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03

第3章 “本际”义与《本际经》(1)

引言

根据道经题目的体例,“太玄”标识此经属于道书七部中的“太玄部”,“太玄者,孟法师云,是太玄都也。……必非摄迹还本,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此经名太玄者,当是崇(重)玄之致,以玄为太,故曰太玄也。”《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七部》。“太玄者,重玄为宗。”《云笈七签·四辅》〈第三〉。意思是说,《本际经》隶属的太玄部经典的宗旨皆在于阐发重玄之道。“今明此经名太玄者,当是崇于重玄之致,玄义远大,故曰太玄。”《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

“真一”的含义,卢国龙先生说是明确其经德,亦即本经在各种道经中的品格地位。《本际经》自署经德曰“真一”,谓其经为终极之教。见《中国重玄学》,人民中国出版社,北京,1993年。

那么,“真一”本身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考察“真”,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八之《破题用庄子》中说:“五经无‘真’字,始见于老、庄之书。”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 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全校本)第10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亦云:“经典但言诚实,无言真实者。”在先秦诸子中,“真”字始见于《老子·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赋予“真”字宗教意蕴的是道教,“真”在道教中本义为神仙,引申为本源、自然、本性的意思,并可以理解为“道”之代称。“一”亦见于《老子》,《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此“一”也可以理解为“道”,《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相同意思见《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而《老子·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其致之一也。”此“一”,谓常道。《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句,《淮南子·精神训》:“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诱注:“一谓道也,二曰神明也,三曰和气也。或说:一者,元气也。”《诸子集成》第八册,第105页,岳麓书社,1996年。《老子想尔注》云:“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云笈七签》卷八十八《养生辨疑诀》中说:“《经》曰‘先天地而生。’即元气矣。”又卷二十一《中四天》:“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是元气。”可见,“一”既可以解释为道与常道,也可以理解是元气。

“真”与“一”合称“真一”,出现于魏晋神仙道教经典中。《抱朴子内篇·明本》:“夫入九室以精思,存真一以招神者,既不喜喧哗而合污秽。”《抱朴子内篇·地真》:“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夫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守形却恶,则独有真一。”“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少欲约食,一乃留息……此真一之大略也。”“玄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命延矣。”“若但服草木及小小饵八石,适可令疾除命益耳,不足以禳外来之祸也。或为鬼所冒犯,或为大山神之所轻凌,或为精魅所侵犯,唯有守真一,可以一切不畏此辈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87、324、325、326、327页,中华书局,1985年。这几处“真一”既有“道”之内涵又有“元气”的意思,说明元气与道相通。《鬼谷子·本经阴符》:“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第211页,中华书局,2008年。此“真一”指养生方术。

敦煌道经S3380号《太上灵宝洗浴身心经》:“元始天尊时于太玄都玉京山金阙七宝紫微宫,与十方圣众,诸天真仙、诸天帝王,及一切种类人天龙龟、应受度者、无量之众,登真一位,得无为心,同会其所。”《中华道藏》第6册,第86页。又P3237号《道德真经》李荣注,“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句,“物之性也,本乎自然,欲者以染爱累真,学者以分别妨道,遂使真一之源不显,至道之性难明”。《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四辅(第三)〉云:“《西升》次说以无欲为体,故云当持上慧,源妙真一。后说既盛明真一,故以真一为体。”此“真一”即“道”。《升玄内教经》说:“汝昔所行,名为真一道者,是则阴阳之妙道,服御之至术耳,非吾所问真一,此昔教也。”《云笈七签》卷四十九《秘要诀法》〈玄门大论·三一诀〉所引《升玄内教经》。对于“道”的诠释,《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具有与以往“昔教”不同的内涵。此“道”有“无上道”、“无上正真道”、“无上真道”、“至真之道”、“真一自然之道”等称谓。卷四(品名不详)论“真一”义,“真一之一,不能不一”,“夫物在一,不能不一,心既存一,已为兼二;兼二之心存,则谓不一。虽心不一用,用不兼二;用不兼二,故守一而已,终不变二,故名真一”。“一念者,心得定也。心定在一,万伪不能迁,群邪不能动,故谓真一。”卷六《开缘品》云:“夫真道者,无不无,有不有,生不生,灭不灭,去不去,来不来,贤不贤,圣不圣,一不一,异不异,能觉两半者,岂不体之乎。”此“真一”既可称之为所得之“一”,即“道”,亦可谓“得一”的得道境界,即“真一”之境或“真境”。卷十:“不审真一不二法是真性不?若是真性,性则应常……既是无常,则非真性。”

