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04

第4章 “本际”义与《本际经》(2)

§§§第二节“本际”与“无记”

一“本际外道”与佛教中的“本际说”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印度哲学史上正是吠檀多哲学时期“吠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末期”或“吠陀的终结”,此时的婆罗门哲学家总结和发展了吠陀和梵书的原人和梵的哲学,创立了以“梵-我”为最高精神范畴的奥义书哲学体系,其精髓是“梵-我”同一的原理(见巫白慧:《印度哲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此时的安荼论师认为一切之初有本际,为过去世之初际,从此衍生万物,以梵天是产生世界的根本安荼是梵语音译,字意为“卵”。安荼论师或安陀师,亦称本生计、本际计,主张“卵”是生成万物的原始(《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四》第1741页,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台湾,1994年)。佛教文献《外道小乘涅槃论》中记载:“外道本生安荼论师说: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大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彼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公,作一切有命无命物。如是有命无命等物散没彼处名涅槃。是故外道安荼论师说:大安荼出生梵天是常,名涅槃因。”《大正藏》第32册,第158页。可见,意在说明现象世界“第一因”的“本际说”,明显带有吠檀多哲学的烙印如在《歌者奥义书》中也说:“太初之际,此界为无,其后为有,有复发展,化为一卵,孵育一年,卵壳裂开,分成两片;一片为银,一片为金。银者作地,金者作天;表为群山,里为云雾;脉为河流,液为海洋。”(转引自 巫白慧《印度哲学》第174页,东方出版社,2000年。)巫先生认为此说是在吠陀的胎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梨俱吠陀·造一切者赞》“……彼乃我等,生身父母,是此世界,创造之主;我等所在,及诸有情,彼全知晓。彼乃唯一,诸天神祇,由他赐名;其余众生,超前询问。……”应该视为该说的源头。(见巫白慧:《印度哲学》,第44页,东方出版社,2000年)。

在原始佛教里把吠檀多哲学中所探讨的诸如“本际”说,看做是不能明确认识和解释的“无记”说“无记”是梵语音译,指对于超越感性与知性的范围不在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叙述或说明。杜继文先生研究认为:“(原始佛教)理论上留下的‘无记’,到了大乘佛教,就成了重点发挥的巨大空间,并形成庞杂的佛身论,包括法身、应身、化身以及对‘如来’的种种定义。”(《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卷》,第17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依《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所叙,佛教归纳了十四个这样的问题,皆不置可否,不予正面的回答见《大正藏》第2册,第245页。在佛教论著《大智度论》中,将其统称为“十四难”(十四无记)它们是:“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大正藏》第25册,第74页。)通常南传巴利语大藏经记载为“十无记”,(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5册,相应部经典三,台湾元亨寺妙林出版社)。综合“十四难”(十四无记)中所涉及的命题,基本由四类构成,即:世界在时间上是有限(断灭)、无限(恒常)、有限且无限、不能说明有限与无限等四句;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无限等四句;肉体与灵魂是同一(断灭)、别异(灵魂是常)等四句;已经解脱轮回的如来死后仍然存在、不存在等四句。不外乎探究宇宙、人生的实质是否“断、常、一、异”的问题,其中涉及“本源”、“本体”的哲学命题。佛教哲学认为,此类“斗诤法”与解除人生的痛苦以达到涅槃理想的修道实践无关,故不予置答《大乘义章》云:“所言难者,执邪征正,目之为难。亦可邪执碍于圣道,能与出世为留难,故名之为难。难别不同宣说十四。”(《大乘义章》卷六,十四难义,《大正藏》第44册,第594页)同样,南传巴利语大藏经是这样叙述的:“对于色……对于受……对于想……对于行……对于识不离贪者、不离欲者、不离爱情者、不离渴者、不离热恼者、不离爱者,始有‘……’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之缘。”(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7册,相应部经典五,第十无记说相应,台湾元亨寺妙林出版社)。这一点确实可与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义比拟。

佛教把一切外道的哲学观念归纳为“常见”和“断见”两种基本观念,“常见”认为世界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主体或精神实在,“断见”则否认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主体见《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中的论述。《大正藏》第1册,第88—94页。“常见”或可相当于哲学中的“本源论”和“本体论”,但是到底应该归于哪一项,还是兼而有之,佛教哲学没有相关阐述。显然,本际外道应该属于“常见”。

