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6000000015

第15章 宋代的“泸夷”(2)

再看甫望个恕,“近纳溪,以舟下泸不过半日”,势力已北抵长江南岸。其子乞弟退却后失掉了自己的老巢归徕州。州地不可详考,近代彝族学者余若瑔著《且兰考》认为,宋将林广所至,不过叙永、古蔺县境界。宋军未过赤水河,余先生之说可从。乞弟部虽然蒙受重大损失,但有生力量未被完全消灭,不过暂时“无所依止”而已,故后来仍能以一部自立。其退居之地即后来的“阿永蛮”地,在纳溪河源和上游地带,史籍多已明载。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三云:纳溪河“自阿永蛮部至江门寨,有横石中流,束水如门,故谓之江门”。前引吴昌裔《疏》中也说:“由阿永河可通泸水之江门寨。”此阿永河显然系纳溪水上游地区因阿永部所居而名之。元初修《元一统志》记道:纳溪“源有三,并来自阿永蛮徼外”赵万里辑《元一统志》卷五,中华书局,1966年,辑自《永乐大典》卷二二一八《泸州志》。《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引旧《志》也记说:纳溪“源出阿承番部”。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阿永部聚居在纳溪河上游以及河源地带,其先辈势力曾一度到达纳溪水的下游地区。

四、吕告、阿永二部与宋元王朝的关系

“吕告蛮”和“阿永蛮”是有史可考的,已很清楚。我们可以看到,吕告、阿永二部长期活动在今西南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并与宋元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臣属关系,在这个地区的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对这些情况前面已谈到一些,下面再串联并补充说明之,以期对此二部与王朝的关系及其历史状况得到一个较完整的印象。

神宗熙宁年间,北宋王朝统治者对于是否“以王命抚甫望个恕及晏子”发生了一场争论,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晏州六县夷”集结反抗宋王朝政府的压迫政策所引起的。其时,泸州长官李曼因政府军镇压少数民族作战失利,于是企图借助甫望个恕等乌蛮势力,使其“总制近边诸小蛮”。结果受到包括宋神宗在内的一些上层人物的指责,认为是“处置乖方”[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四,熙宁六年四月乙未。 。但是,王安石不同意这种看法,明确表示支持李曼的做法。朝廷后来经熊本实地考察认可后,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给活动在这一地区的乌蛮各部首领一一授予封号。这是一次值得纪念的事件,其中包括吕告、阿永二部的先辈在宋代第二次和中央政府发生政治关系。这两支独立的乌蛮集团,各据其地,互不相统,他们的历史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

沙取被称为吕告蛮的始祖,这是因为沙取之父晏子未受到宋王朝的诰命就死去,即前揭所谓“未及朝廷给降真命”而死。沙取于熙宁七年(1074)受封为“把截西南蕃部巡检”,后又“因朝廷差充统军,众蛮推服,并收反贼立功,特补礼宾使”。元丰年间,沙取曾协助宋朝政府“谕乞弟早降朝廷”,又受命“抚谕都掌等部族头领”《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四一、五之二九。 。总的来说,沙取是其部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又是其部首次受宋王朝封号者,故其九世孙在申请承袭世职时,以沙取为始祖。

沙取之后,鳌备、尧所、吕告、落祇相继承袭世职并时受新任。吕告是其部继沙取之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其后裔遂以吕告为号,前已言之,此不赘。落祇之后的两支,一支从沙取开始后的九世孙阿祥,于嘉定九年(1216)承袭为“西南蕃部都大巡检使”,另一支从沙取开始后六世孙判孺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充“西南蕃都大巡检使”,其子晓措于乾道七年(1171)补为承信郎。这两支在阿祥、晓措之后的承袭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在攻取云南的大理国后,接着便向四川、贵州等地进发。南宋统治者十分惊慌,企图动员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来抵御蒙古大军。《宋史》卷四三《理宗本纪四》载:理宗宝祐四年(1256)八月,有“西南蕃吕告蛮目宁名天兄弟”等“为国家御难”。宋军统帅李曾伯在其所上的奏报中也曾提到“长宁备吕告蛮”[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卷三《边报事宜乞加备奏》。,向宋朝政府传递蒙古军队进军的动态情报。

吕告部后来归顺了元朝统治者。《元史》卷八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十二月,元朝官员昝顺报告说吕告等部“有向化之心”。卷一一又记:至元十七年(1280)六月,吕告蛮部首领阿济已受命前往“招谕罗氏鬼国”。元《招捕总录》这一政府文件也曾记载此事,说明吕告部是在至元十二年至十七年之间附元的。此后,“吕告蛮”之名未再见于史册。

