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39

第39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判教思想(7)

《本际经》、成玄英之后,在中国佛教思想界看来重玄义理俨然成为道教义学的代称了。玄嶷说:“重玄者,即《老经》云:‘玄之又玄’。此明徼妙两观,同出一心之妄。见此、见彼,识辩心生。推寻识辩之心,竟无的主,此事冥昧,不可了知,故云‘玄’也。玄者深远冥昧之称。又玄者,则此冥昧之理,亦不可得,更复冥昧深远,故云‘又玄’。”《甄正论》卷二,《大正藏》第52册,第566页。这段话相当于对《本际经》重玄之义的转述,由此亦可证明此经在唐武周时代所具有的广泛社会影响力。

唐武周时代由于“八十华严”的翻译和武则天本人对《华严经》的推崇,华严之学受到佛教思想界的普遍关注。李通玄(635—730)独辟蹊径,为改造华严经学,他在广阔的领域里进行了佛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融会贯通的积极尝试。他说:“毘卢遮那之境界,深心广大、尽无极重玄之妙境界也。”“《华严经》以说法界门重玄无量、无尽法,以成十地。”“实报身者,十身毘卢遮那,互融相彻、重玄境界,量齐法界及彻纤尘,尘尘之内皆齐法界。”“若论互融重玄一方,总俱有十。”《新华严经论》卷四,《大正藏》第36册,第741页、742页、745页。借“重玄”概念阐释“毘卢遮那”——法身佛“一真法界”之境的广大无量,及《华严》“十地”、“十玄门”等境界的圆融无碍。到达此“重玄”之境的方法是“若也称性情亡,法界重玄之门自达”。总之,“总别通彻、时劫互融,无尽重玄、一多相彻。一切诸法,皆如帝网,同别重重无障碍。”《新华严经论》卷五,《大正藏》第36册,第746页、751页。一切对立、差异相互依存、互相容摄、圆融无碍。

华严四祖澄观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释曰:然彼意以虚无自然,以为玄妙。复拂其迹,故云又玄。此则无欲于无欲,万法由生,故云众妙之门。今借其言,而不取其义。意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即体之相为众妙矣。”“显德相于重玄之门,明相不碍体也。重玄即是理体,明德相只在体上。若离体有相,相非玄妙。胜德之相,名为德相。言重玄者,亦即空空。语借《老子》,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彼以有名、无名,同谓之玄。河上公云:‘玄者,天也。天中复有天。’庄子云:‘天即自然,则自然亦自然也。依此而生万物,故云众妙之门。’今以空空之中,无德不备耳。”“显德相,观也;重玄门,止也。”《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大正藏》第36册,第2页、7页、8页。

澄观的意思是说,首先:“众妙”意指万事万物,老子所讲的“众妙”源自“虚无自然”,而他说的“众妙”则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作用。其次:虽云“众妙”,但尚出“一门”,老子指的是“道”,他讲的是“一真法界”。再次:澄观虽然强调“今借其言,而不取其义”,但是他借“玄之又玄”和“众妙”之间的关系阐释华严理体“体”、“相”不二,华严观法“止”、“观”不二,实际包含了“体用”意蕴。

澄观的这一思想后来被永明延寿所继承发挥,永明延寿说:“《华严经疏序》云:‘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记释》云:‘此明无碍,则与诸法非一异矣。’如肇公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亦体即万化矣。’故云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者,明相不碍体也。重玄即是理体,明德相只在体上。若离体有相,相非玄妙;胜德之相,名为德相。言重玄者,借《老子》之言。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彼以有名、无名,同谓之玄。河上公云:‘玄者,天也。天中复有天。’庄子云:‘天即自然,则自然亦自然也。依此而生万物,故云众妙之门。’今《宗镜》中,亦复如是。无法不收,无德不备,可谓心之至妙幽玄矣。《清凉记》引《华严经颂》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宗镜录》卷二十二,《大正藏》第48册,第535页。永明延寿进一步把“法身”与“一真法界”联系在一起,法身即“虚空”理体;而清净“心体”“至妙幽玄,无法不收,无德不备”,这样一来,“法身”、“心”、“一真法界”、“虚空”,亦如“三一”、“一三”的关系。

