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40

第40章 三十六天说是怎样形成的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如何才能长生?神仙居于何处?其仙寿如何?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才能长生,有赖于修炼方术的探究和实践;神仙之仙寿及所居之境界,有赖于道教学者的解说。前者属道教方术研究的范围,后者属“仙境”研究的范围。

自战国神仙家兴起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即:神仙是能轻身飞举的超人,他们居处于天界,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天”是神仙居处与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仙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天”究竟是什么样子?其结构如何?有哪些神仙居于其中?他们有多少仙寿?这些问题,在道教出现以前,尚没有具体详细的解答。汉末道教产生以后,要求解答这些问题,不如此,就不能坚定修道者的信心和吸引更多的信徒。三十六天说就是适应这种需要,对以上问题做出的系统回答。

三十六天说,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始告形成,时间大约从晋代至唐初。其最早的雏型是《度人经》所提出的三十二天说。此书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为灵宝古经之一,约成书于晋代(即现存《正统道藏》之《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其余六十卷遂衍绎此经者,出世较晚)。敦煌卷子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云:“《无量度人上品》,卷(当作‘一卷’),已出。卷目云:《太上洞玄灵宝度人上品妙经》。”可知在刘宋前之晋代,此书已出世)中云:“道言:行道之日,皆当香汤沐浴,斋戒入室东向,叩齿三十二通,上闻三十二天,心拜三十二过。”其三十二天之名为:东方八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上明七曜摩夷天、虚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南方八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耀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耀天、观明端靖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

西方八天:元载孔升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皇孝芒天、太皇翁重浮容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北方八天: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太文翰宠妙成天、太素秀乐禁上天、太虚无上常容天、太释玉隆腾腾(注本皆作“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天(《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

据上列可见:第一,此仅三十二天,尚须另补四天,始成三十六天;第二,此三十二天是沿横向平面向四方展开,结构为横向四大块。四块之间,各各平行,并无高下等次之分。故此三十二天是此说的早期形态。

至南北朝,一些道士以《度人经》的三十二天说为基础,对之进行加工、增饰,迈出了造构三十六天说的第二步。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南朝齐道士严东。《高道传》载,他在“齐建元(479—482)中,诣晋陵(今常州或武进),依道士李景游。……在晋陵五六年,一日将别,援笔注《度人经》,辞不停翰,穷日而终”( 《三洞群仙录》卷一六引《高道传》)他所注之《度人经》文,后被收入《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中。第一,他引进佛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三天、大罗等说法,将《度人经》横向平面的三十二天,改造为含纵横二向于一体的三十五天。即先把《度人经》的三十二天分割为欲界六天,色界十二天,无色界十天、无色界上四天等四个层次(以三界划分三十二天,或许不始于严东,但现存资料中可明确断代者,以严东为最早。)他说:“欲界,自黄曾天,至上明七曜摩夷六天,欲界之分也。”“色界,自虚无越衡天,至太安皇崖天,合十二天,是色界之分也。”“从显定极风天,至秀乐禁上天十天,为无色界之分也;从无上常融天,至太极平育贾奕天四天,无色界上也。”“大罗者,大罗之天也,在三界之上也。”第二,在此三十二天之上,再加黄、苍、青三天,成三十五天。他说:“三十二天,位在四方,方有八天,合三十二天也。三天罗其上。……有自然五霞,其色苍黄,号曰黄天;黄天之上,其色青苍,号曰苍天;苍天之上,其处玄空,积空成青,号曰青天。凡有三十五天”( 以上皆见《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三。)其所云色界十二天、无色界十天、总三十五天之说,与后世定型的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总三十六天之说相异,反映出南朝在造构此说时意见纷纭的历史特点。

