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39

第39章 佛 道兼融的王畿理学(2)

他对心之私欲作了这样的比喻,说:“心之有欲,如目之有尘,耳之有楔也。”(卷一七《虚谷说》,第614页)遂使耳不聪,目不明。又像顽石之封闭真金,使真金不能显现精彩。“吾人本来真性,久被世情嗜欲封闭埋没,不得出头。譬如金之在矿,质性混杂,同于顽石。”(卷一六《南谯别言》,第578页。)了使良知得到发明,复现其虚寂空灵至善之本体,就须除去心中私欲。正像洗去目中之尘,拔掉耳中之楔以复耳目聪明一样,“如去尘拔楔而复其聪明之用也。寡欲之功存乎复,观复则天地之心可见,而万物之芸芸者归其根矣”( 卷一七《虚谷说》,第614页。)也如炼矿冶金一样,“不从烈火急烹猛炼,令其销熔超脱,断未有出矿时也”( 卷一六《南谯别言》,第578页。)如经过急烹猛炼,最终,“真性离欲始发光明,真金离矿始见精彩”( 卷一六《南谯别言》,第578页。)以,“吾人之学,只时时致良知,不为私欲所蔽,则光明自显,本体自复”( 卷一六《胡栗里别言》,第584页。)

王畿指出,障碍良知发明的私欲并不仅仅指淫邪,而是包括更广的内容。他说:“尝闻忿不止于愤怒,凡嫉妒偏浅,不能容物,念中悻悻,一些子放不过,皆忿也。欲不止于淫邪,凡染溺蔽累,念中转转贪恋,不肯舍却,皆欲也。”(卷四《留都会纪》,第325页)又说:“古人云:所欲不必声利富贵,只心有所向,便是欲。苟审于所向而窒之,以禁于未发之豫,是谓复其心之本体,以达天德。斯为不悖于见一之训耳。”(卷二《书进修会籍》,第288页)对以上这些私欲,应该清除得越彻底越好,丝毫也保留不得。他说:“圣人自然无欲,是即本体便是工夫。学者寡欲以至于无,是做工夫求复本体。”(卷九《答季彭山龙镜书》,第414页)其有欲,故须寡之以至于无欲;因其有妄,故须反之以复于无妄。自然无欲无妄者,圣人也。勉强以求至于无欲无妄者,学者之事也。”(卷九《答章介庵》,第412页。)畿说,致知工夫与求知识不同。求知识是愈多愈好,用的是加法;致知工夫用的是减法,是减担(负担),而不是增担。“良知不学不虑,终日学,只是复他不学之体。终日虑,只是复他不虑之体。无工夫中真工夫,非有所加也。工夫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尽,便是圣人。”

(卷九《答章介庵》,第412页。)此处所说要减的东西,指的就是人的各种私欲。把私欲减尽,便是圣人了。王畿认为,与私欲相联系的还有“意”( 在王畿哲学中,对“意”的说法并不统一。在《天泉证道记》中,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都是无善无恶的;而在《答吴悟斋》等条中,却认为意之动有善有恶,在许多地方都被置于与私欲相联系的地位,而是恶的。此文所引皆属此类。)“意”也是蒙蔽良知不能发明的障碍。他说:“人心之体,本无不善。动于意,始有不善。一切世情见解嗜欲,皆从意生。”(卷一六《陆五台赠言》,第575页)夫心本寂然,意则其感应之迹。知本浑然,识则其分别之影。万欲起于意,万缘生于识。意胜则心劣,识显则知隐。故圣学之要,莫先于绝意去识。”(卷八《意识辨》,第400页)又说:“良知原无一物,自能应万物之变。有意有欲,皆为有物,皆为良知之障。”(卷一六《鲁江草堂别言》,第584页。)良知人人所同具,无间于善恶,只缘动于意,蔽于欲,包裹盖藏,不肯自悔自改,始或失之。”(卷二《桐川会约》。第291页。)此,为致良知,既要去欲,又要绝意。这是致良知的两个着力点。

用什么方法去欲绝意,以复至善之良知呢?王畿认为,方法之一就是静坐。他说,这只是“权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这是“先师所谓因以补小学一段工夫也。若见得致知工夫下落,各各随分做去,在静处体玩也好,在事上磨察也好。……盖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原是变动周流。此便是学问头脑,便是孔门教法。若不见得良知本性,只在动静二境上拣择取舍,不是妄动,便是着静,均之为不得所养。”(卷四《东游会语》,第316页。)

