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07

第7章 道教学者陶弘景评介(2)

《真诰》全书共七篇,仿纬书体以三字为题,名《运象篇》、《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后人析为十卷,《正统道藏》又析为二十卷。该书的基本格局为:某月某日某仙真下降某处,向杨羲降授某某诰命,由杨羲用隶书写出,或降授给许谧、许!的诰命,由杨羲写出转达给二许。其中虽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是只要经过仔细的剔梳、鉴别,仍可找到许多有用的道教史料。

第一,陶弘景在编造仙真授经故事时,提到了许多上清经书,如《大洞真经》、《黄庭内景经》、《九真中经》、《八素真经》、《大丹隐书》、《灵书紫文》、《大智慧经》等,连同其他经书和传记,共一百五十余种。这些记述,对我们考证上清经和研究上清派历史,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二,在记述仙真授经的同时,又记述了仙人授方术的故事,提到的方术名目很多,有存神、行气、胎息、服符饮水、辟谷、食药以及针炙、按摩等,这些又为我们提供了早期道教方术的研究资料。

第三,在记述仙真授经、授方术的同时,旁及了汉魏以来许多道士、信仰者和其他历史人物的事迹,人数在百人以上,如果把这些人物事迹加以分析、考辨和连贯会通,当可整理出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以补充六朝时期缺失颇多的道教史。

第四,《真诰叙录》所记述的上清派传授历史,更是该书的精华。它较少神话虚构,多属史实记录,虽有待订之处,总体尚属可信。它记述说:上清经的传授“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即公元364年,由“南岳魏夫人(名华存)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即杨羲),使作隶书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即许谧,又名穆)并第三息计掾某某(即许!)。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写;真四十余卷,多杨书”(《真诰》卷一九《真诰叙录》。)。二许死后,由许!之子许黄民在离乱中将经书辗转保存下来。后经王灵期对原经损益增修,广其篇目,遂使新旧混淆,传写渐广。到陆修静作崇虚馆主时,又通过别的途径,将马朗、马罕保留下来的经书,加以接收,存于崇虚馆。《真诰叙录》所记载的上述传授源流,为上清派历史保存了可贵的资料。只是有两点应略加说明:一是魏夫人华存乃晋司徒魏舒之女,主要生活年代在西晋,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去世,当然不可能在三十年之后的兴宁二年授书给杨羲,《真诰叙录》谓其下降者,盖扶乩之意。因此上清经的制作者和上清派的创始人当为杨羲和二许,魏夫人下降授书,仅为托名。二是陆修静虽得上清经,但他原本是灵宝道士,又兼修太清经典,是三洞兼修的道士,并非纯粹的上清派传人。他所传的弟子孙游岳和孙之弟子陶弘景,则是专修上清经法的。此外,从陶弘景开始,因以茅山为基地,发扬了上清经典,使上清派逐渐兴盛起来,所以上清派虽源起于杨羲和二许,而发扬光大它的却是陶弘景。由于陶弘景在寇谦之、陆修静改造、补充道教教义的基础上,又为道教编制了神仙谱系,编造了仙真授经和传授历史,遂使道教的改造和建设基本完成。陶弘景也因对道教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成绩卓著的道教学者陶弘

景之所以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他对道教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还因他对道教理论、方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既是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又是道教有名的理论家和道教学者。不过他的理论主要不是关于对宗教哲理的阐释,而是对修炼方术如养生学、医药学和炼丹术等的论述。毫无疑问,陶弘景的世界观是神学唯心主义,他的这些理论又是在追求“河山可尽,此形无灭”(《华阳陶隐居集》卷上《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即长生成仙这样的目标下来研究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但是另一方面,又因这些理论大都是从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是实践经验的记录,因此它们又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也就是说,他的这些理论具有二重性,既有唯心主义的糟粕,又有唯物、辩证的精华。我们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这一锐利武器,加以科学分析,把它的精华从糟粕中分离出来,加以利用。理论上的二重性和人的思想上的二重性,在历史上是大量存在的现象。恩格斯说:“许许多多自然科学家已经给我们证明了,他们在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范围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这以外,就不仅是唯心主义者,而且甚至是虔诚的正教教徒。”(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8页。)陶弘景就是这种具有两重性格(道士和科学家)的人物,他的理论也是具有两重性格(唯心和唯物)的理论。

