奇,可见梅花在这一带已十分难得,整个河北地区谅必更是罕见。但随着新的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元朝定都今北京,梅艺之风随之北移。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漱芳亭:道士张伯雨(雨)号句曲外史,又号贞居,尝从王溪月真人入京。初燕地未有梅花,吴闲闲宗师(全节)时为嗣师,新从江南移至,护以穹庐,匾曰‘漱芳亭’。(张)伯雨偶造其所,恍若与西湖故人遇。”先秦以至汉唐时期,北方地区气候和整个生态条件较好,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多有梅花生长,但幽燕严寒之地未见有梅生长之迹。吴全节,饶州(今江西波阳)人,元朝著名道教宗师,从江南移来梅花,时间大约在大德末年、至大初年(1307-1308),从此北京地区园林开始有了梅花。

二、赏梅群体的扩大

宋代梅花欣赏的高潮起于南方,金朝统治区本土出生的人对梅花的感情远不如南方人,有关审美认识也相对肤浅些,多着意春色第一、赠别寄远之类,有关梅花品格神韵方面的欣赏和赞美也多拾林逋、苏轼等人牙慧,少有自得之见。至于元好问这样的文学大家一生钟爱的却是北方最为多见的杏花元好问《赋瓶中杂花七首(予绝爱未开杏花故末篇自戏)》,《遗山集》卷一三。。其《杏花二首》写道:“一般疏影黄昏月,独爱寒梅恐未平。”元好问《杏花二首》其一,《遗山集》卷九。对林逋咏梅之意的抵触情绪溢于言表。入元后随着国家统一和南北文化的交流,我们看到花卉欣赏的这种区域性差异不断消解,“北人不识”遗笑南人的现象逐步成为过去,北方人士对于梅花的了解和欣赏不断加深。元代文人中耶律楚材、郝经、刘因、白朴、胡祗遹、萨都剌、马祖常、丁鹤年等黄河以北人士对梅花品格、神韵的认识和欣赏与南方人相比都大致不差,耶律楚材就以“梅花主人”自号陈栎《梅花主人赋》,《定宇集》卷一二。。尤其是当他们流寓南方,天长日久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会逐步培养起对梅花的兴趣。萨都剌在《题喜里客厅雪山壁图》一诗中回忆为官福建时的经历:“今年入闽关,马蹄出没千万山。……何人蹇驴踏软沙,出门无处不梅花。”萨都剌《题喜里客厅雪山壁图》,《雁门集》卷一。正是南方的生活逐步培养其赏梅的兴趣。类似的经历也发生在明清文人身上。明人杨基诗中提到一位山西籍同僚陈则威,“以晋无梅花,以管勾职初来江西,即求识之。省左掖东槛有海棠一小树,则威尤钟爱之,日数次至花下,风雨昏暮不忍去也”杨基《西省海棠》诗序,《眉庵集》卷三。。这位山西人显然对梅花闻名已久,而这年初到江南,或未赶上花期,想必来年得见,迷恋之情当不让于海棠。

梅花不仅为越来越多的北方人士了解和喜爱,同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层面的重视和爱赏。画家文同说“梅独以静艳寒香,占深林,出幽境,当万木未竞华侈之时,寥然孤芳,闲淡简洁,重为恬爽清旷之士之所矜赏。”文同《赏梅唱和诗序》,《丹渊集》卷二五。这是北宋中期的情况。范成大说:“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范成大《范村梅谱》。杨万里说:“呆女痴儿总爱梅,道人衲子亦争栽。”杨万里《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其三,《诚斋集》卷二一。这是南宋中期的情况。宋以后虽然总体上无复其盛,但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尤其士林阶层的不断壮大,三教九流爱梅之士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加。我们即以医士为例,两宋未见从业中有以好梅知名者,而元许有壬《题韩医梅斋》许有壬《题韩医梅斋》,《至正集》卷五。、李祁《赠医士罗梅村》李祁《赠医士罗梅村》,《云阳集》卷一。诗就描写了两位术业高超而复笃慕清雅、爱好梅花的医家。其后明万历间杭州医士沈太洽庐名梅花屋,置圹梅花泉畔,“期与花同死生,因自号梅痴”李流芳《明高士沈愚公墓志铭》,《檀园集》卷九。,名闻杭城。这些传统士林的边缘群体,也可以说是市民阶层的文化群体,也解事好梅之雅,整个士林状况就更不难想象。

