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13

第13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4)

“虚无”之所以能够作为天地、万物之本,在于它无形。因为任何“有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无形”才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天地之间万物万象“能为”再大毕竟有限,以有限之能造无穷之物,势必物不尽造却反受其害;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才能包罗万象。正是由于“虚无”具备无形、无为的品质,所以成为天地万物各显其性、各逞其能、各归其根、各顺其化的根据。以“虚无”为本,基本可以看作是与何晏“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何晏:《无为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第39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相同的观点。

王弼则云:“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第四十章注。“凡有皆始于无”《老子》第一章注。就是说,无形无相的本体是有形有相的现象的根源和存在的根据。“有”从“无”而生,“无”是“有”之本体,即是“道”,显然是对《老子指归》本体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宋代学者晁说之在为王弼《老子注》作《记》时说:“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转引自王德有:《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点明了“虚无为本”与“以无为本”本体思想之间的学术源流关系。

《本际经》的道体论在把“道”诠释为“无”的同时,还涉猎了“空”,期望在“道”的“大化”中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护国品》云:“众生劣弱,未有正见,犹藉资凭,不能无待,愿住世间,求世安乐。……若有众生,稍习真解,学相似空,愿离世间,不住诸有,求解脱者,我即为说三界皆空,入无相道”,“将示重玄义,开发众妙门。了出无上道,运转大乘辕。……不有亦不无。空假无异相,权实故同途。道场与烦恼,究竟并无余”。《开演秘密藏品》说:“道身不生灭,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净,独立强言空”,“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等等。

“无”——原本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代表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空”——是佛教哲学里的核心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无”与“空”挂搭,源自最初的佛经翻译。

早期的译经虽然主要由西域或印度来华的胡僧主持,但大都是中外人士合作的产物。这首先要涉及两种语言,进而对两种文化的理解、解释。东汉末年,支娄迦谶在《道行经》中把表达般若性空思想的“真如”译为“本无”;同时,《道行经》称“真性”为“自然”,用“自然”来说明“本无”、“性空”。《道行经·劝助品》说:“知佛功德,所生自然,及其相法所有”《道行般若经》卷三,《大正藏》第8册,第439页。,《道行经·泥犁品》云:“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悉皆自然”,“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皆自然,人恍惚故”,“色之自然故为色,……识之自然故为识”同上,第440页、第441页。

直到三国时,支谦将《道行般若经》改译作《大明度无极经》,仍然沿用了支谶“本无”的译法。

《般若经》的翻译必然要借用中国当时思想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概念,首当其冲的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是肯定并维护现实社会秩序合理性的,遍寻儒家六经没有一个可以与佛教抽象“空”义相对应的哲学概念。而老子清静无为的精神和佛教涅槃寂静的理想,被认为在一定层面上似乎可以沟通,早期般若经的翻译遂借用了道家的话语系统。应当说,从中多少也能看出一些当时中国思想界对于佛教般若学说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借用“无”或“本无”体现佛教所认为的事物的根本特性,即“实相”,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为道家的“无”具有本体、本源之意蕴。佛教缘起论针对破斥的就是无论任何表现形式的本体、实体思想,认为万法因缘而生,都是变幻莫测的,不是“真实”存在,无自性,是“空”。也许支谶、支谦等早期《般若经》的译者们对“本无”或“无”要表达的实际含义不会有谬误,但中国的合作者们是否都能准确理解呢?至少后人确实有曲解者。两晋之际,“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异宗”就认为“无”为一切的根本,“有”从“无”生,也就是把《般若经》中的“本无”或“无”和道家所说的“无”混为一谈了。所以,后来鸠摩罗什在翻译《小品般若经》时,把《道行经》译为“经法本无”或“所说诸法本无”等,都译作“诸法性空”;“自然”改译成“真性”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第四章第二节之“支娄迦谶及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