尽管静坐是致良知的“权法”,却不失为一个重要方法。王畿将它作为圣人入悟的途径之一。他说:“君子之学,贵于得悟。悟门不开,无以征学。人悟有三:有从言而入者,有从静坐而入者,有从人情事变炼习而入者。得于言者,谓之解悟。触发印证,未离言诠。譬之门外之宝,非己家珍。得于静坐者,谓之证悟。收摄保聚,犹有待于境。譬之浊水初澄,浊根尚在,才遇风波,易于淆动。得于炼习者,谓之彻悟。摩砻锻炼,左右逢源。譬之湛体冷然,本来晶莹,愈震荡愈凝寂,不可得而澄淆也。”(卷一七《悟说》,第612页)并说其师王守仁就是相继经过此三个途径,才获得彻悟的。“先师之学,其始亦从言入,已而从静中取证,及居夷处困,动忍增益,其悟始彻。”(卷一七《悟说》,第612页)

静坐被认为是去除私欲的有效方法。王畿说:“夫主静之说,本于濂溪无极所生真脉路。(本注云:无欲故静。圣学一为要,一者无欲也。一为太极,无欲则无极也。)”(卷五《书同心册卷》,第344页。)人心未免逐物,以其有欲也。无欲,则虽万感纷扰,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一念枯寂,而未尝静也。”(卷三《答中淮吴子问》,第304页)

静坐又是遣虑息缘,收摄放心,使精神凝定的重要方法。王畿说:“吾人从生以来失其所养,思虑内营,声利外汩,逐境流注,常失于动而不自觉。不得已教之静,主遣虑息缘,使精神向里窥见本来虚寂之体,而后道可几也。吾党肯从静中摄养,收其放心,从事于德性之学,未必非入道之因,对病之药也。”(卷八《天根月窟说》,第396页)盖缘平时此心做主不定,未免向外驰散,未免借此以为收摄,时时求慊于心,方是集义所生,方是达本穷源。”(卷一二《与张含宇》,第478页。)说:“今日良知之说,人孰不闻,然能实致其知者有几?此中无玄妙可说,无奇特可尚,须将种种向外精神打并归一,从一念独知处朴实理会,自省自讼,时时见得有过可改,彻底扫荡,以收廓清之效,方是入微工夫。”(卷二《斗山会语》,第273页。)说:“吾人此生干当无巧说,无多术,只从一念入微处讨生死。全体精神打并归一,看他起处,看他落处,精专凝定,不复知有其他。此念绵密,道力胜于业力,习气自无从而入,杂念自无从而生,此是端本澄源第一义,所谓宗要也。”(卷一一《答李渐庵》,第455页)以上王畿所说私欲蒙蔽良知,使之不能显现发明,必须用静坐等方法去欲绝意,方能复其本来虚寂空灵之本体。通过静坐,既可除去私欲,又可克服一切杂念,使精神打并归一,精专凝定。这些说法,也非儒家本有的学问,而是融摄佛、道修炼理论而来的。

三、以性兼命,以神驭气的修性法

王畿不仅广泛汲取佛、道思想论述其良知本体和致良知说,而且又汲取道教的内丹思想阐述其修性理论。其所用范畴、术语以至理论结构,几与道教的内丹学没有多大差别。

他说:“既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当做天地间第一等事。第一等事非待外求,即天之所以与我性命是也。吾人若不知学,不干办性命上事,虽处衣冠之列,即是襟裙之牛马;绮语巧言,心口不相应,即是能言之鹦鹉。与禽兽何异!”(卷五《申约后语》,第334页。)认为,性命之学是千古圣人之学:“圣人之学,复性而已矣。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万物备焉。性其生理,命其所乘之机也。故曰天命之谓性,此性命合一之原也。”(卷一四《寿邹东廓翁七帙序》,第534页。)此学者修习性命是成圣成贤的入门之路。他说:“所谓性命两字,乃入圣贤血脉门路也。自性自修,自命自固。为性命之心重一分,嗜欲自然轻一分。全是性命之心,种种嗜欲自然淡息得下,所谓持衡之势也。”(卷九《与屠竹墟》,第428页。)