三、文人墨梅的繁荣

元代承两宋梅花欣赏高潮之势,风气最盛、收获最大的首推绘画领域。文人画兴于宋而盛于元,山水和花鸟是最重要的题材,而花鸟画以其技术相对简单尤为文人之乐事。墨梅与墨竹,两宋画家创发在先,经过文同、扬无咎、赵孟坚等众多画家的努力,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入元后成了文人画中最流行的题材、独立的画类。在整个文人画家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专以画梅名世的画家。

在文人画发展的大背景下,元以来的墨梅艺术也有了划时代的演进和变化。宋代墨梅可以说是水墨写梅发展的初级阶段,写实的成分仍较明显,取材多属细梗秀枝,构图清雅清晰,笔法细致简练,而元以来,这种优雅简约的古典风格,这种写实技巧与写意笔法相对平衡和谐的状态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率然写意、诗书画更为融合一体、相互映发的创作意态和风格。

首先是取象和构图上的变化。梅花的“老枝怪奇”之美早在范成大时代就大加标举,只有到了元代才开始转化为绘画形象,老干枯根、虬枝曲梗、苔斑节眼的老梅形象成了墨梅画最基本的构图,这不仅大大丰富了梅花形象的语汇,有效寄托了坚忍不拔、历炼老成的人格理想,同时与“疏影横斜”、淡花点缀的传统意象之间构成了丰富的对比节律,营造起强烈的视觉张力,大大增强了梅花形象的表现力。具体说来,元以后的墨梅构图大致有两种风格,一种简淡疏雅,多取疏枝瘦朵,构图较为简单抽象,笔法较为粗率淡泊,更多文人墨戏的意味,如元代的吴镇;一种更多专业画梅的意味,如王冕的墨梅,画幅阔大,枝干舒展奔放,构图千丛万簇,千花万蕊,气势张扬凌轹,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开后世巨幅密体写梅之先河。这两种繁简各异、疏密不同,各有其致,标志着文人写梅进入极其成熟的阶段,奠定了后世文人墨梅发展的风格传统,影响极其深远。

其次是诗书画的综合。元人的墨梅更多书法意味,写干、发枝、点苔、剔须,笔法多书家意趣,同时写梅多题诗序文。

宋人画梅也有题诗题词的现象,但并不常见,诗画之间也未及统盘操作,而元人墨梅图像与诗文,书法与绘画穿插布局、相映生辉,把文人画墨戏适情、主观写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元代的咏梅文学因此也转到了题序梅画为主的新格局。

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元代画家的墨梅理论、技法更为自觉,出现了吴太素《松斋梅谱》那样图文并茂、全面系统的大型画谱,它既是文人实践的理论资料汇集,同时也是画梅技法的普及教材。后世托名流行的《华光梅谱》、《王冕梅谱》都源出于此。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墨梅在经过北宋后期以来两个半世纪的发展和积累,其艺术传统已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

四、气节意志的进一步强化

元人对梅花的欣赏和认识与宋人相比,从总体上没有明显改变,但也有些微妙的迹象。从人员来说,元代的嗜梅者更多仕宦淡薄或江湖闲逸之流。从北宋林逋开始梅花就最得隐者之偏好,但在元蒙统治和传统儒仕制度受到冲击的条件下,这一群体急剧壮大,带来了思想情感上与封建统治的疏离乃至抵触之势。元代文人透过梅花意象不只是表达幽隐闲静的意趣、淡泊自如的境界,同时多寓一份傲峭和不屑,一份睥睨和抗争在里面。如王冕《孤梅咏》:“孤梅在空谷,潇洒如幽人。……鼎鼐既不辱,风味良自珍。孰信姚黄枝,来作爨下薪。”王冕《竹斋集》卷中。《素梅》:“千年万年老梅树,三花五花无限春。不比寻常野桃李,只将颜色媚时人。”“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年积得满身苔。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竹斋集》续集。《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同上。《梅先生传》:“梅先生,翩翩浊世之髙士也,观其清标雅韵,有古君子之风焉。彼华腴绮丽,乌能辱之哉。以故天下人士,景爱慕仰,岂虚也耶。”同上。不畏寒,不屈俗,世俗功名不能辱,表达重点在一种否定与对抗,语气中总有一种严不可犯之气节。我们可以用明人的比较之言来说明与宋人的差别:“马鹤窗浩澜有言:‘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写梅之风韵。高侍郎季迪“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之句,状梅之精神。杨铁崖廉夫“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之句,道梅之气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志余》卷二四。宋人赏梅以幽静淡泊之风度神韵为主,而元人则以坚贞不屈、敢作敢为之气节意志为主。宋人不缺这份意思,但元人比宋人说得更集中,更明确,更有力,可以说进一步强化了梅花象征的野逸品格和傲峭个性。