(一)养生学陶弘景继承道教的传统,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两方面入手。认为只要这两方面的功夫到家了,肉体就会和精神一起长存不灭。“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碍无滞,欲合则乘云驾龙,欲离则尸解化质。”(《华阳陶隐居集》卷上《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为了总结道教在这两方面的修炼经验,陶弘景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该书叙言说:“人所贵者,盖贵为生。生者神之本(似应为“神者生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声色,役智而图富贵,得丧恒切于怀,躁挠未能自遣,不拘礼度,饮食无节,如斯之流,宁免夭伤之患也!”(《养性延命录》。下引未出注者,皆出此书。)这实际是该书的总纲,也是陶弘景养生理论的总线索。该书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使人的寿命得到延长,直至长生。他说:“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有些人之所以寿年不永,并不表明人的寿命只有那么长,而是因为他们违背养生方法、人为地戕贼自己的精神和形体造成的;如果掌握养生方法,增强人的生理机能,就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他强调指出,人的“强弱寿夭”,全靠人为,“天道自然,人道自己”,“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些都洋溢着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佛教的以生为苦、追求涅?的思想迥然不同。如果扬弃其长生不死的成分,这种与天争寿的思想还是科学的,可取的,它实际是推动道士们进行养生、医药、炼丹研究,取得很大成绩的原动力。

那么,如何养生,才能达到延年益寿以至长生呢?途径就是上面叙言中所说的从神、形两方面着手。

首先,养神方面。基本要求是“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即要清心寡欲。他认为,人的七情六欲,即喜、怒、哀、乐等,都是伤神之物,应该加以控制。从根本上说,人是血肉之躯,是有情有欲的,要断绝情、欲,不仅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损虑。”就是说,不必断绝它,但要克制它。例如哀、怨、忧、愁、怒等,自然是伤神的,应当加以克制;就是喜、笑、乐也要控制,大喜大乐也于神不利。因此主张守其“少”,戒其“多”,持其“中”,戒其“过”,提倡“十二少”,反对“十二多”。所谓“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奥也”。十二少的反面是“十二多”,认为它们会使人“神殆”、“志散”、“心慑”、“意溢”、“形疲”,“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更强调除去利欲贪念,认为“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没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还要求学会克服急躁情绪,保持心地清静,“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总之,要尽量做到少思寡欲,虚静无为。如此,人的心地清静了,自然延年增寿。

其次,炼形方面。最低要求是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所谓饮食有节,即饮食的时间、数量要有节度,即要定时定量。饮食问题在陶弘景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引前人的话强调饮食卫生的重要:“百病损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就是说,饮食是人们一天也不能缺少的,有了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有莫大益处;不好的饮食习惯和方法,就会导致很多疾病。饮食有节,首要的一条是食不过量,宜少不宜多。饮食最大的禁忌是过量。“多则切伤,少则增益”,即使对喜吃的食物也要适可而止。更切忌暴饮暴食,这种饮食方法对身体无益,只能有害。他还提倡多用素食和淡食,要“去肥浓,节咸酸”,过分肥腴、油腻和过咸的食物,都无益于健康。食后还不宜立即坐卧,“饮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人食毕,当行步踌躇”,即饭后宜散步。此外,还宜熟食,不宜生食;宜热食,不宜冷食,“凡食,皆熟胜于生,少胜于多”。所有这些,都是符合饮食卫生的。另一方面,起居有度,即起居要有规律。陶弘景指出,人们不应贪声色、美味和逸乐,骄奢淫逸,养尊处优,不合养生之道。他引前人之语云:“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病;美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疾;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一句话,娇妻美妾,声色犬马,只会戕贼身体,减寿促年。他特别强调要做适当的运动(包括劳动),因为久坐久卧都会影响健康,“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勉强做力不胜任的或无休止的劳动,固然有损身体,应当避免,“然于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陶弘景和其先辈们能那样早地认识到运动(劳动)对身体的积极作用,并积极利用它为养生健身服务,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以上介绍的只是陶弘景养生学一个方面的内容,或可认为是它的理论部分;另一方面的内容,则是它的方法部分,包括行气、导引(加按摩)和房中术等。就是用这些方法来养神、炼形,以达到延年益寿乃至长生的目的。这些方术并非陶弘景的创造,而是他对前人成果的总结和补充。他在《服气疗病篇》中,总结论述了行气术,指出行气的要领是“以鼻纳气,以口吐气”,“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身有疾病,可用行气法以治之,即“随(病之)所在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他在《导引按摩篇》中,总结记述了导引、按摩,引华陀之语云:“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导引术实际是一种柔软的体操运动,目的在摇动关节,流通血脉,促进深呼吸,是健身的好方法。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后志》载,陶弘景还撰有《导引养生图》,共三十六式,各有图,其式“如鸿鹄徘徊、鸳鸯戢羽之类,各绘像于其上”。陶弘景在《御女损益篇》中,总结记述了房中术,指出男女房室不可不有,又不可不慎,“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强调“凡养生,在于爱精”,“精少则病,精尽则死”。故要讲求房中节欲,注意交合方法,还要遵行房中禁忌。如此行去,对身体才有益而无害。