甫望个恕及其后裔阿永部的势力似乎一直超过吕告蛮,与内地发生的联系也更多,这当然有地理上的原因。吕告部与内地之间有“淯井之阻”,而阿永部可沿纳溪水而下直抵泸州。甫望个恕去世后,其子乞弟承继了但后来又失去了归徕州地,乞弟子阿永于政和年间重新归顺宋王朝,这些史实已很清楚了。应予重视的是,阿永恢复了与宋王朝的臣属关系后,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泸南边界地区从此进入了长期和平安定时期。李心传在记绍兴三年阿永献马时追述道:“阿永所献之数,岁增不已。政和末,始立定额。每岁冬至后,蛮以马来州。遣官视之,自江门寨浮筏而下,蛮官及放马者九十三人,悉劳飨之,帅臣亲与为礼。诸蛮从而至者几二千人,皆以筏载白椹、茶、麻、酒、米、鹿豹皮、杂毡兰之属,博易于市,留三日乃去”[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四,绍兴三年四月戊申。 。这真可以说是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这些经济交往活动也得到了宋朝政府的鼓励。

阿永之后,乌蛮阿永部一直雄踞在纳溪河源和上游地区,即今四川叙永、古蔺等地。宋元之际,阿永部也归附了元朝统治者。《元史》记载:至元十四年(1277)五月,元世祖降旨“招谕泸州西南蕃蛮王阿永”等,“使其来附”。又载翌年十二月,阿永部首领已受命“为西南番蛮安抚使”《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卷一〇《世祖本纪七》。阿永部后来有时也与元王朝政府之间发生某些摩擦,例如至元十九年(1282),元政府发都掌、阿永等民为兵,征答马刺,后又征亦奚卜薛,均遭抵抗,事见元《招捕总录·四川》、《元史·张万家奴传》等的记载。此事平息不久,阿永部酋长阿泥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入觐,自言阿永邻境乌蛮悉隶皇太子位,愿依例附属。诏从其请,以阿永蛮隶宫府”《元史》卷六〇《地理志三》。阿永蛮有时直呼为阿永,有时又以阿永代其首领,这种多变的称谓法在元代史籍中往往有之,例如黔西北水西“亦奚不薛”,或作地名,或作人名,或作部族名参见史继忠:《亦奚不薛考》,载《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

阿永部所在的西南番安抚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为“西南番总管府”,又于至元二十五年改称“永宁路”《元史》卷一三《世祖本纪十》、卷一五《世祖本纪十二》。 。永宁路总管雄挫曾于大德五年(1301)二月“来朝献马”。这个雄挫《元史》卷二〇《成宗本纪三》。,正是两年后反叛元王朝的阿永部首领。根据元《招捕总录》的记载:大德七年(1303),黔西北、滇东北一带顺元、芒布等地的彝族先民聚兵反元时,阿永部雄挫藏匿各部反叛首领,事觉之后,遂率部“于赤水河作乱”。在元军的大举进攻下,阿永部雄挫一再表示本无反意,“使臣贪婪所致”,并于第二年“赴阙。原其罪,仍充土官”[元]佚名:《招捕总录》之《四川》、《云南》,丛书集成本。

“阿永蛮”之名最晚见诸记载是在明朝初年。明罗日褧《咸宾录》卷七载云:洪武五年(1372),傅友德军往征云南途中,在赤水河地“生擒阿容诸蛮”,此“阿容”显系阿永之异译。此后,史籍上未再直接见到“阿永蛮”的活动记载。五、吕告、阿永二部为后世彝族土司芒布、永宁先辈试证

“吕告蛮”在元初、“阿永蛮”在明初的汉文史籍中失载以后,作为两支独立的少数民族势力集团,是否就在历史上消失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他们在此后以何种面目或名称出现在祖国西南地区的历史舞台上呢?前面已经确认汉文献上记载的吕告部、阿永部分别为北宋时期两支乌蛮集团首领晏子、甫望个恕之后,下面进一步证明:他们分别为明代彝族土司芒布、永宁二部的先辈。前者属古代彝族默部两大支系之一的芒布部,后者属古代彝族恒部两大支系之一的扯勒部。