澄观坚持认为“三教”虽然在表面上有相似之处,其实根本教义迥然不同:“自古诸德多云三教之宗。儒则宗于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缘。然老子虽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似有因缘,而非正因缘。言道生一者,道即虚无自然。故彼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谓虚通曰道,即自然而然。是则虽有因缘,亦成自然之义耳。佛法虽有无师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缘显,则亦因缘矣。故教说三世,修因契果,非彼无因恶因故。”《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六十四,《大正藏》第36册,第513页。澄观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广引儒、道学说中的概念范畴并将其组织到他的华严经学体系中开脱、辩白,因为它们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老子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云:‘有真君存焉。’如是等文,后儒皆以言词小同。不观前后,本所建立,致欲混和三教。现如今时成英(按:成玄英)尊师,作《庄》、《老》疏,广引释教,以参彼典。但见言有小同,岂知义有大异。后来浅识,弥复惑焉。”《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四,《大正藏》第36册,第105页。后人因此妄图“混合三教”,乃是一叶障目,不明“今借其言,而不取其义”之理,三教于根本教义方面南辕北辙“义有大异”。

澄观根据华严宗圆融无碍的哲学观念,显然不承认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事实,但是他“今借其言,而不取其义”之说,未尝不是对于中古以来道教学者借佛教语汇解道教之义“反向格义”的格义。从早期佛典翻译“格义”体例,到中古道教的“反向格义”,再到澄观“今借其言,而不取其义”之说,走过了一条“正—反—合”的思想发展道路。

宗密(780—841)说:“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当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华严原人论》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710页。宗密借道家(教)哲学“损之又损(玄之又玄)”式的“负”的或否定的认识论、方法论,强调必须通过“断除凡习”才能契入“佛心”。他以道家(教)哲学的返本还源、无为、自然诸说理解、解释众生心与佛心在本质上“无二致”。既然“迷、悟同一真心”,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宗密对“心”的界定使华严经学禅学化的倾向愈发明显,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时至唐末,佛教中国化、佛教世俗化、佛学义理的下倾、“三教合一”论、佛学系统内部的“禅教融合”论等势头愈发迅猛了。

§§§第三节分别教法

一“具十二印”与“应三洞者”

至《本际经》问世之时,道教先后所出、流通的经典已经卷帙浩繁根据《抱朴子内篇·遐览》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已有道书约六百七十卷、符图五百余卷,合计约一千二百卷。陆修静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编撰的《三洞经书目录》云:“道家经书,并方药、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北朝周武帝天和五年(570),玄都观道士上《玄都经目》,收道书六千三百六十三卷。后经王延校三洞经图,作《珠囊》七卷,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卷,奏贮于通道观(参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105—112页;朱越利:《道经总论》第125—135页)。,如何拣择辨别防止经典伪滥,整合道教资源建构具有统一标准的经教体系,是道教界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本际经》对内判教的“一大事因缘”。

《本际经·付嘱品》说:“若有经文具十二印,应三洞者,是名正经,自此之外,皆名邪法,不可受持。当自请师,审定分别。”又说:“若诸上士志度一切,忘己外身,济他利物,但求道场,成无上道,为说三洞大乘法门”。说明《本际经》对内判教以“三洞”为主要标准,“十二印”与“三洞”教义是判释大乘道教经典、理论的标准。

“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真以不杂为义,玄以不滞为义,神以不测为义。通而为语,三名互通。何者?一乘玄书,故是不杂,理然无滞。三洞妙旨,本自难思,故为不测耳。从通制别者,灵秘不杂,故与真名;生天立地,其用不滞,故与玄名。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与神名。通称洞者,以通同为义,明三教并能通凡入圣,又皆同一大乘也。”“三洞妙法,兼而该之,一乘道也。”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附录,《道教义枢》校勘,《三洞义·第五》,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相同意思见于(宋)张君房编 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第一册,第86—87页,中华书局,2003年。说明“洞”是取“通”、“同”之义,表示“洞真”、“洞玄”、“洞神”三类经典皆同一大乘,引导人们通向真理、通向仙界。

二“三洞”与三洞分类法

何谓“洞”?《淮南子·诠言训》云:“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淮南子注》第232页,《诸子集成》第八册,岳麓书社,1996年。《太平经》说:“洞者,其道德善恶,洞洽天地阴阳,表里六方,莫不响应也。”“夫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王明:《太平经合校》上册,第87、258页。这几处“洞”,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等同于“通”,《云笈七签》卷六引《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达玄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