佛教义理的根本思想毕竟是要刻意有别于世间纯粹的哲学,佛教否定本体的经喻,在著名的《箭喻经》中,以拔箭为喻,医生当务之急是医治箭伤,而不是打听中箭人的姓名、出生 ……乃至弓、箭的制作材料等见《佛说箭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917—918页。如讨论、纠缠在这些问题之中,即陷入其他哲学学派无异。佛教哲学认为,其实对于这类问题仅以二分法提问本身就是错误,因为答案实在二分之外。所以说:“……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缘无明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灭。”《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正藏》第2册,第245页。佛教哲学认为“常见”就是执著“我见”,“既因他有,即是无常”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的对立学说就是佛教独创的“缘起论”,“缘起”同时也意味着“缘灭”。因为事物的产生、存在依赖与事物有关的主、客观条件,如果离开这些条件,事物便不复存在。事物的主体(本身)不存在,那么“我”自然也就不成立了。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所以,任何执著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限制的事物中存在有一个永恒的主体(我),都是邪见。正确的观点应该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佛教哲学反对“常见”,实质是为了树立它的“三法印”、“十二因缘”及“四谛”理论,这也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主要指通过分析、发现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是运动不息缘生缘灭的,所以说是“无常”。而客观世界的物质现象(个体“我”),又由于是物质成分与精神因素的组合而显得无主体性,故称“无我”。以缘起的道理,从佛教哲学的立场来说明人存在的状态,就是“十二因缘说”。人生的过程是受互为因果关系的十二个环节支配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见《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大正藏》第1卷,第60页)。十二个环节周而复始循环运动,没有一个环节能够独立存在,同样是无常、无我。十二因缘的流转是在说明,执迷的生存现实是基于苦、集、灭、道(四谛)的普遍性成立的。因缘的生起为苦集谛,根源在于第一个环节“无明”。 因缘的还灭是灭、道谛,只有消灭无明,其余的十一个环节就会连锁消失,消灭无明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寂静”。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涅槃经》卷下,《大正藏》第1册,第204页)。但是,十二因缘说中包含的“业”、“轮回”的思想,实际源于《奥义书》的精髓,原始佛教吸纳了它们,创立了佛教哲学的业与轮回理论。佛教的轮回思想独特之处在于,它否认轮回的主体,以轮回为方便说。但是既讲轮回又否认轮回的主体,造成很大的理论发挥空间。所以,后来的部派佛教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如经量部主“胜义补特伽罗”,犊子部立“不可说补特伽罗”等等,等于承认“补特伽罗”(轮回主体)实有。

在大乘佛教论典中对“本际说”是明确正面破斥的,著名的印度大乘佛教论典,由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之《观本际品》即考察生死本际(第一因)的有无问题“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不老死有生,不生有老死。若先有老死,而后有生者。是则为无因,不生有老死。生及于老死,不得一时共。生时则有死,是二俱无因。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燃者。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诸所有因果,相及可相法。受及受者等,所有一切法。非但于生死,本际不可得。如是一切法,本际皆亦无。”(《龙树六论》第18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印顺法师在《中观论颂讲记》中是这样解释“本际”的,“本际是本元边际的意思,是时间上的最初边,是元始。……约一人的生命说,是生命的元始边际;约宇宙说,是世界的最初形成。在现象中,寻求这最初的、最究竟的、或最根本的(本际)永不可得……佛法否认第一因,只说是无始的。……(故)佛说‘生死本际不可得’的教证。”《中观论颂讲记》第209页,正闻出版社,台湾,2000年。

