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14

第14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5)

僧叡原是“本无宗”宗匠——道安之本无义的忠实信众,后来因在鸠摩罗什座下参与翻译《大品般若经》,而对般若性空思想有了新的认识:“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然炉冶之功,微恨不尽。当是无法可寻,非寻之不得也。何以知之?此土先出诸经,于识神性空,明言处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中》、《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与正之?”《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册,第59页。道安的本无义虽然契合了般若性空的本义,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建立起符合印度般若学中观辩证思辨模式要求的非有非无的般若空宗理论体系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二章第四节《六家七宗》。

僧肇则说:“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辨哉?”《不真空论》,《肇论》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152页。“僧肇的意思是说,‘本无’太偏好‘无’了,因此他们说‘非有’,把‘有’说成‘无’;说‘非无’又把‘无’说成‘无’。但是‘非有’,只是说‘有’非真有;‘非无’也只是说‘无’非真无。为什么说‘非有’就认为无此‘有’呢?说‘非无’就认为无此‘无’呢?这只不过本无宗偏好‘无’的观点,和事情的真实情况并不相符。僧肇这一观点,虽然是批评东晋时般若学的‘本无宗’的,但实际上也批评了王弼的‘贵无’学说。”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第26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同时参见,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第367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

郭象的“自生独化论”使名教同自然、内圣和外王、无为与有为、游外与冥内等本来对立的概念、范畴,从此“皆冥之,故无二也”。“入世”与“超世”这一对长期困扰士人精神境界同人格分裂的矛盾,在以“无心”为纲领的“莫若无心”、“无心以顺有”、“与化为体”、“应随其时”的顺世态度下得到圆满解决。从哲学发展史的眼光考察,这时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已经从绝对的、一元论的“本末”、“是非”、“有无”等非此即彼的肯定式思维,发展为“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也”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第150页,中华书局,1998年。相对的、二元的,并且“既遣是非,又遣其遣”的多重否定式思维。

“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第41页。疏:“群生愚迷,滞是滞非。今论乃欲反彼世情,破兹迷执,故假且说无是无非,则用为真道。是故复言相与为类,此则遣于无是无非也。既而遣之又遣,方至重玄也。”“夫阶名以至无者,必得无于名表,故虽玄冥犹未极,而又推寂于参寥,亦玄之又玄也。”赋予“遣之又遣”、“玄之又玄”以多重否定的意蕴。“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迹”与“所以迹”相对于“有”与“无”、“体”与“用”的关系,通过“有”“无”双忘,达到“体”“用”两不执。由此推出“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也”上述引文皆出自《南华真经注疏》,《大宗师》郭象注。

在此思想基础上,东晋孙盛质疑《老子》用来诠释“道”的一对基本范畴——“有”、“无”之间存在逻辑关系的内在矛盾,“三者不可致诘,混然为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下章云: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二章或言无物,或言有物,先有所不宜者也。”《老子疑问反讯》,《广弘明集》卷五,《大正藏》第52册,第120页。原来,在老子“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命题中,绝对的本体的“无”是无法生出具体的“有”的。所以,老子又把“道”描述成其中包含了“象”、“物”、“精”之类的一些混沌未分的元初物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并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但是,这样一来“道”就不再是“无”而成为“有”了嘛!“有生于无”显然就无法自圆其说了。进而,孙盛批评元康玄学“崇有”、“贵无”之论各偏一隅,“昔裴逸民作《崇有》、《贵无》二论,时谈者或以为不虚达胜之道者,或以为矫时流遁者。余以为尚无既失之矣,崇有亦未为得也。道之为物,惟恍与惚,因应无方,惟变所适。值澄淳之时,则司契垂拱;遇万动之化,则形体勃兴。是以洞鉴虽同,有无之教异陈;圣教虽一,而称谓之名殊自。唐虞不希结绳,汤武不拟揖让。夫岂异哉,时运故也。而伯阳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逸民欲执今之有,以绝古之风。吾故以为彼二子者,不达圆化之道,各矜其一方者耳”《老聃非大贤论》,《广弘明集》卷五,《大正藏》第52册,第120页。

