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06

第6章 道教学者陶弘景评介(1)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刘宋孝建三年(456),卒于梁大同二年(536),享年八十一。他既是梁代著名道士,又是南朝学识渊博的学问家。一生不仅对道教颇多建树,而且对我国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兵学、医药学、炼丹,乃至文学、艺术、经学等都有深入研究,尤以医药学和炼丹术的造诣最深,贡献最大,在我国古医药学和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不准备对他作全面评述,只就他对道教的贡献作一初步评介。

一代著名道士

陶弘景是在齐永明十年(492)三十六岁时,归隐茅山(江苏句容之句曲山)开始道士生涯的。在这之前,他从二十三四岁开始,在南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时代,任过十一二年的诸王侍读、奉朝请等闲曹职务。其间曾“求宰县不遂”,“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南室·陶弘景传》。)。显然宦途并不顺利,政治上很不得志。他之所以离开宦途做道士,无疑是出于愤懑和无可奈何(《三洞群仙录》卷一一引《丹台新录》云:“陶隐居除奉朝请,颇怏怏,与从兄书曰:‘昔仕宦意以体中打断,必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今三十六矣,方除奉朝请,不如早去,无自劳辱。’”)。但是以此为转折,一个原来在仕途中郁郁不得志的无名闲曹,却渐渐变成了朝野尊崇的著名道士,特别是在梁武帝时,更成了举世闻名的“山中宰相”。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固然一方面是由于他学识渊博受到梁武帝等人的景仰,而另一方面主要是他归隐以后,并未忘情于政治,而是站在世族知识分子的立场,积极地为封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所致。例如当萧衍对篡夺齐政权尚存犹豫时,他就“上观天象,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乃亟陈图谶,贻书赞奖”(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正统道藏》台湾艺文本第39册。)。当萧衍兵至新林时,又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表示支持。当萧衍“平建康,闻议禅代”时,他又“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梁书·陶弘景传》。)。据说当协助萧衍的主要谋士范云、沈约等对采用什么作国号尚无定见时,陶弘景“引王子年《归来歌》水刃木处,及诸图谶,并称‘梁’字为应进之符”(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才使萧衍把国号梁定了下来。所以萧衍在做了梁代皇帝以后,对这个有功于梁的道士,“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南史·陶弘景传》。),本来多次请他出去做官,只因他不愿做被套上“金笼头”的牛而婉言谢绝,才未重返仕途。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同上。)。皇帝如此,后妃及王公显贵们也不甘落后,馈赠“未尝脱时”。甚至梁武帝在天监二年(503)舍道事佛以后,也不曾怠慢这位与梁王朝休戚相关的道士。当陶弘景炼丹“苦无药物”时,萧衍派人送去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供其使用(《南史·陶弘景传》)。天监十二年,陶弘景外出寻药,“上又使司徒慧明迎还旧岭,道中书敕相望,仍欲先生至都下”(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天监十三年,又派人于雷平山北为他专门营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再为他“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仙观品》引《道学传》。)。可见梁武帝对陶弘景的恩宠是始终不衰的。

陶弘景之显赫一时,不仅表现在朝廷的恩宠上,还表现为许多王公显贵争做他的弟子。《三洞珠囊》云:“梁高祖太子从而受道,梁简文、邵陵诸王、谢览、沈约、阮忻、虞权,并服膺师事之。”(转引自《太平御览》卷六七九。)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又说:“齐、梁间,侯王公卿从先生授(受)业者数百人,一皆拒绝,唯徐勉、江、丘迟、江淹、任窻、萧子云、沈约、谢瀹、谢览、谢举等在世日,早申拥彗之礼。”这样多达官显贵甘愿拜在他门下“申拥彗之礼”,可见其名望之高了。这在整个道教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道教史上的重要建设者

陶弘景之显赫于世,虽然史不多见,但他又非那些专靠逢迎媚上弄权欺世的道士,如唐赵归真、宋林灵素之流可比。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赫地位,并不是靠逢迎欺世的手段,而是靠他的学识和贡献。封建统治阶级之所以尊崇他,固然主要是欣赏他与统治者休戚相关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推尊他的学识和成就。由于他一生勤于学习和努力实践,使他在科学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和很大的成就,而在道教方面的主要成就有二:一是继寇谦之和陆修静之后,对道教的改造和建设有所建树;二是对道教理论,主要是修炼理论有许多补充。