另外,在玄奘法师翻译的《成唯识论》中对这种外道是这样描述并破斥的:“有执有一大自在天,(按:“自在天”是奥义书中表述精神实在的主要范畴之一,其如“原人”、“梵”、“我”等)体实遍常,能生诸法。彼执非理。‘所以者何?’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诸非常者,必不遍故。诸不遍者,非真实故。体既常遍,具诸功能,应一切处、时顿生一切法。待欲或缘方能生者,违一因论。或欲及缘,亦应顿起,因常有故。余执有一大梵、时、方、本际、自然、虚空、我等,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皆同此破。”《大正藏》第31册,第3页。意思是说,如果有事物能生起其他事物,那该事物必定不是始终不变的。而一切非始终不变的事物,必定不是普遍存在的。一切普遍存在的事物,必定没有真正实在的主体。如果有事物存在真实不变的主体,就不可能生起其他事物。如果它能生起其他事物,它就不具有真实不变的主体,它本身也应是由其他事物产生。既然“大自在天”的主体是始终不变、普遍存在,并具备一切功能,那他应在一切时间、地点顿时生起一切事物。如果要依赖愿望或条件才能生起其他事物,那就违背了“大自在天”是生起一切事物的唯一原因的论点。或者说,愿望和条件也应是顿时生起的,因为“大自在天”作为因,是始终存在的。通过破“大自在天”外道的观点,其余的学派执著存在一大梵、时间、方位、混沌、自然、虚空、神我等,始终不变的存在,实有主体,具有一切功能,能生起一切事物,都可例同以上所论加以破除(见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实际是否定了一切形式的造物主,也否定了承认世界万物有一个开端的观点。

由此可见,在中国佛教中以鸠摩罗什和玄奘为代表的,各自严格传承印度大乘佛教般若中观、瑜伽行派唯识的两大学说系统,站在破我执与法执的立场上,对“本际说”一致破斥。

二佛教经典中的“本际”

然而,“本际”一词在佛教经典中也间有使用,在早期佛经中“本际”的意思是指原本的实际状况,还不具备哲学概念的内涵。如:原始佛教经典《中阿含经》卷十的《本际经》,记述佛在舍卫国胜林给孤独园时,曾对诸比丘说“有爱”和“解脱”的最初本因,即“本际”问题。“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有爱者,则有习,非无习。” 《大正藏》第1册,第487页。意思是说,“爱”的最初本因是无法获知的,但从本来无“爱”到现在有“爱”的结果来看,是由于有了某种条件因缘才产生了“爱”。所以“爱”是有条件的,并非无因生《杂阿含经》卷六亦云:“众生无明所盖,爱系我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去本际。”(《大正藏》第2册,第41页)这里的“本际”,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在大乘佛教经典中也多见“本际”,表达的内涵则略有不同,综合有三。第一: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义,此多指涅槃而言。又可作真际、真如、实际解。如《圆觉经》:“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大正藏》第17册,第913页。此处“本际”中村元先生解作“根本究极之真实”(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第1261页)。《胜鬘经》:“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大正藏》第12册,第222页。第二:指过去、以前的状态。如《正法华经》卷第一:“欲知众生本际之行,从其过去,志性所猗。”《大正藏》第9册,第72页。第三:指真理的根源、万物的根本。如《佛说无言童子经》:“以一切诸法本际,如是如真。本际无本,本际如真,本际如审。”《大正藏》第13册,第533页。《中观论疏》卷六:“本际都是人法始起处也。”《大正藏》第42册,第101页。

可见,在大乘佛教特别是“如来藏”系统经典中,“本际”一词才被赋予形上学的内涵,逐渐突出其“本体”的色彩。

§§§第三节“本际” “道” “自然”

一吉藏所理解的“本际”与“道”

吉藏在《中观论疏》中的《本际品》有云:“外道人谓冥初自在为万物之本,为诸法始,称为本际。复有外道穷推诸法边不可得,故云世间无边,名无本际。老子云‘无名为万物始,有名为万物母’亦是有始。佛法内小乘之人但明生死有终尽,在无余涅槃不说生死根本之初际,名无本际。……大乘人云:若总论六道,则不可说其始终。不知何者最初生,亦不测其最后灭故,故无有始终。若就一人,则有始终。始自无明初念,托空而起;终断五住,得成法身也。问云何破之?答生死有始,即世间有边,无始即是无边,有边、无边是十四难耶!大小乘经明佛不答。以是义故,不应定执有始、无始也。……又本际都是人法始起处也。”《大正藏》第42册,第100页。

由此可见,以吉藏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思想界把老子哲学视为和本际说同类的外道学派,《老子》中的“道”和“自然”两个核心范畴,就是典型的“本际外道”说。这种观点,实际涉及老子哲学中“道”与“自然”的哲学诠释问题。

二《老子》之“道”的思想特征与“本际”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如其异名《道德经》,《老子》的全部哲学思想可以“道”、“德”两个范畴概括。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二十一章》),“道”又是最根本的范畴。但是,在《老子》中并没有予“道”以明确的定义,只是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老子称“先天地生”而且“可以为天下母”之“物”为“道”,但是此“物”究竟为何物?老子又没有明示。然而,从“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道者万物之奥”(《老子·六十二章》),说明“道”形而上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性。

