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38

第38章 佛 道兼融的王畿理学(1)

宋明理学,亦称宋明道学,或称新儒学。它既不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学,也不同于汉代儒学。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在儒家主体思想基础上融进了大量的佛、道思想。此特征,无论在程朱理学中或陆王心学中,无论在宋代理学家身上或明代理学家身上,都有明显的表现。相比之下,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及其弟子们的表现则更为突出。其中,王守仁大弟子王畿就是重要的代表。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弱冠举于乡。明嘉靖二年(1523),受业于王守仁。嘉靖五年(1526)举进士,与钱德洪并不就廷试而归。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逝世,经纪丧事,持心丧三年。嘉靖十一年(1532),赴廷对,与钱德洪同第进士,进郎中。不久,谢病归。此后从事讲学四十余年,“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皆有讲舍”( 《明儒学案》卷一二,《四库全书》集部)对传播王守仁心学起了重要作用。

王畿的学术思想以其师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为核心,在阐发此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心学体系。其显著特点是融摄了更多的佛、道思想,使其理学更加接近于佛、道。这点正是他受到当时和后世一些儒学家讥评之所在。黄宗羲说:“先生(指王畿)疏河导源于文成(王守仁)之学,固多所发明”,但很多议论又“近于禅”或“近于老”( 《明儒学案》卷三二,《四库全书》集部)又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心斋王艮)、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明儒学案》卷三二,《四库全书》集部)里不准备对其学术思想作全面论述,而仅就其融摄佛道之处作粗略考察,以就正于方家。

一、无善无恶、虚寂空灵的良知说

王畿是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宣扬者,一生讲学,总以其师“致良知”说为依归,对良知本体和致知之法,作了很多阐述。其说虽本于王守仁,但又对王守仁学说特别是对其融会佛、道之处,作了进一步发展。

王畿认为,良知是无善无恶的,又是至善的。他说:“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善与恶,相对待之义。无善无恶,是谓至善。至善者,心之本体也。”(《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五《与阳和张子问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8册第346页,齐鲁书社1997年版。下面凡引此书,只注明所在卷数、篇目名和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98册上之页码。)说:“良知无善无恶,谓之至善。良知知善知恶,谓之真知。无善恶则无祸福,知善恶则知祸福。无祸福,是谓与天为徒,所以通神明之德也。知祸福,是谓与人为徒,所以类万物之情也。”(卷一五《自讼问答》,第568页。)

王畿又认为,良知本体是虚寂的。在这方面,他有很多论述。他说:“先师良知之说,仿于孟子不学不虑,乃天所为自然之良知也。惟其自然之良不待学虑,故爱亲敬兄,触机而发,神感神应。惟其触机而发,神感神应,而后为不学不虑自然之良也。自然之良,即是爱敬之主,即是寂,即是虚,即是无声无臭天之所为也。”(卷六《致知议辨》,第357页)

“虚寂者,心之本体。良知知是知非,原只无是无非,无即虚寂之谓也。即明而虚存焉,虚而明也。即感而寂存焉,寂而感也。即知是知非,而虚寂行乎其间,即体即用,无知而无不知,合内外之道也。”(卷一六《别曾见台漫语摘略》,第589页。)又说:“心为神之所居,正以有那虚窍子,譬如鸡卵中必有一点虚处,乃其生化之机,不虚则不能生矣。致虚虽是养生家修命之术,圣学亦不外此,所谓密机也。”(卷七《新安斗山书院会语》,第378页)

“人心本来虚寂,原是入圣真路头。虚寂之旨,羲、黄、姬、孔相传之脉。儒得之以为儒,禅得之以为禅。固非有所借而慕,亦非有所托而逃也。”(卷七《南游会纪》,第369页)