五、理学等思想观念的渗透

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官学地位的确立是宋元思想史的核心内容。统治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不断成长并走向统治地位的思想潮流势必对同时流行的梅花欣赏风气有所渗透和影响。这种影响早在宋代就已开始,这里有必要追溯一下两宋理学宗师的赏花故事和思想态度。据邵伯温记载,程颐拜访邵雍,时值春天,邵雍欲与他同游天门街看花。小程推辞说:“平生未尝看花。”邵雍说:“庸何伤乎?物物皆有至理,吾侪看花,异于常人,自可以观造化之妙。”程颐于是说:“如是愿从先生游。”邵伯温《易学辨惑》。邵氏这一观点比较重要,可以说代表了理学家自然审美的基本立场。周敦颐、程颢都有不除窗前草,欲观“自家意思”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一一《濂溪学案》下附录程颢忆周敦颐语。、“造物生意”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二。的记载。这一立场统一于理学“即物究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统一于自然、性理浑然贯通的本体论。理学家把自然看作是天理流转化育的产物,自然物色虽然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由于是天理生机的贯彻体现,都具有自足的本体性质。观照自然、吟咏自然,主要是要体悟那流行化育、无所不在的天理,体现人从容得道、无往不乐的胸襟修养。用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话说,是“以草木文章,发帝机杼;以花竹和气,验人安乐”魏了翁《黄太史文集序》,《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三。。这是理学家自然审美观最为简明的表达。

同类推荐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巾军起义》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讲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和方国珍发动红巾起义的全过程,以及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并建立明朝的始末。
  • 诗意的村庄

    诗意的村庄

    这是我国第一部写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著作,写的是乐平里的骚坛诗人和奇妙故事,之所以说奇妙,是因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这一群写诗的人,却一点都不诗意,他们是一群被岁月揉搓过的农民。他们的贫困和窘迫,与他们的笔呼墨号搭不上界,生活对于他们所呈现的寒意与他们对现实歌颂的温暖也不成比例。他们生活在自己用热忱与虔敬堆砌的幻觉里,并将其化为诗意。作者文笔优美,结构谨严,所写之人,特点鲜明,形象丰满生动。文章可圈可点,读后印象深刻。乐平里——它的庙宇,它的橘与兰草,它的稻谷,它的秋天,它的丰收后的山野,它的包谷和野猪,还有包谷酿的屈原酒及农家饭庄等等。
  •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时间跨度数千年,从诸神创世到明治维新前的历史;人物涉及成百上千万,从高天原的神灵到难以定论的神武天皇,从大权在握的女天皇到美艳绝代的宫妃,从奇谋异策的豪杰到权重朝野的将军……各色人等,一个个惟妙惟肖;事件不胜枚举,从诸神创世到神武建国、大化革新、仿效汉唐、源平合战、德川幕府。一幕幕内乱纷争、勇武好斗的惨剧;一桩桩争权夺势、君臣反目的闹剧;一件件家族情仇、父子相残的悲剧……以全景视野扫描日本历史,透析她错综的步伐、曲折的轨迹,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日本千年历史的传奇与真实。在潇洒流畅的笔锋中启悟智慧,在幽默诙谐的解析中知史明鉴。
  • 老房子掠影

    老房子掠影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五轮书

    五轮书

    《五轮书》作者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剑圣,“二天一流”的鼻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引起无数人的巨大兴趣。《五轮书》中所述均为作者亲历杀场的经验总结,不仅揭示了武学兵法的奥义,也折射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宫本武藏穷其一生所得著就了《五轮书》,《五轮书》,即是其把自己亲历沙场的经验,通过地、水、火、风、空五卷,由浅入深、层层环扣地做了详尽解说,使其成为既简单易学,又至深至奥的兵法秘籍,其销量和影响力在日本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一直在寻找日本商业奇迹秘密的欧美商界人士发现了《五轮书》,从此在西方,《五轮书》和《孙子兵法》一样,成为希望在商场竞争和人际关系中取胜的商界人士的必读之书。
热门推荐
  • 步步惊情:小妻哪里逃

    步步惊情:小妻哪里逃

    千里之外的法国,却遇上了她誓愿守护终生的人。即使被轻视、被厌恶、被毁容,甚至,被当面送给另外的男人,她也不曾后悔过与他的相遇,因为——理想终归是理想,誓言永远是誓言,不得不离别时,她对他,也始终只有那一句美好的祝愿!天之骄子的他自幼便呼风唤雨,因为一切得到的过于轻易,才永远都学不会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他放弃继承权、隐姓埋名、全世界找寻,只想再看一眼那道曾经始终追随在他身后的人影,但是——她的身边,不再只有他一个人的位置,难道他与她的结局,最后只能剩下那句回忆中无限美好的祝愿?
  • 誓不成婚:帝少索情99天

