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400000019

第19章 朱子论“曾点气象”考(6)

既然李延平说这两首绝句“便是吟风弄月、有‘吾与点也’之气味”,那么我们很容易推测到朱子所抄写的两首绝句,正是为谢良佐所大力渲染的《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和《秋日偶成二首·闲来无事不从容》《上蔡语录》,卷一。而朱子日后认为,《偶成》“是后生时气象,发露无含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孔孟周程》,林学蒙录,又见卷九十七。明显是承李延平的观点而来。显然,朱子录示明道的这两首绝句的用意,正是要渲染“和乐”和“从容”。而李延平指点朱子的,也正是希望他要平实地去做日用间的工夫,而不要一味求乐,去求浑然“理一”的境界。

可能是在一年后,朱子还作过两首吟咏曾点的诗:

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文集》,卷二,《曾点》,此诗同样被收入《训蒙绝句》书中,为第58 首。

只就吾身分上思,相手童子浴沂归。更无一点闲思想,正是助忘俱勿时。此诗未为《文集》所收录,其确切性存疑。

这两首诗同时被收入了朱子编订的《训蒙绝句》中,其年代不会晚于1163 年。其中,我们分明能从《浴沂》一诗中读到谢良佐“曾点说”的味道:对于“分”的强调,所谓的“闲思想”、所谓的“助忘俱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朱子当时服膺于谢上蔡思想的程度。钱穆先生认为,朱子的《曾点》诗连同其同时期的一些吟咏春意与生机的诗作,都体现着他在为学工夫上抛弃佛老的纠缠,而重视自然生意与大化流行的新境界,这也是朱子归本儒学的一个标志。我们可以看到,与在被收入同卷的大量带有佛老气的诗作相比,这几首诗真可谓是别有洞天。其实,在这里朱子似乎有意是在强调一种有别于佛老之乐的儒家之乐。这种乐就是自然之乐,自得之乐,世间日用之乐,也正是李延平所常常提到的融释与洒落境界。

可能又是在一年后,朱子又作《题西林院壁·一》云:

触目风光不易裁,此间何似舞雩台:病躯若得长无事,春服成时岁一来。《文集》,卷二。

这里,朱子明显是借用曾点的典故来传达其“触目风光”的和乐心境。到目前为止,“曾点气象” 对朱子而言只代表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没有一丝的贬义。联系朱子同时期的作品可见,这些都体现出了朱子刚刚归本儒学、有所自得下的兴奋之情。在该诗的写作年代上,束景南先生认为此诗当作于朱子二十九 岁时春季访问李侗之时,而钱穆先生则认为当作于朱子三十三岁朱子再次访问李侗期间。两人的判断都是以作于同时的《题西林院壁·二》为参照,结论却截然相反。本文认为,朱子的这两首诗中确实透露出了一种新的消息,这是一种对身外生机的确认。它与《曾点》诗所体现出的气息基本相同,不应该是困惑或矛盾,钱穆先生的观点更接近真实。

可以说,出入佛老、对大程子、谢良佐的思想心有所怡和大量吟咏“曾点气象”构成了朱熹在归本于小程子之学前,自身复杂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面。不过,按照本文的分类,朱子此时对“曾点气象”的吟咏尚处于第三个层面,并不具有太多的思想性内涵。但这却成为朱子日后评论“曾点气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思点。

总的看来,朱子此时对“曾点气象”的理解尚且是感性的,是非系统的,还没有把此问题同理学中的关键问题联系起来。

§§§第三节 朱子在《论语集注》初稿成书之际对“曾点气象”的讨论

朱子的“早年”思想发展只是他思考与“曾点气象”相关诸问题的前奏。随着其思想体系日渐成熟,他也开始从自己的独有立场来审视这一问题。在本节中,笔者将以《文集》所收朱子论“曾点气象”的书信为中心,结合他在《论语集注》和《论语或问》中的相关论述,对朱子论“曾点气象”的情况作出纵向的梳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本文希望由此揭示出朱子在此讨论中思想演进的大致脉络,但是本文不打算采取化约主义(规约主义)的方法来总结出所谓的必然规律——因为这样做会忽视朱子思想发展的丰富性和多面性、甚至是偶然性的一面:在《文集》中所收录的朱子与朋友和弟子们的书信往来,不独来信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朱子的复信也往往有因病施药的针对性,而难以充分展开详细的正面论述。