将“道”和“空”联系在一起,并非肇始自《本际经》。道安《二教论》言:“菩提大道,以智度为体;老氏之道,以虚空为状。”《广弘明集》卷八,《大正藏》第52卷,第139页。道教本来就有用与“无”近义的“虚”、“虚无”、“虚空”等概念来解释本体之“道”的传统。《老子河上公注》说:“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无用第十一》“无之以为用”注)只不过此“空”还仅仅是空虚、虚无、无形的意思,不具备哲学本体的意义。《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则云:“何谓空?空者未有天地山川,左顾右视,荡荡漭漭,无所障碍,无有边际,但洞白无所见,无以闻,道自然从其中生。”《道藏》第34册,第620页。唐道士吴筠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宗玄先生玄纲论》,《道藏》第23册,第674页。然而这些都未超出《西升经》“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的理论模式。“虚无”,《说文·亡部》:“无,奇字无也,通于元者。……虚无,道也。”(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6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又敦煌道经P2456号《大道通玄要》引《文子·九守》第三:“虚无者,道之所居。”可见,“虚无”为道之特征。魏晋之际的《西升经》是一部重要的道经,据《道教义枢》称,南朝梁陈间义学道士臧衿将《老子》、《妙真经》、《西升经》确立为《太玄部》的三部基本经典。

《西升经·道象章》说:“天下之实自虚而有,天下之有自无而出。道则虚无也。道生一,一者天下之至精。一生二,二者神之所应也。天地氤氲,万物资精神以生,而精神生于道。”“形而上者谓之道,万物莫不首之者也。道体至虚。”《道藏》第11册,第493页。《虚无章》说:“老君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盖言虚无则自然在其中矣,言自然则道在其中矣。别而言之,裂一为三;合而言之,贯三为一。自其无所有则曰虚无,无所因则曰自然,偶而应之则曰道,乌有先后之殊哉。”《道虚章》称:“道者,虚无之物,若虚而为实,无而为有也。”《道藏》第11册,第501、504页。《西升经集注》:“徐(按:徐道邈注)曰‘虚无者道也,言人物生化本出于道’。”“冲(按:冲玄子注)曰‘天地之广、万类之殷、动植殊形、飞沉异趣,皆因无而化有自道而受生,积炁为神共宗化本也。”《西升经集注》卷一,《道藏》第14册,第572页。

《西升经》重点阐释了“道”的虚无性,后来韦处玄进一步把它解释为“道体”的虚无,道体似是虚无而实本真,物象似是实有而本质虚幻。在道与物的关系问题上,《西升经·虚无章》说:“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韦处玄认为:“一者即道之用也,天地万物皆从道生,莫有能离道者,复谓之一。一之布气,二仪由之而分,故曰一生二也。万物莫不由天地氤氲之气而生,故曰天地生万物也。”《西升经集注》卷四,《道藏》第14册,第586页。气化万物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今所生者,何由而生哉?不为生而自生耳,故知道自然也。”(《圣辞章》注)“凡物云云,皆自然而无有其主使其然者也。”(《西升章》注)人与万物本出于道,欲意长生只有返于未生之初,与道冥一。“一切万物莫不共道同其本源,而群生流荡,不能自同于道,是以轮回生死之波。若能存道于我,则其命不灭不亡矣。”(《恍惚章》“万物共本道之元”注)参见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103—109页,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西升经》提出的生成论的模式,成为魏晋南北朝道教义学公认的基本信条。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阐述“道”是虚无,显然与河上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不足之处在于哲学思辨的严密性方面则显粗糙。其论“道”与“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同隋唐之际佛道论衡中道教思想界所竖“本际义”相当,容易授人以柄,造成佛教界以此否定“道”是最高存在的“至极之法”。

《升玄内教经》卷八《显真戒品》论述“道身(道体)”,“夫大道玄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玄老、太上三炁。三炁,玄、元、始也,无上正真道也。神奇微远,不可得名。若论其大,则苞含天地,弥罗无外,布神化炁,表乎八极,高天卑地,无大不大;若论其小,入于细微,豪芒之纤,不足为比。其玄之妙,无小不小,而成生万物,制御诸天,统三万六千种道,大无不覆,小无不入,清虚无为,淡然无上。是诸十方得道大圣、觉真如来、妙行真人、无极神王,莫不礼侍而成其真。是众圣之父,万物之母,不以形声留住经戒”。卷九:“当于仙求神,于神求道,于道求灭度,便得虚无之要,空无寂静,为道宗也。”《升玄内教经》宣扬“道本”论,追求以无为本的境界。卷十云:“(今)日(所闻),亦无所闻;今日所视,亦无所视;今日所见,亦无所见;今日所说,亦无所说;今日所戒,亦无所戒;今日之相,亦无所相;今日之法,亦无所法。乃以无法为法,无相为相,无戒为戒,无说为说,无见为见,无视为视,无闻为闻,无听为听,故能善听,故能善说。善说之者,无所可说,无所不说。善听之者,无所可听,无所不听。……此经文字语言,即是空相,非离空相。”可见,对清净道本的追求,也就是对超越性的“无”的追求。《升玄内教经》提倡的道本论,对“道”(“道体”、“道性”)的解释,及其以无相为相、无戒为戒和“发自内心,制在内固”的内修方法,开启了隋唐之际以《太玄真一本际经》为代表的道教义学的思想转型。