“三洞”之称最早见于《太平经》,“精感太素,受教三元,习以三洞,业以九方”同上,第2页。真正赋予“三洞”神学色彩的则首推《三皇经》,《无上秘要》卷六《帝王品》引《三皇经》云:“黄帝曰:‘三皇者则三洞之尊神,大有之祖气也。’天宝君者,是大洞太元玉玄之首元;灵宝君者,是洞玄太素混成之始元;神宝君者,是洞神皓灵太虚之妙气。故三元凝变,号曰三洞。……大洞之气,则天皇是矣;洞玄之气,则地皇是矣;洞神之气,则人皇是矣。天皇主气,地皇主神,人皇主生,三合成德,万物化焉。”《道藏要籍选刊》第十册,第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意思是说,由“大有之祖气”衍生出“三元”即“三气”,然后神格化为三洞尊神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或称天皇、地皇、人皇。其实是以《太平经》为蓝本编织的神学包装,并对《太平经》元气说的进一步发展《太平经》有云:“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夫物,始于元气”(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8页、254页)。“天宝”、“灵宝”、“神宝”之称亦源于《太平经》,它们都与原始道教神秘之“气”有关(分别见于《太平经》卷九十二,《太平经合校》下册第375页;卷七十三,《太平经合校》上册第303页;卷七十二,《太平经合校》上册第292页)。

中古道教学者结合汉代典籍中“洞”“通”之义,借助道教内有迹可循的神学资源,整合经典建立经教体系,表达了道教经过汉魏以来由组织形式、思想方法上宗派林立,地域分布上分散发展的局面,迄待统一性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大势所趋。

《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云:“然其教迹本:洞真教主天宝君为迹,本是混(沌)〈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洞玄教主灵宝君为迹,本是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洞神教主神宝君为迹,本是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又三洞体义者,寻其人教及境,本同一气,赴感适缘,作三名说。”“境虽是三,不坏是一。”意思是说,“三气”为本,“三洞尊神”为迹,演化为“三洞”体义;而这一切又可以归纳为“一气”为本,化迹为“三”之“三一”体义。其中“一”即“道气(炁)”,反映了以《道教义枢》为代表的中唐道教义学以“道气(炁)”为本的思想原则。同时也说明,“三洞”观念本身其实贯穿了道教传统的宇宙本源论和“三一”理论。

“三洞”后来演变为三洞分类法,成为道教经籍嵬集、分类的统一标准。卢国龙先生说,《本际经》里所说的“三洞”统括七部道书,即一切道经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225页,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抱朴子》中未见三洞说,亦无三分法的迹象。敦煌本《太上洞渊神咒经》是南北朝流传较广的道经,原本十卷,唐代续成二十卷,王卡先生称该经约出于东晋末(《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第141页),经中卷二起屡见“三洞”的提法,说明三洞分类法的原型至少形成于东晋。另据王宗昱先生考察,在陆修静以前问世的(古)灵宝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三洞的说法。通常(古)灵宝经以“三洞”指称上清、灵宝乃至三皇经,陆修静用三洞总括道经当是受(古)灵宝经的支配(《〈道教义枢〉研究》第128—130页)。

约出于东晋的古灵宝经已经有了关于“三洞”实际内容的雏形,如其《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卷下云:“道德上、下经,及洞真、洞玄经、三皇天文、上清众篇咏等,皆是太上虚皇众真、十方自然真仙,及帝君之隐位……太上故撰而为文也。”《中华道藏》第4册,第124页、125页。《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卷上还说:“洞真道欲成,可诵之以致云龙,不得人间咏之,人间诵之,大魔王败之也。洞玄步虚咏,乃上清高旨,萧涤玄畅,微妙之至文,亦得终始修咏,以斋戒也。洞真可终不可始,始之者,渺有得道者也。其余经各有次第阶级,不可超矣。”同上,第120页。《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决》亦云:“洞真三十九篇”“不得人间诵之”,“世人非宿恩主,功德满足得洞真经者,莫能知此义。所道者,皆是无上三天宫室,万物山川。其山川万物名有世上同者,非世之山川万物也。皆自然物,可闻难辨”,“岂可思议也”《道藏》第9册,第873页。,这说明,灵宝派认为“洞真”才是最上乘部经典。在《太极左仙公请问经》中太极左仙公葛玄说:“三天斋者,是三天法师、天师所受法,名为旨教经也。抑亦其次矣。此法悉在五称文中,莫不毕载也。但天书弘妙,非世贤可思议者耳。能究之,皆上仙上真之人,玄同于太上者也。故中仙及地仙、下仙莫有窥其文旨矣。徒见而不知,复何所言哉。是以凡贤有终思之歌也。”《中华道藏》第4册,第119页。以《太极左仙公请问经》为代表的古灵宝经中的这种判教思想,应是南朝陆修静三洞四辅经教分类体系及判教思想的重要来源,反映了早期灵宝派对汉魏以来道教的重大革新。由此可以推断“三洞说出自葛洪之后可以肯定。……陆修静时已形成三洞说也可以肯定”朱越利:《道经总论》第175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可见,把“三洞”作为“三洞经书”代称的说法渊源于东晋末年产生的一批古灵宝经中。在此基础上,刘宋之时陆修静“总括三洞”撰《三洞经书目录》陆修静虽然自称“三洞弟子”,其实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都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张之士,封门受箓。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靡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广弘明集》卷四,《大正藏》第52卷,第112页)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是当时集道教各派教法之大成者。