后来,唐道士吴筠在《玄纲论》中提出“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的观点,试图用“真一”会通“道”与“元气”。署名仙人张果老(唐道士张果)述的《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其中“真一秘要”云:“夫真一者,纯而无杂谓之真;浩劫长存谓之一。……一者本也,本乃道之体,道本无体,强名曰体。有体之体,乃非真体,无体之体,日用不亏矣。真体者,真一是也。”《道藏》第四册,第311页。此“真一”乃“道”之别称,标明道本、道体之意。唐玄宗《道德真经御注》和《道德真经御疏》中,“妙本”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概念,唐末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虽然也提及“妙本”,但似乎不太赞成以“妙本”来指代“道”,而是引用了“真一”的概念。如:“道朴一耳。非一而一,是谓真一。真一者,杳冥之精、真中之真也。一非多法,故云小,以此真一生化万殊,其大无大,其上无上,孰敢以道为臣乎?”(三十二章)“大道之体也,凝而为真一。”(三十四章)“道性无杂,真一寂寥,故清静也。”(三十七章)此“真一”表示“道”的内在规定性参见董恩林:《唐代老学: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国之道》第65、6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综上所述,“真一”在道教中具有独特的含义,魏晋神仙道教体系中的“真一”代表了天地本源与养生方术,魏晋以降,道教义学中的“真一”范畴与“道”乃异名同谓。

《本际经·道性品》云:“云何名真一,断故以证新?”“于明净观,睹见法身,心心相得,不期自会,天尊息应,无复忧劳。双观道慧,及道种慧。”按:此处,姜伯勤先生根据P2463号卷子,录为“反道种惠(慧)”。见《论敦煌〈本际经〉的道性论》,《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2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镰田茂雄本亦为“反道种惠(慧)”。“满一切种,断烟煴鄣,圆一切智,故名真一。烦恼尽处,名曰无为,升玄入无,故称太一。”“云何太一果,升玄独可欣?”“细无不入,大无不包,高胜莫先,强名为大。太即大也。通达无碍,故名为太,独步无侣,无等等故,故称为一;是究竟处,故言太一。如是等义,难可了知,不可言说湛寂之相,但假名字引导后来,寄世言辞开真空道,略为汝等演因缘趣,当谛思惟,勿一向解。”

“双观”即二观,《道教义枢》卷五《二观义第十七》:“二观者,定慧之深境,空有之妙门。用以调心,直趣重玄之致;因之荡虑,终归双遣之津。既从此以得真,因由斯而解法。此其致也。”见王宗昱著《〈道教义枢〉研究》,附录《道教义枢》校勘,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道慧”、“道种慧”皆出自佛典,《大智度论》云:“若舍世间,不受出世间,是名出世间”。“若菩萨能如是知,则能为众生分别世间、出世间道;有漏、无漏一切诸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种慧’。”《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正藏》第25册,第258页。“菩萨度众生智慧名为道慧。一切种智慧是诸佛事;‘道种慧’是菩萨事”。“复次,八圣道分为实道;令众生种种因缘入道,是名‘道慧’。”同上,第321页。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即道,太即大,故“太”亦是道。太一乃“道”的别称。《庄子·天下》云:“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吕氏春秋·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注:“太一,道也。”(汉)高诱注, (清)毕沅补注:《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8册,第53、54页,岳麓书社,1996年。可见,《本际经》中的“真一”,乃道本、道体的意思。此如《太上九要心印妙经》所云:“一者本也,本乃道之体。道本无体,强名曰体,有体之体,乃非真体,无体之体,日用不亏矣。真体者,真一是也。”

《太玄真一本际经》既然简称为《本际经》,说明“本际”无疑是经题的核心语汇与本经的关键词,通过“太玄”与“真一”的阐释,对于揭示《本际经》及道教语境中的“本际”思想内涵,必然会有一定帮助。