《西升经》和《升玄内教经》对“道”的诠释,无疑成为《本际经》的理论先导。《本际经》的作者为了达到把“无”和“空”一起诠释到“道”的名义下的目的,进一步提出“无本”的概念,并将其解释为“无本为本”、“本于无本”。

二“无本”与“空”

《本际经》卷一《护国品》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无本”思想。

其论“法相不二”命题,“(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不(有不无,毕竟空寂,虽有假名),而无实体。何(以故?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真实,是故名空。(不即诸法而说法假),不离诸法而说法空按:“中华道藏本”卷末尾注②中云“……录文则以S.6027残卷为底本,但括号中文字,亦系据P.2467号抄本拟补。〈参见山田俊《校本太玄真一本际妙经》〉”。“镰田茂雄本”此部分全缺。所以尔者,法本清净,无有实相,众生虚妄,执见有无空有之相,从颠倒起,诸见病除,平等无相”,“诸法本无实相,皆悉是空,为利益故,随顺世间,方便引诱,假名称见。虽见于有,知有不有,乃见于空,知空亦空。以是当知,见名同凡,不如凡见”。

这里所谓的“法相”,实际指“有”、“无”这对范畴,并借中道观阐释法相,“无本”也就是“空有不二”之义。意在说明“诸法本无实相,皆悉是空”,“有”和“无”其实都是方便假名而已。

“归根返本”命题,“无本为本”,“返于无本,是名返本”,“本于无本”,“依无所依”。“所谓得道,得无所得;所谓断灭,断无所断”,“烦恼性空,执计为有;以执心故,名为烦恼。若知烦恼本性是空,心无所著,诸计皆尽,名断烦恼;烦恼病除,故名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无得无断,假名方便,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真实,故名为空”。“若法性无相,则无有相,亦无无相,云何有于假有,而体实空,有假有空,何名无相?”答曰:“为执性故,因缘方便,说诸法假;为执假故,因缘方便,说诸法空;空假之相,还复成假,是名无相。”“不有亦不无。空假无异相,权实故同途。道场与烦恼,究竟并无余。”

这里提出了本体是“无本”的思想,道家传统的“返本”、“得道”诸说皆被赋予新的解释,前提为“本性是空”,由此得出“无依无本,无断无得”的结论。所谓“得道,得无所得”,则道生万物实无所生;归根返本、返璞归真即无本可返。

“归根返本”之说显然是继承、发挥了《升玄内教经》的思想,《升玄内教经》(卷次未详)说:“道无形故,……非有法故。……非有法,无所法。……离所修。……离所习。……是有是无。何以故?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实故,名之为无。”“有性常假,无性常无,虽有二名,求之则一,是则一体而有二名。”“有无二名,生于伪物。形见曰有,形亡曰无,相因而然,并非真实。真性常一,未始暂有,未始暂无。无形而可求,无声而可闻。是故智者知之而必求之,圣人体之而必弘之。求之者以损有为益,弘之者以体无为大。是故损有者必先之于无,体无者以无无为大。”

综上所述,《本际经》“法相不二”、“归根返本”命题中的“无本”思想,显然比两晋时期般若学“六家七宗”中“本无宗”和“本无异宗”的“本无”之说,更加接近印度大乘佛教中观般若学“诸法性空”之义。《本际经》继承、发挥了魏晋玄学“有无”、“体用”、“权实”的论证方式,再假以“相即”、“不二”等表达范畴之间逻辑关系的思辨方法,阐述“有”和“无”、“空”与“有”等法相的本质,本来性空“一相平等”。众生因“所见不同”,故未见“真道根本”。“法相不二”和“归根返本”命题,建构了本体是“无本”的无相道思想。“说真道根本”是本经的最终目的,指明要向众生心性之中探究如何得道解脱;强调众生必须扬弃对业缘所感之心的执著而修道,才能成就大乘无上道。宗旨是:“诸法净已,则国土净;国土既净,则无所染;无所染故,则无烦恼;既无烦恼,则为安乐。”