同类推荐
  •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乾隆时期的诗学,主要围绕着对明代以来诗学的反思展开,那个时期国力强盛,士人心态比较平和,所以当时的诗学比较注重审美和艺术的方面,到嘉庆、道光时期,清朝走向衰败,士人心态,由平和转向焦躁愤激,许多诗歌反映了现实。本书就是对乾隆时期诗学、乾隆嘉庆之际诗学、嘉庆道光时期诗学的研究。
  • 爱默生随笔集

    爱默生随笔集

    爱默生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而这本《爱默生随笔集》就是他散文随笔代表作的精选译本。他的作品也让我们了解到,在我们所熟知的物欲横流、光怪陆离、追求金钱与时尚的美国,还有着自然、沉静的一面。今天,世界各国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考验和挑战。爱默生的作品恰好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和答案。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重温他的思想,意义就在于此。
  • 我的眷念在远方

    我的眷念在远方

    精选了刘国学创作的十四篇散文和五十六首散文诗、抒情诗、格律诗。
  • 马季诗选

    马季诗选

    青年诗人马季的个人作品集《马季诗选》,该书选入作者2001年远离家乡后,陆续发表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潮》、《中国诗人》、《诗歌月刊》、《诗林》等刊物的133首诗作。
  • 席卷长江

    席卷长江

    国共交锋亲历者的往事回忆,时代剧变见证者的战地写真……共和国军史丰碑上镌刻的经典战事!《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席卷长江》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席卷长江》由桂恒彬所著,改朝换代参与者的最后报告,讲述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粉碎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企图“划江而治”的妄想,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热门推荐
  • 神皇天征

    神皇天征

    剪一川磅礴而立的白雪,绝一世万代的山河;他,一个后天修武者,脚踏实地奋战修炼,一腔热血只为成为一代强者,太多少意想不到的奇遇,看他复兴路如何称霸天下?
  • 绝世无双,腹黑世子妃

    绝世无双,腹黑世子妃

    传言,郡王府小郡主不良于行,偏甚得太后荣宠,一诏懿旨,赐婚于三世子,当夜,她便中毒而亡。再次睁眼,她是外星球的异能公主,木系魔法得心应手,更能笔起万物,洒豆成兵。废物?不良于行是她的伪装;懦弱?扮猪吃老虎是她的拿手好戏;无能?她一双巧手无人可及。他是当朝最为得宠的三世子,俊邪妖孽,武艺过人,智计无双,想要嫁给他的女人无数,他偏选择了不良于行的她。后来,他扔下一纸休书,她视若珍宝,潇洒离开。再次相见,她傲然而立,绝代风华,他怒不可遏:“你不是瘸子吗?”“谁告诉你坐轮椅的就一定是瘸子?我乐意,不行吗?”“既然不是瘸子,那便随我回去。”“不好意思,我已经收到休书了,不再是你的世子妃。”“本世子怎么不记得有写过休书?”“人不能太无耻。”“我有齿,还很白……”时过境迁,当她付出真心之时,才赫然发现,他竟是……而他所爱,更是另有其人……(文文先虐后宠,男女主身心干净,结局一对一!)
  • 倾城皇后:露沉千年君情

    倾城皇后:露沉千年君情

    一个意外误入异时空,他用尽威胁,三年后她成为他的皇后。然而他却在这时失江山,丢性命。某一个皎洁的夜晚,他奇迹出现,深情款款,"露儿,我们是夫妻,我自然要跟着你的?"可是,当他掀开她脸上的面纱时,她倾国倾城的左脸上那朵妖娆的紫罗兰,瞬间他深邃的眼里划过一丝狠戾,"你果然是陆雪宁?"她惊愕,原来......
  • 木乃伊的诅咒

