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800000031

第31章 胡适与梅光迪(1)

——从他们的争论看文学革命的时代意义

当胡适以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而声名大振的时候,除了林琴南之类的前朝遗老遗少们嫉视他和攻击他以外,还有一批以留学生为主将的所谓新保守主义者对他施以猛烈的攻击。他们办起一个刊物,叫做《学衡》,于1922年1月在南京出版。梅光迪是创办这个刊物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撰稿人之一。(梅氏发表文章总数不多,但都是很能代表《学衡》精神的重头文章。如创刊号的《评提倡新文化者》,第二号的《评今人提倡新学术之方法》,第四号的《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等。)该刊物所发主要针对胡适的重头文章就有七八篇之多。其中尤以梅光迪、胡先骕两氏的文章攻击最烈,常挟有谩污之语。所以,胡适看了,颇不满意他们的格调。其1922年2月4日日记写道:“东南大学梅迪生等出的《学衡》几乎专是攻击我的。”又道:“我在南京时,曾戏作一首打油诗《题〈学衡〉》:‘《学衡》出来了,老胡怕不怕?’(迪生(迪生,即梅光迪字,又字觐庄。)问叔永(叔永,任鸿隽字。任是四川垫江人。民国初立,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1912年赴美留学,1918年回国。曾任四川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是中国科学社的创办人与主持人。)如此———原注)/老胡没有看见什么《学衡》,/只看见了一本《学骂》!”(《胡适的日记》(上),258、260页。)

梅光迪在《评提倡新文化者》一文中,不指名地骂胡适“非思想家乃诡辩家”,“非创造家乃模仿家”,“非学问家乃功名之士”,“非教育家乃政客”(《学衡》,第1期。)。

梅氏攻骂得如此厉害,而胡氏又大有鄙夷不屑的姿态,人们或不免以为两氏一向交恶,互为水火,从而疑及他们之间的争论或许是意气成分居多。

本文要通过他们的争论,透视文学革命的重大时代意义,首先要澄清他们的争论,非由交恶而来,甚至恰恰相反,乃是由其交谊颇密、互知短长、互相攻错而来。胡适自美归国前曾说:“吾数年来之文学的兴趣,多出于吾友之助。若无叔永、杏佛(杏佛,杨铨字。杨是江西玉山人。民国初立,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1912年赴美留学,1918年回国。曾任东南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参与创立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总干事,1933年被特务暗杀。),定无《去国集》;若无叔永、觐庄,定无《尝试集》。”(《胡适留学日记》,1145页。)

胡、梅之交,颇有历史。

梅光迪(1890—1945)字迪生,又字觐庄,安徽宣城(宣城在胡适的家乡绩溪以北100多公里。近年,绩溪从徽州专区划出,并入宣城专区。)人,是清初大学者梅文鼎之后裔。少年丧父,12岁曾应童子试。当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梅氏就读于复旦公学。其同舍同学胡绍庭是胡适宗兄。绍庭每言及胡适,盛称其“负异才,能文章”,梅氏从而“心志之”。1909年秋,有一次,胡适去看望胡绍庭,至其居舍,遂与梅光迪相识并订交。1910年夏,胡、梅两人同船北上应庚款留美的考试。舟中数日,“每浪静月明,相与抵掌扼腕,竟夜不稍休止”(梅光迪为送胡适赴美而写的序,见拙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480~481页。)。到北京后,胡适住在他二哥的朋友家,曾数次去会梅氏纵谈。考试结果,胡适入选而梅光迪落榜。迟一年,1911年,梅氏亦到美留学。胡在康奈尔,梅在西北大学,两人信片往来,极为频密。信中于国家事、家庭事、朋友间事、个人事及学问上事,无所不谈。他们都有很强烈的使命感,不但怀有学成报国之志,而且皆有意为祖国造新文学,皆有志弘扬祖国文化,唤起异邦有识者的敬意。胡适为此经常在当地报刊上发表文章,在各团体发表讲演,都得到梅光迪的衷心赞佩。梅氏在一封信中说到:“幸有适之时时登台,发彼聋聩,彼亦当不谓秦无人矣。天下最伤心之事,莫如蒙冤莫白,任人信口雌黄,而无有为之辩护者。吾国之旧文明、旧道德,自谓无让人处,而彼辈乃谓为heathen,是可忍,孰不可忍!足下真爱国男儿。足下一篇演说,胜吾国教会中人出版之各种报纸万万矣。”(梅光迪致胡适的信,见拙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411~416页。)梅氏对胡适的才华甚推崇,时而许之为“东方托尔斯泰”(同上书,307页。),时而许之为“稼轩、同甫之流”,冀其“将来在吾国文学上开一新局面”(同上书,334~337页。)。当他得知胡适被选为某会会员时,梅氏称他“真能代表吾族少年,尚望足下努力,他日在世界学人中占一位置,为祖国吐气”(同上书,401页。)。胡适对梅光迪的才气亦颇赏识。可惜,他写给梅氏的信不曾见到,只能在其《胡适留学日记》中依稀看到一点点记录。1915年9月,胡适作《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诗,其中说:“梅生少年好文史,近更摭拾及欧美。新来为文颇谐诡,能令公怒令公喜。昨作檄讨夫己氏,倘令见之魄应褫。又能虚心不自是,一稿十易犹未已。”(《胡适留学日记》,784页。)但自从文学革命的辩论发生以后,胡适有关梅光迪的评论多含有箴规之义。例如,1916年1月19日《和叔永题梅任杨胡合影诗》,其中题梅氏之诗曰:“种花喜种梅,初不以其傲。欲其蕴积久,晚发绝众妙。”(同上书,838页。)又如1916年7月13日记道:“觐庄治文学有一大病,则喜读文学批评家之言,而未能多读所批评之文学家原著是也。此如道听途说,拾人牙慧,终无大成矣。此次与觐庄谈,即以直告之,甚望其能改也。”(同上书,855页。)这已经是相当直率的批评了。可以说,梅氏对胡适的期许,不为过誉;而胡适对梅氏的箴规,似亦颇近事实。