王畿还认为,良知本体是空灵的。在这方面论述也很多。他说:“人心无一物,原是空空之体。”(卷三《宛陵观复楼会语》,第294页)当下本体……如空中鸟迹,水中月影,若有若无,若沉若浮。拟议即乖,趋向转背,神机妙应,当体本空。从何处去识他?于此得个悟入,方是形象中真面目,不著纤毫力中大著力处也。”(卷四《留都会纪》,第319页)又说:“良知,气之灵也。生天生地生万物,而灵气无乎不贯,是谓生生之易,此千圣之学脉也。”(卷一三《欧阳南野文选序》,第504页。)“良知是造化之精灵。吾人当以造化为学,造者自无而显于有,化者自有而归于无。……吾之精灵生天生地生万物,而天地万物复归于无。无时不造,无时不化,未尝有一息之停。”(卷四《东游会语》,第315页。)“良知是天然之灵窍,时时从天机转运,变化云为,自见天则。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何尝照管得,又何尝不照管得。”(卷四《过丰城答问》,第310页)

以上就是王畿对良知本体的主要论述。其基本观点,王守仁曾有过论述。王守仁说:“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王文成全书》卷三,《四库全书》集部)王畿则对这些思想大大发挥了。而这些思想都与佛、道思想有明显瓜葛。“无善无恶”说来源于佛教禅宗。《坛经》云:“佛性非常非无常”,“佛性非善非不善”。惠能教人做心性工夫的法门是:“不思善,不思恶”,认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坛经》)王畿所谓“良知无善无恶,谓之至善”,实际是将孟子性善说与禅宗“性无善恶”说相会通,是儒佛思想融合的产物。其“虚寂空灵”论来源于佛、道。大体说来,道家讲虚,道教尚灵。《老子》谓:“虚其心,实其腹。”(《老子》第三章)《管子·心术上》曰:“虚其欲,神将入舍。”(《管子)这是道家说虚的例子。佛教讲空、寂,《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上二:“金刚三昧亦云:众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体无色相。”(《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上二)佛教讲空寂的例子。王畿就是汲取佛、道这些思想资料后,才造构出良知虚寂空灵论的。

正因为王畿理学融摄了较多的佛、道思想,故曾遭到当时和后世一些儒家学者的批评。而王畿为了表白自己学说的正宗,并非儒学之异端,曾就人们指斥较多的“虚寂”说进行了辩驳。他说“先师有言:老氏说到虚,圣人岂能于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于无上加得一毫有。老氏从养生上来,佛氏从出离生死上来,却在本体上加了些子意思,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卷四《东游会语》,第314页。)畿进一步阐发说:“圣人微言见于大《易》,学者多从阴阳造化上抹过,未之深究。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便是吾儒说虚的精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便是吾儒说无的精髓。”(卷四《东游会语》,第315页)以此证明儒家经书《易》就是讲虚无的老祖宗。在《三教堂记》中,王畿又引孔子之言对上述观点作又一次阐发。他说:“三教之说,其来尚矣。老氏曰虚,圣人之学亦曰虚;佛氏曰寂,圣人之学亦曰寂。孰从而辨之?世之儒者不揣其本,类以二氏为异端,亦未为通论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言良知本无知也。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空空即虚寂之谓。”(卷一七《三教堂记》,第606页。)在《三山丽泽录》中,王畿再一次对此进行了阐发。他说:“吾儒未尝不说虚,不说寂,不说微,不说密。此是千圣相传之秘藏。从此悟入,乃是范围三教之宗。自圣学不明,后儒反将千圣精义让与佛氏。才涉空寂,便以为异学,不肯承当。不知佛氏所说,本是吾儒大路。反欲借路而入,亦可哀也。”(卷一《三山丽泽录》,第261页。)