王畿认为,性命之学以“性命合一”为主旨。他说:“性与命本来是一……孟子从性命重处立法以示人,正是性命合一之宗。世儒分属气质、义理,便非合一之谓矣。”“立命正所以尽性,故曰有命焉。论性而不及命,君子不谓之性也。……尽性正所以至命,故曰有性焉。论命而不及性,君子不谓之命也。”(卷八《性命合一说》,第396页)说:“世之养生则异于是。裂性命为两端,分内外为二物。或迷于罔象,或滞于幻形。甚至颠溟浊乱,惟躯壳渣滓之为徇,岂唯不知圣人之学,所谓并老氏之旨而失之者也。‘尝无欲以观其妙,尝有欲以观其窍’,‘万物芸芸以观其复’,非老氏之言乎?‘观妙’即未发之中,性宗也;‘观窍’即发而中节之和,以情归性,而机在我,命宗也。”(卷一四《寿邹东廓翁七帙序》,第535页)

性命合一的中心是以尽性为主,或以性兼命。他说:“夫儒者之学,以尽性为宗。性者,万劫无漏之真体。只缘形生以后,假合为身,而凡心乘之,未免有漏。故假修命之术以炼摄之,使涤除凡心,复还无漏之体。所谓借假修真,修命正所以复性也。即以养生家言之,性以心言,命以身言。心属于乾,身属于坤。身心两字即火即药,一切斤两法度,老嫩浅深,皆取则于真息。真息者,性命之玄机,非有待于外也。是故尽性以致命,圣人之学也;修命以复性者,学者之事也。及其成功一也。若谓儒者之学不足以养生,而别取于命术,是自小也。”(卷一四《寿史玉阳年兄七十序》,第536页。)人问养生家有性命双修之旨,是何道理?他说,修命是为下士而设,若上士则只须修性即兼了命。“夫性命本一,下士了命之说,因其贪著,而渐次导之云耳。若上士,则性尽而命实在其中。非有二也。”(卷一七《示宜中夏生说》,第623页)说,修命是为修性打基础,目的还是为了尽性。“近有方外传圜中术者,彻头彻尾只以了性为宗。性是万劫不坏之真体,所谓无漏清净法身。只缘历劫虚妄,凡心不了,故假修命延年之术,以为炼养复性之基。徒守后天渣滓,不究性源,到底只成守尸鬼,永无超脱之期,上品先天之学所不屑道也。”(卷九《与魏水洲》,第408页。)

王畿认为,修习性命就是修习身心和身心之神、气。他说:“仰观俯察,类万物之情,近取而得之,不越乎身、心两字而已。心即乾之阳也,身即坤之阴也。心中之神,身中之气,即坎离之交也。神、气之往来,即六十卦周天之法象也。”(卷一五《易测授张叔学》,第556-557页。)说:“乾属心,坤属身,心是神,身是气。身、心两事即火即药,元神、元气谓之药物,神、气往来谓之火候。神专一则自能直遂,性宗也;气翕聚则自然发散,命宗也。真息者,动静之机,性命合一之宗也。”(卷四《东游会语》,第315页)

在身与心、神与气二者之中,心、神是主宰,须以心统身,以神驭气。他说:“夫人之所以为人,神与气而已矣。神为气之主宰,气为神之流行,一也。神为性,气为命,良知者,神气之奥,性命之灵枢也。良知致则神气交而性命全,其机不外乎一念之微。”(卷一七《同泰伯交说》,第622页。)“魏伯阳作《参同契》以准《易》,为万世丹经之祖。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药物,以坎离交媾为火候,皆寓言也。究其窍妙,不出于心息相依之一言。心之依息,以神而驭气也;气之依心,以气而摄神也。神为性,气为命,神气浑融,性命合一之宗也。”(卷一五《易测授张叔学》,第557页)

王畿认为,在神、气的关系问题上,儒、道两家各有侧重。“盖吾儒致知以神为主,养生家以气为主。戒慎恐惧是存神工夫,神住则气自住,当下还虚,便是无为作用。以气为主,是从气机动处理会,气结神凝,神气含育,终是有作之法。”(卷一《三山丽泽录》,第259页)说:“吾儒之学主于理,道家之术主于气。主于理则顺而公,性命通于天下,观天察地,含育万物,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主于气,则不免盗天地,窃万物,有术以为制炼,道而用之以私其身,而不能通于天下。此所谓毫厘之辨也。”(卷一四《寿商明洲七帙序》,第546页)