至唐初,大约活动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或稍前的李少微,在注《度人经》中创立新解,提出三十六天说。第一,他对《度人经》的三十二天作了重新划分,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种民天四天。在经文“上明七曜摩夷天”注中云:“以上六天,谓之欲界。”在经文“无极昙誓天”注中云:“以上十八天,谓之色界。”在经文“太素秀乐禁上天”注中云:“以上四天,谓之无色界。”在经文“太极平育贾奕天”注中云:“以上四天,为四民天,亦谓之种民天。”(以上皆见《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二。)种划分,为后世道教所承袭。第二,在此三界三十二天和四种民天上,再加三清天和大罗天,成三十六天。他说:“三界之上,犹有四梵三清,然后至于大罗。”(《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三。)云:“上元天官,隶玉清境……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应该说,将三十二天增为三十六天(《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二)不始于李少微,北齐魏收于天保二年至五年(551—554)间所撰之《魏书·释老志》中已见此提法,称道教言:“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不过《魏书·释老志》未述其结构。李少微则在划分三十二天之层次后,又称其上有三清、大罗,且把太清、上清、玉清置于一个层次上,这是对严东所云黄、苍、青三天及其三重结构(无色界之上有黄天,黄天之上有苍天、苍天之上有青天)的修改。不过他把天、地、水三官隶于三清,则未免与三清居最高天界的品格不相适应;这也许是三清尊神尚未最后定型时代的反映。第三,他在划分三十六天的层次时,又提出各天所居天人寿命及修道者升入各天的条件。他声称,居于“太黄皇曾天”中的天人有“九百万岁”,居于“太明玉完天”中的天人有“一千八百万岁”,如此等等。天界越高,年寿越长,以至到万亿岁。并称,居四种民天的天人,“出二气之外,无年寿之限,喜乐清净也”(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二。)又说,人们要想升入天界,获得长寿,乃至不死,必须修德积功:“凡人口业净,有十善功以上,生欲界之天。”(《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三。)身业净,有三百善功,得生色界。”(《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三。)心业净,有六百善功,生无色界四天。”(《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三。)无观转妙,结习都忘,若洞入自然,即升居种民天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二。)

比李少微略晚的茅山道士潘师正,在回答唐高宗的提问时,对以往诸说进行修正补充,提出了系统完整的三十六天说。他说:“谨案灵宝诸经及三界图,道有三清、三界。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无色界有四天;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合有三十二天。……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此三清、三界,各有诸王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罗天弥盖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罗、三界等为三十六天。”“六天欲界,阴阳胎生,年积万岁。”“十八天色界……年积亿岁,不残不伤也。”“四天无色界,阴阳有形,身长数百里,不以为累,能隐形入微。”“四种人天,名四梵天,寿命无有大期。”“无上三天,皆是证果极地。”又云:“从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犹未免于三灾劫坏;从无色界已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会所不干。”(以上皆见《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是说,无色界以上诸天人万劫不坏,长生久视。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三十六天说发展形成的轨迹:第一,就诸天的数目及名称讲,开始是三十二天,至南齐建元(479—482)时,严东增至三十五天,所增三天为三重立体结构的黄天、苍天、青天。至北齐魏收时,再增至三十六天。唐初李少微时,始将所增四天定名为同一层次的太清、上清、玉清三天及其上的大罗天。但将三清与三官相配,不能体现三清最高天界的品格。直至唐潘师正答高宗提问时,始对三十六天之名称及其品格、层次作了明确的表述。第二,就三十六天的结构讲,晋代《度人经》的三十二天为横向平面结构,南齐建元时,严东始改为含纵横二向在内的立体结构,但在上下层次的划分上还不够明晰(如无色界之上未定名,只称无色界上);每层所包天界也未定型(如分色界十二天,无色界十天,总三十五天)。中经唐初李少微,再至潘师正时,始从下到上定型为:(1)欲界六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曜摩夷天);(2)色界十八天(虚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曜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端靖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皇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3)无色界四天(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4)四梵天,即四种民天(无上常容天、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天);(5)三清天(大赤天、禹余天、清微天,又称太清天、上清天、玉清天);(6)大罗天(《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此外,在天人寿命及修道者上升天界所需条件方面的论述,也较前人更为明确。因此,潘师正之说,标志着三十六天说的最后形成,后世道教亦以之为此说的定论,长期沿袭不变。

应该指出,与《度人经》提出三十二天说大体同时,《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又根据《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提出了九天说(敦煌卷子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云:“《九天生神章》,一卷,已