为了整理资料的方便,我们也可以笼统地把朱子论“曾点气象”的书信归类划分为三个部分。只不过前两个部分在时间上大致前后相续,在讨论的对象上稍微有所不同罢了。

朱子在编订《论语集注》初稿前后对此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绕与张南轩等湖湘学者之间展开的,其背后则体现着朱子对湖湘学派及其思想源头谢上蔡的质疑与反思。这可以说是朱子论“曾点气象”的第一部分,也可以笼统地称为朱子论“曾点气象”的早期话题。由于话题相同,笔者也把朱子和詹体仁、吴伯丰的书信往来也收入了该部分。

朱子中晚年对“曾点气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讨论《论语集注》此一节之评论的修订上。这主要当与一批来自江西,曾受到过陆学的影响的弟子们对朱子《集注》之评论的反复质疑有关。在一定意义上,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朱陆异同的余响。这可谓是朱子论“曾点气象”的第二个部分。

除此之外,我们把朱子讨论该问题的那些话题比较分散的书信归为第三个部分。

总之,《文集》所收朱子论“曾点气象”的书信大致以《论语集注》为中心而展开,这也成为了我们研究朱子论“曾点气象”的重要参照点。

最后需要指出:在对朱子与朋友弟子们论“曾点气象”之过程的定位上,本文力图避免把它描述为教训者与受教训者的单一关系,而是要强调此过程实属朱子与其他讨论者之间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尤其是重在强调,诸弟子的质疑对于朱子不断调整其观点进而形成其成熟“曾点气象论”的巨大促进作用。至少视之为一个教学相长的典型案例。

一、约在《论语集注》成书前朱子论“曾点气象”的书信研究

“中和新悟”在朱子的思想发展历程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如果说此前朱子把主要精力放在自我批判上,那么此后他更多是以上述教训为基础,展开了对各种时弊的批判。就目前的资料来看,从“中和新悟”起,直到朱子编订《论语集注》和《四书或问》阶段为止,朱子所批判的主要对象是以谢良佐为代表的好高之学。在“中和新悟”两年后,朱子即作《记谢上蔡论语疑义》,对谢良佐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其中既有对谢氏引《老子》来解《论语》的批驳,又有对其“不觉乗快一向说开……只见旷荡无可捞摸”、“大抵上蔡气象宏阔,所见高明,微有不屑卑近之意”《文集》,卷七十,《记谢上蔡论语疑义》(作于乾道七年,1171 年),据束景南先生考证,此信是朱子写给张栻的。的批判。朱子直言:“上蔡语中诸如此类甚多……几于段段有可疑处……大概亦只是一种病,即此亦可以见其余也。”《文集》,卷七十,《记谢上蔡论语疑义》。当然,朱子从来都没有对谢持一概否定的态度。这一点需要特别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封信表明,朱子至此已经认识到谢良佐的“论语说”在总体上有说的太高、太快,流于佛老的毛病。这也是他日后在批驳谢的“曾点说”时所持的基本立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朱子往往以“洒落”来诠释“曾点气象”,并且显示出了对作为境界之“洒落”的特殊偏爱。不过,此时朱子已经对虚说“气象”的流弊有所警觉,并开始告诫人多做工夫,少谈境界。这也是他对李延平之谆谆告诫的自觉回应。

但是,朱子之对谢上蔡思想的批判,在更深层次上遇到了一个麻烦:如何对待谢上蔡与程明道之间思想上的一致性。上文已经提到,谢上蔡的许多观点都是对程明道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其最显著者,上蔡的“学者不可著一事在胸中”,即是明道的“浮云过目”说和“放开说”的发挥。而朱子在对待二人的态度上,则一面“必为明道回护”,一面则“专以归咎上蔡”。这不能不产生诸多矛盾。事实上,诚如后文所指出的,朱子在具有类似“气象”的曾点、程明道、陆象山之间,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完全回护程明道,同时极力为曾点辩护,却大力的批判陆学。朱子的这一做法同样引发了诸多的矛盾,而深入地分析朱子之所以这样做的隐衷,会有助于我们理解朱陆异同,也会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朱子之论“曾点气象”的精神。本书在下文中会对此进一步的说明。

随着朱子思想的日渐成熟,朱子也开始与人讨论《论语》“曾点言志”一节,如他针对陈焞(字明仲,生卒不详)的来信就强调说:

曾点见道无疑,心不累事,其胸次洒落,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故虽夫子有如或知尔之问,而其所对亦未尝少出其位焉。盖若将终身于此者,而其语言气象,则固位天地育万物之事也。但其下学工夫实未至此,故夫子虽喟然与之,而终以为狂也(约作于乾道四年,1168 年)。《文集》,卷四十三,《答陈明仲·为长府与季氏聚敛事》。