两人在文学革命问题上的争论,主要发生在1916年。其间有时争论得甚为激烈,几乎有决裂之势。例如,8月8日梅光迪致胡适信,开头即谓:“读致叔永书,知足下疑我欲与足下绝,甚以为异。足下前数次来片,立言已如斩钉截铁,自居‘宗师’,不容他人有置喙之余地矣。夫人之好胜,谁不如足下?足下以强硬来,弟自当以强硬往。处今日‘天演’之世,理固宜然。此弟所以于前书特恃强项态度而于足下后片之来,竟不之答者也。”(梅光迪致胡适的信,见拙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450页。)又如10月5日梅氏致胡适信称:“足下将弟前片掷还,本无足怪。因弟之讽刺惯习固不宜施之好友如足下者也。正拟作书自解,复来手札作道歉之语,足下之待友,真可谓真切大度矣!”(梅光迪致胡适的信,见拙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459页。)梅氏发语“能令公怒令公喜”,而胡氏待人,有如“春风吹万碧”(杨杏佛语),一方虽有些傲气,但颇坦诚;一方待友“真切大度”,所以,虽多次发生“友谊危机”,终获化解。以致胡适临归国时,仍以感激的心情回忆他与梅氏的交往,认为梅氏的反对,正是催成他的《尝试集》的促媒剂。

胡适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又为新文化运动领袖,声名甚著。他不忘故人,曾托任鸿隽约请梅光迪归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教。但梅氏对北京大学与方兴未艾的新文化运动颇持批评态度,故表示“决不作入京之想”。1919年,梅氏归国,先落脚南京,“在那里大张旗鼓的讲演新文学,还带着攻击‘Huism’”(任鸿隽致胡适的信(1919年11月26日),未刊。)。但第二年他任教于南开大学,遇到经济困难,还是写信向胡适求助,胡适自然是慷慨解囊。胡到天津讲学时,亦去看望梅氏。据梅氏自己说:“数日之谈,总于彼此之根本主张无所更变,然误会处似较前为少。此亦可喜之事也。”(梅光迪致胡适的信,见拙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473页。)

梅光迪尽管不赞成胡适的许多主张,但对胡适的事业一直是关注的。1922年5月,胡适办起《努力周报》,发表“好人政府”的政治主张。梅氏见了,居然欣喜异常,写信说:“兄谈政治,不趋极端,不涉妄想,大可有功社会。较之谈白话文与实验主义胜万万矣。”(《胡适文存》第2集第3卷,91页。)1927年,梅光迪赴美任教。这一年,胡适亦曾自欧赴美一游。两人异国相逢,重叙旧谊。足见胡、梅两人是争论归争论,友谊归友谊,可算是中国学坛上一件有趣的事。

抗战时期,胡适在美从事外交活动,梅光迪随浙江大学辗转避至贵州遵义。不幸于抗战胜利之年,病死在那里。1946年,胡适自美归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浙江大学校长、胡适的老朋友竺可桢先生代表梅氏家属,兼亦表示他个人的愿望,请胡适为梅氏写一篇传记。胡适答应了。但是,那时已到了烽火连天的时候,这篇传记似乎一直没有写成。

以上叙述胡、梅交往的大概情形,意在证明,他们在文学革命问题上的争论,完全是学术思想见解不同,并非意气之争。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从学术立场上去冷静分析和评估他们的争论了。