东汉末年产生的道教,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很原始,且在很多地方与封建社会的发展不相协调。为了适应封建制度的要求,以求得自身更大的发展,道教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建设。在这方面,从东晋以来,葛洪、寇谦之和陆修静等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到梁代,这个任务尚未完成。陶弘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在前人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编制道教的神仙谱系

道教的最高信仰是不死成仙,它用以吸引信徒、影响群众的主要武器就是神仙理论。在陶弘景之前,一些道教徒为了信仰和宣传的需要,编写了不少神仙传记和描写神仙所居之仙山圣境的书,但是这些神仙皆漫无统序,互不联属,不能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神仙世界,而削弱它的吸引力。为了弥补这个缺陷,陶弘景撰写了《真灵位业图》,将道教信仰的天神、地、人鬼和诸仙真等庞大神仙群,用七个等级(或称七个系列)组织排列起来,构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神团体系,满足了道教信仰和宣传上的需要。第一等级(或称神阶)以元始天尊为主神,左、右分列若干天神和仙真;等而下之,第四神阶的主神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老子),最后第七神阶的主神是管鬼魂的丰都北阴大帝,他的左、右也同样各列若干天神、地、人鬼和仙真。这样一个神仙谱系,当然是陶弘景的虚构,在今人看来,实在无聊得很。但是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加以分析,仍可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历史材料。第一,这个神仙世界的等级制度,无非是两晋南北朝门阀士族

等级制度在天上的虚幻反映,是民间道教变为士族道教所必需,也是这一变化的标志之一。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的序中说:“夫仰境玄精,睹景耀之巨细;俯眄平区,见岩海之崇深;搜访人纲,究朝班之品序;研综天经,测真灵之阶业……今正当比类正经,雠校仪服,埒其高卑,区其官域。”就是说,他是根据人间纲纪所需的“朝班之品序”来排列神仙世界“真灵之阶业”的;排列的目的,就是区分他们的尊卑。他认为神仙世界本来就有等级和尊卑之分:“虽同号真人,真品乃有数;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级万千。”(《真灵位业图》。)且他们的等级尊卑,有如人间官府那样森严:“三清九宫,并有僚属,列左胜于右。其高总称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诸小号,官位甚多也。”(《太平御览》卷六二二引《登真隐诀》。)很显然,给这些虚构的神仙世界的成员们,摊派上各种不同的等级和名目,原来是以人间的等级制度和官衔名称为模型仿制出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马克思致阿·卢格》。)为什么陶弘景要把人间的门阀士族等级制度引入神仙世界,并煞费苦心地给他们摊上各种称号和名目呢?这不能简单地认为他在做无聊的游戏,而是他根据道教发展的需要所作的有意安排。因为道教最初产生于民间,虽然难免带上孕育它的那个封建社会给它的封建烙印,如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等,但同时又包含了一些下层民众要求平等、实行互助互爱的思想。如《太平经》所鼓吹的“太平”社会,就是一个在皇帝统率下人人平等而又公平的乌托邦:“天地施化得均,尊卑大小皆如一,乃无争讼者,故可为人君父母也。”(王明《太平经合校》第683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它所描绘的神仙世界,也是一个彼此平等、相互亲爱的虚幻“乐土”:“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同上,第539页。)说明早期道教所幻想的社会和神仙世界,等级尊卑观念都较薄弱。这种思想显然与两晋南北朝门阀士族等级制度的现实是不相适应的,有必要根据社会现存制度的模式加以改造。陶弘景把门阀士族等级制度搬进神仙世界,就是适应这种客观要求所做的努力,它表明民间道教在向士族道教的转化中又前进了一步。第二,在这个神仙谱系中,元始天尊被尊为道教最高神而取代了道教始祖老子的地位,反映了时代的特点。道教初创时,以老子李耳为教主,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已有很长一段时间,现在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竟把老子降到第四神阶,而把最高神位给了元始天尊,这是一个带有时代特征的巨大变化。考其原因,大概是由于西晋以后,佛教摆脱了对道教的依附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于是两教的矛盾渐深,争夺宗教正统地位和领导权的斗争渐烈,双方为了表明自己是正统,是当然领导者,都相率将自己祖师的出生年月不断推前,如道教把老子的出生年月推至周定王三年(北魏姜斌引《开天经》),再推至殷周之际(《三洞珠囊》卷九引《太平经》),后更推至殷武丁之时(为后世道书通行说法)。佛教把释迦牟尼的出生年月推至周庄王九年(三国谢承《后汉书》),再推至周昭王时(《周书异纪》)。但无论是老子或释迦,毕竟都是历史人物,这种随意篡改生年的做法,终究经不起辩驳,常常使他们自己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一些道士干脆抛开老子,另创新神,以一个“生于太元之先……常存不灭”的元始天尊做道教始祖和最高神,自然可望在和佛教斗争中处于优胜地位,而夺得宗教领导权了。推测起来,元始天尊就是在这样一个佛道斗争激化的时代背景下,为达上述目的而被道士们创造出来的。那么,这个最高神的确切创出年代是何年?现尚无资料可征,只能推知其大略年代。现存《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是一本正式以元始天尊名义演说经教的书,该书本经的创作年代在东晋之前,但它屡经后人增补,由开初的本经一卷,衍成后来的六十一卷,故很难断定“元始天尊”之名即为本经所有。后世许多道士为该书作注,其最早的注家为南齐道士严东,该注有云:“元始者,天尊也”,“元始灵书者,即元始天尊灵书八会之音也”(《灵宝度人经四注》卷三、卷四。)。据《三洞群仙录》引宋贾善翔《高道传》所记严东事推之,严东作注的时间当在南齐高帝建元(479—482)之后五六年,即齐永明五或六年(487—488)。据此,元始天尊之名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488年。而其上限则不会早于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因天师道尊老子,不会创此神,此神乃上清、灵宝道士所创,而上清创始于兴宁二年(364)。由此看来,陶弘景作《真灵位业图》之前,元始天尊之名已经出现,且被作为讲经传教的大神而存在着。陶弘景只是根据已有的思想资料,将它正式订入神谱之中。后来(大约至隋唐最后确定)道教以“三清”作为最高神(至现在未变),其中第一位是元始天尊,其次是灵宝天尊,最后是道德天尊(即老子)。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虽然尚无明显的“三清”概念,但元始天尊居于老子之前的格局则已非常清楚。所以《真灵位业图》实际是道教最高神的老子已让位给元始天尊、而“三清”尊神又尚未最后确立这个时代的历史记录。