    誓不成婚:帝少索情99天

    21世纪杀手组织首领的千金颜堇舒与未婚夫厉爵遭人设计陷害坠入悬崖后,意外穿越到一个神秘星球。原本相爱的两个人穿越后,各自遇到了另类的姻缘,颜堇舒落入神秘星球的第一黑暗大家族,与家族腹黑高富帅-二少洛玮恩擦出火花,他夺走她的唯一,当作筹码,对她日夜掠夺折磨,从此上演一段虐恋。
  • 轮回千年:倾世女娲红颜劫

    轮回千年:倾世女娲红颜劫

    她一朝穿越,却为天命而生,宿命之间徘徊左右;他真心相伴,愿得一人心,却终究抵不过天道作弄,可他却不信这天命;魔道妖道又如何,我要用这剑逆天而行!不斗不相爱,一斗疯狂爱,且看霸道男如何捕获女神心!
  • 缠龙冰心

    缠龙冰心

    她,柳伊冰冷酷无情,对敌人从不手下留情,冷、酷、狠,已经是在江湖上人人皆知的事情,可是让他想不到事,他的所有面具会为了一个男人而完全卸下……
  • 清初三大疑案考实

    清初三大疑案考实

    ,剥开裹挟在历代档案、史料中的重重迷纱,慎密考证了一直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即位”这三大疑案。寻求历史的真相,本书为《太后下嫁考实》、《世祖出家事考实》、《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三部分组成。孟森先生以史家之严谨,极富趣味
  • 高仿神婆

    高仿神婆

    谁说现在帅哥不好找,找到了也是别家的?她颜妃就顺手捡了两个绝色帅哥窝在家里,随时待命,等着被自己吃干抹净。谁说女人胸大无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她颜妃就是凭着这大胸、小脑,逢凶化吉,坑、蒙、拐、骗信手拈来。
  • 圣魂骑士夜

    圣魂骑士夜

    始于中国都阳市的都阳第七中学,17岁女生胡蝶在平凡的世界不平凡地生活着。一天上学的路上,她被一只女鬼和一个古代男纠缠,好不容易摆脱后,却又遇见了来找她的风听苍和花莲见。他们告诉她,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神镜宫的公主,她的双胞胎姐妹因受了魔法重创而长眠不醒,正等待她拯救;还有衰败混乱的魔法界,也正等待她救赎。就此,胡蝶变成了琉璃蝶,从高中生变成了魔法女王,从平凡的普通人界踏入了未知的魔法世界,也踏入了一系列探险和情感纠结的世界……
  •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离婚前夫别理我

    离婚前夫别理我

    新婚当天,他和别的女人躺在了她的新床上。明知道他不爱,却还是义无反顾的走进了婚姻的囚笼。他苏家的大公子,残忍自私,霸道腹黑,唯一不能掌控的便是自己的婚姻。她陆家的继承人,陆氏神话的缔造者,商场的鬼才却偏偏在爱情上看不到出路。为了自己爱的女人他残忍的把她扔到手术台,不论生死……从手术室出来,她九死一生得到的只是一张单薄的离婚协议。她放下一切远走他国,六年后浴血归来,身边已经有了别人的陪伴。“陆冰凌,你竟敢红杏出墙!”他将她困在怀中。她娇笑着抚上他的脸“苏少,你忘记了,我们已经离婚了……”原本只想要回属于她的一切,原本以为早已忘却。他却穷追不舍,是心,是情,是缘,是孽……
  •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乡土与底层卷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乡土与底层卷

    其中所选各位,既有源自人性邪恶狡黠之底层,也有自底层脱颖而出并始终对自己的故土念兹在兹的;既有以自己的立场角度驰骋对底层的想象的,也有沉溺苦水中而能表现人性之光的底层。也有取自底层的视角同其中人物呼吸与共的。,也有成名已久偶涉底层的名家;既有后起新秀。正因为这种色彩斑斓,这是对近年来底层写作和乡土叙述的一个总的巡览,故而就有了底层多样面貌的呈现,既有一直从事底层写作并以此闻名的“专家”,既有挣扎于苦难和血泪中的底层惨象,也有文坛宿将;既有位居显要而念念不忘底层艰辛并能保持一个永远的赤子之心的,也有不为苦难所迫而能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底层群像,也是对它们的一个全面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