陈焞为湖湘派著名学者,也是朱子的重要讲友之一。朱子的《文集》收入了朱子答陈明仲的书信共计十六封,黄震曾指出:“答陈明仲书,多辨佛学。”《黄氏日抄》,卷三十四。可见,陈也算是一位溺佛者。而这是引导我们解读以上文字的一个重要线索。

陈来先生疑这封信当作于朱熹39 岁前后,但无确证。此信中朱子对“曾点言志”的评论与《论语集注》初稿惊人的相似,故疑此信的写作年代可能更晚。考《文集》的同一卷中有“喻及《论语》诸说以此,久不修报,然观大概贪慕高远、说得过当处多,却不是言下正意”云云,则这封信正是朱子对陈明仲之“《论语》诸说”的回复无疑。陈明仲“曾点说”的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但其极可能失之高远和空泛,因此朱子才会强调曾点的所对是“未尝少出其位”,其用意,显然是在敲打陈。

本文值得我们注意之处是,在此信中朱子首次提出了自己对“曾点气象”的评价。这才是我们关注的中心。我们会在后文中对朱子的这些评价进行繁琐的比较,以发现其中细微的异同。

具体到这封信的内容,朱子说曾点“见道无疑、心不累事”,与《论语集注》“曾点言志”一节的初稿一致,这完全是对谢良佐的“曾点说”中“见道”和“不累”说的继承;而其说曾点“其语言气象,则固位天地育万物之事也。但其下学工夫实未至此……而终以为狂也”云云,则显然是来自明道的“曾点说”。由此可见,此时朱子对“曾点言志”一节的看法基本上是以上述二人为准,对谢良佐也还没有贬词。再者,朱子认为曾点“胸次洒落,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则从侧面反映出他当时正在把“洒落”当成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朱子对陈焞强调曾点的“见道无疑”,“则固位天地育万物之事也”,正是在强调“曾点气象”的儒家特色,这也是朱子对“曾点气象”进行儒家化诠释的一个体现。另一方面,朱子此时已经很注意曾点的欠缺工夫的狂的一面,并对此做出了批评,其言外之意正是要明确儒释异同之辨和虚实之辨。陈明仲属于湖湘学派的重要人物,而谢良佐又是湖湘学派的思想源头。朱子在这封信中对陈明仲的批判,其实也包含着对湖湘学派的整体批判,并预示着他批判谢良佐思想的开始。果然,在朱子作《记谢上蔡论语疑义》的同一年,在回复方士繇就“曾点言志”一节的提问时,就开始公开批判谢的“曾点说”:

夫子梦寐周公,正是圣人至诚不息处,然时止时行无所凝滞,亦未尝不洒落也。故及其衰则不复梦亦可见矣。若是合做底事,则岂容有所忽忘耶?以忘物为高,乃老庄之偏说。上蔡所论曾点事似好,然其说之流恐不免有此弊也(约作于乾道七年,1171 年)。《文集》,卷四十四,《答方伯谟·夫子梦寐周公》,此书的确切年代不详。陈来先生疑为作于是年,未有确证。钱穆先生在《朱子新学案》中,将此信误记为《文集》卷四十三之《答陈明仲·为长府与季氏聚敛事》,由于大家经常引用钱先生的书,故特别标出,希望大家注意。

方士繇(字伯谟,一字伯休,号远庵,1148—1199),1172 年前后从朱子学。《文集》,卷八十一,《跋方伯谟家藏胡文定公帖》。陆游《方伯谟墓志铭》记其情况颇详:

……六经皆通,尤长于《易》,亦颇好《老子》……又曰:“释氏固夷也,至于立志坚决,吾亦有取焉”。其博学兼取,不以百家之驳掩所长……工于书……好方技,治疾有奇验,能逆决生死……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六,《四库全书》本。

陈荣捷先生曾指出,方伯谟“淡于义理,浓于文词”,方伯谟所学之驳杂于上文可见一斑。陆游认为上述杂学对于方来说,“然在伯谟甫皆不足言”,不尽符合历史事实。

这里,方伯谟给朱子之信的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大概是他在解说《论语·而中》的“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节时,在把孔子的这一心境和为谢良佐所渲染的“忘物”境界相比附。对此,朱子一方面认为孔子“时止时行、无所凝滞”,因此他虽然因衰老而不梦周公与此前有所不同,但其洒落则始终未变。另一方面,朱子转而强调,学者尤其不能“以忘物为高”,否则必定会流于佛老,这显然是针对方伯谟的好佛老方外之学而发的。其三,朱子则重点指出谢良佐的“曾点说”虽有其好的一面,但是其过度渲染“忘”有流于老庄的嫌疑。朱子的这一说法与他作于同时期的《记谢上蔡论语疑义》中认为谢良佐“论语说”是“旷荡无可捞摸,便更向别处走,此其立言之病也”《文集》,卷七十,《记谢上蔡论语疑义·其为人也孝弟》。的总体认识是一致的。这也反映出了他对于谢的思想由偏爱到反思的过渡心态。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文中发现朱子对“洒落”境界的欣赏态度。