许多老彝文历史文献都记载了彝族古代“六祖分支”的传说。故事说,彝族的共同祖先笃慕避洪水后居于云南东川某地,妻三房,有子六人,是为“六祖”,由此分居各地,向四方发展。武、乍两部,分布于云南中、西、南部地区;糯、恒两部向滇东北、川南发展;布、默两部则定居在云南东部和贵州地区,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区域划分。各地的彝族历史调查材料对这个传说都有相当的反映,证实了这个传说的可靠性以及在彝族古代发展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笃慕时代虽然难以确定,但据彝族传世谱系,笃慕传至水西安坤共八十四世,安坤在康熙四年(1665)被吴三桂俘获。每代若以二十年到二十五年计算,则笃慕以及六祖在世时很可能在战国初至西汉末之间。我们的理解,远祖笃慕可能是部落联盟酋长,是彝族古代的一位杰出领袖。六祖,也就是各部落的首领和始祖。宋代泸州地区的乌蛮三部,正是彝族六祖之后。

前面已阐明,吕告部自宋以来一直聚居在南广河的发源地带,实即今云南威信、镇雄两县地区。而这一地带正是古代彝族先民默部中芒布的世居之地。《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川五》引《图经》云:“芒部广袤二百七十里,东南俱抵乌撒,不及三十里,以阿赫关为界,至乌蒙界二百四十里。北至珙县二百二十里,以安乐山为界,至成都可千里。”反过来说,这也正是吕告部聚居的地方。那么,吕告部与芒布是一是二?它们之间的关系,已见端倪。

芒布远在宋代之前就已居于南广河之源。《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据彝谱谓:从默部始祖慕齐齐开始后的第二十四世阿妥之子孟布就已居此。孟布即芒布,或作茫部,译写不同而已。从慕齐齐开始的第六十六世霭翠元末明初为水西首领,由此上溯四十余代的芒布自然应在宋代之前。汉文史籍的记载证明,至迟在唐代初期,彝族先民“昆明”部势力已到达这里《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已载咸亨三年(672)昆明十四姓二万户内附,地在戎州西面至南面三五百里之间,今云南东北威信、镇雄两县(南广河源地区及附近区域)应在其内。

《元混一方舆胜览》载说:“茫布路,本名易溪部,祖芒部,宋封西南藩部巡检。”茫部是由水西部(属默部)分出的,易溪即水西,又名“亦溪不薛”。明代曹学栓《蜀中广记》引《通志》云:镇雄“古为屈流大雄甸,昔乌蛮之裔阿统与其子芒布居此地,其后昌盛,因祖号芒布。宋置西南番都大巡检司。元至元中置芒布路,隶乌撒乌蒙宣慰司。入本朝,改为芒布府”[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三六《镇雄军民府》。阿统即阿妥。此文所记阿统、芒布事与上揭《水西安氏本末》合。值得注意的是,稽之宋代汉文献,宋朝政府与今四川长宁、兴文、珙三县之南地区,即后来的芒布路,亦即再后的镇雄军民府,发生过政治联系的,只有晏子及其后裔吕告蛮部。前已介绍过,晏子之子沙取即被封为“把截西南蕃部巡检”,沙取之子鳌备(鳖弊)曾授为“西南部都大巡检使”,鳌备之孙吕告也曾被授为“西南蕃都大巡检使”,其后裔们相继承袭此职。吕告部与芒布部实即为一,应该是比较清楚了。

再者,芒布路之设是元代至元年间的事,而“吕告蛮”最后一次见诸汉文正史记载也在此间,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芒布路是在吕告部的基础上设置的。

再说阿永部。宋元时代阿永部势力范围在纳溪河上游及发源地区,在宋为泸州之南境,元为永宁路,明为永宁宣抚司和赤水卫地。《读史方舆纪要》记其沿革为:“宋为泸州南境,元置永宁路,寻改军民宣抚司。”[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永宁宣抚司》。阿永部至少从北宋以来,就一直是这个地区最有势力的少数民族集团。如前所述,阿永之父乞弟于熙宁年间授为“把截西南蕃部巡检”,阿永于绍兴初年已有“泸南夷界都大巡检”的身份,元初称为“泸州西南番蛮王阿永”、“西南番蛮安抚使”,元大德年间阿永蛮酋雄挫为“永宁路总管”。明洪武“阿容诸蛮”被擒时,“云南诸郡邑皆震”[明]罗日褧:《咸宾录》卷七《南夷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第175页。,可见阿永部在明初仍然是一支很有影响的势力。在此数年后的洪武八年(1375)正月,在元代“阿永蛮”任总管的永宁路设立了永宁宣抚司,并且“以土酋禄照为宣抚使”《明太祖实录》卷九六,洪武八年正月甲子。 。此后,阿永部的活动就不再直接见于记载。那么,这个“土酋禄照”和阿永部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呢?