如此说来,玉畿是否完全否认儒学和佛、道的区别呢?不是。他坚持其师倡言的禅学与儒学“相去毫厘”的说法,称“吾儒与二氏之学不同,特毫发间”( 卷一六《书陈中阁卷》,第599页)“大抵吾儒主于经世,二氏主于出世。象山尝以两言判之。惟其主于经世,虽退藏宥密,皆经世分上事;惟其主于出世,虽至普度未来众生,皆出世分上事。顺逆、公私,具法眼者,当有以辨之矣。”(卷一《与李中溪》,第446页)又说:“良知者,性之灵,即《尧典》所谓峻德。明峻德即是致良知,不离伦物感应,原是万物一体之实学。亲九族是明明德于一家,平章百姓是明明德于一国,协和万邦是明明德于天下。亲民正所以明其德也,是为大人之学。佛氏明心见性,自以为明明德。自证自悟,离却伦物感应,与民不相亲,以身世为幻妄,终归寂灭,要之,不可以治天下国家。”(卷七《南游会纪》,第367页)思是说,儒学主张人伦、物理,是为治国平天下,此是公心,而佛、道则弃人伦,遗物理,只求了却个人生死,这是私心。因此,儒学与佛、道虽只“相去毫厘”,实则谬之千里了。

王畿认为,尽管儒学与佛、道有“毫厘”之差,但在心性问题上,有许多地方却是相同或相通的。除虚寂问题之外,良知二字即三教之所同。“吾儒所谓良知,即佛所谓觉,老所谓玄。但立意各有所重,而作用不同。”(卷一《与李中溪》,第446页。)在静坐调息问题上,三教也是相通的。“欲习静坐,以调息为入门,使心有所寄,神气相守,亦权法也。调息与数息不同,数为有意,调为无意,委心虚无,不沉不乱。……心息相依,是谓息息归根,命之蒂也。一念微明,常惺常寂,范围三教之宗。吾儒谓之燕息,佛氏谓之反息,老氏谓之踵息,造化阖辟之玄枢也。”(卷一五《调息法》,第560页。)

在“三教”观上,王守仁曾有一家三室之喻。他将“三教”比喻为一家之三室和三个兄弟,最初合为一家,后来“渐有相较相争,甚而至于相敌”,遂分成了三家。“去其藩篱,仍旧是一家。三教之分,亦只似此。”(《明儒学案》卷二五,《四库全书》集部)王畿则进了一步,他把“三教”比喻为一人之三个生长阶段。他说:“二氏之学与吾儒异,然与吾儒并传而不废。盖以有道在焉,均是心也。佛氏从父母交媾时提出,故曰未生前,曰一丝不挂,而其事曰明心见性。道家从出胎时提出,故曰哇地一声,泰山失足,一灵真性既立,而胎息已忘,而其事曰修心炼性。吾儒却从孩提时提出,故曰孩提知爱知敬,不学不虑,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其事曰存心养性。夫以未生时看心,是佛氏顿超还虚之学;以出胎时看心,是道家炼精气神以求还虚之学;良知两字范围三教之宗,良知之凝聚为精,流行为气,妙用为神,无三可住。良知即虚、无、一,可还此,所以为圣人之学。”(卷七《南游会语》,第370页)由此可见,王畿是三教一家论者,对佛、道二教的态度是很友好的。这是他之所以能大量融会佛道思想于其理学的思想基础。其理学具有明显的佛、道色彩,就不是偶然的了。

二、去欲绝意、静坐凝定的致知论

王畿认为,无善无恶、虚寂空灵的良知,是人人天生就有的。无论圣人或凡人,都同样具有此至善之良知。王畿说:“夫良知在人,圣愚未尝不同。”(卷一三《王瑶湖文集序》,第506页。)良知不学不虑,本来具足。众人之心与尧舜同。”(卷五《与阳和张子问答》,第349页。)但是因为世人时常被“世情嗜欲”所牵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长年时时保持至善之良知的。特别是人的私欲,更是蒙蔽良知不能发明的最大障碍。王畿说:“良知即天,原无限量,才为私欲障碍,便失了天之本体。良知即渊,原无穷尽,才为私欲壅塞,便失了渊之本体。”(卷一六《胡栗里别言》,第584页)说:“人心本一,有欲始二。”(卷二《书进修会籍》,第288页)人心本虚,有不虚者,欲累之也。”(卷一七《虚谷说》,第614页)