此时玄学已经对本质与现象关系的思考,放在更加辩证的角度考察。而这种辩证否定、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辨模式又恰恰吻合了印度大乘佛教中观般若学的理论思维特点。

在没有历史文献足以佐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主观臆断郭象哲学的认识论和逻辑思辨的方法论受到过佛教的影响。但是假若郭象的思想历程确实没有涉足过佛学领域的话,那么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按照自身的逻辑思维演变进程,能否自然“开出”重玄的思辨模式直至隋代,以吉藏为代表的佛教思想界仍然不承认,道教的理论思维已经达到“理超四句”的水平。如《三论玄义》中说:“牟尼之道,道称无相。理源既一,则万流并同。什肇抑扬,乃谄于佛(此王弼旧疏,以无为为道体)。答:‘伯阳之道,道指虚无;牟尼之道,道超四句。浅深既悬,体何由一?盖是子佞于道,非余谄佛。’问:‘牟尼之道,道为真谛,而体绝百非;伯阳之道,道曰杳冥,理超四句。弥验体一,奚有浅深?’(此梁武帝新义,用佛经以真空为道体)。答:‘九流统摄,《七略》该含,唯辨有无,未明绝四。若言老教亦辨双非,盖以砂糅金,同盗牛之论’(周弘正、张机并斥老有双非之义也)。(《三论玄义》卷一,《大正藏》第45卷,第2页。)吉藏认为中国传统的诸如九流、七略等各种学问,都仅停留在思辨有、无的层次,并没有达到“理超四句”的程度,如果说道教中有辨识非空、非有的思维模式,那也是从佛教中剽窃来的。?“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虽然亦如佛教之“空空”,但并不表明郭象的全部思想已经完全吻合后来鸠摩罗什所传播的大乘佛教中观般若学义理了。僧肇在《不真空论》中的“诸法本无自性”之说,不能不说是也间接地批评了郭象“崇有独化”学说之“崇有论”的观点参见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第26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说明郭象在对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否定上还不够彻底,尚未达到“性空”的认识程度。这和《本际经·护国品》“无本”论中的思想莫衷一是不同,前者是认识层次上的问题,而后者则是由于理论逻辑的自相矛盾造成的。

《本际经》(按:刘进喜之“五卷”本)问世前后,也正是佛教三论宗思想流行之时。《本际经》中的“法相不二”和“归根返本”命题的思想内容,显然借鉴吸收了三论宗中观般若学原理,通过此举意欲清洗掉道家哲学传统的宇宙生成论的思想痕迹,回应佛道论衡中佛教思想界的理论挑战。而 “无本为本”、“本于无本”,又表现了《本际经》的作者为了达到把“无”和“空”一起诠释到“道”的名义下,造成既借鉴吸收佛教义理又包容、改造佛教义理的目的。这种命题与概念定义之间的自相矛盾、莫衷一是,恰好暴露了两个合作者思想之间的接续痕迹,也许“法相不二”和“归根返本”与“无本为本”、“本于无本”,分属于不同作者的思想成果。但同时也证明了刘进喜、李仲卿造作《本际经》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总结隋唐之际佛道论争并从新的理论思维水平上回应佛学挑战。

借“无”或“无本”代替“空”,通过阐述空与无(无本)之间的“相即”关系,虽然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使“无(无本)”具有了和“空”同样的哲学意蕴,但是如果不加以特别说明的话,难免会犯和“本无宗”同样的错误,毕竟非“究竟”义。

所以《本际经》卷四《道性品》特别阐明:“言道性者,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不不空;非法非非法,非物非非物,非人非非人,非因非非因,非果非非果,非始非非始,非终非非终。非本非末,而为一切诸法根本。”

