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04

第4章 “本际”义与《本际经》(2)

§§§第二节“本际”与“无记”

一“本际外道”与佛教中的“本际说”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印度哲学史上正是吠檀多哲学时期“吠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末期”或“吠陀的终结”,此时的婆罗门哲学家总结和发展了吠陀和梵书的原人和梵的哲学,创立了以“梵-我”为最高精神范畴的奥义书哲学体系,其精髓是“梵-我”同一的原理(见巫白慧:《印度哲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此时的安荼论师认为一切之初有本际,为过去世之初际,从此衍生万物,以梵天是产生世界的根本安荼是梵语音译,字意为“卵”。安荼论师或安陀师,亦称本生计、本际计,主张“卵”是生成万物的原始(《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四》第1741页,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台湾,1994年)。佛教文献《外道小乘涅槃论》中记载:“外道本生安荼论师说: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大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彼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公,作一切有命无命物。如是有命无命等物散没彼处名涅槃。是故外道安荼论师说:大安荼出生梵天是常,名涅槃因。”《大正藏》第32册,第158页。可见,意在说明现象世界“第一因”的“本际说”,明显带有吠檀多哲学的烙印如在《歌者奥义书》中也说:“太初之际,此界为无,其后为有,有复发展,化为一卵,孵育一年,卵壳裂开,分成两片;一片为银,一片为金。银者作地,金者作天;表为群山,里为云雾;脉为河流,液为海洋。”(转引自 巫白慧《印度哲学》第174页,东方出版社,2000年。)巫先生认为此说是在吠陀的胎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梨俱吠陀·造一切者赞》“……彼乃我等,生身父母,是此世界,创造之主;我等所在,及诸有情,彼全知晓。彼乃唯一,诸天神祇,由他赐名;其余众生,超前询问。……”应该视为该说的源头。(见巫白慧:《印度哲学》,第44页,东方出版社,2000年)。

在原始佛教里把吠檀多哲学中所探讨的诸如“本际”说,看做是不能明确认识和解释的“无记”说“无记”是梵语音译,指对于超越感性与知性的范围不在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叙述或说明。杜继文先生研究认为:“(原始佛教)理论上留下的‘无记’,到了大乘佛教,就成了重点发挥的巨大空间,并形成庞杂的佛身论,包括法身、应身、化身以及对‘如来’的种种定义。”(《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卷》,第17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依《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所叙,佛教归纳了十四个这样的问题,皆不置可否,不予正面的回答见《大正藏》第2册,第245页。在佛教论著《大智度论》中,将其统称为“十四难”(十四无记)它们是:“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大正藏》第25册,第74页。)通常南传巴利语大藏经记载为“十无记”,(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5册,相应部经典三,台湾元亨寺妙林出版社)。综合“十四难”(十四无记)中所涉及的命题,基本由四类构成,即:世界在时间上是有限(断灭)、无限(恒常)、有限且无限、不能说明有限与无限等四句;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无限等四句;肉体与灵魂是同一(断灭)、别异(灵魂是常)等四句;已经解脱轮回的如来死后仍然存在、不存在等四句。不外乎探究宇宙、人生的实质是否“断、常、一、异”的问题,其中涉及“本源”、“本体”的哲学命题。佛教哲学认为,此类“斗诤法”与解除人生的痛苦以达到涅槃理想的修道实践无关,故不予置答《大乘义章》云:“所言难者,执邪征正,目之为难。亦可邪执碍于圣道,能与出世为留难,故名之为难。难别不同宣说十四。”(《大乘义章》卷六,十四难义,《大正藏》第44册,第594页)同样,南传巴利语大藏经是这样叙述的:“对于色……对于受……对于想……对于行……对于识不离贪者、不离欲者、不离爱情者、不离渴者、不离热恼者、不离爱者,始有‘……’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之缘。”(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7册,相应部经典五,第十无记说相应,台湾元亨寺妙林出版社)。这一点确实可与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义比拟。

佛教把一切外道的哲学观念归纳为“常见”和“断见”两种基本观念,“常见”认为世界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主体或精神实在,“断见”则否认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主体见《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中的论述。《大正藏》第1册,第88—94页。“常见”或可相当于哲学中的“本源论”和“本体论”,但是到底应该归于哪一项,还是兼而有之,佛教哲学没有相关阐述。显然,本际外道应该属于“常见”。