同类推荐
  • 清初三诗杰:程康庄 吴雯 王含光

    清初三诗杰:程康庄 吴雯 王含光

    明末清初,在山西诗坛上有几位诗人,很值得我们关注。其中,程康庄、吴雯、王含光三人便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山西籍诗人。
  • 千秋家国梦

    千秋家国梦

    全书由15篇各自独立的文章组成,犀利的笔触直指现实社会那一个个令人尴尬的沉重话题。其中,《走出古隆中》、《古城荆州》等文热切地呼唤改革,但强烈的优患意识与炽热的爱乡爱国之心始终是本书的主调。作者以地处中华腹心位置的荆楚地区为标本,希望人们冲决封建网罗,摒弃小农意识,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一桩桩历史事件的风云变幻、一处处历史名胜的兴衰荣枯起笔,以跃身现代文明的大潮中去中流击水。毅然穿透那重重的历史帷幕,本书是作家曾纪鑫近几年来思考地域文化、历史名人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大文化散文著作
  • 解放锦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锦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经纪实手法纪录了锦州攻坚战中,林彪指挥大挖交通壕:国民党明堡、暗垒逞淫威。蒋介石亲临葫芦岛督战,对拿下塔山信心十足。会战老城区解放军31小时全歼守敌十万,活捉范汉杰,锦州得解放……
  • 就这样日益丰盈

    就这样日益丰盈

    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第一本随笔集,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小说以外的阿来,展示经藏、汉、西三种文化熏染的阿来。另配有12页阿来的生活写真照片。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叶芝诗选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叶芝诗选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
热门推荐
  •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是何小竹以词典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从A到Z的顺序列出有关西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词,并给予深入延展的诠释。
  • 有爱不觉天涯远

    有爱不觉天涯远

    那一刻,她的心,忽然柔软无比。她仿佛听到自己心里铁马冰河一般轰隆隆响过,所有的坚冰,都融化了。她知道,原来她的心,一直偏离在爱的轨道之外。这摔倒的跤,让她的爱情拐了一个弯,他的宠爱和心疼,是拐弯处鲜明的路标,一路引领着她,走进爱的轨道。
  • 格列佛游记(青少版名著)

    格列佛游记(青少版名著)

    这是一部奇书,自1726年问世后,两百多年来,先后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广为流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不朽杰作。全书共四个部分,描写了外科医生格列佛航海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的种种经历。小说通过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当时的英国社会政治、法律、议会、竞争、军事、教育、社会风尚乃至整个人类的种种劣根性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抨击。“一本好书奠定一种品质”本书你将获得的品质是“幽默”。
  • 极品修仙系统

    极品修仙系统

    哈,终于转职成隐藏职业了,什么?心脏病突发,穿越了?好吧,既来之则安之。有了系统傍身,修仙休闲两不误。想泡天仙?有养成系统,让仙子百依百顺。想要神功护体金刚不坏?有专属技能系统,独一无二。想要大把灵丹妙药?有炼药系统,全是极品,如假包换。想要身穿金甲手持神器?有炼器系统,能铸造传承套装,史诗神器。想要极品宠物?有宠物蜕变系统,神秘宠物,无限进化。什么什么,你还不满足?好吧,我再给你加满幸运加满魅力,谁让咱是私服呢?
  •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始有一部分人富起来,既而沿海特区兴盛发达。屡有号召要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只证明着他们的地位不曾提高。于是他们就有机会保持清高,穿起精神的长衫,傲视群小。他们的贫穷贫寒便也与众不同,格外雅致,叫做“清贫”。清贫,以我理解应是一种境界。好比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砍柴挑水,无非求道。开悟之前做什么?砍柴挑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步到哪儿去了?
  • 御用刁奴