“道性”的本质是排除了空、法、人、物、因、果、始、终、本、末等任何限制性规定,“真实空”是与“相似空”相对而言的,“相似空”当指《付嘱品》所云:“小乘有得之义,生灭法相,有有有无,有因有果。”而“真实空”则是“诸法无修无得,无灭无生,非有非无,非因非果,而有而无,非不因果,巧解因缘,假名中道”(《付嘱品》);是“空,非空,不空,亦不不空”的中道“真空”观。同时,此“空”又被特别强调为是“一切诸法根本”。

卷九《开演秘密藏品》更是着重指出:“夫正道者,寂灭之相,非言语法之所能宣。今言道者,寄言显示,令得悟入,解了无言,忘筌取旨,勿著文字。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凡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无性。法性、道性,俱毕竟空;是空亦空,空空亦空,空无分别空故;是无分别,亦复皆空,空无二故,故言其即。而诸众生不能解了如是义,故于无法中而生法想,于不空中而生空想,以有如是心想倒故,而有见著,具是四倒,妄造诸法,计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身。天尊大圣了此实性毕竟无性,洞会道源,混体冥一,故名得道,身与道一,故名道身。习此正观,名之曰因;亦无所习,故名非因。是故正道非从因生,亦非无因,体非是果,亦非非果,非常非非常,非灭非非灭。如是深奥秘密之义,唯道与道乃能解知,下圣真仙皆不通达,以信力故,仿佛能知。如是身者,住无所住,无所不住,是名正道真实之身。”

再次强调了“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同时,以遮诠的论述方式阐释了“道”是无所不在(住无所住,无所不住)、无所不有(即一切法,亦无所即)的宇宙万有的本体。然而,“道”的真实相状——“寂灭之相”,又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不是世间语言所能言诠的。可言诠的“道”都是方便假说,作用在于以手指月“寄言显示,令得悟入”,最终还是要破文字相“忘筌取旨”。那么怎样才能借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道”之实相呢?只能借助中道观才能理解“通达无碍,犹如虚空”的道之实相。

综合《道性品》中对“道性”的定义和《开演秘密藏品》中对“道”的阐释,此道已经不是老子本义和魏晋神仙道教中的“道”。所谓“真实空”与“寂灭之相”,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是鸠摩罗什所传大乘佛教中观般若学义理的翻版。但是,《本际经》又不肯放弃“本体”的思维传统,将此“空”特别强调说成是“一切诸法根本”,作者本意是想将道教“本体”学说与佛教理论融会贯通,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南辕北辙的。这样一来,难免显示出僵化拼凑的痕迹。

从“无本”道体说,到中道观的“毕竟空”,其实都是为了回答“道身为有因耶,为无因耶”的问题。因为“若有因者,同世间法,因缘生故,故是无常。若无因生,复堕邪见,异道之谓”。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未涉及类似于佛教“因果观”的思想,只有本体“常”与本源“根”的精神。坚守住“源”及“常”的理论特质,也就是继承、维护了道教的思想本位。在新的理论背景挑战下,如何逾越并试图绕过佛学理论体系中“因果”法的诘难,回护“道”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重新诠释“道”并赋予它以“空”的本质性内涵,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故称“常道之体非因果故,是故为常”。但是,既然“道性品”云“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那么,就会面临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障碍,即:“若是道身不从因生,自然有者,一切众生不修道者,应皆成道。”是故,特别提出“正道非从因生,亦非无因,体非是果,亦非非果,非常非非常,非灭非非灭”、“如是身者,住无所住,无所不住,是名正道真实之身”的说法。这也就同时说明了本经为何要一再强调,以中道观认识、理解“道体”、“道性”概念的重要性。

这段话的另一核心思想是“忘筌取旨”。假借经教破除心之幻象,认识到“因缘”皆假;但是经教只是认识、理解“道”的语言、文字载体,而不是“道”本身,真正体合道意还须扬弃经教。只有理、教俱空,才能做到体道并最终与道合一,这也是符合“兼忘重玄”的体悟方式。