    木乃伊的诅咒

    没有人看到他离开,他寄存在火车站行李也没有人领取,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伯林汉去了何处?他的失踪和那具木乃伊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千年法老的诅咒显灵?还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具珍贵的木乃伊和一整组的陪葬品。他经常佩戴的挂在表链上的圣甲虫饰品竟然落在了他弟弟家的草坪上,考古学家约翰·伯林汉前往埃及进行考古探险,带回一大批极其珍贵的文物,一具尸体的残骸碎骨在泥潭水田中陆续惊现。伯林汉准备将其中的一部分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更加离奇的是。然而从此他却神秘失踪了。所有这一切,他在和律师一起当着大英博物馆博士的面对木乃伊进行了检查后,动身前往亲戚家拜访
  • 重生之田园喜事

    重生之田园喜事

    一朝重生为农女,死了爹,病了娘。孤儿寡母还落了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半袋粮,一破房,二只鸡,六张嘴,这就是她的全部家当。哼,分家不给田怕什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就让你们看看本姑娘如何脱贫致富,一步一步奔小康!*一不小心捡回只戒指,竟是神仙的储物袋!家畜野味猛兽珍木,仙丹法宝神兵利器,各种奇珍异宝砸了她个眼花缭乱。金山有了,银窝有了,这下子亲奶奶、大伯娘、小姑姑全都上了门。就连那个死得不能再死的老爹都死而复生,带着太太姨娘衣锦还乡来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冷帝毒医

    冷帝毒医

    她,墨清姿,碧落山庄的大小姐,小小年纪便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五岁随母出游,却惨遭暗算,为保她性命,娘亲的贴身婢女把她自己同样五岁的孩子推出,只为换来她一丝活命的机会。亲眼目睹娘亲死在她的面前,亲眼目睹鲜血流成河,她趴在草丛中,因那一幕而痛晕了过去,再次醒来,却身处四大名山的青山之中,是谁救了她?是谁把她送到了这里?青山中,她谨记娘亲之言,在自己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最好的自保方法就是隐忍,别人一天可学成的一招剑法,她要用上三个月,在众人的眼中,她是一个蠢得不能再蠢的蠢材,可又谁知,她才是那天才中的天才?她淡雅处之,却偏偏有人总要找她麻烦,她医毒双修,武功更是深不可测,弹手间便可杀人于无形,只是,杀他们?她不屑。青山十年,风云涌动之际,四大名山比武论名,她被推上台,想看她笑话?想看她出丑?可谁知前一刻垂首静立的白衣女子下一刻蓦然抬眸冷眼睥睨群雄,素手轻扬瞬间取人性命于无形,众人震惊了,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台上那清冷脱俗的女子,那袭白衣,在那一刻夺去了众人的心后,却又在名扬天下之时消声灭迹…他寻她千里,待寻得时,她却已是他人妻,黯然伤神望月相思,待知她被离弃,势必把她纳入怀中永不离!他与她指腹为婚,却不知心系之人已是他的妻,待到错放之时,悔恨终生血泪滴!他为她,默默付出不求报,只为她展颜一笑色倾城!那一袭白衣,夺了众人的心,灼了众人的眼,迷了众人的情,痛了众人的心,到头来,谁能得她一句,白头相守永不离?谁,又能得她一句,生死相随永不弃?本文一对一
  • 凤仪天下

    凤仪天下

    -------------------------------------------凤仪简介她只是个平凡的人,象她这样的迷糊个性,一生也没有什么太大追求,只希望能过着平静平凡的生活。可是老天偏让她不得安生,穿越在一个未知的过去时代,重重历历,步入皇权,凤仪天下。请支持乜乜,给我票票!用力的用票票砸我吧!没有票票也请踩上一个脚印,好让乜乜知道,还是有人喜欢看我的文,给我一个努力下去的鼓励!乜乜新申请了QQ号:942044031凤仪天下终于有群了,谢谢玲珑MM!群号:53350278敲门暗号:皇后驾到欢迎大家进来对乜乜的文多提宝贵意见!多多交流!——————————————厚着脸皮推荐自己新作品!乜乜精心新作《女不韦》——给你一个很不一样的穿越文!连接: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神控逆天

    神控逆天

    数年前,大陆上的三大皇族突然开始发动战争,并瞬间席卷整片大陆,虽然王族还保有一点净土,但任谁都知道,一旦皇族分出高下,王族就只剩下臣服和死战两条道路,到时候另一场大战将在所难免。而在不为人知的一处空间中却同时上演着一场大战,一场丝毫不逊色于皇族之间的大战,拥有强大修为的散修高手冒着生命的危险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