§§§第一节《本际经》之“本际”义

“本际”并非道教传统语汇,“本际”词源为佛教以外的外道哲学范畴,“本际”在唐初还曾经成为佛道论衡的议题之一。《太玄真一本际经》既然简称为《本际经》,表明核心关键词是“本际”,然而经中并未对“本际”概念予以明确定义,只是在《道性品》中说:“开演真一本际,示生死源,说究竟果,开真道性,显太玄宗”,“说此真一本际法门,使一切人平等解脱”。另据姜伯勤先生研究,《本际经·道本通微品》中记载前往明净国土的一百二十位童子,其中有“本初童子、本始童子、本玄童子、本无童子、本净童子、本极童子、本明童子、本首童子、本际童子、本相童子”,这里罗列了与“本”有关的各种名相,“本初”、“本始”、“本极”、“本首”具有本源意味,“本玄”、“本无”具有本体意味,“本净”、“本明”具有法性意味,“本相”具有法相意味,而“本际”兼有以上各种意义,尤其兼有本体和本源的意义《论敦煌〈本际经〉的道性论》,《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2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姜伯勤先生同时认为,“本际”一词的多义性成为嫁接“本体”说与“本源”说的工具见《〈本际经〉与敦煌道教》,杨曾文、杜斗成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唐显庆三年(658)冬十一月,在高宗皇帝主持下,佛、道两教思想界围绕“本际”问题曾经展开一场理论交锋。“时道士李荣先升高座,立本际义。敕褒(即沙门义褒)云:‘承师能论义,请升高座,共谈名理。’便即登座,问云:‘既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名为本际,为际本道名为本际?’答云:‘互得进。’难云:‘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元?’答云:‘何往不通。’并曰:‘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通,返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并曰:‘若使道法于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于是道士著难,恐坠厥宗,但存缄默,不能加报。褒即复结难云:‘汝道本于本际,遂得道、际互相本,亦可道法于自然,何为道、自不得互相法?’”《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藏》第52册,第389页。

迄今可见记录这次辩论的只有出自佛教方面的文献,对于李荣的“本际义”语焉不详,故无法窥其原貌。但是从李荣说“道”与“际”之间可以“互得进”、“互得相通”,是很有道理的。“道”、“本际”都是可以代表终极存在的范畴,不存在从属关系是完全平等的。“道”与“本际”是两对体用关系,体用一如。“道本于际;际本于道”,“道本于际,际为道本;际本于道,道为际元”,反之亦然。这也许就是李荣的“本际义”,这是典型的中国哲学逻辑思维方式卢国龙先生认为:“李荣所立‘本际义’,盖据刘进喜、李仲卿二人所造作的《本际经》。《本际经》主要阐述道本体问题,其说以为道非有非无、亦动亦寂、能本能迹,道为宇宙众生之本,但本于无本,众生修行虽曰返本,但实则无本可返,所以道与众生、自然的关系,是即一而二的,这就是道与众生自然的‘本际义’。根据这个意义,李荣认为道与本际可互为本元,这也是唐初道教重玄学的基本义之一。”(《道教哲学》第223页,华夏出版社,2007年)。在《老子》中,作为哲学范畴的“道”兼具“本体”和“本源”的意义,如果只是从本源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道法自然”理应存在逻辑推演的层次性。若把“自然”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则指涉终极性根源,道以自然为法则从属于自然,自然高于道,当然可以说“道法于自然,自然不法道”,前面是逆推,后面是顺着讲。

由此可见,在《本际经》中“真一本际”通常是连用的,本际之“本”兼有“本初”、“本始”、“本极”、“本首”、“本玄”、“本无”、“本净”、“本明”、“本相”诸种含义。“际”具有会通的意思,如《升玄内教经》卷九中说:“已知一能际一,不于一而起想,知因一入无际。知因灭度入虚无,知因虚无为灭尽,知因灭尽为成道,知因成道为最大。”“本”与“际”合称本际,通过会通本源、本体、法性、法相诸义,诠释“道”与“自然”在道教语境中的内涵和外延。另外,“际”还具有境界的意思,《本际经·道性品》中有云:“令汝等辈得净慧力,裂愚痴网,脱生死罗,入真实际,具足大乘,诣道真境,普为将来开法眼目,同会无为湛寂之处。”《申鉴》称自然本性为“真实”,“君子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汉]荀悦著,吴道传校《申鉴》,《诸子集成》第9册,岳麓书社,1996年。道教以道性自然为“真实”。敦煌道经S107号《升玄内教经》:“道法无为,以慈心为上,真实为本。”“真实际”又可称“真际”,为佛教专有名词,指宇宙本体,亦指成佛的境界。《维摩诘所说经·见阿佛品第十二》:“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藏》第14册,第555页。可见,本际又代表了道性的境界。