“一切法性,即是无性”的提法,暗示了《本际经》的作者欲以“反向格义”的手段融摄佛教义理,达到既包容佛教又要凌驾于佛教之上的真实意图。

“法性”是佛学专有名词,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的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法性”与“无(虚无)”是否可以兼容,早在南朝佛道论衡时就曾经引起激烈争论。张融以儒家《孝经》、道家《老子》、佛家《小品般若经》和《法华经》并举,试图调和三教之说。其《门律》言:“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逢迹成异。”《弘明集》卷六,《大正藏》第52册,第38页。对此,周颙表示异议,《难张长史融门律》说:“言道家者,岂不以‘二篇’为主;言佛教者,亦应以‘般若’为宗。二篇所贵,义极虚无。般若所观,照穷法性。虚无、法性,其寂虽同,住寂之方,其旨则别论。所谓逗极无二者,为逗极于‘虚无’,当无二于‘法性’耶?”同上,第39页。“道”以“虚无”为性,“般若”以“法性”为宗,基本划清了道、释关于本体的认识差别。前者持“以无(虚无)为本”的观点,后者以中观般若之中道“空”观作为判别真理的标准。

“一切法性,即是无性”,意谓诸法实相是“虚无”性,有以道家之“无”代替佛教之“空”的意图。但是,《本际经》又说,此虚无之空,只是方便言空。真实究竟之“空”境乃是,“是空亦空,空空亦空,空无分别空故”。对照佛教《大智度论》有,“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空空。”《大智度论》卷四六《释摩诃衍品第十八》,《大正藏》第25册,第393页。《金刚三昧经》说:“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金刚三昧经》卷一《入实际品第五》,《大正藏》第9册,第369页。可见,《本际经》所谓真实究竟之“空”境乃是“三空”。

“三空”,是对“夫正道者,寂灭之相,非言语法之所能宣。今言道者,寄言显示,令得悟入,解了无言,忘筌取旨,勿著文字”的进一步诠释。“忘筌取旨,勿著文字”,出自《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种遮诠的思维模式,实际在不断强调本经宗旨——“将示重玄义,开发众妙门”,意在突出说明道体的本质是“正道真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名正中道”,是“重玄兼忘平等正法”,也就是“诸法无修无得,无灭无生,非有非无,非因非果,而有而无,非不因果,巧解因缘,假名中道”,“非是小圣二乘之所知觉”的“大乘教化之术”。

同类推荐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光荣的荆棘路

    光荣的荆棘路

    真正的名人,吸引人们关注目光的往往并非是他们头顶上耀眼的光环,而是他们的事业精神与人格魅力。盛名之下,真实的名人是何样子?《光荣的荆棘路》辑选的文章将带您一起走近名人,倾听他们的心路历程,分享他们光环背后的苦乐喜忧。这里有大师的画像,有岁月的朝花夕拾,有繁华落尽后沉淀的思想。他们经纬交织的阅历,映射出的是智慧的光芒,是人性的光辉。一起来走进这一精神殿堂吧!
  • 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其中多见机智谐趣。却能以小见大,本书分“天分”“勤学”“应试”“授业”“论争”“品典”等共26章,录介中国近现代以来一些学界名流的趣闻掌故,钩沉诸多历史的生机和真实。历史上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涉及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赵元任、鲁迅、白寿彝、竺可桢、傅斯年、梁羽生等。,虽然抹去了庄严格调,报喜特色人物的特色性格
热门推荐
  • 寻找UFO

    寻找UFO

    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伴随着无数个问号,并沿着这些问号被解答的路而向前延伸的。今天,世界已经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了一个新的高峰。掌握了高科技手段的人类,正不断走向未知领域,对我们的历史、未来提出一个又一个置疑,本书为大家集中收集了人类历史上的劫难和神秘的失踪之谜。
  • 穿越爆笑江湖