王畿也讲鼎器、药物、火候。除上引曾经涉及外,在其他地方也有很多论述。如说:“乾为心,心属神,所谓性也。坤为身,身属气,所谓命也。乾坤为鼎器,心中一点真阴之精,身中一点真阳之气,谓之坎离药物,药物往来谓之火候,故曰身心两字是火是药。真息谓之性根命蒂,一切药材老嫩,火候衰旺,往来消息,皆于真息中求之。密符天度,以火炼药而成丹,以神驭气而成道,非两事也。”(卷一六《书查子警卷》,第600-601页。)说:“戒慎恐惧乃是孔门真火候,不睹不闻乃是先天真药物。先师所谓神住则气住、精住,而仙家所谓长生久视在其中矣。此是性命合一之机,直超精气当下还虚之秘诀。”(卷一七《示宜中夏生说》,第623页)说:“戒慎恐惧则神住,神住则气住、精住,虽曰养德,而养生亦在其中。老子云:外其身而身存。”(卷四《留都会纪》,第323页)

类似这些说法,还有不少。无须考证,也能看出它们主要是融摄道教内丹学而来。可见王畿理学既汲取融合了佛教思想,也汲取融合了道教思想,是佛、道兼融的思想产物。过去一些儒学家讥评王畿理学“近乎禅”,实只说出了王畿理学特色之一半。把它的全貌实实在在地摆在读者面前,当是现代学者的责任。

(原载《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热门推荐
  • 双重爱恋

    双重爱恋

    她是古老氏族“席氏”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在外人眼中,却只是一个和寻常人无差别的女孩子,如当年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平和稳重,娴静温雅;在私立高校担任英文教师……但,却没人知道,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他”:席氏集团总裁,一个冷漠甚至冷情的“男人”,手中掌控着多国经济命脉的,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男人”……*他是西利顿贵族高校中受万千追捧的“特例”,在所有人看来,他阳光帅气,身上没有一丝王子气,在校园中的号召力无人能及……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另一个性格是——他:*当这样的两人,撞到一起……这好戏绝对是一场接一场,碰撞出来的火花一串连一串……这样的他们,能成为怎样的【绝配】
  • 科学进化史

    科学进化史

    本书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全景史,是在英国BBC电视系列节目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追溯了科学的发展,并将科学视为人不同于动物园的主要特征。书中历数不同时期人类的得大发明,从结绳记事儿到几何演算,从牛顿力学到狭义相对论。作者认为知识的进步均可视为人类试图理解自然,并控制自然的努力。作者对每一重大思想理论,均予以深刻的评价,并力图将自然背后的规律以常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展现出来。本书不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科学世界,而且还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文明世界。
  • 沙漠圣贤

    沙漠圣贤

    这是一个火与沙的世界。这是一片血与尘的大陆。这是我的家——阿塔斯。没有慈悲没有雨,没有国家没有神的世界。参考2版DarkSun设定架设,沙漠风情的正统奇幻小说。日后可能引入魔法船以及Mystara世界。适合传统西幻爱好者观看。
  • 洪水防范与自救

    洪水防范与自救

    从洪涝灾害的基本知识、洪涝灾害的预防、洪涝灾害时的自救互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记录了读者最需要、也最应该知道的技巧,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将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到最低。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八块腹肌

    八块腹肌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
  • 我若为仙

    我若为仙

    我有大定力,当抵狐媚惑!我有大智慧,当断世间乱!我有大勇气,当斩万千魔!我有大悟性,当成永生仙!我若为仙,定诛邪魔保平安;我若为仙,定叫公平临人间;我若为仙,定让乾坤换新颜;我若为仙,定把仙道重筑建!若生为鲲鹏,则海不能容;若生为凤凰,则烈焰新生。混乱大世界出生的易剑南,真心求道,勇猛精进,但凭手中玉如意,荡尽险难终得道!
  • 武乡的红色驻地

    武乡的红色驻地

    武乡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抗日军政大学等重要机关长期驻扎于此,留下了众多革命历史文物和珍贵的革命旧址。《武乡的红色驻地》主要对全县的革命旧址进行调查和搜集整理,并对团以上机构驻扎过的旧址加以介绍,反映了武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对进一步研究八路军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动老区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日光微暖、夏微凉

    日光微暖、夏微凉

    四个女生,不同的身世,不同的家底,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爱情。却意外地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的他们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打击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女主的身世、伤疤一次次被揭开。五年前。黎新叫夏微凉去死。五年后。夏微凉叫黎新去死。而真正死去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 为人处世方与圆

    为人处世方与圆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交越来越多样化了。朋友来往、同事相处、夫妻关系等等,每一个社交圈子都有其独特性,对于不善于处理这些关系的人来说,每一个圈子就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只要懂得以方圆策略指导个人的社交行为,社交就会成为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为人处世知方圆,尽是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