第三,这个神仙谱系,把道教三个派别的创始人分别纳入不同等级的三个神阶中,表明陶弘景视三派地位有高低之分,也反映了三个派别当时的状况。《真灵位业图》在第一神阶主神元始天尊之下,所列神灵全是某某“道君”、“元君”、“天帝”等等,并无地、人鬼。其余六个神阶,才杂糅了各方面的神灵。第二神阶除列有其他神灵外,将所传上清派的创始人魏华存、许穆、许!等安排其中。第三神阶,除列其他神灵外,把据传为灵宝派创始人的徐来勒、葛玄等安排其中。第四神阶,除列其他神灵外,把五斗米道(天师道)创始人张陵安排其中。这种安排,反映了上清派道士陶弘景的立场,也反映了三派在当时社会上的实际状况和影响。陶弘景是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又是茅山宗(上清派的异名)的开山祖师,他把上清派驾临其他两派之上,自然是不难理解的事;但是这种安排,实际又是当时三派实际情况的近似反映。即上清派在东晋中叶产生以后,逐渐在江南士族分子中获得广泛的信徒,特别是到陶弘景归隐茅山后,随着陶弘景声名的日益提高,发展更为迅速,不仅陶弘景在世时,上清派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而且在陶弘景逝世后,它也代有传人,直至隋唐北宋,俨然而为道教正宗。灵宝派自东晋末叶由葛巢甫“造构《灵宝》(经)”以后,也同样发展较快,后经陆修静的增修,立成仪轨,灵宝之教,更大行于世,到陶弘景时,较之上清派,仅可谓略逊一筹。至于由张陵创立的天师道,则因基地屡易(汉末张鲁降曹,由蜀汉北迁,东晋偏安,又随之迁南),特别是其孙张鲁死后,没有得力的嗣教人,更无教理上的阐弘者,故到南北朝之时,天师道的传播范围虽然较前有所扩大,但其发展已渐呈衰颓之势。所以陶弘景将三派创始人作上述次第之安排(不按出现时间的先后),并非简单为其派性之表现,实为三派发展状况的现实反映。上述三派发展状况,延续的时间很长,直至南宋北方出现新的道派以后,道教内部的派别格局才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真灵位业图》对三派地位的安排,实具有历史意义。