同类推荐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家常小锅炒

    家常小锅炒

    《家常小锅炒》为您提供最家常的炒菜制作方法及菜谱。炒菜作为应用最广、最基础的烹饪方法,跟我们每天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对于炒菜你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如何才能做出美味的炒菜吗?你知道不一样的食材炒制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本书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汲取榜样母亲科学的教育理念,成就优秀孩子辉煌的发展轨迹。本书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母亲”的教子经验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外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她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
  • 神魔小子闹异界

    神魔小子闹异界

    冷梦君,一个本以为自己是个天生就会魔法的人类世界怪才。可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曾经竟然是异世界掌管五界之门的一位神!第一次圣魔大战之后,他用自身的神力填补了幻界邪恶力量所制造出的时空裂缝,阴差阳错的穿越裂缝来到了人间,早已成长成一个翩翩美少年的他,由于得到了某些神秘力量的指引,慢慢的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失去神体的冷梦君虽然变成了人类的身躯,可是却拥有那原来不曾见的莫测难料的混沌神魔之力,不仅得到了神兵之王做武器,又收服了美艳魔神为伴,还有身世不凡龙族、妖精朋友在身边。找回自己原来记忆的他怀揣着神魔之怒,誓必要守护好自己曾经保护过的世界,回到幻界,一举铲除那邪恶势力。
  • 李清照的红楼梦

    李清照的红楼梦

    曹雪芹和自己的家人难道有如此深仇大恨?非要一一揭露自家老底。李清照和《红楼梦》,一个宋一个清,能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巧合,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还历史一个真实的曹雪芹,还世人一部真正的《红楼梦》。
  • 希望在转角

    希望在转角

    人生最怕什么?没有希望当面对挫折、陷入目境时,些入总会心灰意冷,认为一切都没有了希望。于是郁郁寡欢,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自己跟自已作对。这样继续下去,便真的走入了绝路,迷失了方向,以为山重水复,没有出路。请不要灰心,不要绝望,你之所以认为没有有希望是目为你只看到眼前的一条路。拓展你的视野半径,认真用心寻访,你会发现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条密径,轻轻走进去,拨开藤葛.你会柳暗花明,一条宽阔的大路正摆在面前,有鸟语、南花香、有欢愉、有喜悦。你会赫然明自 原来希望就在转角。
  • 巴山寻根

    巴山寻根

    叙述基层干部的忠诚和奉献,他们的困惑和苦恼;农民群众对党的感恩拥戴,他们的忧虑和期盼;巴山自然风光,土家族的人文风情,每一篇都具有赤诚的情味、浓郁的土味和较高的品味。
  • 方与圆

    方与圆

    本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方圆之道解读说话技巧、方圆之道解读处世方法、方圆之道解读商场风云、方圆之道解读职场准则、方圆之道解读爱情与友情、方圆之道解读人生禁忌。
  • 爱的纯度

    爱的纯度

    “如果我要你娶我你会娶我吗?”“我不作假设性回答!”“那我现在要你娶我你会娶我吗?”“你当真嫁给我吗?”“我说如果!”“我不作假设性回答!”“我当真想嫁给你!”“你当真想嫁给我,我会娶你!”他凡事都讲究原则、规则,所有的事情说放下就可以放下。她工作中运用的是微积分,生活只会用的是加减法。当简单的她遇到死守规则的他,壹加壹还等于二吗?
  • 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本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中,编者韩震等人采用活泼插图的表现方式,编选相关的精彩故事,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青少年在诵读中轻松快乐地亲近《诗经》,更直观、真切地感受《诗经》的魅力,在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从而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