通过分析、考察《本际经》阐述的“道性”概念,发现“道性”本身确实具有和“本际”同一的、诠释道的本源——本体意义的功能。如《道性品》云:“云何识真本,道性自然因?”“言道性者,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不不空;非法、非非法,非物、非非物,非人、非非人,非因、非非因,非果、非非果,非始、非非始,非终、非非终。非本、非末,而为一切诸法根本。无造无作,名曰无为。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曰自然。悟此真性,名曰悟道,了了照见,成无上道。”

确定“道性”为“真实空”,意即道性是不落于二边(对待),中道正观的“真实”之“空”,而且等同于“无为”、“自然”。这等于扬弃了传统“道”法于自然的说法,否定了以自然为道性之因;而理解为“道”的法则体现为自然,把“自然”看作是与“道性”的统一。把“道性”和“自然”联系在一起,可知道性也可理解为自然真性,即“真道自然正性”。这样在本体的意义上,“道性”与“道体”是相通的;在本源的意义上,“道性”乃“道体”之别称。这标志着道性论是以道体论为标识的道教“本体”学说向纵深的发展。这也许暗含了“本际”仅有的两次出现在《道性品》中的某种深意,论述“道”与道性的本体性与本源性或二者兼而有之,是本经的哲学价值之所在。同时,“本际”一词的多义性又成为会通“本体”、“本源”、道、自然、道体、道性诸说的工具。

综上所述,“太玄真一本际”可以理解为以重玄思辨的方法揭示道教之“道”才是最高、最根本的终极之教。此经题揭示了《本际经》是一部有明确思想针对性的、理论色彩较强的道教义学作品。

《本际经》的作者为何要借鉴、引用“本际”作为经题乃至本经的核心范畴?看来,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考察“本际”实意,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刘进喜、李仲卿造作《本际经》的真实意图。

“本际”概念最初为佛教称之“外道”的思想流派所习用(按:佛教哲学称自身以外的其他哲学观点及学派是“外道”),“本际外道”乃古代印度与原始佛教同时代的诸种外道之一。

同类推荐
  • 老街

    老街

    这是一本厚重的散文集,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秋后收获的果实。这让我联想到了有那么一些人,在当今经济大潮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在坚守,在默默耕耘,在无私奉献,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和良知。
  • 萧红研究七十年(纪念萧红诞辰100周年)

    萧红研究七十年(纪念萧红诞辰100周年)

    《萧红研究七十年(1911年-2011年)(套装共3卷)》是一部汇编萧红研究资料的大型工具书。是为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特意组织课题而编成的献礼图书之一。七十余年来研究萧红的成果,散见于大陆、台、港及海外各种报刊、图书。其资料庞杂,数量之多,难以准确统计。
  •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描写了14组红军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这些女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了白区,承担着献身革命与护卫家庭的双重重担。作者从这些红军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们的伟岸人格,圣洁的品格,不屈的个性……
  • 话题中国文学史

    话题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悠悠三千年演变发展的历程,早已汇集成一条起伏蜿蜒、波澜宏阔的漫长河流;而它各体兼备,于世间万物众象无不包纳涵盖、尽收之笔端眼底的复杂构建,也显示出一种气象恢弘、异常绚丽丰繁的巨大空间容量。所以,力图描述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与承传生新、消长盛衰的进化现象,探究那凸显的外在形式和深层潜注贯通的艺术特质,以给出较切实恰当的审美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价值评判,由之认定它在寻觅、确立民族—国家的灵魂或自我精神面貌上的标志性意义,换言之,即尝试着为文学编写撰作总结性的“史”的工作也相应而生———这同样可谓是渊源久长且古老,因为中国本来就有浓厚的历史情结、强烈的历史意识,是一个拥载了悠远史学传统的国家。
  • 月光下的人生

    月光下的人生

    948年6月,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他的诗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爱国家。尤其是他那无悔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他一生追求真理,寻找光明,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民族气节。,爱人生,平凡而又高尚。他虽贫病交加,朱自清的诗文,表现出他对黑暗时局的强烈不满,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对光明未来的殷切期待,却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情的感染
热门推荐
  • 我说嗯