一年后,石墪(字子重,号克斋,?—1182)石墪为朱子的另一位重要讲友。1172 年11月,朱子南下尤溪奔舅父丧,初会当时任县宰的石墪,二人的交往自此开始。把自己研读《论语》此节的心得寄给朱子以求印证,其中就包括他对“曾点言志”一节的看法: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天机自动,不知其所以然(约作于乾道八年,1172 年)。《文集》,卷四十二,《答石子重·从事于斯》引。

对此,朱子指出:

门人详记曾舍瑟之事,但欲见其从容不迫,洒落自在之意耳。若如此言(石的说法)则流于庄列之徒矣。且人之举动,孰非天机之自动耶?然亦只此便见曾狂处,盖所见高而涵养未至也。

朱子意味,《论语》本文是要突出曾点的“从容不迫,洒落自在”,但是石子重却在把曾点的这一“气象”归结为“不知其所以然”,就有虚说“气象”,把“气象”无化的意味。故钱穆先生即认为“子重之说,即谢上蔡以列子御风而行相比之说也”,这在朱子看来正是禅老之说。对于这个意思,朱子在《文集》的同一卷中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其点出石子重的病处也更为明显: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先秦诸子百家,是后世思想学派的源头,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恢宏历史的结晶,塑造独立性格,传承灿烂文明,两者缺一不可。研习先秦诸子应注意:汲取各家学说要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史记》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拜读应谨记:一、读史学做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二、读史学智慧,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热门推荐
  • 王爷霸情

    王爷霸情

    她是现代冷血杀手,无心无性,以傀儡之姿在暗无天日的深渊中无尽畅游。当生命中第一缕阳光映射进她的心,还没来得及体认何为情爱,他就被死神招了去。随即,她又在墓地被莫名的力量带到古代,行穿越之实,在这里,她不再是杀手,而是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以为,这会是她生命的转折,不意,逃脱了禁锢的她又一次被命运的枷锁套牢,这一次,她不是冷情杀手,而是他的玩物推荐新文:《王爷囚妾》同为王爷系列,给亲全新的视角,与众不同的故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杰出青少年的思维力训练

    杰出青少年的思维力训练

    弹奏一首动听的乐曲,需要训练;写得一手好字,需要训练: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需要训练;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运动员,需要训练……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同样需要训练。经过训练让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是每个杰出青少年制胜的关键! 本书为你提供了34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希冀能对你有所帮助!
  • 感谢一路有你

    感谢一路有你

    她,一个普通的学生,却有三个同样优秀的男孩钟情于她。面对霸道的学长、温柔的青梅竹马以及关怀备至的情敌的哥哥,到底谁才是她最终的感情归属?感谢一路有你相伴,因为有你,我的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欲封天

    我欲封天

    我若要有 天不可无 我若要无 天不许有! 这是一个起始于第八山与第九山之间的故事 一个“我命如妖欲封天”的世界!这是耳根继《仙逆》《求魔》后,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我欲封天》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战族传说系列(一)

    战族传说系列(一)

    苍老的脸上,竟有了一种让人敬仰的刚毅顽强之色,便如一棵与风雨相搏的不倒苍松……
  • 耕耘记

    耕耘记

    穿越到古代,她的家里穷得连一根针都没有;没有爹娘,没有田地,只有两个饥瘦的兄弟。穿越回古代,要的是什么呢……一方田,一个家,再来个相互欢喜的儿郎。这就算是美满的种田人生了吧?
  • 断梦惊魂

    断梦惊魂

    水波流连意朦胧,韶华擎就阑珊春,俏头微耸菡娉婷,云霞羞遮汉宫秋。芳草碧天花纷纷,香魂飘断暗袭心,流苏装扮成空梦,蝶影蕉仙醉芙蓉。小说以倪茗菡和丁永春的爱情为主线, 以与朱惠妹、刘雯等人的友情为辅线,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大学生活的多彩画卷。这幅画卷时而如同淡淡的柠檬草,甜蜜里透着辛酸的味道,使人回味,使人享受;时而如同天边的虹,转瞬即逝,却又柔美异常;时而如同清晨的雾,朦胧含蓄,却又适合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