佛教义理的根本思想毕竟是要刻意有别于世间纯粹的哲学,佛教否定本体的经喻,在著名的《箭喻经》中,以拔箭为喻,医生当务之急是医治箭伤,而不是打听中箭人的姓名、出生 ……乃至弓、箭的制作材料等见《佛说箭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917—918页。如讨论、纠缠在这些问题之中,即陷入其他哲学学派无异。佛教哲学认为,其实对于这类问题仅以二分法提问本身就是错误,因为答案实在二分之外。所以说:“……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缘无明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灭。”《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正藏》第2册,第245页。佛教哲学认为“常见”就是执著“我见”,“既因他有,即是无常”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的对立学说就是佛教独创的“缘起论”,“缘起”同时也意味着“缘灭”。因为事物的产生、存在依赖与事物有关的主、客观条件,如果离开这些条件,事物便不复存在。事物的主体(本身)不存在,那么“我”自然也就不成立了。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所以,任何执著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限制的事物中存在有一个永恒的主体(我),都是邪见。正确的观点应该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佛教哲学反对“常见”,实质是为了树立它的“三法印”、“十二因缘”及“四谛”理论,这也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主要指通过分析、发现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是运动不息缘生缘灭的,所以说是“无常”。而客观世界的物质现象(个体“我”),又由于是物质成分与精神因素的组合而显得无主体性,故称“无我”。以缘起的道理,从佛教哲学的立场来说明人存在的状态,就是“十二因缘说”。人生的过程是受互为因果关系的十二个环节支配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见《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大正藏》第1卷,第60页)。十二个环节周而复始循环运动,没有一个环节能够独立存在,同样是无常、无我。十二因缘的流转是在说明,执迷的生存现实是基于苦、集、灭、道(四谛)的普遍性成立的。因缘的生起为苦集谛,根源在于第一个环节“无明”。 因缘的还灭是灭、道谛,只有消灭无明,其余的十一个环节就会连锁消失,消灭无明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寂静”。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涅槃经》卷下,《大正藏》第1册,第204页)。但是,十二因缘说中包含的“业”、“轮回”的思想,实际源于《奥义书》的精髓,原始佛教吸纳了它们,创立了佛教哲学的业与轮回理论。佛教的轮回思想独特之处在于,它否认轮回的主体,以轮回为方便说。但是既讲轮回又否认轮回的主体,造成很大的理论发挥空间。所以,后来的部派佛教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如经量部主“胜义补特伽罗”,犊子部立“不可说补特伽罗”等等,等于承认“补特伽罗”(轮回主体)实有。

在大乘佛教论典中对“本际说”是明确正面破斥的,著名的印度大乘佛教论典,由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之《观本际品》即考察生死本际(第一因)的有无问题“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不老死有生,不生有老死。若先有老死,而后有生者。是则为无因,不生有老死。生及于老死,不得一时共。生时则有死,是二俱无因。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燃者。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诸所有因果,相及可相法。受及受者等,所有一切法。非但于生死,本际不可得。如是一切法,本际皆亦无。”(《龙树六论》第18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印顺法师在《中观论颂讲记》中是这样解释“本际”的,“本际是本元边际的意思,是时间上的最初边,是元始。……约一人的生命说,是生命的元始边际;约宇宙说,是世界的最初形成。在现象中,寻求这最初的、最究竟的、或最根本的(本际)永不可得……佛法否认第一因,只说是无始的。……(故)佛说‘生死本际不可得’的教证。”《中观论颂讲记》第209页,正闻出版社,台湾,2000年。