胡适每谈起文学革命的历史,都要提到留美学生监督处的钟文鳌。此人每月给留美学生分寄官费时,都顺便附上几张传单,其中就有主张废除汉字、实行罗马字拼音的内容。胡适因反对他轻率无据的态度而引起对汉字问题的关切。胡适自幼在私塾读书时,已备感古文与日用语言的互相背离之苦。至是,当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时,乃提出“汉文乃是半死之文字”(《胡适留学日记》,759~760页。)、而白话是活文字的见解。那是1915年夏天的事。当时,胡适的朋友任鸿隽、梅光迪、杨杏佛、唐钺都在康奈尔大学所在的绮色佳(今译作依萨卡)城过夏。他们朝夕过从,时有讨论,从中国文字问题讨论到中国文学问题。“这一班人中,最守旧的是梅觐庄。他绝对不承认中国古文是半死或全死的文字。”(胡适:《逼上梁山》,见《胡适自传》,108页,安徽,黄山书社,1986。)为了反驳梅光迪,胡适不得不仔细检讨自己的立场和见解。由是而想得越多,议论亦越多,两人相互辩难亦越多。梅氏愈辩愈保守,胡氏愈辩愈激烈,终于激出“文学革命”的想法来。那时,梅氏已决定转学哈佛大学,而胡适亦将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即将分手之际,亦正当辩论方酣之时。胡适乃乘辩论之余兴写成《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一诗。其中写道:“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誓不容坐视。且复号召二三子,革命军前杖马箠。鞭笞驱除一车鬼,再拜迎入新世纪。以此报国未云菲,缩地戡天差可儗。”(《胡适留学日记》,784~785页。)这首诗鲜明地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以迎接一个思想和文学的新世纪。并且预言,文学革命之有功于社会,只有近代的科技革命差堪比拟。这首诗的重要性还不止于此,它本身又可视为文学革命的实地试验。它随意引用新名词,不避俗语俗字,不受格律拘牵,叙事说理颇能自由。这都是前人诗少见的。任鸿隽见此诗,颇含讥刺地以诗中所用外国名词连缀成一首打油诗给胡适,诗曰:“牛敦爱迭孙,培根客尔文。索鲁与霍桑,‘烟士披里纯’。鞭笞一车鬼,为君生琼英。文学今革命,作歌送胡生。”(《胡适留学日记》,788页。)对这首游戏的打油诗,胡适却作了很庄重的回答。他的答诗说:“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琢镂粉饰丧元气,貌似未必诗之纯。小人行文颇大胆,诸公一一皆人英。愿共僇力莫相笑,我辈不作腐儒生。”(同上书,790页。)这里一是提出“诗国革命”的目标,二是提出“作诗如作文”的途径,所以可说是提倡白话新诗的先声。

这首诗惹起梅光迪的强烈反对。梅氏说:“诗文截然两途。诗之文字(poeticdiction)与文之文字(prosediction)自有诗文以来(无论中西——原注)已分道而驰。”又说:“吾国求诗界革命,当于诗中求之,与文无涉也。若移‘文之文字’于诗,即谓之革命,则诗界革命不成问题矣,以其太易易也。”(梅光迪致胡适的信,见拙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431~432页。)胡适见了梅氏的高论,大不谓然。第一,他不同意“诗文截然两途”的说法。第二,他认为梅氏误会了他的“诗国革命”的主张。他并非只是主张以“文之文字”入诗。他曾用心比较诗词进化的痕迹,以为诗词的发展趋势是愈益趋于不避“文之文字”,以便于表现实在的思想感情与真实的景物。胡适所想望的诗界革命,本意主要在反对雕琢文句而无真实的内容。他在1916年2月3日日记中写到:“与觐庄书,论前所论‘诗界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之意。略谓:今日文学大病在于徒有形式而无精神,徒有文而无质,徒有铿锵之韵貌似之辞而已。今欲救此文胜之弊,宜从三事入手:第一,须言之有物;第二,须讲文法;第三,当用‘文之文字’时不可避之。三者皆以质救文胜之弊也。”(《胡适留学日记》,844页。)这以后,梅光迪于3月14日、3月19日两次致信再辩“诗之文字”问题,但究未提出“诗之文字”到底如何不同于“文之文字”。却说“文学革命,窃以为吾辈及身决不能见,欲得新文学或须俟诸百年或二百年以后耳”。并表示,自己“初有大梦,以创造新文学自期。近则有自知之明,已不作痴想”。这意思主要是表明,他决不肯做胡适的同道。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精选了贝多芬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张居正评传

    张居正评传

    ,以叙述为主,详尽生动的记叙了张居正的成长经历和主要事迹;张居正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内阁首辅地位,每章又有不同的小节。并逐步操纵朝政大权,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八章,进行自己的改革的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5)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开国功臣: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国功臣:徐达》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朝开国元勋郭子仪传奇的一生。
  • 两面王吴三桂