但是,有一点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本际经·护国品》既云:“诸法本无实相,皆悉是空”,并说“知空亦空”,也就是论证了常道之体本性是空、不生不灭,扬弃了传统的本源论及本体说。并阐明“为执性故,因缘方便,说诸法假;为执假故,因缘方便,说诸法空;空假之相,还复成假,是名无相”。以兼忘、遮诠的逻辑思辨方式解释了“无相(空)”道的思想内涵,最终“有”和“无”、“空”与“有”等一切对立、差异乃至方便与究竟,一并泯灭、一时双遣。却又强调“无本为本”、“本于无本”。使得理论建构中作为命题的“无本”思想和作为概念、范畴定义的“无”或“无本”之说,前后自相矛盾、莫衷一是。

这样一来,假若单从作为概念的“无”或“无本”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无本为本”、“本于无本”即可理解成“以无(无本)为本”。尚未超越魏晋玄学“贵无论”和两晋般若学“六家七宗”中“本无宗”及“本无异宗”的理论水平。

无论是《本际经》中的“无本为本”、“本于无本”,还是魏晋玄学中的“以无为本”,命题中必然还包含着“有生于无”的成分。如果不彻底清洗掉中国哲学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中宇宙生成论的思想痕迹,那么在事物现象的背后必定还存在着一个“本根”在起决定作用,势必造成“本”与“末”、“无”与“有”、“性”与“情”等一系列范畴的对立。这一理论缺陷,不仅曾经在两晋般若学系统内部,造成过因为混淆了《般若经》中的“本无”或“无”和道家哲学范畴之“无”所带来的歧义;而且于魏晋玄学领域,曾经造成“名教”与“自然”不能融为一体,仍是本末关系,而停滞在名教出于自然层面。实现这一理论跨越,正如黑格尔所说:“从一个范畴,通过缺点的指出,推进到另一个范畴,在我们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却是很困难的。世界精神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常常需要好几百年。”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01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

同类推荐
  • 王国维文选

    王国维文选

    本书收录了王国维著作中的精华篇章,展示了王国维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所表达的独立意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严谨深厚,在教育研究方面的自由思想等等。
  •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 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本书收录了多篇现代散文,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鲁迅、郭沫若、许地山、张恨水、林语堂、徐志摩、老舍、冰心、闻一多、沈从文、林徽音、余光中、何其芳等等等等。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奥达的马队

    奥达的马队

    我们的故事不过是唱给一些已经湮灭了踪迹的过客的挽歌。他们曾勒着坐骑在历史的黎明中显出身影。从此君临一个时代。 而当黄昏,山风掀动马鬃与他们身披的黑色毡毯。这时,山峰的幻影再一次凸现,一切景象都已面目全非。粗粝蔓延的莽原已被机械的声响与新的悲欢际遇所笼罩。
热门推荐
  • 妖夫

    妖夫

    片段一燕翎:“哥哥,那些妖精为什么在我家门前搔首弄姿的?”燕梓斐:“季节到了,身体不好,要加强锻炼。”燕翎:“怪不得呢,他们都在那里又唱又跳的,原来如此啊。”燕梓斐:“是啊,所以见到他们一定要躲得远远的。”众鸟妖:“我们这是在求偶啊!就算你燕梓斐疼妹妹,也不能耽误别人的终身大事啊!”片段二燕翎:“母亲,我原以为,父亲已经长得够帅了,没想到人外有人,妖外有妖啊!”燕苏苏:“孩子,你要知道,在鸟族都是男人长得比女人好看。”燕翎:“怪不得雄鸟的毛色都比雌鸟要好看的多,这与人类相差的也太多了吧。”燕苏苏:“形势不同啊,人类差不多是一夫多妻,而我们鸟族,却不得不面对多夫的选择啊。”燕栖瑜:“你在和小翎说什么?亲爱的苏苏?”片段三燕翎:“你要娶我?你确定要娶我?”男妖:“自从那日见到姑娘,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娶你为妻。”燕翎:“你看到前面的宫殿了没?你若是能把隼族族长的内衣偷到,我就考虑考虑是不是要嫁给你,否则.免谈!”男妖:“哈?什么?”燕翎:“连这点魄力都没有,长得再好看也是白搭。更何况我见过的漂亮男人也太多了。”燕梓斐:“翎儿,你拒绝的理由还真是越来越多了.”★★★★★★★★★★★★★★★★★☆电梯事故,莫名穿越无法成人,化身为妖妖孽横行,美男无数鸟族肆乱,妖精辈出若求姻缘,则是妖夫★★★★★★★★★★★★★★★★★☆鸟族,飞禽一族。一只误入其中的燕妖将会掀起多少风浪?且看一只小妖如何祸乱妖界腹黑女主扮猪吃老虎☆各类鸟妖齐聚秀风采妖界——【鸟族卷】文章慢热,感情会逐步培养,后文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敬请支持~
  • 全职高手