另外,在玄奘法师翻译的《成唯识论》中对这种外道是这样描述并破斥的:“有执有一大自在天,(按:“自在天”是奥义书中表述精神实在的主要范畴之一,其如“原人”、“梵”、“我”等)体实遍常,能生诸法。彼执非理。‘所以者何?’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诸非常者,必不遍故。诸不遍者,非真实故。体既常遍,具诸功能,应一切处、时顿生一切法。待欲或缘方能生者,违一因论。或欲及缘,亦应顿起,因常有故。余执有一大梵、时、方、本际、自然、虚空、我等,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皆同此破。”《大正藏》第31册,第3页。意思是说,如果有事物能生起其他事物,那该事物必定不是始终不变的。而一切非始终不变的事物,必定不是普遍存在的。一切普遍存在的事物,必定没有真正实在的主体。如果有事物存在真实不变的主体,就不可能生起其他事物。如果它能生起其他事物,它就不具有真实不变的主体,它本身也应是由其他事物产生。既然“大自在天”的主体是始终不变、普遍存在,并具备一切功能,那他应在一切时间、地点顿时生起一切事物。如果要依赖愿望或条件才能生起其他事物,那就违背了“大自在天”是生起一切事物的唯一原因的论点。或者说,愿望和条件也应是顿时生起的,因为“大自在天”作为因,是始终存在的。通过破“大自在天”外道的观点,其余的学派执著存在一大梵、时间、方位、混沌、自然、虚空、神我等,始终不变的存在,实有主体,具有一切功能,能生起一切事物,都可例同以上所论加以破除(见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实际是否定了一切形式的造物主,也否定了承认世界万物有一个开端的观点。

由此可见,在中国佛教中以鸠摩罗什和玄奘为代表的,各自严格传承印度大乘佛教般若中观、瑜伽行派唯识的两大学说系统,站在破我执与法执的立场上,对“本际说”一致破斥。

二佛教经典中的“本际”

然而,“本际”一词在佛教经典中也间有使用,在早期佛经中“本际”的意思是指原本的实际状况,还不具备哲学概念的内涵。如:原始佛教经典《中阿含经》卷十的《本际经》,记述佛在舍卫国胜林给孤独园时,曾对诸比丘说“有爱”和“解脱”的最初本因,即“本际”问题。“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有爱者,则有习,非无习。” 《大正藏》第1册,第487页。意思是说,“爱”的最初本因是无法获知的,但从本来无“爱”到现在有“爱”的结果来看,是由于有了某种条件因缘才产生了“爱”。所以“爱”是有条件的,并非无因生《杂阿含经》卷六亦云:“众生无明所盖,爱系我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去本际。”(《大正藏》第2册,第41页)这里的“本际”,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在大乘佛教经典中也多见“本际”,表达的内涵则略有不同,综合有三。第一: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义,此多指涅槃而言。又可作真际、真如、实际解。如《圆觉经》:“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大正藏》第17册,第913页。此处“本际”中村元先生解作“根本究极之真实”(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第1261页)。《胜鬘经》:“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大正藏》第12册,第222页。第二:指过去、以前的状态。如《正法华经》卷第一:“欲知众生本际之行,从其过去,志性所猗。”《大正藏》第9册,第72页。第三:指真理的根源、万物的根本。如《佛说无言童子经》:“以一切诸法本际,如是如真。本际无本,本际如真,本际如审。”《大正藏》第13册,第533页。《中观论疏》卷六:“本际都是人法始起处也。”《大正藏》第42册,第101页。

可见,在大乘佛教特别是“如来藏”系统经典中,“本际”一词才被赋予形上学的内涵,逐渐突出其“本体”的色彩。

§§§第三节“本际” “道” “自然”

一吉藏所理解的“本际”与“道”

吉藏在《中观论疏》中的《本际品》有云:“外道人谓冥初自在为万物之本,为诸法始,称为本际。复有外道穷推诸法边不可得,故云世间无边,名无本际。老子云‘无名为万物始,有名为万物母’亦是有始。佛法内小乘之人但明生死有终尽,在无余涅槃不说生死根本之初际,名无本际。……大乘人云:若总论六道,则不可说其始终。不知何者最初生,亦不测其最后灭故,故无有始终。若就一人,则有始终。始自无明初念,托空而起;终断五住,得成法身也。问云何破之?答生死有始,即世间有边,无始即是无边,有边、无边是十四难耶!大小乘经明佛不答。以是义故,不应定执有始、无始也。……又本际都是人法始起处也。”《大正藏》第42册,第100页。