    两面王吴三桂

    事实上,吴三桂驾驭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确实是有高人几筹的本领。在权谋、勇略、交人、用人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他很高的纵横捭阉艺术。这一切都成为时代人研究的重点。他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敢为天下先的枭雄品质,在他的一生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和发挥。
热门推荐
  •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

    文章主要以亚洲现代文学精品和非洲现代文学精品来讲述。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
  • 宫妃策:无敌皇后

    宫妃策:无敌皇后

    她只是一个小小护士,为什么老天如此捉弄,将她带到异世,为了生存代人入宫,并且卷入宫廷的斗争之中。在钩心斗角的皇宫中,她又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保住自己犹如蝼蚁般的性命呢?又如何运用她现代人的智慧与医学知识为自己谋得一丝生机?她假扮太监潜伏宫中,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逃出皇宫。可是就在她做了许多努力之后,她意识到自己喜欢上了皇帝。此时的她该如何抉择?是挥剑斩情丝?还是留在宫中?最终她选择了自由,于是她布下金蝉脱壳计逃离宫中!他一个高高在上的皇上,为了救她而身中剧毒,为的只是让她跟他回去。她答应了他,因为她的命是他的,她的情,她的爱,也早已给了他。重新回宫,那便意味着要重新与皇后,皇太后**。她认定了自己是慕容宛儿,只有这样才有生机。恢复女儿身的她又该如何面对后宫残忍的争斗,又该如何保住自己,保住自己在宫中的亲人?满心憧憬爱情的她却受到了最大的伤害,她最爱的人却是伤她最重的人。她生无所恋,喝下皇太后赐下的毒酒,可是却发现珠胎暗结。胡太医冒死将她救出,她也发誓不再进宫。可是他却放下江山去寻她,并多次以命相救。她已死的心又再复燃。为了追逐爱情她第三次入宫,此次的她该如何对抗后宫之主的皇太后以及皇后。又是如何保住他的孩儿?欲知详情,请进入董小宛的世界,与她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倒追贵族学长:我的痞子男友

    倒追贵族学长:我的痞子男友

    苏淡然消失了,从把她捧在手心的王子身边消失。半年后,苏淡然归来,却对王子的弟弟楚云阳告白,执着的爱上那个狂妄不羁的花花/公子。他轻佻的凑到她耳边:“公主,离我远点。否则,后果自负。”(和心阙合写)
  • 清瞳吾爱

    清瞳吾爱

    大一新生白清瞳,与英俊教授顾奈二见钟情。然而十一岁的年龄距离,让两人望而却步。就在清瞳准备鼓起勇气的时候,顾奈却将自己最得意的门生介绍给她…颇有心计的默温迪更利用一个实验,成功离间了顾奈与清瞳,清瞳负气出国…而那封漂洋过海的书信,抬头写到:清瞳吾爱,你还没回来,我怎敢老去。
  • 乱世铮妍

    乱世铮妍

    前世,稀里糊涂地被爹妈抛弃在乱军之中,历经各种凄惨之后默默死去。重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爹妈稀里糊涂的时候,把他们抛弃了。姑娘是支潜力股,大到券商,小到散户,大家争相购入!好吧,地盘我要了,财富我要了,军师我要了,将军我要了,这世道,没有什么是本姑娘要不起的!新鲜出炉的书友群,欢迎大家来敲门:114017185
  • 如果只是薄如蝉翼的喜欢

    如果只是薄如蝉翼的喜欢

    就连他递给我吃的芒果冰还在胃里没有消化完。自己怎么会突然在这个鬼地方呢?,我是怎么从台北瞬间转移到这间又潮又臭暗室的已经成了世界未解之谜。肩上还背着塞满零食漫画书的大红书包,校服已经被汗水濡湿粘糊糊的贴着背脊。我蜷缩在一角,感受着不知从哪个破洞涌进来的寒风。努力回想,我记得就五分钟前我还在和班草朴正罕有说有笑的漫步公园的绿地上
  • 代嫁之侯门嫡妇

    代嫁之侯门嫡妇

    凌峰说在挤公交车不方便讲电话,吃过饭,她还没有来得及开口电话就被挂断了。她坐在石阶上,仰头着看天,今天的阳光不算太刺眼,给凌峰打了个电话,照得人心里暖融融的,白白的云朵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飘来飘去。她叫云然,云朵的云,自然的然,她找了个没人的地方休息,可是到底什么时候她才可以像云朵一样自然地无忧无虑地天空漂浮?她就这么看着,等着下午的戏份。可是不对啊,怎么有什么东西……