    穿越爆笑江湖

    本文欢脱无厘头,温馨而甜蜜,但作者爱抽风,有逻辑强迫症勿进,“3+3当然等于9了!”“...”;身边美男如云,你只要好好的。避毁三观;且看腹黑仙君如何潜了呆萌仙子,神仙也犯二,穿越跳错门,玉帝暴跳:赶紧把她找回来;重返古代,脱线小仙继续将“二”进行到底,下凡也要在一起的,无奈家有妒夫,可远观不可亵玩,他说:唐小宝,你眼睛往哪瞄,家里已经有个极品了,还看那些伪劣商品做什么。他还说,那绝对是真爱!【新书求包养《腹黑捉妖师:独宠废材萌神》】,在我怀里被我爱着就好
  • 一切皆有可能:奥巴马给年轻人的62个忠告

    一切皆有可能:奥巴马给年轻人的62个忠告

    这本书从梦想、信念、心态、行动、学习等诸多方面去回顾奥巴马的成功经历,并借助独特的视角,从中挖掘出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帮助、有价值的信息,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知道奥巴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同时,也在心中燃起奋斗的火焰。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金钱与人生

    金钱与人生

    斯迈尔斯对西方近现代的道德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最容易识别的表现,就是其作品畅销全球100多年而不衰,成为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年轻人的人生教科书,甚至有人称其作品为“文明素养的经典手册”、“人格修炼的《圣经》”。
  • 豪门冷少:恩宠新妻

    豪门冷少:恩宠新妻

    知道会遭到情敌的百般蹂躏,如果月汐知道爱上蓝枫是自己的宿命,她依然不会后悔最初的选择。果照、暗杀、屈辱……每一次让她痛不欲生的伤害都让他们的心更近一些,他们能不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呢?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用面条征服邪恶皇帝:苦力皇后

    用面条征服邪恶皇帝:苦力皇后

    这年头大家都穿越了,我这不爱跟风的自由主义者竟然也好死不死的赶了一趟时髦。被一个糟老头害得也穿越了。好吧穿越就穿越吧,别人穿回去不是小姐就是公主,我倒好,一穿回去就被人拉去当苦力。唉,悔不当初啊,早知道就不放狗咬那糟老头了。我错了~~~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妾本倾城

    妾本倾城

    她,南宫汐雪,倾国又倾城,却倾倒不了心中的那个男人?他在死人堆里救起她,给了她新的名字,新的生命,新的开始,陪伴她走过生命中最孤苦的岁月。她倾心于他,愿意给他全部的生命,她的爱,从来不加掩饰!可是他一心权术,他的爱,沉默隐忍,冰冷刻骨,充满伤害,为了权力不惜一次又一次把她推向别人,甚至嫁做人妻!她嫁的那个王爷可一点也不比他差,虽然他是个傻子,可是却有全天下最纯澈最温暖的心。他就不怕她变心吗?*沈墨,靖王府的少爷,冷漠,英俊,残忍,野心勃勃,对女人来说,他是用来膜拜的。他曾失手杀死心爱的女人,被指为蓄意谋杀,愧疚缠绕他数十年,直到另一个人慢慢打开他的心扉…他却已无力爱她。慕容颜,南王府的继承人,他们在荷花池边相遇,命运的齿轮便开始流转。他灿烂,明媚,温暖人心,是傻子却也不是傻子,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毅然站出来承担了一直逃避的生活…颜笙,聪明坚定的皇宫侍卫统领,一直默默守护着她,沉着,冷静,稳重,只要他在,事情总是会有挽回的余地,只要他在,她就很安心…*《倾城》的视频做好了。。哈哈,是未央爱妃和袖子一起做的,挺漂亮的```那首歌也是我超喜欢的来着。亲们有空去看看。?pstyle=0————倾城入了原创大赛复赛,谢谢大家的支持~~推荐自己的新文。《狐戏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