行气、导引和房中术是陶弘景用于养生的主要方法,它们本是道士的修炼术,是道士们在追求长生目的推动下总结出来的。但只要我们否定它的荒诞目的,对其创造的方法加以分析总结,仍可作为有用的健身方法供我们利用。

(二)医药学

同类推荐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热门推荐
  • 半生浮爱

    半生浮爱

    代夏被最信任的人害死,重生在好友的体内。原本已经打算平静地过完这一辈子,没想当年害死她的人亦与她一起重生。并且占据了她原来的身体。仇敌加情敌,看代夏如何在风雨飘摇的逆境中步步为营!
  • 独傲九天

    独傲九天

    地狱归来的男子如何在这块大陆上面征服少女、斩杀仙人,让人闻风丧胆的魔在他看来也就只是蝼蚁,而让人崇拜的神也只是他的奴隶。强大的技能,强悍的身体,逆差的时间修炼,坚定的毅力,让人疯狂的法宝......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自然探谜

    自然探谜

    把兴趣引进课本,使爱好代替讲台,将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吸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与探索精神,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素质,这就是本套全书的宗旨。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成功社交72法则

    成功社交72法则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依赖于外力的,要想倍受瞩目,要想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必须得注重内在人格的修炼。正所谓:肚中有货,不骄不躁,不怕没有伯乐寻不着千里马,气宇轩昂,平易谦逊,不愁身边不环绕仰慕的群众。
  • 大军事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军事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战争,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变幻莫测的一种现象。正因如此,那些在战争中用兵如神的大军事家便令人惊叹和折服。他们的性格特点与战斗故事被人久久传诵。
  • 傲游九天

    傲游九天

    一代剑仙,被迫使出全力与最强仙帝拼命一击,莫明的被传送到了异世大路。一代剑仙,在异世的成长称霸之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傲天做不到的。
  • 绝艺倾城

    绝艺倾城

    这世间,有些相遇不过一面之缘;而有些相逢,却注定了厮守终生。她,命途多舛。被同门师兄苦苦纠缠,被心爱之人视而不见,被情同母女的亲人利用,面对前所未有的磨难,她能否苦尽甘来?励志反转女主横空出世,和“前夫”斗智斗勇,巧用木偶欺上瞒下,天才偃师“连城公子”声名鹊起。顾连城年方十七,拜于偃师门下,木甲术技艺超群。因同门师兄秦仲迫害,她易容逃往京城,被名门公子楚云买下替其妹嫁入敬王府为妃,很快被同门师叔姜云霄寻到,并意图说服她以“连城公子”的身份出现指点江山。连城一心追求清净生活,不为姜云霄所动,却不知敬王齐澈早已发现她并非楚家爱女。漳国来犯,齐澈主动请缨出征,顾连城为了襄助齐澈,毅然决定随其远征,却被齐澈用来交换远嫁漳国的心爱之人。交换之后,齐澈得知顾连城丧生于一场大火,悔痛万分。殊不知,半年之后,一名来自北漠天才偃师“连城公子”声名鹊起……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