禄照是汉、彝文史籍所载的彝族扯勒部首领,这是没有疑问的。近代扯勒彝族学者余若瑔在《且兰考·历代世系考》中记载:扯勒部“四十三世龙更龙之,妻日奢节。四十四世日龙之阿举,妻日奢苏。奢苏,明永乐时人也。入朝,请增置赤水宣抚使”。《明太宗实录》所记与此略同:永乐五年(1407)十月,“永宁宣抚司故土官阿摄妻奢苏等来朝贡马”《明太宗实录》卷七二,永乐五年十月戊子。以此考之,禄照应即为《且兰考》所记的扯勒部四十三世“龙更龙之”,“禄照”即“龙之”的异译。《明史·四川土司传二》所载“禄照子阿摄”,应即为《且兰考》上的“龙之阿举”。

根据现有可查的彝、汉文材料,历史上在今四川古蔺、叙永一带长期稳定地保持相当势力的彝族家支(血缘集团),就是扯勒部,这种历史状况早在禄照之前就业已形成。所谓“土酋”,土著民族之酋长也。《西南彝志》载:恒部之祖慕雅卧开始后的第十九世德额奋即扯勒部之祖,“到各的哈垮,住柏雅妥洪”,译者多次注明,“各的哈垮”和“柏雅妥洪”都是四川古蔺地带的彝文音译见《西南彝志选》第二章第六节《恒氏源流》之五《扯勒珍藏》之注释。若此译不误,则到明初禄照时,扯勒部已在此地居住了四十二代,大约有一千年的历史,也就是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扯勒部迁居于此。清黄星斋《大定志·水乌世系通考》有“辉当晋世”之说(毕节民委印《相氏家谱》引),此“辉”指德赫辉,也就是扯勒部的始祖德额奋。又,据《且兰考·历代世系考》说:德赫辉“依鳛水而居,因自号为鳛部。……德赫辉,妻奢谦,系东汉桓、灵时人,为鳛部之始祖……十二世曰墨者扯勒,妻曰宣赫。扯勒在晋末,授令长之职。……扯勒所居之地,为赤扯戛,即今川黔今界之赤水河是也”。若依此说,则扯勒部迁居古蔺地为更早。

《且兰考·历代建置考》在记明初禄肇(即禄照)内附时注云:“禄肇之先,自□(按:有缺字)汉以来,世长其部。至宋元,始受王官,亦属羁縻。”作者在此透露出一个模糊的信息,但如前所查证的汉文史料,在禄肇之先宋元时期扯勒部的聚居地古蔺叙永地区,“始受王官”的彝族先民,除了甫望个恕及其后裔阿永部之外,岂有另者?这个信息不是变得很清楚了吗?由此有理由推定,“阿永蛮”实即扯勒部在宋元时代的汉称。

同类推荐
  • 三国重生之战神吕布

    三国重生之战神吕布

    重生汉末,赤菟画戟吕奉先;一统三国,霸绝天下唯战神!
  • 明史三记之马背王朝

    明史三记之马背王朝

    公元一六五八年,明代最后一个小皇帝,南明小朝廷由广西贵州退入云南,在吴三桂,卓布泰的围追下,逃往滇西边境,晋王李定国在贡山伏兵,不料大理寺卿卢桂生告密,李定国大败,高文贵等四将战死。永历帝退入缅甸,后被缅方执拿,送给吴三桂。公元一六六二年四月被吴三桂杀于昆明。时晋王李定国,巩昌郡王白文选仍率部转战滇西,闻永历死讯,李定国病故,白文选降清。李定国部将杨容将蜀王刘文秀所献的十六万两黄金藏在道人山,欲图东山再起。多年后吴三桂反清,杨容下山投吴三桂......寻朱明后人。南明王朝始建于广东,流转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直在马背上流亡,至永历帝死,前后近二十余年,史称“马背王朝。”
  • 血腥的盛唐7:盛唐结局是地狱