由此可见,以吉藏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思想界把老子哲学视为和本际说同类的外道学派,《老子》中的“道”和“自然”两个核心范畴,就是典型的“本际外道”说。这种观点,实际涉及老子哲学中“道”与“自然”的哲学诠释问题。

二《老子》之“道”的思想特征与“本际”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如其异名《道德经》,《老子》的全部哲学思想可以“道”、“德”两个范畴概括。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二十一章》),“道”又是最根本的范畴。但是,在《老子》中并没有予“道”以明确的定义,只是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老子称“先天地生”而且“可以为天下母”之“物”为“道”,但是此“物”究竟为何物?老子又没有明示。然而,从“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道者万物之奥”(《老子·六十二章》),说明“道”形而上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性。

同类推荐
  •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由“世纪交响”、“长篇平台”、“绿野美卉”、“文坛撷英”。,曾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文艺报》社做编辑,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这是其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评论的文集,担任过《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雷达,并兼任母校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 宋词选(青少版名著)

    宋词选(青少版名著)

    宋词乃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几百年来,一直以自己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本书精选宋词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详尽的注释和精辟的评述,将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读者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朋友,如果你想深刻了解宋代辉煌的文化艺术,如果你想领略词有别于诗的迷人风采,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就请到宋词佳境中遨游一番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 有朋·有书

    有朋·有书

    本书分为有朋自远方来、一生与书为伴两部分,内容包括:初识庐山、中国的世纪、企鹅与麦肯森、东方书店的山田、剑桥与潘仕勋、圣智陈锦煌、又一个大伟、做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推动者、胜利的回忆与纪念、天津与世界零距离、关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思考等。
  • 马季诗选

    马季诗选

    青年诗人马季的个人作品集《马季诗选》,该书选入作者2001年远离家乡后,陆续发表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潮》、《中国诗人》、《诗歌月刊》、《诗林》等刊物的133首诗作。
  • 听李敖讲学问

    听李敖讲学问

    李敖大师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且著作等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热门推荐
  • 余生,请多多指教

    余生,请多多指教

    他是权势倾天的高冷贵。她是婚前被抛弃的苦逼女。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走到他面前。“娶我可好?”他微怔,随即薄唇轻启,“好。”她傻住。“走吧。”“去那?”“民政局。”原本她以为自己也就是嫁了个总裁,却在前男友的婚礼上,发现他不止是总裁,还是……新文《染指帝国首席:老公,别闹》已开
  • 短线猎手

    短线猎手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上篇是短线投资入门的基础篇,主要是帮助新手快速上路;中篇是技术篇,主要对短线炒作时常用的技术分析工具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和分析;下篇是策略篇,主要对短线的炒作技巧进行全面剖析,主要包括短线跟庄技巧、黑马捕捉技巧、风险控制方法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炒股是一门心态与技巧相结合的艺术,因此,本书还将技术分析和心理分析融为了一体,希望帮助广大投资者在掌握正确的单兵作战技能的基础上,达到长期稳定赢利的境界。
  • 爆笑穿越:逃爱太子妃

    爆笑穿越:逃爱太子妃

    一穿过去,皇宫里就搞起了飞机,皇后非要太子纳妃,太子非要她嫁给自己……这飞机搞大了,太子=未来的皇上=后宫佳丽三千,娘哦,怎么算都觉得自己亏大了。还没有来得及像古代侠女一样闯荡江湖,就要被锁定深宫,还要跟那么多女人分享一个男人,虽然说,这个男人也挺帅滴,但是……嗷!不要啊!好吧,为了保命,只能这样了,但是那个谁,要听好了,不能逼着自己学宫里一些烂规矩,不能再娶妻!嗷!不会吧,这都答应,难道断袖的传闻是真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世界军事百科之作战谋略

    世界军事百科之作战谋略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爱你生命的每一天》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邪恶魔法高校

    邪恶魔法高校

    这是一个对女性没有任何感觉,性取向稍微有些怪异的男孩子在邂逅了魔法,被几位魔女硬生生扭转了自己性癖的故事。是一个非常邪恶的故事。^^^^^^^这是基友建立的群,很纯洁的一个群纯洁高校219060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