    我说嗯

    这是一本四辑合成的短诗集,第一辑题名为《在路上》。包括《我说嗯》《等待》《我想告诉你》《敲门》在内,共计33首短诗。第二辑《局外者》中灯灯共收集了45首短诗。从《春天的敌人》开始,诗集进入了入第三辑组成。这一辑题名是《灌木丛》,别有意味。当一首《桃花劫》的闪现,灯灯似乎找到了必须革新自己以往的写作真谛,她的诗歌感觉又开始了新一程扫描。在整个第四辑《桃花劫》中,灯灯竟然放进了73首短诗,这是灯灯写作求新,求变,求质,求深的结果。与既往写作经验不同,灯灯把自己的写作视域,逐步从高山庙宇,内心墙壁,移向了烟火缭绕的尘世,移向身边的人事,移向历史场景、生活思考和文化反思。并逐渐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作。
  • 煤炭企业工会维权实践研究

    煤炭企业工会维权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工会组织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是随着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职工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之产生的侵犯职工权益的事情越来越多;二是职工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维权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面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把突出维权当作工会工作职能的重点已成为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一项迫切任务。
  • 雪人王子的末日告白

    雪人王子的末日告白

    推荐白菜的新文:《若不曾遇见你》?bid=317490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外冷内热的优雅王子和是外热内冷的平民女孩会有爱情吗。萧暮雪从小生长在一个残破的家庭,父亲工伤致残,母亲离家出走,每天生活在恐惧和烦躁中,逐渐形成了内冷外热的性格,她不相信任何人,不对生活抱有希望。却因为遇到了殷庚宇,而开始对生活拥有信心。但因为一次事故,将她黑夜里唯一的亮光也抹去了。殷庚宇去了国外,她又回到了自己的轨道。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心中那从未熄灭的火焰又重新熊熊燃起,但他们面对世俗的羁绊,家人的反对,该何去何从。末日到了,再不告白就晚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未来之传承

    重生未来之传承

    她觉得以后自己要奋起,只为自己而活!可是,当她醒了之后,钟绮灵倒下的时候带着深深地不甘,一切都不一样了。幸好有个随身空间陪着她一起面对这一切。但是谁来告诉她,为什么这个面瘫非要跟她一起传承生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医毒妃

    神医毒妃

    她是被夺走能力,抢走地位的废材王妃,受尽欺辱后一朝重生,誓要夺回一切,改写命运。他是天生病弱,寿命有数的太子,强大,聪慧,却难容于天地。当他们相遇,命运开始脱轨。阴谋、暗算、毒计全都不在话下!灵丹、妙药、珍兽全部接踵而来。这一世倾情,我将与你携手,君临天下!
  • 做事不要太老实

    做事不要太老实

    很多时候,老实就是愚笨和无知的同义词;很多时候,说一个人太老实无异于讽刺他是个大笨蛋。你可能常常为以下的问题感到头疼和郁闷:●因为害怕冒险而一直安于现状;●因为缺少主动而机会一再错过;●因为凡事想自己来却陷入孤立境地;●因为希望面面俱到却常为小事抓狂;●因为自我设限而一生碌碌无为;●因为担心丢面子而得不偿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是因为你做事太老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做事方式。做事太老实,付出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反之,多一点心机,遇事多想几步,就能轻松解决遇到的难题。只有无法改变的死脑筋 没有无法改变的穷命运
  • 影响企业管理的125个精彩故事

    影响企业管理的125个精彩故事

    精选世界著名企业的125个精彩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真正的管理大师的高超智慧,感受到世界级企业经营的奥妙,从而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管理学知识。本书易读易懂,趣味性强,适合企业管理者和对管理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重生之悍妻

    重生之悍妻

    从末世而来的兵团教官玉小小,穿成嫡长公主的第一天,就把自己嫁给了蒙冤入狱,身受酷刑,处于人生最低谷的少年将军顾星朗。从此以后,一个只会吃饭睡觉打丧尸的末世彪悍女,一个忠君爱国,冷峻寡言的骁勇将军,宿命一般的走到了一起。国家弱小,强敌在侧,朝堂之上有昏君奸妃佞臣,朝堂之下民不聊生,面对如此境地,顾将军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重振朝纲,让这个天下国泰民安,可他的公主妻却说,你这个愿意太宏伟,不可能完成,我们去一统天下好了!顾将军只能……如何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好公主,玉小小坚定的认为,能宠爱自己驸马的公主,就是好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