    血腥的盛唐7:盛唐结局是地狱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大宋王朝1

    大宋王朝1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揭开误读的面纱,抚摸历史的真相从颠倒的黑白中,从隐藏的真相中,从褐色的画面中,从纷乱交错的事实中,从被尘封地记忆中追踪历史原貌的蛛丝马迹。洗去铅华,剥掉粉饰,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深层考证,客观评价,给世人一面真实的镜子。《被误读的中国历史》的目的在于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同时本着新生史实的精神,对其进行科学的探究,从而拨开层层迷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于使读者辨清哪些是道听途说,哪些被颠倒混淆,形成对历史真相客观、公正的认识与判断。要想真实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在流传至今的浩渺史书中,空间有多少历史真相被隐藏了?又有多少是非黑白被颠倒混淆呢?请走进被误读的中国历史去看个空间吧!
热门推荐
  • 礼仪教材:中学生礼仪(初中版)

    礼仪教材:中学生礼仪(初中版)

    家庭礼仪重点:使学生理解父母的操劳。可热情、大方地与他人交往;掌握与人交谈时的礼仪要求,本书依据《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针对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编写,分为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服饰礼仪四章,在学生养成文明习惯的基础上,能宽容、礼让他人。,家人的可贵,懂得感恩;掌握拜访接待的基本礼仪,进一步培养学生热心参与社交活动、与人友好交往的能力。校园礼仪重点:使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能遵守相关的规则和要求;掌握在公开场合发言的礼仪;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礼仪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做人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做人术

    本文主要内容为:做人的智慧、挺起胸膛做人、踏踏实实做人、做人要善于言谈、做人要豁达、做人要乐观、做人要学“忍”经、做人要有弹性、做人要有上进心。
  • 国学十八篇

    国学十八篇

    《国学公共课:国学十八篇》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数次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内容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也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四海通达的回族商贸

    四海通达的回族商贸

    《四海通达的回族商贸》以专题的形式叙述了回族商贸经济,其主要内容:蕃商东来、海上国际贸易、蒲寿庚与市舶司、香料贸易与回回医药、理财大师阿合玛、识宝回回、和平使者郑和、回族商帮、河州脚户哥、河州筏子客、新疆回族驼运、回族商业老字号、近代回族实业家名录、回藏贸易、当代回族商贸经济、回回宰牛业、回回皮毛贸易、回族集市贸易、新型回族村镇掠影、西宁虫草交易市场等20个专题。
  • 阆风

    阆风

    ” 王逸 注:“ 閬风 ,乘烟游 閬风 。山名,在 崑崙 之上。” 章炳麟 《答铁铮书》:“观其以 閬风 、 玄圃 为神仙羣帝所居,《楚辞·离骚》:“朝吾将济於 白水 兮,是即以 昆仑 拟之天上。”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二十:“扬盖造辰极,登 閬风 而緤马。”
  • 佞相倾国

    佞相倾国

    灯光如豆,光影晦暗,她掀开了帘子,发现自己的塌上躺着一个美人。“陛下劳累,现在让臣伺候陛下休息吧!”“人说红颜祸水,你要做那蓝颜祸水?”“陛下认为臣是什么,臣就是什么。”她微微一笑,欺身上去,呵气如兰。“那,你便做我的夫君吧!”“臣谨遵圣意!”他是将门世家的遗孤,她是罪臣之后的女儿。他想恢复世家荣光,她欲为亲族平反昭雪。乱世枭雄,谁人争锋?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冲破“”性禁区“”的小说,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我”从劳改农场放出来后,在一个曾被称为“鬼门关”的农场里,遇到了八年前,还在劳改农场时有过两面之缘的女人黄香久。虽然此前,只曾见了两面,而第二面只是匆匆路过时遇到,但是这个叫黄香久的女人,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第一次见到黄香久,是在劳改农场水稻田间的排水沟里:黄香久正在洗澡!黄香久仿佛忘记了一切,全神贯注地享受着洗澡的快乐,她忘记了自己,“我”也忘记了自己。
  • 禅是一种人生态度

    禅是一种人生态度

    世间的人或为物所累,追求物质,追求事业的广大;或为情所困,忙忙碌碌,却不知道我们活着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什么。我们以为,拥有自己想要的就会快乐。但是,正是这些过多的欲望,使我们离快乐越来越远。为何不停下脚步,阅读《禅是一种人生态度》,给自己的心灵一个修禅打坐的时间,看看禅能带给我们什么…… 禅能带给我们一种真正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大无畏的生命勇气,一种看穿迷雾直透本质的眼光。禅能给我们提供智慧,解决我们内心的烦恼,把我们迷失的生活转变为觉悟的生活,把我们平淡的生活转变为艺术的生活,把我们染污的生活转变为清净的生活,让我们在无常的岁月里,活出充实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