    全职高手

    网游荣耀中被誉为教科书级别的顶尖高手,因为种种原因遭到俱乐部的驱逐,离开职业圈的他寄身于一家网吧成了一个小小的网管,但是,拥有十年游戏经验的他,在荣耀新开的第十区重新投入了游戏,带着对往昔的回忆,和一把未完成的自制武器,开始了重返巅峰之路。===================================
  •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桂林山水》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 英雄联盟之最强学弟

    英雄联盟之最强学弟

    最强学弟的电竞之路,坎坷与荣耀并存,激情与梦想争辉。更有美艳学姐、玉女解说、Showgirl一路相随。每个人都是冠军,只要你做好了准备。
  • 古代茶具与紫砂艺术

    古代茶具与紫砂艺术

    古人重视品茶,使用茶具也彳艮考究。茶具的好坏,对茶汤的质量和品饮者的心情有直接影响。中国古代茶具种类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各个时期的茶具精品折射出古代人类饮茶文化的灿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历代饮茶史的全貌。茶与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同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茶具与紫砂艺术》适合大众阅读。
  • 闲情偶寄(中华经典随笔)

    闲情偶寄(中华经典随笔)

    去其糟粕”的原则,主要依据雍 正八年芥子园《笠翁一家言全集》本并参照康熙十年翼圣堂本,选取了《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的几乎全部文字,《居室部》的大部分 文字,包涵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本书编选校注点评者本着“取其精华,其他各部的少量文字,约十万言,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的一部所谓寓“庄论”于“闲情”的“闲 书”,对书中个别难懂的字句,尤其是典故、术语、人名和地名等等,尽量详细地作了注释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安迪密恩的觉醒

    安迪密恩的觉醒

    统治全人类的教皇将号召教会的全部力量,展开以“圣战”为名的血腥屠杀,而伊妮娅,是唯一能与之对抗的人。永生的代价是什么?残存的内核,又有什么样的险恶动机和秘密?移走地球的“神秘人”是谁?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伊妮娅知晓。而谜一般的伯劳——是怪兽、天使,还是杀人机器——也将最终显露出它身上悬而未决的两大谜题:它的起源和目的。
  • 当个班长有点儿烦

    当个班长有点儿烦

    “我”是班长,班主任让“我”调查此事,查出玩水枪的人是谁。“我”却买了一把不同寻常的水枪——那是一把有神奇魔力的水枪,因为班级里有人玩水枪影响大家学习,可以按照人的意志施展魔法。于是,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但是在这些趣事的后面,却有着“我”无法忽视的烦恼
  • 私人订制:豪门100天新娘

    私人订制:豪门100天新娘

    【已完结】五年后,她华丽回归,身边多了一个腹黑之极的恶魔宝宝,“妈咪,谁敢欺负你,我让他见不到第二日的太阳。”“哼,谁要追我妈咪,先让我考考你的EQ、IQ……满分以下,靠边站!”酒会上,他们再次见面,她竟然挽着自己对手的胳膊,款款出现在他面前,他气血翻涌正想上前抢人,却被一个宝宝拦截,语气比他还横,“请拿开你的脏手,不准碰我妈咪。”这个小鬼的眉眼怎么跟他很像?如果是五岁极有可能是他的蝌蚪,可是——“你几岁?”“大爷,我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