    御用刁奴

    她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绝世容貌,仅凭倔犟坚强的性子和那抹浅浅笑意在人潮中挣扎。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后宫三千,无爱无情无心。她却总是想办法离开,可是他不许,她是他的,就算禁锢,也在所不惜。他霸道的将她拉在怀里,靠上去,从后面握着她的手,一横一瞥一折弯,又一点一戳刀,下面四个点滴,殷红如梅的朱砂笔,天下唯一人御用,此刻却握在她的手里,那一笔一划,触目惊心的似是要刻到她心里,她的手腕冷不丁的一抖,他却紧紧捏住,似要将她的手捏碎了。他低下头,便见她早已惊的苍白的脸,殿外夜色如墨,里面却是灯火辉煌,那烛火映到他深邃的眉目里,只见幽蓝的森寒冷意。借着她的手,他不急不缓,又在那纸上写下八个大字: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她终是倔强抿起了唇,他低头盯着她,半晌却是森然笑了,优雅的俯下身,在她耳畔低笑着轻启薄唇:“你看,凭你再怎样逃,你也逃不出朕的手掌心!”^………………………………………………………………………………梨花雨落,周围花香萦绕,抬头,那男子背着阳光对她温和而笑,勾起的淡粉唇角散发着梨花的清香,身后蓝天白云,梨花飞舞,可是,她俨然发现,这些美景,远没有眼前的男子好看。男子禁不住笑起来,将她放到地上,脸上带着清凉的淡淡笑意:“姑娘可是伤到没有?”敛了敛神色,换上小弥式的招牌笑容,伸出尖尖十指,昂头道:“赔偿!”………………………………………………………………………………………梦某回来了O(∩_∩)O~另外声明,此文不是穿越,虽然上面这样写着~~~~
  • 血皮人

    血皮人

    品味人生,谈着平凡之心在神秘的世界里翱翔,以坚强笑容,驱赶心酸与耻辱,面面对未来,保持乐观……磨难过后,迎来的就是新生,凌驾于世俗之上。永恒、恒古、盘古三大神族神秘展现在在大家面前,洒脱于世,只希望追寻自由人生,修炼世界又是何等神秘?以为一切都结束了,但危险现在才降临。
  • 壁柜里的爱情

    壁柜里的爱情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孙子兵法(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孙子兵法(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前夫勿烦我

    前夫勿烦我

    休夫会上瘾(女强+江湖+师徒之恋+一女N男)此文慢热,不喜慎入男人靠的住,母猪会上树!十三年的师傅,不告而别,再次相见,却以举动来讽刺她的自作多情。新婚夫婿,喜堂之上,侧妃同进,夜夜春宵,唯独留她独守空闺。许下承诺,转眼却又弃如敝屣。累了,倦了,心也淡了。算计,毒打,禁锢,却远远比不上那一碗黑色打胎药汁,才察觉的小生命胎死腹中,深埋在心底的火焰疯狂燃烧。杀戮开,地狱启,全身浴血的踏出王府,决绝的抛弃过往。再次出现,一纸休书,让当朝王爷从此背负下堂夫之名,佳人自此失去踪影。☆★☆★☆★---本--文--由--潇--湘--书--院--首--发--,--禁--止--转--载!!★☆★☆★☆一年后,江湖出现一仙一魔一妖妙手仙医,一身白衣,飘逸脱俗,每月只为一人医病,想要治病可以,前提条件是,你找的到她。嗜血罗刹,一身黑衣,残酷冷血,每月只亲手杀一人,想要活命可以,前提条件是,你躲得过她。绝艳妖姬,一身红衣,妖艳魅惑,美男环绕,得到的就只有她的人,前提条件是,别和她索要心,因为她无心。可谁能料到……一仙一魔一妖本是同一人。三年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嫁,却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扔下休书离去,这又是为何?难道休夫真的会上瘾?☆★☆★☆★---本--文--由--潇--湘--书--院--首--发--,--禁--止--转--载!!★☆★☆★☆当第一任下堂夫出现在她面前,悔不当初“羽儿,我错了,跟我回去吧。”当师傅金眸满是深情“错了吗,我只想要你幸福啊!我真后悔离开了百草谷。”她却已经美男环绕,目光,不再停留于他们身上。……清秀的他“我的一切都是你给的,我的一切也都是你的。”冷峻的他“我是你的人,你死,我死。”谪仙的他“为了你,我放弃复仇,我只想争取在你身边的资格。”美男多多,桃花朵朵开……下堂夫、前生欠她的男人和她欠的男人,前生置她于死地的女人,情人,情敌,一一出现在她的面前,这是命中注定吗?难道命运注定再一次交集吗?---------------------------------------------------------------------------------------------------本文简介这只是一场交易,一份契约,困住了她,却困不住他。当他带着她出席在宴会上,才知道他为什么会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