(二)编造仙真授经故事和传授历史

这是陶弘景对道教建设作的另一重大贡献。把道经托之神授,这是道士的一贯做法。道教第一部经书《太平青领书》,就托称是于吉在曲阳泉水从神人手中得到的(见《后汉书·襄楷传》),寇谦之用以改造天师道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录图真经》,也托称是太上老君亲手所赐。这样宣传的目的,无疑是假借神人的魅力以提高道书的身价,招徕更多的信众。但是在齐、梁之前,仅有神人授书的说法,尚无叙述神人授经故事的专书。南齐顾欢为了扩大上清经的宣传效果,根据杨羲、许谧等人得神人真迹的传说,专门编写了一本叙述仙真向杨、许授经故事的书,名曰《真迹》,表示这批上清经书非凡人所写,而是仙真手迹传来人间的。陶弘景认为该书乖谬太多,决定加以改写,后在隐迹茅山期间,在过去所作的访寻杨、许真迹的基础上,把该书改写成为《真诰》。他解释说:“真诰者,真人口之诰也。”意即《真诰》所记录的是真人的诰语。同样很清楚,顾、陶两人之所以要写这样的书,无非是想用这些具体的授经故事,向人们证明上清经确非凡人所写,实为神人所授,借以增强人们对它的信念。

同类推荐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热门推荐
  • 李嘉诚谈商录

    李嘉诚谈商录

    972年,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其父李云经病逝。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他被迫放弃学业到一家茶楼工作。1943年,长江实业在香港成功上市。1979年,长江实业收购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成为第一个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57年,创立长江工业有限公司。1980年,成立李嘉诚基金会。从此积极投身公益事业。1981年,李嘉诚,创办汕头大学。1950年,白手起家创办长江塑胶厂。1985年,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敞开心扉拥抱生活

    敞开心扉拥抱生活

    本书教育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
  • 国家力量与艺人再造:吴桥杂技学童群体研究

    国家力量与艺人再造:吴桥杂技学童群体研究

    本书在田野调查和口述史采集的基础上,利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对杂技之乡河北省吴桥县的杂技学童群体进行系统研究。当今吴桥杂技学艺、从艺行为是当地人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现代性借用。历史上在生存压力下形成的杂技文化传统,在当代语境中,被国家、地方和个人加以利用,使杂技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职业选择模式。
  • 名门婚事

    名门婚事

    他是名门少,尊贵而神秘。但在她面前,却隐去一身光芒,化身平凡。她是草根女,身份平平。但在他面前,却高高在上,众星捧月。本文讲诉灰姑娘变身名门夫人的故事。位面瘫权爷,唯妻是从的故事。
  • 团结友爱(中华美德)

    团结友爱(中华美德)

    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断难。这就是团结的魔力。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是形成民族自强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美好风尚,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为内涵实质的崇高的境界情操。培养团结友爱的良好的品德,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不抛弃,不放弃:竞争时代的简单成功法则

    不抛弃,不放弃:竞争时代的简单成功法则

    2007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热播后,使无数观众集体为之倾倒,无法自拔,剧中主人公许三多———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兵,从不被人接受,不被人认可,甚至被人嘲笑开始,依靠着自己的真诚、执著和“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激励了自己,也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直至获得成功并被他人认可。该剧引发了一波又一波不可抑制的讨论热潮,参与者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年龄,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而其中最被大家所认可和熟知的应该就是许三多和钢七连所共同抱有的成功信念———“不抛弃,不放弃”了。
  • 邪帝倾情:逆世预言师

    邪帝倾情:逆世预言师

    【古言《宁王妃:庶女策繁华》求支持!VIP读者群:繁华玉煞532855907】,废材也可以活的风生水起。誓死不离。奈何却惹到了那么一个高傲霸道的男人。男人将她紧紧的压在自己的胸膛上,她,一双凌厉的眼睛里闪着的都是势在必得的光芒:“凌云天纵,因飞机爆炸穿越到陌生大陆的废物预言师身上虐渣男贱女,收宝器萌宠,以后不要让我再看见你!”女子狠毒一笑:“怎么?”“不然我见一次,强宠溺爱,世界排名第一的杀手,爱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