出。”证明此经亦出于刘宋前)谓元始祖气化生玄、元、始三气和天宝、灵宝、神宝三尊神;三气又合生九气、九天。九天之名为:郁单无量天、上上禅善无量寿天、梵监须延天、寂然兜术天、波罗尼密不骄乐天、洞元化应声天、灵化梵辅天、高虚清明天、无想无结无爱天。较此书稍迟,约在南北朝成书的《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一也列此九天名,其前六天名与上书同,后三天名与上书异,并称:“此九天是始气之精”,每一天又“别置三天……皆是九天之别号,合三十六天也”。据此思路,将其发展为三十六天是很自然的,而且此三十六天比较容易形成含纵横二向于一体的立体结构(不像《度人经》那样,开始还是横向排列的平面结构)。但三十六天说发展形成的历史告诉我们,其后人们并未以九天说为基础,在它的基础上进而造构其余二十七天之名而成三十六天,而是以《度人经》的三十二天为基础,进而在它的基础上另加四天而成三十六天。人们为什么舍此而取彼,原因何在,不得而知。

虽然如此,后世某些道士仍想保存九天说,且企图将它与三十六天说相糅合。此见于《云笈七》卷三《三洞宗元》和北宋道士贾善翔《犹龙传》卷二《造天地》等。但他们仅仅将此二说作了简单的拼凑,即在叙述三气生九天后,据《九天生神章经》列出九天之名,而在叙述三十六天时,则完全沿用前人据《度人经》所述的三十六天名称及结构。因此九天与三十六天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板块,根本无法融合为一体。由此可以证明,以《度人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三十六天说,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结构,很难与另一思想体系的东西相融合。也可说明,九天说虽与三十二天说同出于一个时代,但因为没有得到人们的阐发而中断了它的发展,从而失去了造构三十六天说机会。只有《度人经》之三十二天说,因为得到许多道士的阐发、增饰,终于成就了三十六天说的思想体系。从这方面说,在道教思想发展史上,《度人经》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原载《中国道教》1993年第3期)

同类推荐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热门推荐
  • 惹火王妃

    惹火王妃

    得之,我幸!不得,就是抢也要把她抢回来!这是几位人间极品见到纪二小姐后的一致想法。轩辕睿----修长精壮的身躯,藏在滚着金边的紫袍下。长长的发,用紫金琯束起部分头发,其余的披散在肩头。白皙的肌肤上,薄唇樱红,狭长的凤眼,散布着极尽妖娆的妩媚。他扶住我的肩,“紫金镯不许摘,等我回京,禀报皇上后,就回来娶你做我的王妃。”“不要。”楼清浅-----墨色的长发在月光下闪出一种奇异的魅惑的光泽,似柔顺却不羁地披在修长挺拔的身姿上,而五官仿佛是蕴集了天地间所有的温柔俊雅,月光流泻,更是衬的他柔情欲醉的眸子乌黑醉人。“这块玲珑玉就当做是信物,待我回去告知双亲后,再来接你回去坐楼家的少夫人。”“不要。”凤无邪----一张极为阴柔,异常白皙的脸显露在我眼前。一双桃花眼看似慵懒,却又幽深不见底,像是一口深潭,藏了无数秘密。“这是血灵石,我凤家的传家之宝,现在送给你,希望你能做我的阁主夫人。”“还是不要。”我----杭州城纪家二小姐,纪得之。天生优雅淡然的仿佛超然物外。“宝珠,我想养个男人。”表情严肃,义正言辞。“得之,选我吧!”几个男人不约而同的推荐自己。为了躲避这些妖孽的逼婚,我只能选择女扮男装。但总有戳穿的时候,不是吗。。。。。。。最终谁得之呢?请看年度大戏《惹火王妃》(原名《得之我幸》)!喜欢的大大快快收藏推荐吧!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男生女生配在故事发展中,会陆续登场!(已经登场好几个了!)有大大说我拉票不积极,其实:我是财迷,所以请多多给我钻石!我是花痴,所以请多多给我鲜花!
  • 网游之凡人传说

    网游之凡人传说

    一个是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是受人景仰的大侠,他们本来是好朋友。他们的友情让人羡慕,也让人遗憾。他们的实力无人能及,可是却不停的遭遇着杯具。他们的女人世间无双,可惜却注定要离他们而去。爱恨情仇,阴谋诡计,才是本书主线,装备都是浮动,实力只是铺垫,实力再强也看不会绝世武功,情到深处,却能触及心扉。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财商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财商课

    为什么有些人能获得巨大的财富与荣誉呢?为什么在创富的过程中有人赚有人赔呢?这正是“财商”在起着作用,财商正是改变人们财富命运的必要手段,而提高财商、拥有财富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本书通过对财商的分析与阐释为大家揭开财富密码。
  •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5)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毒妻临门

    毒妻临门

    她是商界女传奇,是云氏企业最理想的继承人。一朝穿越,误入侯门,成了凌家废柴四小姐。他是翩翩贵公子,一朝得志,震惊朝野,是为天下第一摄政王。她是神秘土豪,在深闺中斡旋,于商场上打拼,保亲人,争家产,步步为营。他是幕后权臣,在朝堂上扮猪吃老虎,除奸臣,赚民心,节节高升。他尊她为祁国至狠至毒妇人,她称他是天下至阴至险奸臣。一封荒唐的指婚圣旨,她成了他的妻!她怒:“摄政王,你到底想干什么!”他笑而答之:“澜儿,这天下就是我替你摆的一局棋,你玩着可还顺手?”“你都已经得到了天下,何不放过我这区区妇人?”“可是澜儿,我的心太小,仅能容下一人,这天下太大,我容不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耻相爷的降魔宠妻

    无耻相爷的降魔宠妻

    一抹七星极光要了傻妃的命,却令她劫后重生。她,惊鸿,至冰至美,至清至冷。他,叶隐,至纯至净,却鬼魅妖冶。●前世,她是至尊的降魔者。今生,她却是痴傻呆滞的弃妃!他是大鈅王朝官居一品的相爷,妖孽魔魅。两个本是天生敌对的克星,在他看来却是天造地设。●异国公主前来和亲,看上大鈅王朝的相爷。相爷妖娆一笑,请皇帝赐婚,宠妻惊鸿。公主恼羞成怒,皇帝后悔不已,眼睁睁看着惊鸿‘本人’嫁于相爷为妻!什么,惊鸿丢给相爷一封休书?好!一场赐婚,她竟然多了个未婚夫!当他冰冷的手指抚摸上她的锁骨时,她清冷的眸子终于有了怒气。“叶隐!再无耻也要有个限制!本尊不好你这口!”“没关系,为夫好这口就行。”●妖界妖龙契约在手,看你无耻相爷怎么接招!凤凰精魂守护在身,看你无耻相爷如何对付!什么?!无耻之徒竟然是魔界的皇!!妖龙和凤凰缩在角落浑身颤冷……===========人皆有三魂,她为何只有一抹天魂?“鸿儿放心,其它两魂交给为夫。”“……谢了。”
  • 豪门情劫

    豪门情劫

    艾思思在美丽的异国他乡将自己毫无保留的交付给他,只以为他会与她相守一生一世。他却弃她而去,她还傻傻的陷在曾经的感情里无法自拨,背负水性杨花的骂名寂寥度日。三年后再见他,她却成了他弟弟的女友,无端卷入了豪门间的恩怨,是爱?是恨?是错?是对?在阴谋迷局中她又该何去何从......
  •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本书综合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名人家教成功经验,如卡尔·威特、比尔·盖茨、肯尼迪、林肯、爱因斯坦、罗斯福等,并吸收了很多教育专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意见。书中或以教育小场景揭示家教盲点,或通过成长小故事给人启迪,同时加上深刻的分析,相信定能让你茅塞顿开。
  • 绝色天仙:无良庶女太妖孽

    绝色天仙:无良庶女太妖孽

    一朝穿越,竟然穿越在一个祸水灾星身上,被欺被辱。凤凰涅槃,韬光养晦,一番奇遇,好运爆棚,丹药传承,七彩圣灵根。各种强悍的灵宠,统统收入囊中。可为毛人家的宠物都是各种萌,而她的却是一只莫名其妙的蛤.蟆,还各种狂霸拽的跟个大爷似的。从此带着一只蛤.蟆闯天下,蛤.蟆在手,天下我有!生杀予夺,翻云覆雨,且看她在这一片大.陆,掀起怎样的狂澜。
  • 魔祖仙尊

    魔祖仙尊

    身为仙门传人,武林子弟,当他踏入江湖的一刻,注定江湖不再平静。本是翩翩少年郎,身为武林人,却在凡尘外。闯禁地,造神剑,取魔刀、在仙佛人魔间徘徊的他在拿起屠刀的一刻,天下将会陷入一场如何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